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
定价:69.00元
丛书名: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
书号:978-7-301-29997-5
作者:姚卫群 著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18/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16
页码:444
内容简介
本书从印度哲学思想、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中印文化思想融汇、佛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等四个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学,并在发展过程中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交融互生的特点。
作者简介
姚卫群,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赴荷兰、日本、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印度、美国、泰国、越南、蒙古等国学习或讲学及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东方哲学。已出版《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佛教思想与文化》《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编译)、《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等著作十一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前言
一印度哲学思想
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重要特点
古印度三大宗教的核心哲学理念及其差别
奥义书思想及其与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关联
古印度哲学中的“真假”与“善恶”观念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思维方式
古印度的“禁欲”与“享乐”观念
“轮回”与“解脱”
古印度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及多元倾向的思想体系
二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
佛教的法类别论与胜论派的句义论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事物形成观念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
佛教与弥曼差派中的神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社会人生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佛教与婆罗门教中的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
《瑜伽经》与禅定
三中印文化思想融汇
古代汉文资料对佛教外印度哲学研究的意义
玄奘法师译籍中涉及的“外道”思想
道安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促进及现代启示
佛教的戒律及其主要发展线索
《坛经》与佛教的“空”观念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禅宗的发展
舍利与佛塔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本无”及“本无异”之说与般若经中的“空”观念
南朝佛教中的“师说”与相关印度佛典
罗什的般若中观译典对国人了解“空”的意义
四佛教与现代社会
人间佛教思想在印中佛典中的重要表述和现实意义
药师思想与健康社会
新世纪的都市寺院发展
佛教思想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文摘
佛教思想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佛教思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中包含着大量有益于人类和平相处及和谐发展的内容。此类成分在古代对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在当今世界,这些思想对于维护世界的安宁仍然有积极意义。本文拟结合佛教的基本思想与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这方面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一、佛教中的平等观念
佛教提出的不少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和谐发展有意义。这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试想,如果人们总是想着自己高人一等,总想着自己可以随意欺压别人,侵占他人利益。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真正有长久的和谐关系?社会怎么能够保持和平发展?被欺压的人或被侵占利益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忍受下去?因而,佛教的平等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这种观念在佛教产生时就被提出,后来又长期得到佛教倡导。
佛教在产生时印度社会中就存在着种姓制。这种制度规定,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种姓)中,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等级,这就是婆罗门种姓阶层,婆罗门种姓的人生来就比其他种姓的人优越,享受着种种的社会特权。而下等种姓(如首陀罗等)则生来就比其他上等种姓低下,只能从事一些被认为是下等或下贱的工作,要服务于上等种姓,要忍受上等种姓的统治或欺压。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对这种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即表示反对。《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中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这段经文实际就表明了佛教最初的平等观念,因为在种姓制之下,人的社会地位不是由其行为来确定的,而是由其出身决定的。一个人即便极聪慧,做事极努力,若出身于低种姓,那么其社会地位仍然低下;一个人即使极愚笨,做事极懈怠,若出身高种姓,那其社会地位也仍然高上。显然,这种种姓制展示的是一种社会的不平等,这种制度对于婆罗门种姓阶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其他非婆罗门种姓则极为不利。释迦牟尼明确反对这种制度。在他看来,人的社会地位不应由其出身来决定,而应由其行为或品行来决定,出身卑微的人同样可以成为贤达之士。《长阿含经》卷第六中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这段经文表明了早期佛教在吸收信徒时并不作出身限制,可以“所出各异”。也就是说,无论出身哪一个种姓,只要愿意学习佛法,均可来“我法中出家修道”。此处,释迦牟尼是要淡化信众出身上的差别,认为在佛弟子中,无论原来属于何种种姓,投入佛门后都归于一种身份,即“沙门释种子”,也就是佛教徒的身份。因而,在早期佛教中,最初的信众被释迦牟尼视为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并无出身高低贵贱之分。这里,释迦牟尼实现了教团内的一种在信仰佛教上的平等。
- 玖琰商城
- 城市中心的品茶之舫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