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微纳米中药制剂研究与应用
定价:230.0
ISBN:9787030783790
版次:1
出版时间:2024-08
内容提要:
本书从传统中药散剂出发,引入先进的纳米药物学理念,采用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药剂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构建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内容涵盖:①微囊、复合粒子、脂质体等中药微纳米粒的超细粉碎,膜乳化,喷雾干燥,有序介孔材料等多种制备及表征方法;②多种基于微纳米中药粒子的新型给药系统(肺靶向干粉吸入剂、经鼻脑靶向吸入剂等);③与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相关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④新型中药微纳米制剂技术和药用辅料制备技术。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中药领域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微纳米科技的渊源3
一、中药水提取液中存在的微纳米粒3
二、炭类中药中存在的纳米类成分(碳点)及其药理效应10
三、基于中药水提液还原剂作用的纳米银的制备与应用16
第二节微纳米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学及生物药剂学概述17
一、中药散剂——微纳米中药制剂的前身17
二、中药制剂学内涵及本书涉及的微纳米中药制剂概念21
三、生物药剂学与整合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21
四、基于转化医学概念的生物药剂学研究22
五、医药领域的颗粒概念24
六、微纳米中药领域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28
第三节微米中药29
一、微米中药的概念29
二、微米中药的优势与应用前景29
三、开发微米中药的技术难点及其对策30
第四节纳米技术及纳米中药31
一、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31
二、纳米中药的概念33
三、纳米中药的制备34
四、纳米中药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5
第五节含重金属中药矿物药的微纳米形态及其生物药剂学特征36
一、无机元素体内存在形态及其与生物效应的关系36
二、对生物药剂学特征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37
第二章微纳米中药常用制备及表征技术47
第一节微纳米中药常用制备技术47
一、超细粉碎法48
二、喷雾干燥法49
三、冷冻干燥法51
四、溶剂沉积法55
五、膜乳化法56
六、纳米喷雾干燥法59
第二节超细粉体的表征技术60
一、颗粒尺寸与形态的测定60
二、粒度分布的测定60
三、休止角的测定61
四、比表面积的测定61
五、松密度的测定61
六、电镜扫描61
七、显微鉴别61
第三节肺部吸入的微纳米中药制剂的体外评价方法62
一、粒子粒径分布的测定62
二、粒子表面特性的评价62
三、粒子表面元素的分析63
四、粒子表面能的分析63
五、粒子晶型的评判63
六、粒子吸湿性的测定64
七、粒子体外雾化沉积性能的测定64
八、其他评价指标66
第三章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表征71
第一节超细粉体的概念及研究概况71
一、超细粉体的概念71
二、超细粉体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72
三、超细粉体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所存在的问题73
第二节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制备、表征及其“粉碎溶出”动力学行为74
一、单味植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74
二、单味矿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78
三、单味动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3
四、单味动物类中药地龙湿细法超细粉体的“粉碎溶出”动力学行为85
五、单味树脂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6
六、中药复方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7
第三节中药复方组方药材单独与混合粉碎对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89
一、样品的气流粉碎及表征测定89
二、有关表征参数的讨论89
三、混合粉碎对七厘散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稳定性的保护作用91
第四节中药微粉化新型粉碎分级系统的研究及应用91
一、中药复杂品种微粉化对多组合、全功能微粉粉碎机的需求92
二、中药微粉饮片(破壁)粉碎分级设计基本思路92
三、粉碎分级系统的组成设计93
四、粉碎分级系统的机制研究93
五、组合式粉碎分级系统的主要技术特性94
六、中药粉碎分级技术的工艺实践95
七、微粉粉碎分级技术在中药生产现代化中的应用96
第四章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第一节中药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一、中药单方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二、中药复方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2
第二节破壁技术及其对灵芝孢子粉生物药剂学行为的影响110
一、中药破壁技术概述110
二、破壁灵芝孢子粉破壁率的测定111
三、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质量评价标准的影响112
四、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药理效应的影响113
五、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安全性的影响114
第三节
超细粉体技术对剧毒中药马钱子体内吸收过程的影响114
一、粒径对马钱子粉LD50的影响115
二、马钱子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及其结果分析116
三、粒径对马钱子粉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125
第五章超细雄黄等砷剂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行为131
第一节不同粒径雄黄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的比较131
一、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131
二、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132
三、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DNA电泳图谱的影响133
四、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134
第二节不同粒径雄黄的药代动力学行为137
一、小鼠口服不同粒径雄黄后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结果137
二、小鼠口服不同粒径雄黄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138
第三节不同粒径雄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比较139
一、不同粒径雄黄含药血清的制备139
二、细胞培养及检测139
三、粒径对雄黄含药血清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140
