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选好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智选好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43.5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5 件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商品图0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商品图1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商品缩略图0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56611

  • 版次:1

  •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湛庐文化

  • 外文名称:The Viral Storm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4-04-0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234

  • 正文语种:中文


第十届文津奖入选推荐图书!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对全书及各个部分做了深入细致的导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作序重磅推荐。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eBay首任总裁,斯科尔应对全球威胁基金会创始人、主席杰夫·斯科尔、普利策奖得主,畅销书《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超级畅销书《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玛丽·罗琦联袂推荐。

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创始人和CE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获得者,《时代周刊》“全球具影响力100人”内森·沃尔夫作品。

作者内森·沃尔夫及其创办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多次被《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环球科学》、《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报道。

湛庐文化出品。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z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内森·沃尔夫,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

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oba Vira创始人和CEO,该组织致力于流行病的早期检测和控制。

TED演讲人,曾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兴探险家”、《时代周刊》“全球z具影响力100人”。

多次被《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环球科学》、《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报道。


★身处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每一次媒体对于新的流行病毒的报道,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猜测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病毒学家笔下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为一个睿智的选择;若是能在阅读中分享到沃尔夫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应该向以沃尔夫博士为代表的新生代病毒学家勇于打破常规、走出书斋、走向民众的精神表示敬意!我相信,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再加上公众的鼎力支持,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邵一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


★沃尔夫以卓越的才能探究了流行病的发展态势、传播的路径和应该引起人类重视的原因,既给我们提出了警告,也让人看到了希望。下一个流行病正向我们走来,如何应对它取决于我们自己。本书对任何关注自身健康、家庭成员健康,以及文明进程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书目。

——杰夫·斯科尔,eBay首任总裁,斯科尔应对全球威胁基金会创始人、主席


★这是一本将重大主题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研究扎实深入,叙述却浅显明了,沃尔夫将生物学、历史学、医学和亲身经历糅合在一起,具有无法抗拒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他的研究将改变我们想象和监控人类流行病的方式。

——悉达多·穆克吉,普利策奖得主,畅销书《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


★《病毒来袭》以恐惧和安慰交织的笔调,对未知病毒的威胁进行了清晰、引人的叙述。病毒潜伏在人类为享用丛林肉而宰杀的灵长类动物的血液里,静静地随全球的旅行者四处游移,在人类还未来得及给它们取名时,就到达了大城市和血库,而沃尔夫正从几乎无可避免的流行病中拯救世界。就这样他还有时间写这样一本牛书,让我真想揍他。

——玛丽·罗琦,超级畅销书《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


★沃尔夫已经成为新兴疾病的公众形象代言人。而这本令人愉快、研究充分、发人深省的著作,表明他对于流行病的暴发,以及如何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有着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几年流行病会如何发展,但沃尔夫用这本书证明了,他的建言值得被倾听。

——《自然》杂志


第一部分.乌云密布的文明史

01 我们寄居在病毒的星球

如果有一位聪明的天外来客要以哪些生物构成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主体为基础,编撰一部生物百科全书的话,其中大部分内容将会介绍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和原核生物。被我们一般认为是全部生物的真核生物,只用薄薄几卷就可以被介绍完。而人类,不过是动物卷里一个显眼的注脚而已。

02 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

我们倾向于将性或生育之类的事视为亲密举动,因为这些行为将个体以正常互动无法企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但从微生物的视角来看,狩猎和屠宰代表着终极亲密行为。这是将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身上的所有组织,连同栖息在每一个物种上的特定微生物都连接起来的行为。

03 微生物净化使人类更脆弱

当人类祖先从雨林踏入草原,人口的锐减、栖息地的变化以及蒸煮食物等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使得他们的微生物库的规模不断缩减,一些抵御传染性疾病的基因防御能力也随之降低。当人类遭到猿类表亲的微生物库侵害时,鲜有招架之功。这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04 驯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三重影响

