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我比世界晚熟
定价: 55
ISBN: 9787569538427
作者: 胡安焉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l 胡安焉,2023年度热门人物。《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反响强烈,已获2023年豆瓣年度图书No.1。第二届三联行读图书奖文学类中文原创年度图书、QQ阅读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上市以来,南方周末、澎湃新闻、人物、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新京报、界面文化、GQ、看理想、单读等多家主流媒体或平台持续热议
l 如果说《我在北京送快递》让我们了解到胡安焉的职业经历,那么这本《我比世界晚熟》则让我们真正了解胡安焉的内心世界。借助这个诚实的人梳理精神成长,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l 情绪劳动,精神内耗,职业倦怠,狗屁工作,不想与人打交道,i人e人,生存与自由,规训与逃离,随着这些热词讨论,相信这本书能在打工人中获得普遍共鸣。
l 年轻人面临的选择更少,出路更窄,竞争更激烈,评价体系更单一……当大多数人忙着考公考研考编,追求更加稳妥可控的生活时,胡安焉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突然跳出来问:一个人,能否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
l “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而是有的经验、感受、思考和领悟本身。”
l “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月。”
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胡安焉
★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的自我剖析之作
借助这个诚实的人剖析拧巴的自己,他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
★i人深深共鸣…….
敏感内向、道德洁癖、社交恐惧、讨好型人格、过度内耗…
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 i人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
逾越成功与失败的度量,对待人生的态度将更丰富、开放和诚实
★晚熟或早熟的人,都是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拥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而是经验、感受、思考和领悟本身。”“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月。”
胡安焉从1999年步入社会的一份工作开始讲起,回顾和坦述二十年打工生涯的经历、见闻、思考和感受。
《我在北京送快递》着重于讲述职业经历,而在这本《我比世界晚熟》里,他尝试从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观念等精神内容出发,去追问为什么,“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
这是一次书写和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对自我的剖析和诊疗。
胡安焉冷静分析了自己“20年换19份工”的心理成因,每一个因工作而陷入精神内耗,厌倦了“和人打交道”的打工人,都会有着深深的共鸣。
在被贴上“快递员写作”这个标签之前,他既为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做过生意,还曾和合伙人前往越南寻找商机;开过实体店、做过电商、摆过地摊,而他的文艺经历,在漫画社创作、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在黑蓝文学论坛坚持写作、骑一辆单车长途旅行、在大理躺平……
本书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千禧年到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样态,读者可感受到时代轰鸣下一个普通青年的境遇与选择。
1.有同学都比我成熟
我不明白,他们怎么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了成人
2.我不喜欢竞争
我宁愿和那些好胜的、有利益纠纷的人都保持距离——这差不多也就意味着和有人保持距离了。
3.职业无分贵贱
我也相信“职业无分贵贱”,尤其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更要带着尊严和骄傲,而不是卑微和怯惧地,重拾父母教给我的很多质朴的道理。
4.兼职送餐的日子
我对得失的在乎不如我想讨好人的冲动那么强烈。
5.不想社交
我故意去吃亏,以证明自己的无私和表里如一,可我实际上不喜欢吃亏。
6.不断地逃离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做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现在我想试试戳破这层莫名其妙,看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道理。
7.启蒙之光
我认为只有反抗才能赢得朋友对我的喜爱,我才会因此获得个性,变得和他们一样充满魅力和自信。然而我每天二十四个小时待在漫画社里,除了漫画社我就没有别的反抗对象了。
8.愤世嫉俗
早前的我是个单纯迟钝的人,在工作中完全没有主见,领导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这会儿我有了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开始变得愤世嫉俗。
9.在北京“嬉皮”的半年
我专门负责炸油条,摊主让我站在油锅前,其他事不用我管,一个早上我要炸几百根。这个活我只干了几天就没干了。因为工钱实在太少,与其说我是在打工,不如说我是在化解因不打工而产生的焦虑。
10.忙碌而徒劳
我任职的公司就是他们鄙视的那种公司,我做的产品就是他们称为垃圾的那种产品,而我已经堕落到和这一切同流合污的地步。我每天埋头制造垃圾、驱逐良币、污染视听……我还可以怎么为自己辩解?