第四节不同粒径雄黄对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比较140
一、动物处理140
二、瘤块重量比较141
三、肿瘤坏死率评价141
第五节粒径大小对雄黄组织内分布的影响142
一、组织浓度测定方法142
二、脏器砷含量测定143
三、关于雄黄传统炮制方法及其对白血病疗效影响的讨论144
第六节基于纳米技术的实体瘤治疗新策略——As2O3结合靶向递送系统146
一、肿瘤微环境:As2O3结合靶向递送系统设计的基础146
二、基于增强渗透滞留效应的被动靶向递送系统147
三、避开肿瘤组织致密微环境天然屏障的主动靶向递送系统148
四、刺激响应型智能递送系统148
第六章微米尺度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原理与技术应用153
第一节微米尺度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的概念、原理及其技术构成153
一、传统中药丸、散剂的缺陷及中药粉体改性、中药粒子设计概念的提出153
二、粉体微结构及实现中药浸膏粉体稳定、可控的基本策略154
三、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的原理155
四、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技术的构成157
第二节中药粒子设计的不同工艺模式——以中药复合粒子为例161
一、物理法161
二、物理化学法162
三、化学法163
第三节中药粉体改性与粒子设计技术的应用163
一、改善粉体学性质,优化药剂学行为163
二、改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163
三、攻克肺部给药“相分离”瓶颈,实现中药多组分同步吸入164
四、面向散剂、膜剂服用依从性需求的复合粒子设计、制备及表征165
第七章中药干粉吸入剂中间体微粉设计与制备171
第一节干粉吸入剂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制备172
一、肺部的药物吸收172
二、干粉吸入剂的给药装置172
三、干粉吸入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173
四、影响药物分散和沉积的因素176
五、干粉吸入剂的质量研究177
第二节干粉吸入剂的中药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78
一、喷雾干燥法制备华山参总生物碱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78
二、球磨法制备丹参总酚酸药物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82
第三节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184
一、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制备184
二、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表征185
三、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应用185
第八章膜乳化技术制备中药微型给药系统191
第一节膜乳化技术原理、所用膜材料及其预处理和装置191
一、膜乳化技术原理191
二、膜乳化技术所用膜材料及其预处理192
三、膜乳化装置193
第二节影响膜乳化过程的主要因素194
一、膜特征194
二、分散相和连续相性质196
三、膜乳化工艺参数198
第三节膜乳化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200
一、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乳剂200
二、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微球、微囊201
三、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脂质体202
四、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纳米粒203
第四节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微球204
一、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聚乳酸空白微球204
二、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TET聚乳酸微球及其药物体外释放行为214
三、Tet聚乳酸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行为217
第九章中药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29
第一节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29
一、SPG膜乳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领域的创新研究229
二、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表征研究230
三、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表征研究232
四、汉防己甲素与丹参酮ⅡA在微球中的分布状态及其体外释放研究234
五、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236
第二节经鼻脑靶向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40
一、黄芩苷栀子苷药物组合研究现状及脑靶向性研究240
二、基于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特征的二元复合微球制备工艺设计241
三、水中干燥法制备黄芩苷乙基纤维素微球242
四、黄芩苷乙基纤维素微球的表征243
五、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248
六、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表征及安全性评价250
七、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脑靶向性行为257
第十章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优化设计及其肺部给药吸收、分布特性273
第一节复合粒子设计与肺部给药的相关性273
一、复合粒子概述273
二、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技术的提出274
三、喷雾干燥法在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制备中的应用276
第二节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278
一、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指标成分含量测定278
二、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微观表征方法279
三、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宏观表征方法279
第三节两种不同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可行性研究280
一、混悬液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280
二、共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284
三、两种复合粒子及各自机械混合物红外图谱比较287
四、两种复合粒子及其母核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比较287
五、两种复合粒子指标成分含量均匀度比较288
第四节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制备工艺优化设计289
