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40.00
运费: ¥ 0.00-18.00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图0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图1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图2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图3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缩略图0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缩略图1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缩略图2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定价:98.0
ISBN:9787030555373
作者:曹凑贵,蔡明历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1

内容提要:
稻田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本书在介绍我国稻田种养发展概况、阐明稻田种养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十几种稻田种养模式及水稻绿色生产技术;重点讲解了稻田养鱼、稻虾共作、稻蟹共生、稻鳖共生、稻鳅共生、稻鳝共生、稻螺共生、稻蛙共生、稻鸭共作、稻田复合种养等模式应用及技术要点。



目录:
目录
**章 稻田种养的发展概况 1
**节 稻田种养的发展历史 1
一、稻田种养生产历史 1
二、稻田种养发展历程 2
第二节 稻田种养的发展现状 5
一、稻田种养发展概况 5
二、稻田种养发展趋势 6
三、稻田种养发展前景 10
第三节 稻田种养的综合效益 11
一、生态效益 11
二、经济效益 12
三、社会效益 13
第二章 稻田种养的生态学原理 14
**节 稻田种养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14
一、稻田种养系统的组成充实 14
二、稻田种养系统的环境改善 16
三、稻田种养系统的结构优化 18
四、稻田种养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23
第二节 稻田种养系统的机能及功能 25
一、能量转化效益提高 25
二、营养循环效率提高 28
三、生产力及价值流强化 31
四、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31
第三节 稻田种养的生态关系及效应 35
一、利稻行为 35
二、庇护作用 42
三、多物共栖 45
第四节 稻田种养的矛盾及协调 46
一、稳粮增效与重养轻稻 47
二、土壤改良与次生潜育化 48
三、涵养水源与水资源消耗 49
四、水质净化与水体富营养 50
五、病虫害草害有“抑”有“促” 50
六、生物多样性有“升”有“降” 53
第三章 稻田种养的共性关键技术 54
**节 稻田种养的模式及类型 54
一、按种养结合形式分类 54
二、按田间结构分类 55
三、按种养物种组成分类 58
第二节 稻田种养的基础条件 60
一、稻田的选择 60
二、水稻品种选择 62
三、养殖动物及种养模式选择 64
四、田间工程建设 65
第三节 稻田种养的水稻栽培 68
一、合理密植 69
二、减量施肥 70
三、科学管水 71
四、病虫防治 73
第四节 稻田种养的动物养殖 75
一、苗种放养 75
二、饵料投放 79
三、日常管理 82
四、鱼病防治 83
第四章 稻田种养的模式及技术 89
**节 稻田养鱼模式 89
一、稻田养鱼模式特点 89
二、稻田养鱼技术要点 92
三、稻田养鱼模式的应用 94
第二节 稻虾共作模式 97
一、稻虾共作模式特点 97
二、稻虾共作技术要点 100
三、稻虾共作模式的应用 104
第三节 稻蟹共生模式 106
一、稻蟹共生模式特点 106
二、稻蟹共生的技术要点 107
三、稻蟹共生模式的应用 112
第四节 稻鳖共生模式 114
一、稻鳖共生模式特点 114
二、稻鳖共生技术要点 117
三、稻鳖共生模式的应用 120
第五节 稻鳅共生模式 121
一、稻鳅共生模式特点 121
二、稻鳅共生技术要点 123
三、稻鳅共生模式的应用 126
第六节 稻鳝共生模式 127
一、稻鳝共生模式特点 127
二、稻鳝共生技术要点 130
三、稻鳝共生模式的应用 132
第七节 稻螺共生模式 134
一、稻螺共生模式特点 134
二、稻螺共生技术要点 135
三、稻螺共生模式的应用 139
第八节 稻蛙共生模式 140
一、稻蛙共生模式特点 140
二、稻蛙共生技术要点 142
三、稻蛙共生模式的应用 146
第九节 稻鸭共作模式 148
一、稻鸭共作模式特点 148
二、稻鸭共作技术要点 150
三、稻鸭共作模式的应用 157
第十节 稻田复合种养模式 159
一、稻田复合种养模式特点 159
二、稻-萍-鱼模式 160
三、稻-虾-蟹模式 164
四、鱼塘种稻模式 166
五、稻菌模式 169
第五章 稻田种养绿色生产技术 179
**节 稻田种养绿色生产环境要求 179
一、绿色稻米生产的土壤要求 179
二、健康养殖的水质要求及调控 181
第二节 稻田种养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185
一、优质稻品种选择 185
二、绿色生产施肥方法 186
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88
第三节 稻田健康养殖技术 191
一、稻田动物健康养殖 191
二、稻田种养中草药应用 192
三、鱼病预防及绿色治疗方法 197
四、常见鱼病绿色防治 200
参考文献 205

在线试读:
**章 稻田种养的发展概况
  **节 稻田种养的发展历史
  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世界上各国都有稻田养殖产业,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又以中国历史*为悠久。稻田种养复合系统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稻田种养生产历史
