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传+基因传+大脑传(套装3册) 马修科布等 著 通俗脑科学 基因的发现 破解生命的奥秘 中信出版
¥212.80
运费: | ¥ 5.00-15.00 |
商品详情
书名: 癌症传+基因传+大脑传(套装3册)
定价: 304.0
ISBN: 9787521714319T
作者: 马修·科布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大脑传》
1. 罕见的中文通俗脑科学全史。
2.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理查德·C. 阿特金森,美国五院院士(会士)、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美国科学基金会前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
3.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科学美国人》
4.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陈嘉映、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仇子龙作序导读。
5. 多位英美院士专家推荐。
6. 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联合推荐。
7. 入选6家欧美著名媒体年度书单:《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每日电讯报》《科学新闻》《大众科学》《新政治家》。
8. 2020年唯一入围英国著名非虚构图书奖贝利·吉福德奖决选名单的科普图书。
《癌症传》
医学人文领域经典畅销著作,10周年纪念版。
穆克吉医生历时六年写作,马向涛医生多年打磨,两位医学专家强强联合。
2011年获得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
豆瓣评分9.1,超过10000+条评论,豆瓣医学热门。
《时代周刊》《纽约客》《经济学人》等数十家媒体推荐。
比尔·盖茨、韩启德、尹烨、马向涛、李治中(菠萝)、薄世宁等,赞誉推荐!
文津奖推荐图书,本书被改编成3集长达6小时纪录片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
---------
高超的叙事和专业知识、历史、现实融合。
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人文关怀。
非虚构写作的经典文本。
医学专业的推荐图书,更是写个普通读者的读物。
---------
精彩推荐:
(癌症)是一种潜伏性疾病,尽管治疗取得了突破,但仍困扰着医学。《癌症传》是结合临床诊断和个人经验,对癌症漫长历史的探究,文风优雅。
——2011年普利策奖评语
穆克吉的这部医学作品及时而重要,既客观又引人共鸣,令人敬佩。
——《时代周刊》
很难想象有多少书,能为普通读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某个领域描写得如此智慧、通俗易懂和感同身受。《癌症传》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纽约客》
穆克吉秉持科学家的洞察力和耐心,将那些孤立的线索编织成连贯的故事,引人入胜。
——《经济学人》
我喜欢穆克吉2015年的TED演讲和他关于癌症的精彩著作《癌症传》,这本书在2011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一个医生能在业余时间写作并赢得普利策奖,一定让全职作家非常恼火!
——比尔·盖茨 (微软联合创始人)
本书讲述了百余年来人类与癌症斗争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彰显的勇气、坚韧、智慧、宽容与善良,让读者深入理解癌症,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与意义,体会到医学的温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癌症医生,又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又能结合自身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复杂的医学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
本书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医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疾病与人性结合起来,把内史与外史结合起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医学史著作。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癌症传》不仅是我心中祈望的白色巨塔,它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愿这部作品能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一丝抚慰,愿我们心中隐形的太阳能够继续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
——马向涛(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癌症传》《基因传》译者)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
如果说只推荐一本癌症相关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部《癌症传:众病之王》。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没错和佛祖名字相同,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和作家。他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这一步浸染了浓郁人文色彩的优秀作品。癌症不是个容易讲的话题,或者过于沉重,又难免陷于晦涩的专业,而此作在人类和癌症数千年抗争史中娓娓道来,在科技蜿蜒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说尽人间冷暖,在很多关键的飞跃点上让一众挺身而出的凡人跃然纸上——令读者在悲天悯人的共情中,渐渐衍生出超脱生死的达观。
时至今日,手术技术和放疗技术有了快速进步,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也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癌种五年生存率超过了90%甚至更高……癌症在很多国度早已不是众病之王。更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癌症的真相:因为寿命的提升,人类终究无法摆脱肿瘤,但是无论是早期干预还是晚期保持较高质量的带瘤生存都会是更为睿智和实际的选择。
从更高的视野看,人类应该更加敬畏自然,珍视环境,爱护同类和家庭。真正的“癌症”恰恰是停留在我们意识中的无知和自大,对于地球来讲,我们难道不更加像“癌细胞”么? ——尹烨(华大集团CEO)
一部关于癌症的传记,兼具历史、医学的准确以及传记文学的跌宕;亦是一部人类与癌症抗争、与之共存共生的历史,有挫折与成功,也有(过度的)乐观和悲观。
——苏静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很多人都是谈癌色变,《癌症传》是一本客观,有趣且温暖的癌症科普作品。它完mei地将专业知识、历史文化和精巧叙事融合在一起,不仅普及知识,更帮助读者树立正确、客观的认识。