一、优化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制备工艺的技术方案289
二、样品的微观与宏观表征290
三、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形成机制探讨298
第五节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大鼠肺部给药吸收、分布特性300
一、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300
二、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复方多组分性质互补、同步起效301
三、影响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308
第十一章不同工艺经鼻脑靶向中药微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与药代动力学比较315
第一节国内外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315
一、脑屏障与鼻腔生理结构315
二、药物经鼻给药的吸收途径316
三、影响药物经鼻吸收的主要因素317
四、经鼻给药后药物脑内检测方法319
五、国内外经鼻脑靶向研究热点320
六、中药经鼻给药研究概况321
第二节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可行性研究321
一、α细辛脑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研究依据及技术路线322
二、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的制备及表征322
三、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324
四、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大鼠脑组织及其他组织分布特征327
第三节载体包裹、结构修饰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1
一、α细辛脑纳米粒制备方法的优选331
二、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3
三、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4
第四节α细辛脑纳米粒表征研究336
一、α细辛脑在纳米粒中的分布状态及体外释放行为336
二、α细辛脑纳米粒中有机溶剂残留测定343
第五节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的分布行为344
一、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血浆中的分布行为344
二、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行为347
三、基于荧光标记法的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行为分析350
第十二章基于先进载体材料和新型给药系统的微纳米中药制剂361
第一节微囊制剂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61
一、微囊概述361
二、中药微囊常用制备方法362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机制及其在微囊设计中的应用362
四、微囊的制备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64
五、以多成分混合物鸦胆子油为囊芯的中药微囊制备366
第二节药用脂质原辅料及其产业化进展367
一、药用脂质原辅料概述367
二、药用脂质原辅料产业化进展370
三、高端制剂药用脂质原辅料开发展望372
第三节脂质体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75
一、脂质体的概述375
二、脂质体的空间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377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功能结构设计378
四、中药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380
五、柔性脂质体:新型皮肤给药转释系统381
六、纳米结构脂质体383
第四节有序介孔材料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85
一、有序介孔材料概述385
二、金丝桃苷磷脂复合物及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和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387
三、有序介孔材料提高难溶性药物水飞蓟宾生物利用度的研究388
第五节微乳及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的制备与应用389
一、微乳的概念389
二、微乳的制备方法390
三、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概况391
四、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生产工艺创新研究392
五、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药理效应、肝靶向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393
第六节基于微纳米尺寸膜筛分机制的中药挥发油富集制备393
一、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394
二、基于微纳米尺寸膜筛分机制的中药挥发油膜分离原理394
三、水蒸气蒸馏膜筛分过程耦合富集挥发油技术体系的构建395
第十三章计算机化学在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制剂领域的应用探索403
第一节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制剂工艺设计问题403
一、国内外有关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设计、制备研究概况403
二、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难点与新的出路404
第二节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与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结构的相关性——以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为例406
一、进风温度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406
二、进风温度对复合粒子粒径的影响407
三、进口温度对丹参酮ⅡA稳定性的影响409
四、物料浓度对复合粒子形态和粒径的影响410
五、进料速度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411
六、微纳米粉体性能和结构与物料化学组成、干燥技术的关系411
第三节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科学假说及相关探索412
一、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科学假说413
二、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原理413
三、构建工艺数据库,挖掘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关键参数的探索414
第十四章其他的微纳米粒分散药物制剂423
第一节脂肪乳、脂微球及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423
一、脂肪乳423
二、脂微球424
三、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425
第二节中药聚合物纳米粒428
一、ChemPEGPLGANP的制备428