从抓捕动物到驯养家畜,从采集果实到种植植物,人类祖先的生活开始由游牧转型为定居。而人类与家畜的亲密接触、家畜与野生动物“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彼此连接的大规模固定社区的发展壮大,让人类置身于一个将首次暴发流行病的世界。

第二部分 流行病风暴来袭

05 什么是流行病

全球交通枢纽将人和动物联系在一起,催生出了一个容易被流行病侵害的互联世界。而我们是否将一种传播的微生物定义为流行病,与其致命性无关。流行病只是病毒传播能力的标记。所有大陆上都有个体被感染到的一种新感染原,我们称之为流行病。

06 地球村与流行病时代

公路、铁路、航海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变革,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世界。这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却也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这一事实将永久改变流行病影响人类的方式,把我们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

07 医学技术让我们更“亲密”

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我们摆脱了很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也使我们的血液、器官与其他人、甚至其他物种的身体组织之间,产生了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史无前例的联结。人类成为彼此关系亲密的物种,为流行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胁

当我们将经济开发的足迹伸向丛林,我们也把新的病毒带回城市,高密度的城市人口、野生动物的活体交易、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为病毒间的基因重组提供了温床。从未谋面的微生物相遇后将生成新的镶嵌体感染原,其传播方式是母代病毒无法办到的。新的流行病,已经来袭。

第三部分 流行病监测与防控

09 全球性监测系统的建立

等到流行病大暴发后再去应对,往往为时已晚。如何在致命性病毒演变成流行病之前就抓住它、遏制它 ?我们在世界上最偏僻的地方设立监测点,把与动物密切接触的猎人当作哨兵人群。当感染源从动物跳到人类身上时,流行病的警报就拉响了。

10 大数据时代的流行病预测

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识别病毒的能力得到加强;而手机信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更是绘制了一副包含了层层信息的疫情聚合图,为我们提早捕获流行病暴发信息提供了条件。谁将是最终的赢家?是流行病将横扫人类,毁掉数百万生命,还是科技将策马前去,拯救人类?

11 病毒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

病毒并不总是有害的,如果利用得当,它们能帮我们预防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病发展,甚至直接治疗一些疾病。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应该是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世界,而是找到坏家伙并控制它们。有朝一日,我们保护自身的方式,也许是仰仗与我们共生的病毒,而不是消灭它们。

12 流行病的末日来临

流行病环球免疫系统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处在一个用技术手段建造环球免疫系统的时代,应该、也能够将流行病预测和预防做得更好。当我们能够宣布“这是最后的一种流行病”时,我们发现和遏制流行病的能力,已经强到连流行病这个词都不需要了。

致谢

译者后记



02 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

我一把擦掉眼前的汗水,拨开路上多刺的枝桠,侧耳倾听野生黑猩猩们的叫声。在乌干达的基巴莱森林,我和同事们已经对它们进行了 5个小时的追踪。 3只大块头雄性黑猩猩突然噤声,意味着麻烦来了。有时候,这样的沉默是一种先兆,预示着它们将凶残地突袭毗邻的地盘,杀死同性对手。受害者也可能是科学家,所幸那天黑猩猩并未向我们开战。

当我们一组人来到一小块空地时,看到一群红疣猴在无花果树上吃着果子嬉戏玩闹,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而黑猩猩们似乎在无声地彼此交流着什么。两只雄性黑猩猩悄悄爬上了附近的两棵树。第三只黑猩猩明显是领头的,只见它使出声东击西的伎俩,朝红疣猴们大声尖叫,并“嗖”地一声蹿上树。猴群立刻骚动起来,猴子们纷纷逃下树去,落在了另两个“猎手”的眼皮底 下。一只黑猩猩捉住一只小猴子,一跃下地,跟同伙们一起享用起战利品来。