——李治中(菠萝)(癌症科普作家)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癌症研究和治疗史上的黑暗面,而是客观陈述了在百余年的抗癌历史中犯下的种种错误甚至罪行,不少共性问题甚至今天还在重演,善于思考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反思当下癌症医疗和预防工作的误区。
——薄世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019年“中国好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1. 不是所有写基因的书你都能读得懂。
2.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和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息息相关,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新的答案。
3.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基因的发现,让我们终于无限接近这些大问题的真实答案。
4. 这本书写了3000年来人类对生命遗传迭代奥秘的探索。
5. 为什么人人相似却又千差万别?生命的演化过程里,是什么在背后决定着这一切?这个问题困扰人类几千年,从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人类始终探索。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基因,终于找到了破解生命奥秘的钥匙。
6. 整本书写了240位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
a. 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惊心动魄,如大片一样精彩。
b. 纳粹德国利用“优生学”理论,让集中营成了世人心中永恒的伤疤。
c. 你以为科学家之间都应该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实,他们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记斗争。
d. 一个在学校里表现“良好”的美国小女孩,却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一起被认定为“智障人士”。
e. 你以为你是女人,我以为我是男人,但基因说,我们可能都错了。
……
7. 基因是没有情感的,《基因传》是有温度的。
8. 如果非找一本类似的作品,就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吧,《人类简史》用崭新的大历史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手法,重述了人类从起源到今天的故事,《基因传》也从宏大的视野和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用极讲究的叙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讲了个通透。
9. 之前写基因的书也不少,但都零零散散的,从来没有像穆克吉这样完整系统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基因传》是一部知识密度极高的佳作。
10. 这不是生硬的科普书,作者同时把政治、历史、人性、伦理、道德等议题穿插在里边,是一部有厚度的作品。
11. 好看,真的好看,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科学家们抓住片段的线索和证据,一个一个攻破基因难题,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
12.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完整地了解基因的全部知识,关于基因,看这本就够了。
13. 印度裔美国医生,这样的身份,让作者的写作别具一格。
14. 穆克吉的前一部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普利策奖,他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
15. 未来,这本书关系所有人的未来!基因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这些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好处,可以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基因时代正在到来。但是,基因也涉及智力差异、种族歧视、伦理、道德,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论,制造了种族屠杀的灾难。人类已经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影响基因的功能,最终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权力支配它们并且确保安全呢?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而谁又会成为它的牺牲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也许将永久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
------
究其根本,人类不过是携带基因的载体与表达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源泉,而我们就像是风驰电掣的赛马,在转瞬间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它们的组成与世间的善恶无关。同时也不会受到人情冷暖的影响。我们只是这些遗传物质最终的表现形式。
——村上春树《1Q84》
《大脑传》
我们的感觉和身体活动的指令来自何方,情绪、意识、学习与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居所又在哪里?自有文字记载起,人类对这些问题就从未停止过好奇。漫漫几千年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朴素、粗浅的心灵中心观,走到了精细、深入的脑中心观。脑,这个“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吸引了人类历史上很多聪颖的头脑去破解它的秘密。
在认识脑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隐喻,这些隐喻无一不受技术、时代以及人类当时对脑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会被新的隐喻所取代。在《大脑传》中,作者马修·科布以脑的隐喻为切入点,介绍了人类脑的认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以及那些做出伟大发现的科学家。从心智源自心脏的观点到把脑视作机器的机械观,从电与神经活动的关系到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学说,从神经信号如何表征信息到脑功能的局域化定位与分散式分布之争,从把脑看作一成不变的电路到把脑视作一个具有可塑性的网络,作者历数了人类对脑认识的曲折演进历程,讲述了脑科学研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癌症传》
平装版《癌症传》,普利策奖作品,文津奖推荐,10周年全新译本。