二、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429
三、冻干粉的制备430
四、晶型研究431
五、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及模型拟合431
六、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432
七、讨论432
第三节基于“药辅合一”理念的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的构建、表征及评价433
一、当归精油及当归精油纳米乳的制备434
二、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构建434
三、中药纳米乳的表征436
四、有关以“药辅合一”理念构建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的讨论436
第四节超分子化学体系视角下的甘草和合黄连“性味效”物质基础探讨438
一、超分子化学概述438
二、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超分子部位的发现439
三、甘草黄连药对超分子部位的表征439
四、纳米级超分子体系的生物效应研究440
五、有关纳米级超分子体系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关系的讨论442
第十五章中药自组装纳米粒及其应用447
第一节中药自组装纳米粒概述447
一、中药自组装纳米粒及其发现447
二、中药SAN的形成及影响因素448
三、中药SAN的分离、物理表征与成分分析450
第二节基于自组装体系的中药复方主要药效成分与化学药分子的相互作用451
一、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特征452
二、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453
三、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形貌观察453
四、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特征454
五、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的非共价相互作用455
六、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影响456
七、绿原酸、新绿原酸及环丙沙星与GyrB的分子对接分析457
八、建立“超分子相互作用表征...活性评价”序贯分析策略的临床意义457
第三节基于中药活性成分自组装的无载体纳米制剂的临床价值457
一、中药SAN在抗菌方面的应用价值457
二、中药SAN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459
三、中药SAN在其他疾病上的应用价值461
第四节有关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461
一、影响中药自组装行为的煎煮工艺、分离技术及其对SAD形态、生物活性的影响462
二、SAD自组装机制有待深入探索464
三、影响SAD稳定性的因素有待研究465
四、有关SAD技术及其应用的展望466
第十六章后记: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若干构想477
第一节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时代重大需求477
一、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临床重大需求477
二、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中医药现代化重大需求478
第二节“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的基本内容479
一、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有关载体设计的基本原理479
二、基于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原理的纳米制剂组装…化设计481
三、微纳米尺度的结构药剂学方法在中药领域的尝试483
四、微纳米制剂的药物结构研究新技术489
第三节“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的学术与应用价值490
一、提供中药新药发现新策略490
二、创新、拓展中药新型传递系统模式490
三、深化中药制剂质量、药效与安全性评价内容、完善评估体系491
定价:230.0
ISBN:9787030783790
版次:1
出版时间:2024-08
内容提要:
本书从传统中药散剂出发,引入先进的纳米药物学理念,采用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药剂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构建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内容涵盖:①微囊、复合粒子、脂质体等中药微纳米粒的超细粉碎,膜乳化,喷雾干燥,有序介孔材料等多种制备及表征方法;②多种基于微纳米中药粒子的新型给药系统(肺靶向干粉吸入剂、经鼻脑靶向吸入剂等);③与微纳米尺度中药制剂相关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④新型中药微纳米制剂技术和药用辅料制备技术。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中药领域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微纳米科技的渊源3
一、中药水提取液中存在的微纳米粒3
二、炭类中药中存在的纳米类成分(碳点)及其药理效应10
三、基于中药水提液还原剂作用的纳米银的制备与应用16
第二节微纳米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学及生物药剂学概述17
一、中药散剂——微纳米中药制剂的前身17
二、中药制剂学内涵及本书涉及的微纳米中药制剂概念21
三、生物药剂学与整合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21
四、基于转化医学概念的生物药剂学研究22
五、医药领域的颗粒概念24
六、微纳米中药领域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28
第三节微米中药29
一、微米中药的概念29
二、微米中药的优势与应用前景29
三、开发微米中药的技术难点及其对策30
第四节纳米技术及纳米中药31
一、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31
二、纳米中药的概念33
三、纳米中药的制备34
四、纳米中药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5
第五节含重金属中药矿物药的微纳米形态及其生物药剂学特征36
一、无机元素体内存在形态及其与生物效应的关系36
二、对生物药剂学特征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37
第二章微纳米中药常用制备及表征技术47
第一节微纳米中药常用制备技术47
一、超细粉碎法48
二、喷雾干燥法49
三、冷冻干燥法51
四、溶剂沉积法55
五、膜乳化法56
六、纳米喷雾干燥法59
第二节超细粉体的表征技术60
一、颗粒尺寸与形态的测定60
二、粒度分布的测定60
三、休止角的测定61
四、比表面积的测定61
五、松密度的测定61
六、电镜扫描61
七、显微鉴别61
第三节肺部吸入的微纳米中药制剂的体外评价方法62
一、粒子粒径分布的测定62
二、粒子表面特性的评价62
三、粒子表面元素的分析63
四、粒子表面能的分析63
五、粒子晶型的评判63
六、粒子吸湿性的测定64
七、粒子体外雾化沉积性能的测定64
八、其他评价指标66
第三章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表征71
第一节超细粉体的概念及研究概况71
一、超细粉体的概念71
二、超细粉体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72
三、超细粉体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所存在的问题73
