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76.5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304 件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0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1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2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3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4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5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6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7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8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9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10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11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12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0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1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2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3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4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5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6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7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8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9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10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11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12

商品详情

德国哲学界的新星、新生代哲学家韩炳哲,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

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以哲学小品式的文字

刻画出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

 


书名:韩炳哲作品(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定价:102.00元

作者:韩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页码:36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96911T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爱欲之死》: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8)《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时代政治形态、权力运作以及个体危机之速描!

继《疲怠社会》之后,韩炳哲继续对新自由主义社会展开激烈批判。他灵巧地剖析了新自由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权力运作机制,对大数据和情感现象学提出了新的理论,带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将会导致人类自由的危机,虽简短而深刻,速描式刻画出当下政治形态。

(9)《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

在网络和数字媒体时代,深陷隔绝状态的个体,难以对大量的信息明辨是非,达成理性认识。这造就了谣言和网络暴力,也使误导、控制和权力集中与转移有机可乘。如何在匿名的集体中,做一个理性而负责任的公民?需要对数字化、信息化这些新技术时刻保持警觉。

 


《爱欲之死》(书号:978-7-5086-9708-6;定价:32.00元)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精神政治学》(书号:978-7-5086-9706-2;定价:35.00元)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

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

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书号:978-7-5086-9691-1;定价:35.00元)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nen

 



《爱欲之死》

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忧郁症 11

承认“无能为力” 23

徒劳的生命 35

色 情 51

想象力 57

爱欲政治学 67

理论之殇 73

注 释 83

《精神政治学》

自由的危机 1

精明的权力 19

鼹鼠与蛇 23

生物政治 27

福柯的困境 31

治愈即杀害 39

休 克 43

友爱的老大哥 49

情绪资本主义 55

游戏化 67

大数据 75

超越主体 105

痴言痴语 109

注 释 117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前 言 1

毫无敬意 3

愤怒社会 11

在群中 15

去媒体化 25

聪明的汉斯 33

遁入图片 41

从经手到动指 47

从农夫到猎人 55

从主体到项目 65

大地的诺莫斯 73

数字幽灵 79

信息倦怠 85

代理危机 89

从公民到消费者 95

生活全记录 101

精神政治 107

注 释 113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爱欲之死》

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韩炳哲试图用此书阐明这样一个观点:纯粹意义上的爱,曾经被置于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的爱,如今受到了威胁,甚至已经死亡;不管怎样,当今的爱是病态的,正如作者给这本书所起的题目一样——“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

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自然是当今时代的个人主义,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个体自私行为的逻辑。事实上,纯粹的爱站在当今这个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这并不是说只有一纸婚约能保证两个人惬意的共同生活——事实上,纯粹的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他者”这一存在的经验。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经验。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韩炳哲探究了纯粹之爱(包含由爱驱动的性欲)在当今时代遭遇的多种多样的威胁。一方面,他详细描述对于“他者”的绝对经验;另一方面则条分缕析地指出,哪些原因致使我们离这种经验越来越远,造成我们与“他者”的隔绝,甚至无法审视这一现象的后果。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同时他综述了当今世界所有以自恋式的自我满足为目的的“圈套”(Hinterhalten)和“花招”(Angriffen),正是这些“花招”,遏制了爱欲发生的可能性。

这本书将严谨的哲学(文章结尾对德勒兹的引用令人惊喜)与来自不同研究源头的详尽叙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乐趣。

书的第一章引述了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忧郁症》(Melancholia)。电影中出现的勃鲁盖尔画作《雪中猎人》(Die J·ger im Schnee),以及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配乐,都喻示着作为客体的“他者”的逐步入侵打破了主体的平衡,对于“自我”既是一场灾难,也是自毁、自灭的“幸运”,最终通往自我救赎之路。

