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47.60
运费: ¥ 0.00-20.00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0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1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2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3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4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图5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0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1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2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3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4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著   者:[美]霍普·洁伦(Hope Jahren)

译   者:蒋 青                                   

字  数:253

书   号:978-7-5596-3589-1                      

页  数:37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1.7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9年12月第1版                       

装  帧:精装

印   次:2019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8.00元

正文用纸:75g书纸  

 

编辑推荐

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媒体推荐

《实验室女孩》既记录下了霍普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部植物赞美诗。书中对植物奇怪且隐秘的生命的描写,仿佛直接生发自霍普自身回忆的生物学过程,结构精巧。夺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丽雅特·贝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几乎涵盖从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洁伦擅长所有。她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幽默地联系起查尔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样以举重若轻的笔调细数叶片的每一条脉络……洁伦的这部作品既关乎用眼睛观察世界,也并用双手与心灵。绝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宾斯,《科学美国人》

洁伦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极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间,她又会和实验室的组员一起去探访大家选出的奇怪景点,或者耐心等待组员精心烹制野营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实验室女孩》是一部风趣的作品,充满了快乐的时刻,但也常常流露悲伤。不过抛开所有艰难险阻,洁伦显然不会选择科学以外的第二份事业。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罗恩,《自然》

生物学家撰写的个人自然志,生猛且令人振奋。洁伦的写作好似文学性更强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长清晰讲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而在描述她的实验室好拍档比尔时,洁伦的行文更企及了另一个维度。一个热爱文字的科学家所给出的精确描述。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丽莎白·罗伊特,《世界时装之苑》

《实验室女孩》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还展现了科研工作中细水长流,而非时时都有突飞猛进的收获的日常。科学家在知识的道路上行进,每一次踩实一块石头。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亚·博恩,《华尔街日报》

 

名人推荐

女性的柔美会让科研生活更显生机,女性的坚韧会让科研工作更易成长,女性的细致会呵护科研道路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辉。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克·奥巴马

 

获奖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

 

著者简介

霍普·洁伦(Hope Jahren)于1996年从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独立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她曾先后供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间,她曾三获富布赖特奖(Fulbright Award);另外还先后斩获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Young Investigator Medal),到目前为止,仅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曾于2005年获由《科学普及》(Popular Science)杂志举办的全美十大杰出青年(Brilliant 10)提名奖。2008年她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该年起至2016年,任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教授。目前,她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任“威尔逊教授”一职。


译者简介

蒋青,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作者、译者,曾参与编撰《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古生物分册。已出版合译著作《第6次大灭绝——人类能挺过去吗》,荣获201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练未来的职业棒球手—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也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正文赏读

推荐序 蚂蚁搬山的乐趣

 

《实验室女孩》,曾是荣获2016年度多项图书奖的畅销书;一般而言,我对畅销书持有“敬而远之”的偏见。直到我在《卫报》的书评中读到把它与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的《海伦的苍鹰》(H is for Hawk)相提并论,才引起我的充分注意。诚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我读过且十分喜欢《海伦的苍鹰》,而当我看到《实验室女孩》的作者是生物地质学家并且是成长于明尼苏达州的挪威裔美国人时,我转而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中原因至少有二:1.作者是我的大同行,而且我的博士学位导师也是挪威裔明尼苏达人;2.由于漫长且寒冷的冬天,明尼苏达人普遍爱读书,而且我所喜欢的好几位当代美国作家都来自明尼苏达州,比如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盖瑞森·凯勒(Garrison Keillor)、比尔·霍尔姆(Bill Holm)等。美国文艺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自明尼苏达州的作家,无论其目前有名或无名,都不可小觑。《实验室女孩》的作者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她本人也毫不掩饰地在个人网页的域名上写着,“霍普洁伦确实能写.com(hopejahrensurecanwrite.com)”。

和《海伦的苍鹰》一样,本书也是少见的、别具一格的文学自传。尽管前一本书的作者是剑桥大学的历史学者,而本书作者是自然科学家,但两人的写作风格颇为相似。她们都把自传部分与其专业研究内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运用两条线交叉叙述,并使两部分内容达到了有效的平衡,收到了交相辉映的奇妙效果。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根与叶”从作者的童年回忆起,记述她自身如何在父亲的实验室里播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她父亲是本地社区学院的物理与地学讲师,在那里执教40余年,是本地唯一可以称作“科学家”的人。他晚上带着女儿在实验室里备课,使霍普小小年纪就不仅熟悉了各种实验设备和材料——像玩玩具那样开心,而且了解到实验室的各项规则、程序以及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霍普的母亲有英美文学学位,打小就培养霍普广泛阅读英美文学,尤其是狄更斯、莎士比亚等经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霍普十分幸运,她从父亲那里熟悉了烧瓶、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阅读与写作的灵气,C. P. 斯诺先生(C. P. Snow)所说的“两种文化”,在她身上发生了罕见的融通。这一背景对本书的写作也至关重要,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发现,她对植物学科学内容有许多充满诗意的描述,以至于《纽约时报》书评引用了纳博科夫名言来盛赞《实验室女孩》,“作家应该有诗人的精准和科学家的想象力”,霍普·洁伦则二者兼备。她堪比神经科学科普大师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以及古生物学科普名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这一评价出自一向苛责的《纽约时报》书评,不能不说是对本书异乎寻常的赞美。