第二节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制备、表征及其“粉碎溶出”动力学行为74
一、单味植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74
二、单味矿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78
三、单味动物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3
四、单味动物类中药地龙湿细法超细粉体的“粉碎溶出”动力学行为85
五、单味树脂类中药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6
六、中药复方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87
第三节中药复方组方药材单独与混合粉碎对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89
一、样品的气流粉碎及表征测定89
二、有关表征参数的讨论89
三、混合粉碎对七厘散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稳定性的保护作用91
第四节中药微粉化新型粉碎分级系统的研究及应用91
一、中药复杂品种微粉化对多组合、全功能微粉粉碎机的需求92
二、中药微粉饮片(破壁)粉碎分级设计基本思路92
三、粉碎分级系统的组成设计93
四、粉碎分级系统的机制研究93
五、组合式粉碎分级系统的主要技术特性94
六、中药粉碎分级技术的工艺实践95
七、微粉粉碎分级技术在中药生产现代化中的应用96
第四章基于粉碎技术的中药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第一节中药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一、中药单方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1
二、中药复方超细粉体的药效学与生物药剂学行为102
第二节破壁技术及其对灵芝孢子粉生物药剂学行为的影响110
一、中药破壁技术概述110
二、破壁灵芝孢子粉破壁率的测定111
三、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质量评价标准的影响112
四、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药理效应的影响113
五、破壁技术对灵芝孢子粉安全性的影响114
第三节
超细粉体技术对剧毒中药马钱子体内吸收过程的影响114
一、粒径对马钱子粉LD50的影响115
二、马钱子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及其结果分析116
三、粒径对马钱子粉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125
第五章超细雄黄等砷剂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行为131
第一节不同粒径雄黄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的比较131
一、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131
二、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132
三、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DNA电泳图谱的影响133
四、不同粒径雄黄对SMMC7721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134
第二节不同粒径雄黄的药代动力学行为137
一、小鼠口服不同粒径雄黄后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结果137
二、小鼠口服不同粒径雄黄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138
第三节不同粒径雄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比较139
一、不同粒径雄黄含药血清的制备139
二、细胞培养及检测139
三、粒径对雄黄含药血清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140
第四节不同粒径雄黄对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比较140
一、动物处理140
二、瘤块重量比较141
三、肿瘤坏死率评价141
第五节粒径大小对雄黄组织内分布的影响142
一、组织浓度测定方法142
二、脏器砷含量测定143
三、关于雄黄传统炮制方法及其对白血病疗效影响的讨论144
第六节基于纳米技术的实体瘤治疗新策略——As2O3结合靶向递送系统146
一、肿瘤微环境:As2O3结合靶向递送系统设计的基础146
二、基于增强渗透滞留效应的被动靶向递送系统147
三、避开肿瘤组织致密微环境天然屏障的主动靶向递送系统148
四、刺激响应型智能递送系统148
第六章微米尺度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原理与技术应用153
第一节微米尺度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的概念、原理及其技术构成153
一、传统中药丸、散剂的缺陷及中药粉体改性、中药粒子设计概念的提出153
二、粉体微结构及实现中药浸膏粉体稳定、可控的基本策略154
三、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的原理155
四、中药粉体改性及粒子设计技术的构成157
第二节中药粒子设计的不同工艺模式——以中药复合粒子为例161
一、物理法161
二、物理化学法162
三、化学法163
第三节中药粉体改性与粒子设计技术的应用163
一、改善粉体学性质,优化药剂学行为163
二、改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高生物利用度163
三、攻克肺部给药“相分离”瓶颈,实现中药多组分同步吸入164
四、面向散剂、膜剂服用依从性需求的复合粒子设计、制备及表征165
第七章中药干粉吸入剂中间体微粉设计与制备171
第一节干粉吸入剂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制备172
一、肺部的药物吸收172
二、干粉吸入剂的给药装置172
三、干粉吸入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173
四、影响药物分散和沉积的因素176
五、干粉吸入剂的质量研究177
第二节干粉吸入剂的中药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78
一、喷雾干燥法制备华山参总生物碱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78
二、球磨法制备丹参总酚酸药物微粉性状及其吸入性能评价182
第三节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184
一、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制备184
二、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表征185
三、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的应用185
第八章膜乳化技术制备中药微型给药系统191
第一节膜乳化技术原理、所用膜材料及其预处理和装置191
一、膜乳化技术原理191
二、膜乳化技术所用膜材料及其预处理192
三、膜乳化装置193
第二节影响膜乳化过程的主要因素194
一、膜特征194
二、分散相和连续相性质196
三、膜乳化工艺参数198
第三节膜乳化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200
一、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乳剂200
二、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微球、微囊201
三、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脂质体202
四、通过膜乳化技术制备纳米粒203
