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44.25
运费: ¥ 8.00-15.00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商品图0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商品图1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商品缩略图0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 女性的觉醒

定价: 59.00

作者: 沙法丽·萨巴瑞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2-06-28

页码: 368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ISBN: 9787521736502



1、 本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出版过《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失控》等书,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其中《父母的觉醒》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被很多学校组织推选为共读书目。
2、 女人从小到大,会逐渐把重心放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上,小时候以父母、同学、朋友为主,从他们那里获得肯定、认可,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之后又加上伴侣、丈夫、孩子,但实际上这些亲密关系会慢慢转变为重重枷锁,将女性一层层套牢,女人不知不觉变成了身边人的保护者、清洁工、护士、保姆等,不仅如此,她们还会常常自责,把各种遭遇归因于自己的不足,被责任捆绑,活在不安和恐惧中。而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从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帮助女性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理解这些问题如何形成、有何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破解。对于深陷痛苦而持续压抑的女性来说,破解就是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处境,这也是觉醒的开端。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又或者不愿承认,不去改变。当女人学会反求诸己,而不是去向外求,才开始了真正的改变。
3、作品结构明晰,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在各小节中常常是先提出问题,罗列关键点,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展现问题,然后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比如很多女性为家人、朋友无私付出,但为什么无法对自己付出同样的“爱”呢?女性往往因为过于看重家人、朋友而使自己陷入被动,但女性也能够同样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吗?竭力通过别人的正面反馈以求获得肯定,却不能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女性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内向外,而非从外向内地生活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4、内容详实,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如作者本人所写到的,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把各类亲密关系以及跟这个主题相关的可能情况包含进去。章节设置体现了主题的探索逻辑,从女性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困境,这些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有何种影响等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本书虽然以女性为核心,但并不只是谈论女性,与女性相关的两性差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主题均有涉及。
5、作者将案例与心理学概念相结合,帮助读者通过心理学原理明白女性所经历的种种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形成的,论述和解读有一种掰开了揉碎了的感觉,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富有人文关怀,起到心灵励志的作用。每小章节常常以作者的个人经历、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作为引子带出话题,这些个人案例也会在叙述当中穿插出现。沙法丽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所达到的觉醒状态,建立在读者从本质上理解相关表现和问题的基础上,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状态并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进入到所谓“行动”的环节。
6、这本书的主题富启发性,作者点明的一些问题不仅是给女人当头一棒,也能让希望了解女性的人有所启发,比如作者提出,很多时候,女性自身也是悲剧的一部分起因,当女性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变时,不论换多少个朋友多少个伴侣,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发现是在原来的模式下恶性循环。女性也应当为自己的困境反思,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女性话题现在是经年不断的热点,可以时时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宣传这本书。
7、书中虽然谈及一些心理学概念,但语言上并不高深难懂,作者善于表达,很会用日常语言讲故事,既能把专业性内容讲清楚,也体现出文学性,读起来或许沉重、愤怒、悲伤,但不会感到枯燥。结合心理社会科学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层层递进,深入而细致。


女性的命运有三个转折点:原生家庭,婚姻和觉醒的自己
每个人需要在某个时间点获得觉知
否则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糟糕的自己

从小我到本我,从抗拒真相到与痛苦之身和解
在变化时代稳住自己,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不是一本令人舒适的书,它将给你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这是一本写给女性的觉醒之书,帮助你解构自己和身处的世界,解构你的原生家庭、你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解构你的文化背景,还有你的人格特点、生理特征,帮你分析人生中每个阶段会遇到的困境。
大多数女性会在某个时刻进入“觉醒期”,比如遭遇情感问题、前途问题、财务问题、家庭问题时,有些人就像乘自动扶梯时一脚踏空,步子越来越乱,跌入谷底。我们之所以害怕人生的低谷,是因为原先那个虚假的“自我”在重压之下四分五裂了,原来的习惯和应对策略也跟着一起跌入谷底。我们只觉得情感仿佛失去了依托,没有了那层防御,我们到底是谁呢?
心理治疗师总是静候来访者出现跌入谷底的感受,这意味着真实的自我即将暴露出来。经历自我崩溃,其实是通往重生的入口,放下生命中不再适合我们的东西,放下令我们停滞不前的模式,放弃旧的思维方式,离开带给我们伤害的亲密关系。
拿起这本书,你就已经迈出了追求本真、重建自我的关键一步。这本书会徐徐展开,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此开启。