书的第二章从对福柯的尖锐批评开始,到对列维纳斯和马丁·布伯的含蓄赞扬为止。福柯赞赏“能力”,认为其可抵偿“知”的被动性,对“效率”也大加赞扬,而后者则深知“爱欲的问题……事实上是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早已超越了效率和能力的范畴”(引自韩炳哲语)。与福柯的观点相悖却能支撑列维纳斯的观点的,正是我们作者的中心思想,即“他者的‘否定性’,也就是他者的‘独一无二性’,超越了任何一种‘能力’……对于爱欲的经验来说是决定性的条件”。读者在此碰到了一种极度令人惊讶的表述:“唯有到无能为力(Nicht-K·nnen-K·nnen)的境地,他者才有机会出现。”此语如同整本书的源代码,意即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实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贯穿第三章的是黑格尔令人瞠目的论断。他发现爱之权力是衡量“绝对性”的新标准。没有绝对的“否定”就不存在绝对的“肯定”。如黑格尔所言,只有在爱情中,精神能够体验对自我的消灭,“让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因为真正的爱表现为自我的不复存在,以便他者出现”。黑格尔为巴塔耶的论断提供了支撑。作者在这里饶有趣味地援引了巴塔耶最惊世骇俗的一句话:“所谓色情,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第四章的题目是“色情”,点出了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概念——情欲(Erotik)和色情(Pornografie)。作者经常批判性地援引阿甘本和鲍德里亚,称色情无异于爱情的粗鄙化(Profanisierung)。在这里,读者可以读到关于“展示”的一句经典论断:“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作商品展出,请所有人观看。除了性,这些展示毫无用途。它将爱情粗鄙化,变成色情。”唯有爱能够将仪式感加诸情欲或性,而不是将它进行展示,即便在身体赤裸的时刻,爱也能保护“他者”的神秘感。当今时代的“展示”已经将这种神秘感转变成了司空见惯的廉价消费品。

在第五章中,伊娃·易洛思(《爱,为什么痛?》[Warum liebe wehtut]作者)和福楼拜、罗兰·巴特等其他哲学家共同陪伴我们的阅读之旅。作者进一步阐释了那些在各式各样对“他者”的幻想中产生的、内容丰富的爱,是如何在当今这种整齐划一的、一切皆可变现的世界中落入“同质化的地狱”垂死挣扎、奄奄一息的。作者在这里有一段深刻透彻的论述。他指出,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丰富与贫乏之间的界限、限制和排他性,究其根源,不应在其差异中,而应在其一致性中去寻找:“原则上来说,钱让一切变得没什么不同。它消除了所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界限是排外的、具有排他性的,因此就消除了一切对所谓‘他者’的想象。”

第六章指出了爱情与政治的关系。作者恣意地跳进柏拉图深思熟虑的分析,特别是关于灵魂的生动论述中去。柏拉图认为,灵魂引导爱情变成了一个理念,与韩炳哲书中的“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相对立。这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直击当今社会的软肋。这一章也是对我本人观点“爱是双人舞”(die Liebe eine Bühne der Zwei)的精确和有力的解读。得益于这一特性,社会的最小基本单元产生了。该章节的结尾指出了爱能使“性冲动转化为精神激动”的能力:“表达出来的爱欲,代表着对其他个体生命形式和社群组织的革命性的渴望。是的,它维护着人们对未来的忠诚。”

最后一章指出了爱之于思考的必要性:“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文章以对爱情的赞美结尾,同时与对拒绝爱情之社会的强烈控诉结合起来:拒绝爱情,会毁灭你的思考力。

读者朋友们可以设想,这样一本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又意涵丰富的书,一方面宽容大度地对“他者”进行激赏,另一方面则对个体化的、让人筋疲力尽的、“自恋式抑郁”的当代“个体”进行抨击,会引起怎样的争议。我在此也想蜻蜓点水式地表达一下个人观点:一个人真的只能通过难以企及的,甚至是庄严的“自我牺牲”来对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才能抵达“他者”的世界吗?事实上,出于爱而进行的“自我献祭”,让自我在他者的世界消失——这一理念有着一段悠久的、无上光荣的历史,即对上帝的爱,正如在圣十字约翰那些富有激情的诗歌中所体现的那样。

可在上帝死后,人们如何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我们也许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也许“爱是双人舞”的观点是对这个世界的一次重构,世界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这是为所有人重新绘制的世界蓝图,是为我们开辟的一条崭新道路。或许以满足他者利益为目的的自我牺牲,只是对于爱的“否定性”的一种暂时性的、极端的验证试验(Bew·hrungsprobe)。从形而上的角度看,这种没有边界的、对他者和“否定性”的绝对接受不也是一种极左的思想吗?也许对爱的忠诚不过是两个个体努力争取的、用来对抗个体性遗忘的方式。

阅读韩炳哲的这一短篇,无论如何也是最具才思智慧的享受。若你想加入这场辩论,那么眼下最紧要的是,要么捍卫爱,要么如兰波所言——“重塑爱欲”(Neuerfindung der Liebe)。

(迪克·霍弗,译自法语版)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方包邮】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3册)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