  我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稻田养殖,也有学者认为稻田养殖*早出现于汉朝,已有2000 余年历史。从有稻田养殖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算起,至今也有1700 多年。公元220~265 年,史书《魏武四时食制》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魏武即曹操,郫县即现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黄鳞赤尾即鲤。公元890~904 年,唐朝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载:“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以锄锹,开为,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鱿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可熟田,又收渔利,乃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术也”。新、泷等州即现今西江下游的新兴县和罗定市一带,鱿鱼即草鱼,这种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不但养鱼治田一举两得,同时也是我国利用生物防治杂草的创举。
  明、清时期一些报道反映了中国稻田养鱼在各地已有较深入的发展,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 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鱼。”说明至少600 年前,浙江青田已经开始稻田养殖。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 年)的《顺德县志》记载有:“堑员廊之四为圃,各田基……圃中凿池养鱼,春则涸之插秧,大则数十亩。”这说明400 年以前,在中国广东省顺德一带己展开大面积稻鱼轮作。清光绪(公元1875 年)《青田县志》中亦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
  根据民国23 年(公元1935 年)报道,江苏省稻作试验场曾在松江繁殖区进行稻田养鱼试验,鱼种为青鱼、草鱼、鲇、鲫、鲤等。同年8 月投放,至10月鲇体重增长5倍,鲤增长20 倍,*大的个体达半斤①以上。1937 年该试验场孵育出2 万尾鱼苗,提供给农民在稻田中饲养。说明这一阶段已出现生产指导性机构及总结出科学经验,无疑是稻田养鱼技术发展的证明。进入20 世纪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区迅速恢复和发展。
  早期中国的稻田种养主要是稻田养鱼,浙江省青田县的传统稻鱼共作系统延续至今,已经有1200 多年的历史(游修龄,2006)。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在2005 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中国稻田养殖迅速发展,开始从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规模化养殖转变,出现了新型的甲壳类(对虾、河蟹)、两栖类(美国蛙)、软体类(可食蜗牛)等生物的养殖以及多种水产生物混养复合系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稻鳝、稻鳖等共作、轮作或连作模式,养殖面积也达到2010 年的1 326 100hm2(中国农业部渔业局,2011)。
  二、稻田种养发展历程
  稻田种养结合是我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典范,纵观近2000 年我国稻田种养的生产历史,从整体发展过程、技术发展水平及演化可将其分为传统农耕阶段、稻田养殖阶段、种养结合阶段、生态种养阶段等四个阶段。
  (一)传统农耕阶段
  *早的稻田养殖始于农民将剩余的鱼苗放在稻田暂养,东汉汉中、巴蜀等地流行稻田养殖,当地农民利用两季田的特性,把握季节时令,在夏季蓄水种稻期间放养鱼类,或利用冬水田养鱼。古越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以种植水稻及渔猎为生,“稻田养殖”是其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水获得保证,但食鱼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无法满足需要,因而人们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这种传统的种养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丘陵和低洼地区发展盛行,为山丘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和贫困的减轻作出巨大贡献(胡亮亮等,2015)。
  这一阶段主要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少数地区的农户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放养一些常规食用鱼类,供自家食用。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稻田水层浅薄,无合理的沟坑结构。另外又因是单季稻田养殖,养鱼时间短,饵料不足,且养殖品种单一,一般只养小规格的鲤,亩产仅几公斤,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二)稻田养殖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稻田养殖的发展。1954 年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发展全国稻田养鱼”的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稻田养鱼技术仍沿袭古老的、传统的粗放粗养模式,单产和效益均较低(丁伟华,2014);20 世纪50~60 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水稻集体种,田鱼分户养”的办法,也阻碍了稻田养殖业的发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推动水产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区迅速恢复和发展,1959 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超过1000 万亩①。