过去从我导师李力葛瑞文教授口中得知,明尼苏达州的挪威裔移民,大多是在大饥荒年代背井离乡,来到了气候条件与其祖国相近的明尼苏达州,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经受磨难的韧性和积极上进的毅力,都是可歌可泣的。在我看来,这在霍普·洁伦身上,一如在我导师身上,得以完美体现。因此,本书读来令我格外动容:

 

虽然我年纪尚幼,但是已经坚定地走上了崎岖难行的独木桥——做别人眼中“知道得太多”的人。

 

霍普在明尼苏达大学求学时在医院药房打工的经历,读来十分励志。大学毕业后,她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倘若她早去几年的话,或许我们会在那里相识。作为一个冷门专业的博士,年仅26岁就拿到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位置,她在同辈人中应算是相当成功的了。谈及她的择业动机,除了父亲对她的影响外,她在书中坦言:

 

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我选择科学是因为它供我以需,给了我一个家。说白了,那就是一个令我心安的地方。

 

霍普·洁伦在书中巧妙地运用植物生长的隐喻来记述她自身的成长,因此使两条线皆为丰满且并行不悖。她意识到,自己在学术生涯中,一如自然界的植物,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斗争:

 

植物的敌人多到数不清。一片绿叶几乎可以作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食物。吃掉种子和幼苗就相当于吃掉了整棵树。植物逃不开一波接一波的攻击者,躲不开它们永不停歇的威胁。

 

同样,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女性青年科学家,霍普·洁伦在美国学术界的打拼,也历经艰辛。所幸她在读博时就遇上了一位蓝颜知己——比尔,此人虽然性情有点儿怪异,却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终生支持和帮助霍普。可以说,没有比尔的帮助,霍普的学术生涯会更加艰辛。

本书第二部分“木与节”,便记述了在科研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作者如何在比尔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如何做野外工作,并自驾一周去参加学术会议等有趣经历。作者对个中的艰辛,虽然看似轻描淡写,然而霍普与比尔的百折不挠精神却跃然纸上:

 

我非常清楚,如果一件事能不经历失败就获得成功,那么早就有人达成了,我们也没必要费这力气。然而,到目前为止,我都找不到一份学术杂志,能让我说说科研背后的努力和艰辛。

 

这本文学自传显然给她提供了宣泄这种情感的渠道。在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科研经费枯竭之后,她接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职位,并在那里为比尔也谋得了职位——继续做她的实验室主管,她也着实离不开比尔的鼎力相助。这就进入了本书第三部分“花与实”:她结了婚并怀孕生子——就个人生活而言,这确实算是开花结果了。但她的丈夫并不是比尔!比尔始终是她兄弟般的好友。怀孕期间,她被迫停止服用控制狂躁——抑郁症的药,因而旧病复发,十分难受。雪上加霜的是,她在此间还遭遇了来自系领导的性别歧视;后来她愤然决意离开,和丈夫一起去了夏威夷大学——也是撰写本书的地方。此时人到中年,她的事业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回首走过的路,她在书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时光也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我的树的看法……科学告诉我,世间万物都比我们最初设想的复杂,从发现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是过上美妙生活的诀窍。这也让我确信,如果不想遗忘曾经有过而现在又不复存在的一切,把它们仔细地记录下来就是唯一有效的抵御手段。

……

身为一名科学家,我确实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力微任重,籍籍无名。但是我比我的外表更加强大,我还是一个庞然大物的一部分。我正和这巨物里的其他人一起,修建着让子子孙孙为之敬畏的工程,而在修建它的日日夜夜,我们都需要求助于先人前辈留下的拙朴说明。我是科学共同体的一部分,是其中微小鲜活的一部分。我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烛,强忍心痛,洞见未知的幽冥。如同经年追寻后终悉秘密的人一样,我渴望把它说与你听。

 

大概这就是作者写本书的初衷吧?作为她的同行,我对书中下面这段话尤其感同身受:

 

科学研究是一份工作,既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下去,迎来一次次日月交替、斗转星移。我能感受到灿烂阳光给予绿色大地的热度,但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不是一棵植物。我更像一只蚂蚁,在天性的驱使下寻找凋落的松针,扛起来穿过整片森林,一趟趟地搬运,一根根地送到巨大的松针堆上。这堆松针如此庞大,以至于我只能想象出它的一角。

 

是啊,在浩瀚的未知世界面前,我们都是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努力往前人堆筑的蚁丘上,添加一星半点儿。也正像牛顿所说的那样:未知世界依然犹如一望无际的海洋,令我们常怀卑微谦恭之心。

最后,我要郑重向大家推荐本书的译者蒋青博士,她不仅是我的同行,而且是我相识多年的忘年小友。作为本书作者的古植物学同行,她比其他人具备更好的专业背景来应对翻译中涉及的科学内容的挑战;同为女性青年科学家,她与作者之间有着极大的相互理解与共情。更难能可贵的是,蒋青也是一位文艺青年,其译笔优美流畅,堪与原著媲美。平心而论,我极少遇到过在阅读中译本时,竟有着与阅读原著时相同的愉悦。读者朋友们,你们是幸运的!希望你们的阅读体验将证实我的倾情推荐所言不虚。


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实验室女孩(《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hinabook2006
后浪的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