目录
女性觉醒的那一刻
致姐妹们:你经历的,我深有体会
免责声明

Part 1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真我的

1章 灵魂遭受侵蚀的过程
没有人能逃过掩盖真实自我的命运
摆脱“理所当然的现实”
就让生活跌谷底吧
说出你的真实感受

第2章 何为“模范女性”
我足够好吗?
对认可、批准和赞美的过度渴求
早年经历的影响
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了

第3章 问题从来不在别人身上
和姐妹的竞争,就是给父权体系注入兴奋剂

第4章 实话不好听,但那就是真相
压抑本性的教导
难以接受的真相
被偷走的选择权

第5章 我们不是活在一段人生里,而是活在一种模式里
是做真实的自己还是做个标准的好人?
那些未能满足的情感

第6章 把关密关系的结束变为重生
离婚原则:“没有冲突,没有报复,没有威胁”
离开旧模式,离开它带来的  一    切

Part2
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十一种人格

第7章 给予者的表象:受害者、殉道者、救世者和圣母
受害者情结:自导自演的苦情戏
殉道者情结:只为弥补童年未曾受到的关注
救世主情结:你付出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需要
圣母情结:害怕冲突和被抛弃

第8章 掌控者的表象:wan mei主义者、直升机家长、讨好型人格和女强人
      wan mei主义者:对未知事物进行控制
      直升机家长:渴望无所不能,却又力不从心
      讨好型人格:突然情绪失控的取悦者
      女强人:以牺牲内心的幸福为代价

第9章 索取者的表象:天后、公主和儿童
      天后情结:自恋的病态人格
      公主情结:习惯性的被动无助
      儿童情结:活在“总有一天”的世界
      认识真我,是问题的答案所在

Part 3
回归本质:了解男性的生物学特征,做出更有主动权的选择

10章 重新从生物学层面认识身体
       女性的养育天性
       阴道,不仅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开口
       首先忠实自己的真实感受
       顺应内在的化学力量

11章 两种不同的生物心理: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
       在生物学背景下理解男性
       不能再假装自己需要对方
       不要将男性的掠食行为误认为关爱
       夫妻相处的压力源

Part4
关于爱、婚姻、育儿的真相

12章 活在真相中,哪怕真相会带来痛苦
       从父母那里承袭的谎言
       所谓的现实其实是主观感受
       拒绝从众

13章 你什么时候对婚姻渴望?
       不要迫于压力而随波逐流
       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别人的行为

14章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反映的是我们需要获得的内在成长
        母亲之间的微妙竞争
        接纳孩子的感受
        重新定义养儿育女的过程

15章 大自然没打算让我们年轻美丽
       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标准
       只陈述事实,不去做评判
       物化女性的同谋

16章  有些温柔善良,其实是回避关注自己
        有害的女性气质
        害怕发火,就是害怕自己的力量
        有害的男性气质

Part 5
走出幸存者模式,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17章 唤醒内在认知的练习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能否觉醒的关键
       如果现在的日子一团糟,担心明天是没有意义的

18章  找到真我还是继续讨人喜欢?
        用女王的逻辑思考
        一旦越界,不听借口
        成为女王的道路

19章  如果你不想负责,就不要道歉
        不是理由的理由
        冥想:把自己从情感中抽离
        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情感模式

20章  删去愿望清单中那些肤浅的内容
        从向外求到向内求
        人生目标就是感觉自己的存在
        生命中的每一刻包含人生目标

第21章  共情:清楚看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
        整合起破碎的自我
        完整的人性

第22章  自我养育,做自己的父母
        离开我们的父母
        不再纠结于过去
        让心中的父母安抚我们停留在童年的部分
        治疗师就在你的心中

第23章 距离感:依恋会带来痛苦,因为迟早会失去
       珍视生命不断变化的本质
       要知道我们并不知道
       在现实中,健康的距离感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对方
       摆脱二元论,获得智慧

第24章 清空与重建
       关于信念的错误信念
       一遍一遍地体验每个时刻
       因果的法则




沙法丽·萨巴瑞,本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她的读者与找她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展现了东西方世界的思想精华。
她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拥有多年儿童临床治疗与青少年咨询辅导经验,是美国正念心理学家与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她早年接受东方正念思想,后与西方心理学融合,形成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独特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印尼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管理者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企业、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著有《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


这本书将对任何准备超越个人和文化限制,意识到自身永恒存在的人有所帮助。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


第22 章
自我养育:做自己的父母

当我们觉醒后, 我们就会原谅父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不再期望和要求他们
我们激活了自己心中的父母
抚平父母留给我们的伤痛和缺失
我们不久就会发现, 我们是自己永远的治疗师。