黑猩猩们大快朵颐之时,我脑海中迸出一连串的想法:团队性、策略性、灵活性。所有这些行为特征与人类如出一辙。的确,这就是人类研究黑猩猩的原因。虽然科学文献的严谨性不允许我们在科技期刊论文中陈述这一点,但现实似乎再清楚不过了:首先,这些黑猩猩集体行动,有策略地向猎物发起协同攻击。其次,领头的黑猩猩向猎物发动噪音攻击,尽管减少了自己捕获猎物的机会,但它明白此举增加了同伴的成功概率,显示出其进攻方法的策略性。最后,不管是谁杀死猎物,大家共同享用美味。这正是人类每天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目睹黑猩猩撕咬猎物的画面,我也突然意识到,这些人类的肉食亲戚就这样接触到了猴血和内脏,使微生物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机会。

研究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现有灵长类动物,为我们提供了从遗传学、社会学和其他视角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机会。虽然研究野生灵长类动物得出的结论并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庆幸有这条研究路径。因为化石固然珍贵,却只是碎片式的记录。人类钟爱我们是精选物种的观点——在动物王国子民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不过,这样的断言需要高水准的证据加以支撑。如果我们的猿类表亲们也拥有这些特征,那么也许根本没有“独一无二”这回事。

例如,如果人类想知道自己是否独自进化出狩猎或分享食物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关注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看看它们是否有同样的行为。如果有,那么奥卡姆剃刀定律( Occam’s razor,即简单有效原理)应该指引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因共同的遗传而拥有共同的特征。如果说我们在完全相同的谱系里,经过两三次进化获得集体狩猎的能力,这一解释还不如下面的表述来得简单: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在人类分化出来之前,已经学会了打猎 ①。人的某种特征很有趣,并不表示它就是人类独有的。毋庸置疑,很多人类特征都有着古老的起源。

人类某些弥足珍贵的特征实际上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共有的。一些人对以上的科学发现有着几乎本能上的反感,但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发现令我们感到舒服的事物,而是要揭示其本来面目。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一些特征,有助于让我们的孤独感减少、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联系增多。

奥卡姆剃刀定律不仅可以被用来指导解释我们的行为,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类型和每一种传染性疾病,都可以作为人类与近亲动物比较的新视角。它们是人类独有的,还是存在于跟我们处于进化树同一分支上的多个其他物种里?通过仔细研究人类以及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现有动物,我们至少有可能着手梳理历史的诸多谜团,确认哪些特征是人类独有的,哪些不是。先前认为使用工具和发动战争是人类独有特征的观点已经被推翻,新的研究发现黑猩猩也有同样的行为。其他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那些特征是否也会被否定掉,留待下一步的科学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有在世的近亲可以观察。属于灵长类动物谱系这一分支的猿类,包括人类、黑猩猩、波诺波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猩猩和研究成果最少的猿类——长臂猿。过去的 100年对猿类骨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猿类所有成员历史关系的粗略的指南图。而近 10年来大量来自这些动物的基因数据,进一步丰富了图景的细节,显现出灵长类动物间关系的清晰模式。遗憾的是,用诸如牙齿磨损和碳印这类实际的化石证据来回答这些问题,也还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些证据显示,和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一样,大约 180万年前人类祖先主要吃植物来源性食物,但肉食无疑是饮食的一部分。已发现有骨头上留有工具所伤的疤痕,距今超过 300万年;牙齿化石磨损痕迹显示,约 2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大量吃肉了。

研究显示,人类与黑猩猩和波诺波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其他猿类(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与人类差异甚大,因此算是我们人类 —黑猩猩 —波诺波黑猩猩群落的远房表亲。鉴于这样的亲缘关系,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新观点,认为人类最好被视为第三种黑猩猩( the third chimpanzee)。有关这一理论的详细阐述,见贾雷德 ·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同名专著。