这是一部恢弘、深刻和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癌症传记”,讲述了癌症在几千年前首次被记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认识、治疗和征服癌症的过程,并对癌症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为医生、科研工作者和普利策获奖作家,穆克吉以细胞生物学家的精准、历史学家的视角和传记作家的热情,来审视癌症,记录了几千年来人类的抗癌战争,最终为读者带来这部内容震撼的癌症编年史。
癌症的故事饱含人类的智慧、坚韧和毅力,但也掺杂着傲慢、家长式作风和误解。穆克吉通过医学前辈和同辈的视角,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医疗工作者眼中的认识、挫折、胜利和死亡,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对抗这个无限狡猾的对手。就在30年前,人们还认为,通过一场全面的“抗癌战争”,人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个对手。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以癌症为主角的惊悚小说。从切除乳房的波斯女王阿托萨,到接受原始放疗和化疗的人,再到作者的白血病患者卡拉,这本书讲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经受严酷治疗的人的故事,同时也加深对这种标致性疾病的理解。
这本内容引人入胜、情节紧迫和到处充满惊奇的书,为癌症治疗的未来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也为那些试图了解癌症真相的人打开了清晰的视角。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科学 历史 思想
第yi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ji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
第二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科学的隐忧》 [英] 杰里米·鲍伯戈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
第五辑(41-50册)
4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日]宫崎正胜
42《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 [美]斯宾塞·韦尔斯
43《西方的困局:欧洲与美国的当下危机》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44《没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 [美]富兰克林·福尔
45《锥形帐篷的起源:思想如何进化》 [英]乔尼·休斯
46《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的伦理、正义和知识》 [美] 珍妮·瑞尔丹
47《世界环境史》[美] 威廉·H.麦克尼尔 约翰·R. 麦克尼尔等 编著
48《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美]威廉·麦克尼尔
49《大加速:1945年以来人类世的环境史》[美] 约翰·R.麦克尼尔
50《不可思议的旅程:我们的星球与我们自己的大历史》[美] 沃尔特·阿尔瓦雷兹
---------------
第六辑(51-60册)
51《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英] 塞西莉亚·海耶斯
52《人工不智能:计算机如何误解世界》[美] 梅瑞狄斯·布鲁萨德
53《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54《癌症传》(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55《道德动物:进化心理学与日常生活》 [美]罗伯特·赖特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
《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
------
2010年,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历史,出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但是这本书不反映癌症病变之前生命的常态。如果癌症是人类身体发生病变之后的魔鬼,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之前维系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作者在癌症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才能深刻领悟其内在机制,于是,在探究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作者创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著作——《基因传》。《癌症传》讲的是生命的病态,《基因传》讲的是生命的常态,因此《基因传》可以被视为《癌症传》的前传。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基因传》出版者)
------
本书的封面插图由我的好友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绘制,他巧妙地通过大小不等的相切圆展现出整部作品的精华。我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创意能够比这幅画更适合《基因传》。
——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作者)
《大脑传》
导读暨推荐序
绪 论
第一部分 过 去
第1章 心:史前时代至17世纪
第2章 力:17世纪至18世纪
第3章 电:18世纪至19世纪
第4章 功能:19世纪
第5章 进化:19世纪
第6章 抑制:19世纪
第7章 神经元:19至20世纪
第8章 机器:1900至1930年
第9章 控制:1930至1950年
第二部分 现 在
第10章 记忆:1950年至今
第11章 环路:1950年至今
第12章 计算机:1950年至今
第13章 化学:1950年至今
第14章 定位:1950年至今
第15章 意识:1950年至今
第三部分 未 来
致 谢
注 释
《癌症传》
引言 v
第一部分 黑色体液,致癌元凶 001
第一章 “血液化脓” 003
第二章 黑暗深渊 014
第三章 凤凰涅槃 027
第四章 神秘瘟疫 033
第五章 体液学说 043
第六章 走下神坛 048
第七章 “遥表同情” 052
第八章 根治主义 058
第九章 隐形射线 072
第十章 化学魔弹 079
第十一章 巴里事件 089
第十二章 慈行善举 094
第十三章 吉米之屋 103
第二部分 缺乏耐心的战争 107
第十四章 癌症协会 109
第十五章 “新生力量” 119
第十六章 “屠宰场” 132
第十七章 初步胜利 140
第十八章 小鼠医生 145
第十九章 VAMP 方案 149
第二十章 霍奇金病 158
第二十一章 整体治疗 171
第二十二章 本末倒置 181
第二十三章 “登月计划” 191
第三部分 “如果我没有好转,你会把我赶走吗?” 203
第二十四章 “我们信仰上帝,其他(必须)源自数据” 205
第二十五章 盲目乐观 215
第二十六章 知己知彼 224
第二十七章 辅助化疗 233
第二十八章 癌症统计 243
第四部分 预防就是治疗 253
第二十九章 “黑色棺材” 255
第三十章 皇帝的新装 261
第三十一章 “夜贼” 269
第三十二章 “警告声明” 278
第三十三章 危险因素 297
第三十四章 “天罗地网” 308
第三十五章 STAMP 328
第三十六章 地图与降落伞 345
第五部分 基因蓝图,自我扭曲 359
第三十七章 “共同病因” 361
第三十八章 “癌症病毒” 375