第四节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微球204
一、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聚乳酸空白微球204
二、通过SPG膜乳化技术制备TET聚乳酸微球及其药物体外释放行为214
三、Tet聚乳酸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行为217
第九章中药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29
第一节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29
一、SPG膜乳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领域的创新研究229
二、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表征研究230
三、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SPG膜乳化制备工艺及表征研究232
四、汉防己甲素与丹参酮ⅡA在微球中的分布状态及其体外释放研究234
五、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236
第二节经鼻脑靶向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240
一、黄芩苷栀子苷药物组合研究现状及脑靶向性研究240
二、基于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特征的二元复合微球制备工艺设计241
三、水中干燥法制备黄芩苷乙基纤维素微球242
四、黄芩苷乙基纤维素微球的表征243
五、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制备248
六、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的表征及安全性评价250
七、黄芩苷栀子苷二元复合微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脑靶向性行为257
第十章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优化设计及其肺部给药吸收、分布特性273
第一节复合粒子设计与肺部给药的相关性273
一、复合粒子概述273
二、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技术的提出274
三、喷雾干燥法在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制备中的应用276
第二节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278
一、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指标成分含量测定278
二、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微观表征方法279
三、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宏观表征方法279
第三节两种不同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可行性研究280
一、混悬液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280
二、共喷雾干燥法制备肺部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284
三、两种复合粒子及各自机械混合物红外图谱比较287
四、两种复合粒子及其母核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比较287
五、两种复合粒子指标成分含量均匀度比较288
第四节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制备工艺优化设计289
一、优化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制备工艺的技术方案289
二、样品的微观与宏观表征290
三、吸入给药中药复合粒子的形成机制探讨298
第五节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大鼠肺部给药吸收、分布特性300
一、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300
二、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复方多组分性质互补、同步起效301
三、影响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308
第十一章不同工艺经鼻脑靶向中药微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与药代动力学比较315
第一节国内外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315
一、脑屏障与鼻腔生理结构315
二、药物经鼻给药的吸收途径316
三、影响药物经鼻吸收的主要因素317
四、经鼻给药后药物脑内检测方法319
五、国内外经鼻脑靶向研究热点320
六、中药经鼻给药研究概况321
第二节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可行性研究321
一、α细辛脑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研究依据及技术路线322
二、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的制备及表征322
三、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324
四、微米级α细辛脑粉末鼻腔给药大鼠脑组织及其他组织分布特征327
第三节载体包裹、结构修饰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1
一、α细辛脑纳米粒制备方法的优选331
二、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3
三、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制备334
第四节α细辛脑纳米粒表征研究336
一、α细辛脑在纳米粒中的分布状态及体外释放行为336
二、α细辛脑纳米粒中有机溶剂残留测定343
第五节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的分布行为344
一、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血浆中的分布行为344
二、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行为347
三、基于荧光标记法的α细辛脑纳米粒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行为分析350
第十二章基于先进载体材料和新型给药系统的微纳米中药制剂361
第一节微囊制剂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61
一、微囊概述361
二、中药微囊常用制备方法362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机制及其在微囊设计中的应用362
四、微囊的制备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64
五、以多成分混合物鸦胆子油为囊芯的中药微囊制备366
第二节药用脂质原辅料及其产业化进展367
一、药用脂质原辅料概述367
二、药用脂质原辅料产业化进展370
三、高端制剂药用脂质原辅料开发展望372
第三节脂质体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75
一、脂质体的概述375
二、脂质体的空间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377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功能结构设计378
四、中药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380
五、柔性脂质体:新型皮肤给药转释系统381