  这一阶段,水产的发展促进了稻田养鱼的技术进步,养鱼的稻田已出现鱼沟和鱼溜;养殖品种扩大为草鱼、鲤、鲢、鳙、青鱼、罗非鱼等几大鱼类;南方增加了鲇,广西、湖南增加了泥鳅,广东增加了乌鲤;养殖模式实行了混养,由于水层加深,鱼苗的规格较大,放养量增多,亩产也提高到10kg 以上。
  (三)种养结合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初到70 年代中期,耕作制度改革,重种轻养、种养分离,一方面是受保证水稻生产、增加稻田复种指数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毒农药的大量应用及其他人为的因素,使稻田养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进入停滞和下滑阶段,养殖规模严重萎缩,面积不足百万亩。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顺应水稻种植方式的改进和经济的发展,稻田养殖注重种养结合。早期水稻由单季改为双季,加上适合稻田养鱼的耐淹、抗倒伏水稻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出现了“两季连养法”、“稻田夏养法(早稻收割后养至晚季插秧前)”、“稻田冬养法(冬季养鱼)”等多种养殖方法。当时的主要特征是“四改”,即改田间设施、改放养技术、改粗养为半精养、改单一作业为稻鱼多种作业,其目的仍是解决山区“吃鱼难”的问题,往往在贫困地区实施,属小生产农耕社会性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稻田养殖面积和产鱼量逐年上升,一些稻田养殖基础较好的地方逐渐开始向商品化、规模化的稻田养殖新模式过渡,永嘉等地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民开始尝试改善养殖结构,垒高田埂、挖深鱼坑,沟坑式养殖模式初现端倪。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稻田种养从半精养到精养,搞“百斤鱼、千斤稻”,到1994 年,全国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1275 万亩。全国单产水平达到水稻500kg/亩、成鱼16.2kg/亩。到2000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2000 多万亩,成为世界上稻田养殖面积*大的国家。
  这一阶段是在单一发展稻田养殖受阻后,人们注重科技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稻田种植和养殖相结合,使稻田种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无论在面积还是产量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期间,中国生态农业迅速发展,大力推行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桑基鱼塘生态工程、稻田养殖生态工程,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模式,主要表现在田间结构、养殖品种、养殖方式的改革。例如,侯光炯和谢德体(1987)提出垄畦水稻种植方式,垄沟相间,垄上种稻,沟中养鱼,水体面积占60%。这种方式不但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将稻田水体积提高20%~45%,因此立即被引入稻田养鱼体系,形成“垄稻沟鱼”的种养方式。
  (四)生态种养阶段
  进入21 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稻田养殖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三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实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促使稻田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尤其是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引导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千亩甚至万亩连片的稻田综合种养典型(丁伟华,2014)。2010年我国稻田养殖面积达1989.17 万亩,年生产水产品达124.27 万t,占淡水养殖总产量5.30%,稻田所生产的水产品产量已接近全国湖泊养殖的总产量(王武等,2011)。
  这一阶段,重视资源利用、食品安全、产品供给及农业转型。模式应用中,一方面实施生态循环,使稻田内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能源被养殖水生生物充分利用,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共生互利的人工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又通过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保证稳粮增效(表1-1)。
  表1-1 传统稻田养殖与稻田生态种养比较
  在新技术的发展下,稻田养殖品种得到改良和更新。新品种使得稻田养殖业取得高产高效,这些品种包括胡子鲇、罗氏沼虾、淡水青虾、河蟹、牛蛙、鳖、泥鳅,甚至包括鸭子和食用菌等,使稻田生态种养异常活跃。