第三十九章 “猎杀 sarc” 384
第四十章 突变假说 392
第四十一章 风险预测 399
第四十二章 癌症标志 414
第六部分 渐进发展,颠覆改变 423
第四十三章 “努力绝非徒劳无功” 425
第四十四章 旧病新药 436
第四十五章 万缕之城 444
第四十六章 同情用药 457
第四十七章 乘胜追击 465
第四十八章 红桃皇后 477
第四十九章 山外有山 484
阿托莎之战 497
致 谢 509
悉达多·穆克吉访谈录 513
术语参考释义 527
推荐阅读 531
图片来源 537
注释 539
译者注记 599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序言 骨肉同胞 i
-----
第一部分 “遗传科学昙花一现”——遗传物质重见天日(1865―1935) 001
第一章 围墙花园 003
第二章 “谜中之谜” 016
第三章 “空中楼阁” 031
第四章 他爱之花 038
第五章 “名叫孟德尔” 049
第六章 优生学 058
第七章 “三代智障已经足够” 075
------
第二部分 “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揭秘遗传机制(1930─1970) 085
第一章 “身份” 087
第二章 真相与和解 100
第三章 转化 112
第四章 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121
第五章 “愚蠢的分子” 137
第六章 DNA 双螺旋 144
第七章 “变幻莫测的难解之谜” 169
第八章 基因的调控、复制与重组 182
第九章 基因与生命起源 196
------
第三部分 “遗传学家的梦想”——基因测序与基因克隆(1970─2001) 213
第一章 “交叉互换” 215
第二章 现代音乐 229
第三章 海边的爱因斯坦 240
第四章 “克隆或死亡” 252
------
第四部分 “人类是最适合的研究对象”——人类遗传学(1970─2005) 271
第一章 父亲的苦难 273
第二章 诊所诞生 278
第三章 “干预,干预,再干预” 292
第四章 基因定位 298
第五章 基因组时代 316
第六章 基因地理学家 330
第七章 人之书(共23卷) 348
------
第五部分 镜中奇遇——遗传一致性与“常态”(2001─2015) 353
第一章 “不分彼此” 355
第二章 遗传算法 380
第三章 最后一英里 400
第四章 冬日饥荒 423
------
第六部分 后基因组时代——遗传学的命运与未来(2015─ ) 449
第一章 未来的未来 451
第二章 基因诊断:“预生存者” 474
第三章 基因治疗:后人类时代 503
------
后 记 辨别身份 526
致 谢 537
大事年表 541
词 汇 表 542
译者注记 546
注 释 548
马修·科布,著名科学作家、神经科学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因向公众普及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于2021年被英国遗传学会授予霍尔丹奖。
科布此前出版过多部科学史题材的作品。其中讲述17世纪的科学家探索性、生命和机体生长的作品《卵子与精子的竞赛》获伦敦动物学会年度图书奖。
除《大脑传》外,新思即将推出他讲述科学家破解遗传密码的作品《生命的最伟大秘密》,该书不仅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决选名单,还被世界著名生命科学期刊《细胞》杂志推荐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都应该读的科学史”。
《大脑传》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
理查德·C. 阿特金森
美国五院院士(会士)
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
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
对人类探索脑如何发挥作用的浩瀚历史做了精湛的考察,其范围之广、程度之细、见识之深令人叹服。
迈克尔·加扎尼加
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院院士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思想深邃、发人深省,真希望我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一直思考这本书中的内容,其中一些将是未来脑研究的起点。
玛丽娜·皮乔托
耶鲁大学教授
美国医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神经科学杂志》总编
这是一本学术性和奇妙性兼具的有趣指南,介绍了推动人类对脑认识的科学进展,以及取得这些进展的非凡人物。
克里斯·弗里斯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一部智识的力作,出色地展示了历史方法往往是解释科学难题的最佳方式。
亨利·马什
神经外科医师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这是一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科普著作。它用有创意的手法描述了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还启发了我们未来该如何做脑研究。作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常常迸发出一些闪光的思想。
鲁白
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
一本精彩绝伦的科普书,描绘了西方科学界认识大脑的历程。作为一个演化了五亿多年的器官,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就像一个内在的小宇宙。对脑的探索与对宇宙的探索一样震撼人心。人类素有用已知“隐喻”未知的习惯,“脑是机器”就是一个例子。在历经液压动力、发条装置、电报网络、电话交换机和当前的计算机后,这个“机器”隐喻已近强弩之末,下一步该向何处去?这本书教诲我们,科学中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不知道”。由未知生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证能力,在我看来,正是人类大脑的卓绝之处。
马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书评人
一部雄心勃勃的思想史。
《自然》杂志
科布的博学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带我们踏上了一段迷人的旅程。
《科学》杂志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
《科学美国人》杂志
《癌症传》
(癌症)是一种潜伏性疾病,尽管治疗取得了突破,但仍困扰着医学。《癌症传》是结合临床诊断和个人经验,对癌症漫长历史的探究,文风优雅。
——2011年普利策奖评语
穆克吉的这部医学作品及时而重要,既客观又引人共鸣,令人敬佩。
——《时代周刊》
很难想象有多少书,能为普通读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某个领域描写得如此智慧、通俗易懂和感同身受。《癌症传》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纽约客》
穆克吉秉持科学家的洞察力和耐心,将那些孤立的线索编织成连贯的故事,引人入胜。
——《经济学人》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大脑传》
《癌症传》
我喜欢穆克吉2015年的TED演讲和他关于癌症的精彩著作《癌症传》,这本书在2011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一个医生能在业余时间写作并赢得普利策奖,一定让全职作家非常恼火!