11.丑陋的商场竞争
尽管如此,为了保险起见,吃饭时我也带了把菜刀,就藏在衣服里面。那顿饭吃得十足虚伪,大家只是说些虚假的场面话
12.一个人旅行
相信这样的困难要不了人的命,顶多只能叫我吃点苦头而已。而这恰好就是我想要的。
13.生命中的光
写作不是专为有天分的人准备的。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写出多么好的作品,而是坚持写下去。
14.对人的恐惧
我把自己写不下去的原因归咎到了我过的生活,我渴望经历一些“异质”的生活。
15.换一个环境
这里的人不了解也不关心我的过去,因此那些可能对我造成困扰的潜在评价仿佛通通被抹去了。我成了一个全新的人,就像刚来到这个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我开始按自己喜欢并认为好的方式待人处世,即尽量简单和真诚。
16.在上海打工
这实际上是把我置于一个我害怕的境地—假如我执行板的命令,就无法避免和同事为敌;假如我站到同事这边,就得承受更多板的压力甚至追责。
17.回到乡村开店
我卖的鸭货都是些常规品种,比如鸭头、鸭脖、鸭肠、鸭胗和鸭腿等。此外还有一些素菜,比如莲藕、土豆、海带、豆干等。
18. “创业文化”
这就像我们是一条鱼,却不好好地游泳,成天在琢磨自己为啥飞不起来。
19.重建自我认同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种疾病,天然地存在种种病症或缺陷,因此并不完满。至少我没见过完满的人。这种不完满永远无法完全弥补。而我的有努力,都建立在这一认识上。
后记 ①
它是我对自己精神成长的一次回顾和梳理,其中的一些价值表达,只是我对自己“自我”的一种确立,而不是要向人提倡那些价值。我希望它们能触动读者对人生的可能性的开放性思考,而不是给出“对”与“错”的答案,因为人生并无一个标准的答案。
后记 ②
假如不是借助写作,我大概很难有机会对自己做出那么全面和深入的检视。当写作对我具有了
这种意义,它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是主动的“成为”——成为那个更完善的自己。
胡安焉
1979年生,1999年参加工作,2009年开始写作。
曾先后在广州、东莞、南宁、大理、上海、佛山、北京打工或经营个体生意。
2021年移居成都。
2023年出版非虚构文集《我在北京送快递》。
自序
胡安焉
我的这部非虚构自述,记录了我自1999年中专毕业至今二十几年的工作和社会经历。在这二十几年里,我先后在广州、南宁、大理、上海和北京等城市打工或经营个体生意。我做过的工作包括快递员、物流理货员、自行车店营业员、烘焙店学徒、图书美编、加油站工人、专卖店营业员、酒店服务员等。我经营过的生意包括实体熟食店、实体女装店、汽车用品网店等。
和2023年3月出版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不同,那部自传主要是分享我的职业经历,围绕“发生了什么”展开,而这次我则尝试从自己不同时期的心理、性格和观念等精神内容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切入去记叙和剖析,去追问“为什么”,或者说,这是一部关于“我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的自传。这两部作品的写作时间首尾相接,其实是我在同一写作方向和过程中,关注点由外至内、从现象到成因的一种转移和深入。
而两部作品的出版由一些偶然的机缘促成,不属于我计划内的事。2020年4月,我在豆瓣网上贴了一篇日记,讲述我曾在德邦上夜班的经历。这篇文章受到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转发,我的写作也由此被更多人知道。继而我受到一个艺术组织的邀请,写下了自己在北京从事快递工作的经历,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在《读库2103》。接着有编辑联系我,终促成了《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的出版。
2021年11月底,黑蓝文学的陈卫约我为公众号写专栏。答应了陈卫的邀约之后,我想可以借这个机会,回顾我做过的其他工作,将每一段个人经历作为连载的行文脉络,继而针对不同时期的“我”,追溯当时的自己何以会有那些表现和想法,以及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的。于是也就形成了今天这本《我比世界晚熟》。
如今回过头看,因为家庭教育和我的晚熟,离开学校之前,我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对人生对世界都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且我意识不到人还需要这样的东西。
