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美学 牛津通识读本

23.4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81 件
美学  牛津通识读本 商品图0
美学  牛津通识读本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你是否思考过,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两人为何会爱上同一部电影?某首让你听了直皱眉头的歌曲,又为何会是另一些人心中的经典?入门美学并不是一项艰深的课题,它可以是任何一种你认为值得拥有的体验。读完本书,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缤纷的瞬间——这正是美学这门学科的☆初意旨。

 

作者简介

本斯·纳内(Bence Nanay),安特卫普大学哲学教授,剑桥大学彼得学院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集中在多个领域,如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其专著包括《感知世界》(2010)、《感知与行动之间》(2013)。他因在美学和感知哲学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著名的洪堡基金会贝塞尔奖。

 

【序言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美学、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审美现代性批判》《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论与美学》等。

 

【内容简介】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索艺术、美和品味的本质。本斯•纳内在书中介绍了美学诸领域,同时考虑了西方和非西方的美学传统,并探讨了为什么艺术家、音乐家甚至哲学家有时会误解或认为美学过于精英化。事实上,美学的范围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它无处不在,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告诉你某件艺术品是好是坏并不是美学的工作,如果有一种体验对你来说是值得拥有的,那么它就可以成为美学的主题。这一认识很重要,因为以这种包容的方式思考美学,为理解关于审美活动的社会要素以及审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媒体推荐及名人评价】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并广泛参照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新的发现,来阐发一些古老的美学原理,或是提出一些新问题。这与许多严肃正经的美学研究所具有的学究气迥然不同,充满异趣,即使是一些难以说明的美学命题,也多半由作者在深入浅出中解决了。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迷失在博物馆

第二章  性、药物与摇滚

第三章  体验与注意力

第四章  美学与自我

第五章  美学与他者

第六章  美学与生活

第七章  全球性美学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英文原文 

【序言】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在国内外读书界均很流行,它几近成为这个时代知识载体的一种象征。系列中的每本书均短小精悍,聚焦某个主题,内容生动有趣,读来令人兴致盎然。译林出版社很有眼光地引进这套丛书,择其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品种加以译介,现已很有规模,令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个对美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这套书中的《美学》问世,现在终于读到这一卷,且有机会作序,令人高兴!

以我的了解,这套书的作者多为某个知识领域的“大咖”,由他们执笔撰写,权威性和影响力自不待言。但本书作者何方神圣此前我完全不知道,上网搜索后方知本斯 ·纳内为匈牙利人,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为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哲学教授,按他自己写的自我介绍,他的专业方向是认知科学和精神哲学,尤其擅长感知研究,美学只是副业而已。不过,副业能做到如此这般,足见他作为欧洲新一代哲学家的潜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颠覆性的美学导引著作,至少给人以面目一新的印象。也许正是因为纳内年轻而不受传统美学理念束缚,所以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意的美学新观点。这些观点不但反映出国际美学界的思潮动向,同时也体现了美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西方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首先,纳内跳出了传统美学与生俱来的精英主义窠臼,坚持一种鲜明的美学民主立场,并将这一立场贯彻在诸多命题之中。比如,他反对艺术家或哲学家对美学的精英主义理解,强调美学就在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之中,文身或朋克摇滚并不比所谓的高雅艺术低下,许多日常生活的体验其实与审美体验并无本质差异。这一下就打破了美学囿于高雅艺术的限制,转而以一种平等而开放的视角来审视美学。接着,他进一步明确了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不同,因为美学所思考的范围远大于艺术范畴。尽管他所触及的许多研究案例与艺术相关,但他的用心显而易见,那就是美学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美学审视、思考和参与。这就与主流的艺术哲学研究大相径庭。往远处说,自鲍姆嘉通开创以来,美学一直以美的艺术为目标,如黑格尔《美学讲演录》中开篇所定义的,美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本书作者的主张明显在颠覆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信念。虽然他仍恪守美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的原初含义,即对感觉经验的研究,但是由此出发,他却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经典美学分道扬镳。不仅如此,他对美学的理解还与主流的英美分析美学大相径庭,这一主流艺术哲学拘泥于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将大量精力放在了艺术的定义上,却忘了美学最应该聚焦和参与生活。所以,本书提出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概念:审美体验即审美参与。

纳内对美学的理解是:美学说到底是一种分析拥有审美体验意味着什么的方法。换言之,美学是一种对审美体验的分析,这正是作者擅长的感知与意象哲学研究领域。他以一种调侃的口气说,一个裁缝对自己手工活儿的体验与立体主义大师莱热的体验别无二致,都可称作审美体验。所以,他主张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美学思考方法来理解美学的社会生活参与性,而不是将美学丢在博物馆、音乐厅等封闭的艺术场合,任其自生自灭。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并广泛参照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新的发现,来阐发一些古老的美学原理,或是提出一些新问题。这与许多严肃正经的美学研究所具有的学究气迥然不同,充满异趣,即使是一些难以说明的美学命题,也多半由作者在深入浅出中解决了。这种文风和写法也许正是作者为贯彻美学民主精神所做的一次尝试,不但要在思想观念上体现美学的民主精神,而且要在文风上坚持平易近人,这也是美学真正进入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径,最终体现出“牛津通识读本”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之初心。