——比尔·盖茨 (微软联合创始人)
本书讲述了百余年来人类与癌症斗争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彰显的勇气、坚韧、智慧、宽容与善良,让读者深入理解癌症,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与意义,体会到医学的温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癌症医生,又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又能结合自身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复杂的医学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
本书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医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疾病与人性结合起来,把内史与外史结合起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医学史著作。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癌症传》不仅是我心中祈望的白色巨塔,它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愿这部作品能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一丝抚慰,愿我们心中隐形的太阳能够继续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
——马向涛(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
如果说只推jian一本癌症相关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推jian这部《癌症传:众病之王》。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没错和佛祖名字相同,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和作家。他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这一步浸染了浓郁人文色彩的优秀作品。癌症不是个容易讲的话题,或者过于沉重,又难免陷于晦涩的专业,而此作在人类和癌症数千年抗争史中娓娓道来,在科技蜿蜒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说尽人间冷暖,在很多关键的飞跃点上让一众挺身而出的凡人跃然纸上——令读者在悲天悯人的共情中,渐渐衍生出超脱生死的达观。
时至今日,手术技术和放疗技术有了快速进步,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也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癌种五年生存率超过了90%甚至更高……癌症在很多国度早已不是众病之王。更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癌症的真相:因为寿命的提升,人类终究无法摆脱肿瘤,但是无论是早期干预还是晚期保持较高质量的带瘤生存都会是更为睿智和实际的选择。
从更高的视野看,人类应该更加敬畏自然,珍视环境,爱护同类和家庭。真正的“癌症”恰恰是停留在我们意识中的无知和自大,对于地球来讲,我们难道不更加像“癌细胞”么? ——尹烨(华大集团CEO)
一部关于癌症的传记,兼具历史、医学的准确以及传记文学的跌宕;亦是一部人类与癌症抗争、与之共存共生的历史,有挫折与成功,也有(过度的)乐观和悲观。
——苏静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很多人都是谈癌色变,《癌症传》是一本客观,有趣且温暖的癌症科普作品。它完mei地将专业知识、历史文化和精巧叙事融合在一起,不仅普及知识,更帮助读者树立正确、客观的认识。
——李治中(菠萝)(癌症科普作家)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癌症研究和治疗史上的黑暗面,而是客观陈述了在百余年的抗癌历史中犯下的种种错误甚至罪行,不少共性问题甚至今天还在重演,善于思考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反思当下癌症医疗和预防工作的误区。
——薄世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019年“中国好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大脑传》
第11章 环路:1950年至今
1958年初,美国布朗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猫的大脑皮层细胞是如何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的。两人都只有三十多岁,一个人来自瑞典,一个人来自加拿大。麻醉后的猫躺在操作台上,两人用一根电极记录猫的单个脑细胞。他们用粘贴了金属片的显微镜玻片形成明亮背景中的暗点,并以此向猫的视网膜上投射各种形状的光束。但他们一无所获。被记录的细胞表现出的电活动十分微弱,转化成了实验室扬声器里依稀可闻的噼啪声。据两人后来回忆:
突然,就在我们把一张玻片插入眼底镜时,那个细胞仿佛突然活了过来,像机枪一样发放神经冲动。过了一会儿我们才发现,细胞放电跟那个小暗点没有关系,而是对我们插入玻片时玻片边缘投射出的移动的阴影有反应。我们又花了更长的时间来摸索,发现仅当这条模糊的线条沿特定方向缓慢划过时,才能记录到那个细胞的反应。即使方向从最优朝向偏转几度,记录到的反应也会弱很多,而当方向垂直于最优朝向时则完全记录不到反应。这个细胞完全无视我们的白点和黑点。