波诺波黑猩猩曾被认为是小型黑猩猩,但现在科学家承认它是完全独立的一个物种,不过与黑猩猩颇有渊源。波诺波黑猩猩只居住在中非刚果河南岸,而黑猩猩只居住在北岸。虽然波诺波黑猩猩和黑猩猩看上去很像,但在被刚果河分隔两地之后,它们走上了不同的进化之路,行为和生理机能出现了相当显著的差异。科学家推测,黑猩猩谱系和波诺波黑猩猩谱系大约在一两百万年前分道扬镳。这一分离发生在我们人类和这些表亲们分离之后。人类在距今大约 500万~700万年间就分离出来了。



[推荐序]

探寻反击病毒风暴的最佳实践

邵一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科普读物。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作者内森 ·沃尔夫博士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毕业于名校的他并没有安于在美国大学校园爬象牙塔,却长期投身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追踪人类传染病起源,进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出于对公共卫生的热爱和加强全球卫生安全的使命感,他毅然放弃加州大学的教授职位,创立了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 GVFI),致力于新发传染病的监控事业,唤醒公众参与防控活动。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但是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媒体的过度渲染、吸引眼球式的做法则是有百害无一益的,因为这会引发公众恐慌而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专业性很强,属于风险报道,一方面应制定特别的规则对媒体加以管控,另一方面加强对新闻报道人员的科学素养、公共卫生知识的培训。这一需求对我国媒体显得尤为紧迫。

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工作需要政府领导和官方专业机构开展,但是民间科学组织可以对政府主导的工作给予补充,也可以代表公民社会发挥监督作用。在专业性很强的传染病领域,一般公众很难发挥监督作用。近年来,这种民间科学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发达国家涌现。例如,由著名病毒学家、艾滋病毒发现者之一罗泊特 ·查尔斯 ·加洛( Robert C. Gallo)博士发起成立的全球病毒网络( GVN)就是这样一个由多国资深病毒学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而由沃尔夫博士组建的 GVFI则是由新生代科学家组成,工作范围更多地指向普及科学知识,唤醒公众参与传染病的防治。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地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不过,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不断进步,因此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例如,曾经因极高死亡率而被冠以“超级癌症”的艾滋病,因研制成功了几十种抗病毒药,已变成如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再如,中国政府充分汲取了 2003年防治非典的经验教训,迅速建立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加强实验室监测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在应对 H5N1、H7N9禽流感和 H1N1流感大流行时均打了漂亮的歼灭战。我相信,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再加上公众的鼎力支持,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最后,应该向沃尔夫博士为代表的新生代病毒学家勇于打破常规,走出书斋、走向民众的精神表示敬意!希望我国也能涌现出这样一代青年病毒和公共卫生专家,投身病毒病防治的第一线,教育大众参与抗击病毒风暴,共建全民健康长城。

[全书导读]

病毒与人类文明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

纵观人类历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平凡的小人物常常在历史的长河中蒸腾为水雾,消失不见;而会被人们长久记忆的,是那些足以撼动人类社会进程的、掀起滔天巨浪的“大事件”。长久以来,史学界的目光聚焦在大事件之上,除了书写专业的论著和文章之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显现于大众读物和教科书之上,几乎浸染在每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中。

在医学和医学史学界耕耘的岁月之中,我时常感到,与宏大的政治军事史比较起来,医学史是安静甚至寂寞的,她长久地处于科学史的一隅,充斥着患者千百年的呻吟诉求和医生不懈不馁的观察研究,还有那些在常人眼中晦涩难懂的疾病名称和药物成分,以及难于计数的细菌病毒和检查评分,少有高调热闹到值得全人类关注的时刻。然而,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长久以来,微生物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偶尔以瘟疫的姿态出现,横扫数个城市、影响几个王朝;偶尔低调地潜伏在历史的阴影中,在王朝覆灭、亡族灭种的大事件里充当不可察觉的“幕后黑手”。

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流传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中。在记载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经描述了其他的一连串灾难,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谴(瘟疫)。晚些时候出现的《圣经》之中,也有相当多关于瘟疫的描述。