我告诉所有年龄上已经成年的来访者, 如果他们超过了二十岁, 要想最终治愈, 就必须走出被禁锢的童年, 并且摆脱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对大多数人而言, 这一概念简直闻所未闻。他们一直相信, 自己永远是父母的孩子。不管受到过多大的伤害, 彻底摆脱父母也是难以接受的。如果没有这些过去, 没有他们成长的环境, 没有他们接受的养育, 他们还能是谁呢?
我仍然记得, 在我父亲六十五岁退休后, 当我注意到他不再“像个父亲” 那样关注我时, 内心感到的沮丧。那时我二十八岁了。他似乎很愿意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退休后的生活, 对我的生活细节不太关注了。就好像他已经完成了父亲的工作。一开始我很生气。看着他甩手离开, 真想发脾气。我觉得他这样做是在针对我。然而, 当我带着这种感受过了大约十天后, 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如果他的确做完了父亲的工作呢?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到底有什么不好?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更自觉的层面上成为朋友?
其实, 我当时已经在美国定居, 很少见到他。于是我深入研究了自己的恐惧。我恐惧的并不是他不在我身边或者不爱我了, 他只是不像以前我习惯的那样关注我了而已。我不禁自问, 我为什么需要父亲像我一直认识的那样一成不变呢? 既然我已经是个自食其力的成年人了, 为什么就不能放手, 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呢? 我不可能担心他不再爱我, 因为他非常爱我, 我感觉得到。我也不可能担心他不再认可我, 不再承认我的价值, 因为他始终认可我、承认我的价值。那我到底担心什么? 啊, 答案突然有了。我害怕长大, 害怕以后不能再依赖这个父亲了。
我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现在回想起来, 倒是我的父亲先我一步。他比我更早地认识到我已经成熟, 准备好独自飞翔了。他抽身而退, 不是不爱我, 也不是背弃承诺, 而是因为现实到了这一步。他充满智慧地认识到, 与其在不需要的地方插手, 不如专注于其他的事情。他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他用自己的方式, 把照顾我的接力棒传给了我。只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单飞, 但那正是我当时需要做的事。

离开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 常常意识不到我们的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 也很平庸———有时甚至笨手笨脚, 会搞砸事情。年幼的我们以为他们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等我们十几岁, 进入青春期时, 父母的完美形象在我们面前崩塌了, 我们瞥见了他们凡人的一面。通常情况下, 我们会对他们失去兴趣, 逐渐疏远, 更多地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 我们仍然期望他们会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如果他们没有, 我们就会感到受伤和失望。
我有一些来访者, 六十多岁了, 心理上仍然没有走出断奶期。他们完全离不开父母, 始终扮演自己小时候的角色。如果子女一直没有真正长大,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会放手, 双方就都有可能把对方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想长大。我们习惯待在和父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 一旦离开, 就会看不清自己的身份。在父母眼里, 我们永远不会长大; 而我们自己也认为没有必要长大。这种停滞不仅是不正常的, 而且对子女和父母都是有害的。
我们成年后, 只要仍然依靠父母获得舒适的生活, 得到他们的保护和照顾, 就永远无法激活内心的潜力。我们不仅不会成长, 还会拖累年迈的父母, 阻碍他们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离开父母, 和父母保持距离, 并不意味着冷漠或者自私。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那样, 这是为了享受健康的、独立的生活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 在某个时间点上, 双方都需要放手, 让对方自主地、自由地生活。不管子女是否同意, 在某个时间点上, 父母都需要停下来, 不再供养子女。作为子女, 要想精神健康, 就需要成长并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如果给父母养育我们的工作设置一个截止日期, 会怎么样? 让他们在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后, 不再担任父母的角色,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在成年一段时间后, 让他们自由选择想成为怎样的父母, 会怎么样?
消除了对成长的恐惧之后, 我就告诉父母: “你们现在不用照顾我了。你们已经做得够多了。你们已经有权从父母的‘岗位’ 上退休了。养儿育女的工作不是‘无期徒刑’, 你们是自由的。现在, 是我做自己父母的时候了。” 母亲听到这话, 以为我不再需要她了, 哭了起来。但父亲理解我。他点点头, 笑着说: “是的, 你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我了。我永远在这里,永远是你的朋友。如果可以的话, 你现在可以照顾我了。”
让父母从养育子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告诉他们儿女已经准备好了, 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了———这是我们送给父母的重礼。解开他们的围裙, 接过他们的指挥棒。这一过程要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完成。经过这件事, 你们可能会真正地在精神上凝聚在一起。