这个细胞能被一种非常独特的刺激——一条移动的竖线激活,它对静止或者水平移动的线条毫无兴趣。大卫·休伯尔(David Hubel)和托斯坦·维泽尔(Torsten Wiesel)的这项完全意外的发现将会改变我们对脑处理感觉刺激的方式的理解,并揭示单个皮层细胞对环境信息的表征有时可以复杂到多么惊人的程度。
休伯尔和维泽尔在随后几年的研究中发现,有些脑细胞响应的是视觉刺激的朝向,而有些细胞则响应的是某种特定形式的运动。他们用电极在猫脑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视觉皮层可以分为多个功能柱(column)和功能层(layer),每一个功能柱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感受目标(线、点等等),每一个功能层对应于这个目标的一个特定朝向。这些基本的表征信息会被传递给脑中的下一级细胞,在那里整合到一起,以更复杂的方式表征视觉世界。
休伯尔和维泽尔的科学发现与许多此前的发现一致。剑桥大学的生理学家霍拉斯·巴洛(Horace Barlow)是计算俱乐部的成员,也是查尔斯·达尔文的曾外孙。他在1953年的研究表明,蛙的视网膜细胞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每个组对应于蛙的视野的一小部分。每个组的环路能让蛙看到约一只苍蝇大小的小点。大体上,蛙视网膜上的这一个个环路连接在一起,使这个系统能够探测一只移动的昆虫。在一只苍蝇的影像掠过一组细胞的感受野时,这些细胞就会发放电信号,在苍蝇的影像移出感受野后,细胞就会停止放电。尽管从某些意义上看巴洛的发现与休伯尔和维泽尔的发现有一定类似性,但两者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巴洛的工作针对的是外周神经系统而不是脑。
也有更直接一些的先驱性工作。洛伦特·德诺在1938年指出,视觉皮层的神经解剖结构似乎是以功能柱的形式组织的,这些功能柱由从脑表面向深处延伸的一团团细胞组成,细胞团间彼此相连。但当时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柱状结构在提示什么样的脑功能。就在休伯尔和维泽尔开展他们实验的前一年,弗农·蒙卡斯尔(Vernon Mountcastle)发现,在猫的大脑皮层中,响应来自身体某一区域同类型刺激(比如触摸)的细胞呈竖直方向排列,而响应该区域不同类型感觉刺激的细胞则在皮层的同一层呈水平排列。这与彭菲尔德的小人模型十分相似。不久后,麦卡洛克和皮茨,以及皮茨的两位朋友——杰瑞·莱特文和智利控制论学者、神经生理学家温贝托·马图拉那(Humberto Maturana)报告了蛙的脑内也存在相似的细胞群。相似的研究结果随后在许多其他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也纷纷涌现,这表明这种组织方式是脊椎动物视觉系统组织的一种普遍原则。
这种高度的定位化特性提示,脑首先识别的是环境中的基本元素(比如线条、运动的物体等等),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可辨认的整体图像。尽管脑可以被清晰地划分成负责各项感觉模块(嗅觉、听觉等等)的区域,但研究发现在这些区域中,也存在不同感觉信息相当程度的整合:猫脑的视觉区可以整合听觉信号,小鼠的听觉皮层也能对视觉信号进行分析。不同感觉模块之间的这种整合极有可能与重要刺激的精准识别有关,比如沙沙声与捕食者或猎物的运动的关联性。
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对猫脑的研究表明,许多这类结构的建立是以相应的经验为基础的。剑桥大学生理学家科林·布莱克莫尔(Colin Blakemore)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把猫从小就养在仅有竖直方向条带的环境中,猫就不能辨认出任何水平方向的条带,因为其脑中本应该响应水平线条信息的细胞并不会放电。这会产生现实的行为后果——布莱克莫尔说,成长于仅有水平方向条带环境的猫咪会无视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棍子。它们是真的无法看见竖直方向的世界:“尽管这些猫咪会对房间进行活跃的——随着它们越长越大,甚至是狂热的——视觉探索,它们还是经常会在四处转悠时撞上桌腿。”
不仅如此,如果这些猫咪持续生活在仅有水平方向条带的环境中,它们此后将永远无法对竖直线条产生完整的反应。这是因为在一个被称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阶段,它们的脑没有接收到必要的刺激信号。人类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长久以来的证据显示,在先天性盲的成人患者被治愈后,他们必须从头学习识别面孔,甚至学习识别三角形这样的简单形状。很多这类患者最终都无法习得正常水平的识别能力,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相应的关键期。
脑视觉处理系统组织方式的发现强化了脑可以进行神经计算的观点,但发育的影响表明,脑并不是完全预先设定好的。在一定程度内,脑的结构是经验的产物,也是动物对环境探索的结果。吉姆,脑是计算机,但不是如我们所知的那种计算机。
《癌症传》
作者注记
本书以传记形式演绎了癌症发展史。癌症是一种具有古老历史的疾病,曾令人们谈虎色变。随着时代变迁,癌症逐渐演化为一类形态各异的致命性疾病,由于它不仅在医学、科学与政治领域发挥着影响力,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人们经常把癌症定义为这个时代的瘟疫。将本书起名为“癌症传”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人类一直在试图了解这种永生化疾病的临床特征,渴望揭开癌症发病机制的神秘外衣。然而我的终极目标并不局限于这本传记:人类在未来能否治愈癌症?我们是否可以从人类肉体与社会中永久根除这类疾病?