要确定哪一个病原体领导了第一场影响人类进程的流行病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享誉全球的美国世界历史学家威廉 ·哈迪 ·麦克尼尔( William Hardy McNeill)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 500年左右开始,亚洲和欧洲的病原体就开始影响到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 5世纪初,雅典帝国处于它的鼎盛时期,这是个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得以汇聚四方精神文明成果从而产生出辉煌的希腊文明的伟大国度。公元前 430年,雅典与另一个古希腊强国斯巴达酣战不休,正占据着有利的战场形势,完全没有意识到灾难正悄悄降临到它的上空。这场改变了雅典历史的灾难起始于埃塞俄比亚,从那里,一种未知的疾病传到埃及,再由船只经过地中海传到了港口比雷埃夫斯( Piraeus)和雅典。病魔只肆虐了很短的时间,但它杀死了大约 1/4的雅典陆军,至少有 1/3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灾难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敬神和不敬神的人、遵守法律和违背法律的人同样都会死去,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失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Thucydides)的记载,以往最稳重、备受尊敬的公民也终日沉湎于暴食、酗酒和淫乱之中……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罪魁祸首是哪种微生物, A组 β型溶血性链球菌、立克次体、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甚至梅毒螺旋体等等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我们只知道,这场流行病沉重的打击了雅典帝国,公元前 404年,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不复强盛,这一切成为了西方文明史的“转折点”。

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在公元 165~180年间也遭受了流行病

的侵袭,这次被称作安东尼时期黑死病的疾病流行造成了感染区内 1/4~1/3人口死亡,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拉开了序幕。但这并不是黑死病最为闻名的“演出”,真正使得它在人类世界“功成名就”的是它在欧洲的流行。

1348—1361年间流行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流行病,也是中世纪医学史上最大的灾难。黑死病也叫作淋巴腺鼠疫综合征,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藏身于黑鼠皮毛内的跳蚤上而引起的以“鼠 -蚤 -人”模式传播的疾病。因为患者先会出现淋巴结溃烂,而后引起肺部病变,到了后期整个人因为缺氧而变黑,到死亡时多会整个人呈黑色,故而得名黑死病。黑死病的流行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街道上常常空无一人,大片的城镇乡村陷入荒芜。在很多地方,尸体经年累月地停放着,因为附近的所有人都死掉了。世界沉浸在可怕的寂静之中,医生和神父都束手无策…… 1347—1350年间,黑死病的一次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 1/4,1350—1400年,欧洲的人均寿命从原本就已很短的 30岁缩短至 20岁。

很多人相信黑死病代表着《旧约》里的末日审判,赎罪情结导致人们开始成群结队的鞭笞自己,也有人积极地寻找真正的“罪犯”,贵族、残疾人、犹太人都受到怀疑,很多犹太人被杀害,社会陷入了疯狂的自虐和虐他行为之中。许多有修为的神父在黑死病中死去了,继任者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地选出,名不副实,宗教再也没能保有原本的威信和势力。穷人对富人的仇恨借着对疾病的恐惧爆发出来,区域性的暴动和对民宅的掠夺继续冲击着脆弱的社会结构。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不均,改变了劳动者的存在形式,农奴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劳动者……黑死病只是麻风病、结核病等众多流行病的代表之一,它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深地动摇了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人们现在认为黑死病起源于蒙古,是蒙古人穿越欧亚大陆的行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病毒交流尚且受到距离限制的话,当历史前进到欧洲向外扩张即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就真正踏上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美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从亚洲徒步穿过大陆桥到达美洲的,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海水水位上升,美洲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片新大陆没有出现像亚欧大陆那样的复杂农耕文明,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也晚于旧大陆,没有像旧大陆那样产生诸多的城市流行病。加之新大陆的居民驯化饲养的动物很少,使得以源于动物的疾病也出奇得少,可以说,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当久经瘟疫“洗礼”的欧洲人踏上这块大陆时,和他们一起到来的病原微生物便悄无声息地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智选好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智选好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内森·沃尔夫 著 肺炎疫情 如何防御 媒体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eec-media
SEEC智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