不再纠结于过去

让父母放下养育子女的重担, 也就原谅了他们过去的过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在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心头仍有怨恨, 仍有未能释怀的痛苦, 这完全可以理解。
我知道我的很多来访者一直在责备父母, 一直都不能释怀。他们无法消除过去的伤痛。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 我想让你知道, 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因为别人的错误而失去了童年的幸福, 你可能会怨恨、愤怒。这很正常。然而, 我还希望你知道的是: 对于父母或其他相关责任人, 你怨恨的时间越长, 你就越离不开他们。因为你和他们已经在情感上纠结在一起了。
成年后, 在某个时刻, 我们会严肃思考, 做出决定: 还要把过去的怨恨扛多久? 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对父母的过错释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对自己的现在负责?
当我们决定原谅父母在我们童年时犯下的错误时, 我们满怀着共情, 终于理解他们也是凡人, 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不再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 而是真正看到他们的本质。他们可能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同样会看到他们心中巨大的痛苦。当我们接触到他们内心的痛苦, 并和他们的童年经历产生共鸣时, 我们最终会意识到, 他们不仅仅是父母。我们会看到他们的过去, 看到他们在这个苦乐参半的世代传承中的位置。也许是第一次, 我们终于明白这种模式是如何在整个家族中世代传承下来的, 并且意识到自己有能力阻止这些错误再盲目地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不会为自己的童年惋惜, 也不会为与父母的关系哀叹, 把这些缺憾看作一种馈赠, 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们终于明白,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自的问题, 于是不再认为自己的童年格外不幸。过去的事情就留在过去吧, 从现在起, 我们会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们可能会认为, 离开父母是为了他们好, 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件事对我们而言比对他们重要得多。只有当我们完全离开他们, 我们才能去做一些一直要做的事, 那就是内心的成长。

