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读不透一战,
就看不透现代世界的游戏规则
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说是英国秩序的扩张,有人说是美国体系的复制。其实,种种说法,都只道出了事情的一面。
现代世界都来自于一种合力,最终借由一场大战加速演变。
19世纪末,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世界市场的规模,史无前例地扩张。
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世界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各国对财富、资源、殖民地的疯狂渴求,又激发出了无数的仇恨与杀戮。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场世界级的大战中爆发。各国像铁链上的囚徒,纷纷投入战争。
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 空前的浩劫?还是世界的新生?
一战爆发时,有人哀叹,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
四年后,战争结束,近一千万的士兵死亡,15亿人受到战祸波及,四大帝国垮台······
欧洲一片废墟,再也未能爬上战前的世界中心地位。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世界的浴火重生,丘吉尔便乐观地说:《洛加诺公约》和《华盛顿条约》“是一对坚不可摧的和平金字塔”,“各个大国向着世界组织稳步迈进,确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他认为,世界秩序已经重建,公平和正义,即将遍洒大地。
◎ 老霸主即将退场,新霸主踟蹰不前
1916年,世界大战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改变,却悄然发生在战场之外。这一年,美国的GDP正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英帝国在战后遍体鳞伤,统治世界,更是力不从心。
老霸主即将退场,才发现接力棒无处安放。
刚刚崛起的美国止步不前,重拾之前的光荣孤立政策,带头退出了自己一手缔造的世界体系——“国联”。
在东亚,在中东,在非洲,在欧洲,失控状态依旧在延续。
◎一战结束百年,其实从未远去
不论对当时还是现在,一战的影响,都极其深远。
战后,欧洲满目疮痍,西方衰落;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兴起;
苏联成为世界大国;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共产主义破土萌发······
一战也遗留下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国联”空有其名,联合国没有建立起来;战后分赃不均,民族间的仇恨不断酝酿,这些都要等到二战后去解决。
不过,一战确实开启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乌托邦、法西斯、共产主义、“国联”,这些现代世界的标志性事物,正是通过一战才出现在人们面前。至今,仍受到广泛的讨论,对社会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下,人们应该怎么去了解一战呢?市面上一战题材的书籍多如牛毛,切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人们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策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专题,精选六种优秀书籍,均由著名的学者或作家执笔,包括《企鹅一战中国史》、《亚洲与一战》、《八月炮火》、《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六种书,从战前、战争中、战后三个角度,全面讲述了一战。而且,既有后来学者的研究,又不乏战争亲历者的观察,从各个角度呈现真实的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影响却从未消失。通过这套“一战系列丛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当下一些问题的根源,重新审视我们处身的世界,以更清晰的眼光,找到自己的位置。
《企鹅一战中国史》
—
【英】乔纳森·芬比 作品
陈元飞等 译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ISBN:9787542672674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98元
《企鹅一战中国史》
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一战百年之作,本书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彼时,青岛竟是一战在东亚的唯一战场,当上海的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回国参战,欧战中的华工也天真地期待着结束一战、实现和平共赢的新生活。
可是,内有政治动荡、复辟闹剧,外有东方形象的世纪偏见、巴黎和会的列强背叛,前线战场则有华工被俘的战俘营,后方工段亦有喝沼泽水、吃黑面包的沙俄苦旅,遥远的中国真是举步维艰。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久已走出刺鼻灼目的硝烟,可遗忘一战之中国人,难道不等于背叛百年前我们共有的历史吗?
◎ 本书娓娓讲述了一战与中国的精彩故事:一战战火如何烧到中国;中国人在一战期间如何以工代兵,14万中国男儿共赴西线战场,拯西方文明于水火!战后和平会议上,列强面对中华民族全力寻求加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的诉求时,又是如何口是心非、落井下石;以及西方社会当时是如何歧视和敌视中国人的……
一战之后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战也许就是这些变化的元点和起点。这本小书可以指点迷津、发人深省!值得所有中国人一读。
——徐国琦,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讲授
乔纳森·芬比,曾任职于《南华早报》、《观察家报》等,著有《蒋介石传》。
马克·奥尼尔,曾任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南华早报》等,在中国内地工作16年,著有《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位传教士在乱世中国的生涯》。
罗伯特·毕可思,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著有《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
保罗·弗伦奇,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著有《午夜北平: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
弗朗西斯·伍德(中文名吴芳思),曾任大英图书馆中文典藏部主任,著有《谁背叛了中国:中国与一战》。
安妮·韦查德,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人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英文化交流史,著有《老舍在伦敦》。
《亚洲与一战》
—
徐国琦 作品
尤卫群 译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第1版
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220118074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78元
《亚洲与一战》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最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入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入一战国际史。
◎ 徐国琦从亚洲的视角出发,对战争结束后帝国力量内部所固有的不稳定性,为我们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叙述。他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共有历史的视野,而不是单独几个国家的历史回顾。所有国家都受到那种侵蚀性的、结构变幻不定的、分裂的跨国力量的冲击。
——耶鲁大学教授 杰·温特,耶鲁大学教授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基金全球化历史讲席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史和共有历史研究,目前已经出版多部专著,代表著作有:《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中国人与美国人》《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等。目前正为哈佛大学出版社撰写《何为中国》(Idea of China)一书。
《洪水滔天: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
—
【英】亚当·图兹 作品
陈涛、史天宇 译
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ISBN:9787511382788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48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
1916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无数人员和物资被从世界各地送往前线。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革命的危机困扰着大半个世界。而在这动荡的表面下,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1916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在一战结束一个多世纪后,《滔天洪水》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滔天洪水》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 和丘吉尔一样,希特勒和托洛茨基也都注意到了一件事。他们都相信,“一战”开启了“世界组织”(world organization)的新阶段。然而,不同的是,丘吉尔认为这一新情况值得庆贺,但对于像托洛茨基或者希特勒这样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意味着被历史抛弃。
◎ 1916年年初,印度货币正式与白银脱钩。再此之后,支撑卢比的就是印度在伦敦所拥有的英国政府债券了。如果英镑能一直维持战前的价值,那么,这些债券在战后就可以兑换成金银或是各种产品。
◎ 这本卓越的著作整合了图兹擅长的两个领域:亚欧大陆尤其是德国研究,以及围绕伦敦运转的全球金融系统。······他让我们从陌生的视角审视熟悉的事件,对历史的阐述激起当代的共鸣。
——布伦丹·西姆斯,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
◎ 每一位想要真正理解一战重要性的人都应该读读亚当·图兹这本精湛的作品······他对每片大陆都做了有力的描述和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说明了一战之后的数年如何定义了20世纪余下时间的世界格局。
——BBC《历史》杂志
亚当·图兹(Adam Tooze),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欧洲研究所主任,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研究兴趣为20世纪经济史和当代经济史,并广泛涉猎政治、思想和军事历史领域。2019年入选《外交政策》杂志 “十年来全球百大思想家”。
译者,陈涛,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和中日关系。已出版《“昭和的教祖”安冈正笃政治思想体系研究》,另有译著《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史天宇,1991年出生于山西朔州,现居北京。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专攻世界史专业,主要研究法国史和思想史。爱好翻译,喜欢读书。
《八月炮火》
—
[ 美 ] 芭芭拉·塔奇曼 作品
张岱云 译
出版: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ISBN:9787542663764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08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巴巴拉·W. 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