六、纳米结构脂质体383
第四节有序介孔材料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385
一、有序介孔材料概述385
二、金丝桃苷磷脂复合物及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和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387
三、有序介孔材料提高难溶性药物水飞蓟宾生物利用度的研究388
第五节微乳及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的制备与应用389
一、微乳的概念389
二、微乳的制备方法390
三、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概况391
四、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生产工艺创新研究392
五、鸦胆子油乳系列制剂药理效应、肝靶向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393
第六节基于微纳米尺寸膜筛分机制的中药挥发油富集制备393
一、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394
二、基于微纳米尺寸膜筛分机制的中药挥发油膜分离原理394
三、水蒸气蒸馏膜筛分过程耦合富集挥发油技术体系的构建395
第十三章计算机化学在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制剂领域的应用探索403
第一节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制剂工艺设计问题403
一、国内外有关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设计、制备研究概况403
二、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难点与新的出路404
第二节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与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结构的相关性——以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为例406
一、进风温度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406
二、进风温度对复合粒子粒径的影响407
三、进口温度对丹参酮ⅡA稳定性的影响409
四、物料浓度对复合粒子形态和粒径的影响410
五、进料速度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411
六、微纳米粉体性能和结构与物料化学组成、干燥技术的关系411
第三节中药复杂体系微纳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科学假说及相关探索412
一、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科学假说413
二、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设计的原理413
三、构建工艺数据库,挖掘中药复杂体系微钠米复合粒子工艺关键参数的探索414
第十四章其他的微纳米粒分散药物制剂423
第一节脂肪乳、脂微球及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423
一、脂肪乳423
二、脂微球424
三、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425
第二节中药聚合物纳米粒428
一、ChemPEGPLGANP的制备428
二、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429
三、冻干粉的制备430
四、晶型研究431
五、体外释药行为研究及模型拟合431
六、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432
七、讨论432
第三节基于“药辅合一”理念的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的构建、表征及评价433
一、当归精油及当归精油纳米乳的制备434
二、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构建434
三、中药纳米乳的表征436
四、有关以“药辅合一”理念构建中药纳米乳递药系统的讨论436
第四节超分子化学体系视角下的甘草和合黄连“性味效”物质基础探讨438
一、超分子化学概述438
二、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超分子部位的发现439
三、甘草黄连药对超分子部位的表征439
四、纳米级超分子体系的生物效应研究440
五、有关纳米级超分子体系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关系的讨论442
第十五章中药自组装纳米粒及其应用447
第一节中药自组装纳米粒概述447
一、中药自组装纳米粒及其发现447
二、中药SAN的形成及影响因素448
三、中药SAN的分离、物理表征与成分分析450
第二节基于自组装体系的中药复方主要药效成分与化学药分子的相互作用451
一、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特征452
二、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453
三、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形貌观察453
四、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分子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特征454
五、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的非共价相互作用455
六、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影响456
七、绿原酸、新绿原酸及环丙沙星与GyrB的分子对接分析457
八、建立“超分子相互作用表征...活性评价”序贯分析策略的临床意义457
第三节基于中药活性成分自组装的无载体纳米制剂的临床价值457
一、中药SAN在抗菌方面的应用价值457
二、中药SAN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459
三、中药SAN在其他疾病上的应用价值461
第四节有关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461
一、影响中药自组装行为的煎煮工艺、分离技术及其对SAD形态、生物活性的影响462
二、SAD自组装机制有待深入探索464
三、影响SAD稳定性的因素有待研究465
四、有关SAD技术及其应用的展望466
第十六章后记: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若干构想477
第一节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时代重大需求477
一、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临床重大需求477
二、建立“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中医药现代化重大需求478
第二节“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的基本内容479
一、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有关载体设计的基本原理479
二、基于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原理的纳米制剂组装…化设计481
三、微纳米尺度的结构药剂学方法在中药领域的尝试483
四、微纳米制剂的药物结构研究新技术489
第三节“纳米中药物理药剂学”的学术与应用价值490
一、提供中药新药发现新策略490
二、创新、拓展中药新型传递系统模式490
三、深化中药制剂质量、药效与安全性评价内容、完善评估体系491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