  在新观念的影响下,生态养殖、循环利用得到重视。为提高产量和商品率,以天然饵料供应的方式已不适应要求,由于以草食和杂食为主的养殖品种被更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替代,不但出现人工投饵,而且配合饲料投入和精养技术不断涌现。出现了以猪、牛粪培肥水质,田埂种草养鱼,人工配合饲料等方式,如“稻萍鱼体系”,稻田养殖的模式多样化,产生各式稻田人工生物圈模式,稻-鱼(虾)-蟹模式、稻-鱼-菌模式、稻-鱼-鸭模式、稻-蛙模式。
  在新形式的要求下,产业化、标准化得到实施。2002 年四川省积极推广稻渔工程规范化技术和规范化稻田养殖技术,并颁布实施了我国**部省级稻田养殖的地方标准《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统一了工程建设、鱼种投放、饲料主要营养指标、鱼病综合防治、农药及化肥施用等技术规范。为了保证环境质量、食品安全,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各地陆续颁布实施了系列相关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
  近年来,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效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第二节 稻田种养的发展现状
  一、稻田种养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稻田种养,特别是稻田养鱼迅速恢复并获得长足的发展。1983 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全国**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全国稻田养殖面积为44.067 万hm2,产鱼3.63 万t,亩产5.5kg,到1989 年稻田养殖面积发展到88.67 万hm2,增加一倍多,其中养成鱼面积70.8 万hm2,产鱼12.49 万t,增长约2.4倍,平均亩产12kg,提高了近1.2倍。在生产区域和养殖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总结经验,推动稻田养鱼持续发展,1990 年农业部又在重庆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把我国稻田养鱼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至1993 年,全国稻田养殖面积发展到98.33 万hm2,其中养成鱼面积79.87 万hm2,生产成鱼18.5 万t,平均亩产15.5kg,生产鱼种2.7 万t,增产稻谷45 万t,共增加收入18 亿元。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资料的分析,2000 年全国稻田养成鱼面积为1 532 381hm2,比1985 年的648 660hm2 增加136.24%(图1-1)。
  图1-1 我国稻田种养面积及其水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1 世纪以来,我国稻田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但养殖面积、产量和单产水平增加明显。2015 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50.16 万hm2,产量为155.82 万t,亩产迈过69kg 的新台阶,与2010 年相比,分别增加13.24%、25.38%和10.73%。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业部门主导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通过复合式种养、资源重组和综合利用促进了单位面积上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新型经营主体的欢迎。自2005 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19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100 多万亩,辐射带动近1000 万亩。从示范效果看,水稻亩产稳定在500kg 以上,稻田增效接近100%。2012 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各地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结合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储备等生产要素,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田养殖模式,开创出“稻蟹共生”、“稻鳖共生”、“稻鱼鸭共生”、“稻鳅共生”等新模式。通过技术集成,改进了水稻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水产养殖技术,发展了新型经营主体,并创建了稻米品牌和水产品牌,实现了粮食增产、水产增收,开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的大好局面。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正逐步成为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
  二、稻田种养发展趋势
  稻田种养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许多地方把发展稻田养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全国不少地方开发稻田养殖热情之高、行动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标准之高都是空前的,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正**现代农业的发展。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稻田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曹凑贵,蔡明历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