我的心智和观念都是在我真正踏入社会并不断地遭遇各种人和事之后,才一点点地诞生和成长的。性格使然,我缺少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经验,工作就是我社会经历的主要组成部分。
回溯这些已被淡忘的往事,由于所处的距离和角度在变化,经验和阅历在积累,看到的景象也大不相同。我更新和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些很有书写的价值,至少它们对我本人意义重大。
在我从事过的一些工作领域,从业人员普遍缺乏文字表达能力。比如德邦那些理货的同事,有的连小学都没有念完,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认得很有限的一些汉字。我们的工作地点在远离市区的物流园里,日夜颠倒忙碌的作息令我们就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像这样的职业和人群,对外人来说仿佛透明一般,几乎不会被察觉和关注。很多人对我们的工作和存在一无所知。
我从一篇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写出的文章里获得的收入和读者,就远远超过了此前十多年的总和,得到的反响出乎我的预料和想象。
当然我也清楚一点,今天终于有读者关注我的写作,是因为那些会读我文章的人,恰恰对我写的内容很陌生,我描写了一些他们从没接触过的社会层面和风貌。而那些熟悉我所写内容的人,比如我的那些夜班的同事,当他们筋疲力尽地下了班后,才不会翻开一本不提供娱乐价值的书,他们只想痛痛快快地打一局游戏或刷刷抖音和快手。
可是我还想在写作上再进一步,我知道重要的从来就不是表象。当然,我没有能力分析这个社会的本质,这也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但我相信一个道理:只要我在某个方面足够深入,万事万物的共性都会从中呈现,因此重要的是深入。而这次我决定深入的对象是自己—毕竟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然部分地是某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文化和观念的产物。当我追究我怎么变成了今天的我,以及为什么会有那些经历时,追究的过程然会发掘出远比我锚定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
大约在2009到2012年,为了认识和克服自己身上的某些心理问题,我曾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资料,读得并不系统和完整,也没有尝试向人请教,更没去看过心理医生。
在这部自述里,我对自己某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其实部分来自当年我对自己的“诊疗”。不过,我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在归因和追溯的时候,我有可能会犯错,为此我力求在表述上做到清晰和具体,假如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误,我希望这些错误暴露出来,而不是被含糊其词地遮掩过去。
当我尝试分析自己的心理和动机时,我很清楚有时或许片面—一般人在做出某个决定时,心里可能有多个动机同时在发生作用,有些动机甚至连本人都很难察觉。而我讲述的很多经历又发生在久远之前,有些记忆已相当稀薄,有些涉及到他人的描述,虽然我已尝试换位思考,希望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毕竟写下来的仍是一面之词。比如和我有利益或观念冲突的人,哪怕针对共同的经历也很难和我有相似的看法和感受—我希望读者都清楚这一点,不要把我写下的当作结论,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理解。
另外,正如前文所述,两本书切入点和侧重面均不相同,但都建立在我的真实经历之上;这些经历可以在一部作品中详述在另一部作品中简述,但不能完全不交代,会有一些相似或重叠的部分,因为还要考虑到只读过其一的读者。
或许写作之于我,就像砥砺自己的精神,并非一蹴而成,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对往事的反思和消化体现在语感的不断澄清和沉淀。虽然和我本人一样,它伴随着无数的缺陷和局限,但完成这次写作,使我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以及更多的自重和坚持。除此以外,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