基于这种美学民主,本书合情合理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谦逊”。纳内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想以真正全球性的方式来思考美学。美学民主不但体现在他对精英主义美学观的拒斥中,还呈现在他对非西方美学的敬重中。他写道:“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我们所占据的文化视角,并谦逊地对待我们的审美评价:把它看作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文化视角做出的评价。我们很容易在美学上感到骄傲自大,或许正是因为它对我们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但这也更是我们应该在审美评价时格外谨慎的原因。如果本书有一点重要启示的话,那就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更多的审美谦逊。”这句话在当下读来尤其意味深长——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中心论仍在流行,不但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在学术研究中亦是如此。一个身居欧洲传统之中的美学家怀想全球,以一种“审美谦逊”来看待非西方美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不正是文明互鉴精神在美学领域的真实写照吗?

这本书虽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却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深蕴了美学的思想力量。我在此不过是谈些先睹为快的读后感而已,这本书的价值还有待更多读者去解读、感悟和发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迷失在博物馆

你去博物馆,排半个小时的队,支付了二十美元。然后,你就在那里观看展出的艺术品,但你从中什么也没得到。你努力尝试着,读着艺术品旁边的标签,甚至还购买了音频导游讲解,依然一无所获。你该怎么办呢?

也许你只是不太喜欢这个特定的艺术家。也许你对绘画或者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在其他场合,你确实喜欢欣赏艺术。甚至喜欢欣赏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甚至可能是同一件作品。但是今天,由于某种原因,这种欣赏没能实现。

听起来很熟悉,对吗?我们都曾为此挣扎过。也许不是在博物馆,而是在音乐厅或睡前看小说的时候。沉浸于艺术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回报,但也很容易出错。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区分可能非常细微。

我用这个例子来介绍美学主题,因为我们在这些情况下试图获得的是一种体验,即本书要讨论的一种体验。而且这种无法拥有(却努力想要拥有)的体验,实际上就确定了这种体验是什么,以及它们对我们所有人是多么的重要。

虽然我用了艺术上的例子,但当我们试图从山顶上欣赏风景,或者当我们试图尽情享受一顿美食却徒劳无功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针对艺术、自然或食物)的审美参与可能是一场艰难之旅。

非精英美学

美学讨论的是某些特殊类型的体验,并且我们对此非常关心。aesthesis”这个希腊语单词的意思是知觉;而且当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在1750年引入“美学”这一概念时,他的意思正是对感官体验的研究。

美学所讨论的体验十分多样。我们对某些体验的关注基于其他体验。不仅仅是对博物馆的艺术作品或歌剧表演的体验,还有我们下班回家路上对公园里秋叶的体验,还有对哪怕只是落在餐桌上的落日余晖的体验。但是,当你选择今天要穿的衬衫时,或者当你在想是否应该在汤里放更多的胡椒粉时,你这时的体验也是美学所要讨论的。美学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美学有时被艺术家、音乐家甚至哲学家视为过于精英化。这种观点建立在对该主题的一种误解之上,而本书正是要纠正这一误解。所谓的高雅艺术对美学的要求并不比情景喜剧、文身或朋克摇滚更高。而美学的范围远比艺术的范围更加广泛,不管它是高雅艺术还是低俗艺术。美学包含了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很多东西。

波兰先锋派小说家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19041969)非常优雅地表达了这种观点:

一流餐厅的食物并不总是最好吃的。对我来说,当艺术以一种不完美的、偶然的、支离破碎的方式出现,以某种方式暗示它的存在,让人们通过笨拙的诠释去感受它时,它几乎总是表达得更有力。我更喜欢街上从敞开的窗户里传来的肖邦的音乐,而不是音乐会舞台上演奏得气派十足的肖邦的音乐。

美学的工作并不是告诉你哪些艺术品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美学的工作也不是告诉你在街上听肖邦还是在音乐厅听肖邦的体验是值得的。如果一种体验值得你拥有,它就会成为美学的潜在主题。你可以在找到这种体验的地方获得你的美学享受。美学并不是一种野外工作指南,告诉你哪些体验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这也不是一张能帮你找到它们的地图。美学是一种分析拥有这些体验意味着什么的方法。美学是,而且也应该是完全不带批判性的。

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法国画家费尔南·莱热(18811955)曾描述他和他的朋友如何观察一位裁缝店老板在橱窗里摆放十七件背心,并配上相应的袖扣和领带。裁缝在每件马甲上花了十一分钟。他把它向左移了几毫米,然后走到商店前面看了看。接着回去,又向右移动一点,如此不断地调整。他太专注了,甚至没有注意到莱热和他的朋友在看着他。莱热觉得有些惭愧,他在想,很少有画家像这位老裁缝一样,对自己的作品抱有如此浓厚的审美兴趣。那些去博物馆的人对作品所抱有的兴趣肯定就更少了。莱热的观点,也是这本书的指导原则,是裁缝的体验与任何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欣赏莱热绘画的体验一样,都值得被称为审美体验。

以这种包容性的方式思考美学,为理解我们审美参与的社会层面,以及审美价值对我们自身的重要性这些老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也使我们有可能以一种真正全球性方式来思考艺术和美学,而不是以西方的主导地位为前提。

美学还是艺术哲学?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美学 牛津通识读本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