癌症不是某种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疾病组成。我们之所以将其统称为“癌症”,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细胞异常生长。除了生物学共性之外,癌症在发展过程中还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与政治烙印。 虽然本书不可能将所有癌症的故事娓娓道来,但是我会努力凝练4000年来抗癌战争的精华。
毫无疑问,完成这部传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其创作灵感源于我在医学院度过的平凡生活。2003 年夏季,我在完成住院医师培训以及研究生课题(肿瘤免疫方面)之后,开始在波士顿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与麻省总医院接受肿瘤内科学专科培训。起初,我只是为了投稿当年的学术期刊才撰写一些癌症治疗方面的文章。但是这个目标很快就成长为一次重要的探索之旅,它不仅让我领悟到自然科学与医学的神秘,还深入到文化、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等领域,让我在时空穿梭中重温癌症的前世与今生。
本书的核心故事将围绕两位重要人物展开。他们作为理想主义者生活在相同的年代,并且在孩提时都历经了美国战后的科技繁荣。为了帮助人类社会摆脱癌症带来的困扰,他们以近乎偏执的热情投入一场全国性的抗癌战争中。第一位人物是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他被后人誉为“现代化学疗法之父”。法伯在研究中偶然发现,某种来自维生素衍生物的化学物质具有强大的抗癌作用,于是他开始期望能够找到一种可以治愈所有癌症的方法。第二位人物是来自曼哈顿的社会活动家玛丽·拉斯克(Mary Lasker),她具有传奇般的社交能力与政治能量,与法伯在抗癌战争中并肩奋斗了几十年。其实法伯与拉斯克只是人类在4000年的抗癌过程中凝聚了坚毅、想象力、创新与乐观品质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抗癌战争也是一部特殊的军事史,而这些无影无踪的对手随时随地潜伏在我们身旁。当然这类战争也具有以下共同之处:优胜劣汰、连绵不绝、毁誉参半、绝处逢生,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伤害、罪孽、遗忘以及死亡。最终,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癌症的本质,就像一位19世纪的外科医生在某本书的卷首插图处的留言:众病之王,恐怖之君。
免责声明:在自然科学与医学领域中,只有科学家与研究人员才可以评判某项发现是否具有重大意义,并且赋予发明人或者发现者相应权责。虽然本书涉及大量发现与发明的历史,但是这些都不能作为法律上确权的首要证据。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回忆录以及访谈记录;此外,本书还从部分个人、图书馆、藏品、档案以及文件中汲取了海量信息,我将在本书结尾处对此一并致谢。
但是有一项致谢不能放在结尾表述。这本书不仅是探索往昔癌症历史的回顾之旅,更是我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的成长历程。如果没有那些患者多年以来的鼓励,我也不可能从临床培训的磨砺中收获良多。这些患者是本书创作最重要的知识源泉,我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断地得到他们的教导与启发。我将永远感谢他们。
伴随感谢而来的是我应尽的义务。由于本书涉及患者的亲身经历,因此对保护这些患者的隐私与尊严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病情已经公之于众的病例(例如之前有过采访或文章报道),我将用真实姓名进行表述。如果病情尚未对外界公布,或者受访者要求保护隐私,那么我将会使用化名,并且故意混淆他们的身份,增加追踪他们的难度。当然,这些人物及其遭遇均源于现实生活。我恳请本书读者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保持合理的距离。
《基因传(平装)(见识丛书10)(穆克吉作品)》
《基因传》精彩摘录:
假如我们能够掌握定向改变人类基因编码的技术呢?如果这样的技术切实可行,那么谁有权力支配它们并且确保安全呢?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而谁又会成为它的牺牲品?无论是谁获得与掌控了这种知识,我们的个人与公共生活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谁又能保证我们对于社会、子女以及自身的想法不会发生改变呢?