让心中的父母安抚我们停留在童年的部分

离开父母是我们迈向情感解放的重要一步。但这只是第一步。此后才是真正的工作: 成为自己的父母, 自己养育自己,完成父母当年没有完成的事。但是, 我们现在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做这件事的。
阅读这些文字就是自我养育的一部分。通过审视内心、自我反思, 我们的情感成长不再是父母的责任, 而是自己的责任。这是迈向真正“成年人” 的道路———从小女孩成长为觉醒的女性。
自我养育是心灵和情感发展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要纠正自己内心中那些在错误信念下成长起来的部分, 比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被认可、无关紧要等等。我们要意识到, 我们养育的这个“孩子” 只是我们过去生活的反映, 而不是现在这个成年人。我们要治愈这个孩子。她是我们过去生活的一个投射。
这个“孩子” 以何种方式呈现? 它会体现在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上, 也就是我们内心那个不真实的自我发出的声音。我们心里都有声音, 有些是善意的表扬, 有些是严厉的批评。我有一个同事叫埃莉, 她曾经把自己内心的声音称为“一群在那里胡说八道的浑蛋”。这些声音是内心的这个孩子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内化在心中的声音。它们是那么真切, 以至于我们还以为这就是真实自我的声音。有些声音需要我们倾听, 并安抚它们; 有些声音需要马上停止; 有些声音我们可以充耳不闻。根据这些声音的特点, 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就像父母对孩子要因材施教一样。我们需要关注内心的声音, 并尽可能用最适合的方法来对待它。没有什么药包治百病。
我有一位亲密好友叫亚莉克莎, 她的例子最能说明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她向我讲述了她精神上的痛苦, 还有不断遭到拒绝、感到一无是处的滋味。亚莉克莎之所以有这种感觉, 是因为她相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让她详细告诉我这些声音是什么。她立刻哽咽起来, 哭个不停。她说: “我实在不好意思跟你说这些。” 但她接着把这些声音告诉了我: “你又蠢又丑。你什么都做不好。为什么会有人想和你在一起? 你真是个麻烦。” 当我问她, 听到这些声音让她想起了谁, 她立即回答:“我的父亲。”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这些声音并不是她的真我发出的声音, 而是她从她父亲那里听到的, 并内化成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亚莉克莎知道, 她在酒鬼父亲的虐待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 她把父亲的声音内化成了自己的,她对自己的折磨比她父亲对她的虐待更严重。在我们谈话之前, 她一直以为这些声音是她自己的。当我对她说, 她实际上变成了自己的残忍的父亲时, 她大为震惊。这些负面想法都是她自己一手缔造并诠释的, 她真正的父亲并没有参与。
她一边哭, 一边描述自己被内心的声音撕裂的感觉。我让她做个比喻。她说: “它们就像我体内的蟑螂, 爬来爬去, 传播细菌。我只想逃离我的大脑, 逃离我的生活。我不想起床,因为它们每天都在那里。我想死。”
我鼓励她直面这些“蟑螂”, 动手消灭它们———不和它们废话, 直接用觉醒的鞋底把它们一个个拍死。要做到这一点,她首先要面对每一个声音, 指认出来, 然后把它们看作自己尚未觉醒的那部分内心。她要把这些声音看作一个代表, 代表虐待她的父亲, 然后抛掉它们。只有这样, 她才能把“蟑螂”和她这个时刻的真正自我区分开来, 并把它们视为她过去生活残留的遗迹。
亚莉克莎十分抗拒。她说她最不想做的事就是直面童年的恐惧, 她这辈子都在躲着它们。我告诉她, 她也许可以避免谈论过去, 但她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事实表明, 她永远不可能逃离。是时候正视过去并处理内心的创伤了。
我们不可能逃离自己的过去。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创伤, 才有可能治愈它们。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们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 不再被恐惧、被动、顺从或者责备束缚。要意识到, 为了改变明天, 要从今天开始重新塑造我们的每个部分。
这段旅程要从改变我们的思想开始。“我对自己和周围的看法是什么? 这些看法从何而来? 我脑海里回响的声音是谁的? 这是我自己的声音还是我所在的文化发出的声音? 我如何改变, 设计一个新的自我, 以便发挥我最大的潜力?” 针对我们未曾反思的过去, 我们要一个声音一个声音地消除它们, 一个谎言一个谎言地揭穿它们。这样, 我们才能自觉地建立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如果我们在很久以前受到过某些创伤, 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就要意识到, 真正的自我, 我们的本心, 绝对不会受到这些创伤的影响。受到伤害的只是一部分虚假的自我, 而不是我们真正的本心。我们的本心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它只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阻碍。我们在有些方面的行为方式仍然像个孩子, 在自我养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找出这些方面。这些行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会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阻碍我们的成长。
自我成长的前提是要弄清楚在哪些环境下我们表现得像个孩子。激活我们心中的父母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把心中这个父母的存在状态以及声音具象化, 形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父母———这样的父母理解我们, 懂得安慰我们, 而且会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空间, 让我们表达真实的自我。
如果感到焦虑, 我们心中的父母不会置之不理, 或者去外部寻找原因, 他们会介入并向我们提供建议。他们可能会问:“你为什么焦虑? 是什么引起了你的焦虑? 我们该怎么支持你、帮助你, 满足你的需求?” 他们与我们受过创伤的那部分内心交谈, 倾听它的声音。我们感到焦虑的那部分自我可能会说: “我害怕自己不够好, 害怕别人会拒绝我。” 接着, 我们心中的父母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 并问道: “你触发了什么回忆让你产生了这种感觉? 你现在想到的是哪件往事?” 我们心中仍停留在童年的那个部分可能会回答: “我记得我妈妈说我很蠢, 永远不该在公共场合发言。”
通过不断的交谈, 心中的父母倾听我们哭诉过去, 并试图揭示我们当前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就像一个出色的治疗师或者贤明的圣人一样, 心中的父母安抚了我们内心还停留在童年的那个部分, 让我们获得了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内心的这一部分感到有人在倾听, 感到有人能理解, 会马上放松下来, 对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再盲目地通过情感反应表现自己, 而是通过内心的对话给自己时间停下来反思。通过不断地和真实的自我交谈, 我们心中被困在童年时期的那个部分走出了阴影, 让我们重归完整。只有这样, 童年时遭受的创伤才有机会治愈。我们不再认为有必要把这些旧的部分从自身分离出去, 因为它们只是过去生活的投射。
过不了多久, 我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我们的亲密关系, 就不会再被童年时期的阴影产生的有害畸形模式影响了。当真实的自我最终成形时, 内心世界会变得和谐统一, 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会与内心的感受保持一致。激活心中的父母是我们主动肩负起自我成长和自我治愈重任的方式, 是我们送给自己的礼物。通过不断地追问自己“我现在需要什么” “我现在能给自己什么”, 我们能激活自己的内在资源, 治愈很久以前受到的创伤。
如果我们不肩负起养育自己的责任, 就会找遍全球, 疯狂搜寻父母的替代品。在某种程度上, 大多数亲密关系就是这个样子———两个人都在对方那里寻找父母。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让对方做我们的父母时, 事情就会变得一团糟。很少有成年人具备这种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心理技能。而且, 这也不该是他们的责任。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女性的觉醒:写给女性的人间清醒书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