——序言
在整个 20世纪中,“原子”“字节”以及“基因”这三项极具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得到迅猛发展,并且成功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概念在问世之初只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可是它们后来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对文化、社会、政治以及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在本书中的观点也非常明确,人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基因概念的基础上,才可能领悟有机体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或演化规律,并且对人类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或者命运做出判别。
——序言
即便是平民百姓也能够意识到这种变革的力量,而我们正紧跟基因时代的脚步义无反顾地向前飞奔。一旦人类认识到个体基因组编码的命运本质(哪怕我们的预测水平还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掌握了定向改变这些可能的技术(哪怕这些技术还处在低效与烦琐阶段),那么我们的未来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愿现在的疑虑只是杞人忧天: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操纵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也许将发生改变。
——序言
本书讲述的故事并非遥远的梦想,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序言
贝特森与此前的任何其他科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发现遗传信息的不连续性对人类遗传学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基因确实是独立的信息微粒,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实现定向选择、纯化以及操纵这些微粒。我们可以对优良基因进行选择或者扩增,并将不良基因从基因库中清除出去。从理论上讲,科学家能够改变“个体组成”以及国家组成,甚至在人类身份上留下永久印记。
——第一部分第五章:“名叫孟德尔”
如果把染色体比作一条“细绳”,那么基因就是穿在上面的串珠。
——第二部分第一章:“身份”
俄国革命或许与基因无关,可是却与遗传有很大关系。阿列克谢王子罹患遗传病的事实与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大相径庭,这种尴尬的现实令俄国的君主政权备受质疑。阿列克谢病情的隐喻作用不可忽视,他作为帝国的象征却只能靠巫医与祷告来苟且度日。历史上法国人曾经对于贪吃蛋糕的玛丽王后感到厌烦,而俄国人也受够了靠吃草药来抵抗神秘疾病的羸弱王子。
——第二部分第一章:“身份”
穆勒开始意识到,只有当社会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下时,积极优生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优生学不可能超越社会平等而实现。社会平等才是开展优生学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社会平等作为保障,那么优生学将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尽管流浪、贫困、异端、酗酒以及智障等问题只是社会不公的体现,但是它们还是会被当成遗传病来看待。类似卡丽·巴克这样的女性并不是遗传性智障,她们出身贫寒、目不识丁、身患疾病且无力抗争,可还是被扣上遗传缺陷的帽子沦为社会的牺牲品。高尔顿学说认为优生学最终将产生彻底的平等(将弱者转化为强者),然而穆勒却完全否认了这种臆测。他认为,如果不把平等作为前提条件,那么优生学就会沦为强者控制弱者的一种工具。
——第二部分第三章:转化
生物学家弗里茨·楞次( Fritz Lenz)曾说过,纳粹主义不过是某种“应用生物学 ”。
——第二部分第四章: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种族灭绝 ”(genocide)这个单词的词根与基因 “gene”同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纳粹主义盗用了基因与遗传学的名义为延续其罪恶进行宣传与辩解,同时还驾轻就熟地将遗传歧视整合到种族灭绝的行动中。从肉体上消灭精神病与残疾人(“他们的思维或行为不能和我们保持一致 ”)的行为只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之前的热身运动。基因就这样史无前例地在悄无声息中与身份混为一谈,然后这些带有缺陷的身份被纳粹主义利用,并且成为他们实施种族灭绝的借口。
——第二部分第四章: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垃圾科学支撑起极权主义,而极权主义又制造出垃圾科学。
——第二部分第四章: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DNA双螺旋结构是一个标志性的象征,它与毕达哥拉斯三角形、拉斯科洞穴壁画、吉萨金字塔以及从外太空俯瞰人类居住的蓝色弹珠图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将永久铭刻在人类历史与记忆中。
——第二部分第六章:DNA双螺旋
人类的完美性与脆弱性均隐藏在 DNA分子的编码中:只要我们学会操纵这种化学物质,那么我们将能够改写自然、治愈疾病、改变命运并且重塑未来。
——第二部分第六章:DNA双螺旋
基因数量对于机体的生理复杂性而言无足轻重。某个巴西桑巴舞教练曾经对我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通过它实现什么。”
——第二部分第九章:基因与生命起源
某位科学家在会议上指出,基因突变历经岁月长河的精挑细选,但是人工突变可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完成上述过程。如果能够将“人为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