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媒介批评三部曲
纸书、杂志、报纸。曾经,纸质读物是知识的载体,人们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后来,有了电视。人们高呼,多好啊,生动的画面,美妙的声音,人类获取知识从来不曾如此愉快!
再后来,又有了互联网。人们欣喜若狂,不再有边界,不再有限制,全部免费,人类获取知识,从来不曾如此轻松!
技术进步论者乐观地鼓吹技术让生活更美好,却对其破坏作用视而不见。
事实上,新兴技术和媒介更多被我们用作娱乐,而非阅读与思考。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新媒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暗中支配着我们?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判三部曲”,对这个问题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写道,纸质读物时代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不断涌现的新媒介改变了这一切。宗教、政治、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人类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至今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全民深度反思与阅读的时代,不仅大量引进、译介西方优秀思想文化丛书,更提倡“读书无禁区”。
然而新媒介总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很快,电视的普及争夺走了大部分读者。到今天,电视、互联网、手机已经使得严肃阅读,甚至阅读都成了奢侈,庸俗娱乐普遍占据了大众的精神生活。
至于《技术垄断》,更像是讨伐“技术崇拜”的檄文。
技术是双刃剑、浮士德的交易,利弊皆有。然而“发展优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实用逻辑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因而也就容易忽视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
大数据会记录下我们浏览过的信息,接着我们就会收到相关的推荐,细思极恐。本来是我们选择喜好,现在是喜好主动找向我们。而我们又对于真正的喜好缺乏认知,久而久之,我们可能“被迫”喜欢上任何东西却不自知,我们的思维也被默默改造了。
这就是波兹曼反复强调的“技术垄断”,也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
《童年的消逝》则提醒我们,新媒介的到来,使“童年”这个概念失去了意义。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但波兹曼对技术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否定和敌视,他更像是一位诤友。他认为技术是必要的,但同时担忧“技术崇拜”会致使阅读让位于娱乐,思考被爆炸的信息挤压。
作为麦克卢汉的传人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二代精神领袖,波兹曼因对技术和信息媒介的批判,获得了世界性的赞誉,“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被奉为媒介研究领域的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波兹曼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能看到人们视而不见的现象,并从中看到社会与人心的巨变。他的很多结论,粗看荒诞、平淡,但细思极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倾听波兹曼式的警示危言之中。
《环球邮报》: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
先知书店诚荐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在人们为数字媒体万众欢腾的时代,听一听波兹曼刺耳的声音,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所处的时代。
《娱乐至死》
—
[ 美 ] 尼尔·波兹曼 作品
章艳 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ISBN:9787508648286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38元
反思娱乐,重拾阅读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前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二部分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第7章 “好……现在”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童年的消逝》
—
[ 美 ] 尼尔·波兹曼 作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ISBN:9787508648279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38元
警惕正在消逝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童年的发明
第1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2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第3章 童年的摇篮期
第4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二部分 童年的消逝
第5章 结束的开端
第6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7章 成人化的儿童
第8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9章 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
[ 美 ] 尼尔·波兹曼 作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ISBN:9787521700497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58元
在技术垄断时代捍卫道德与人文价值
《技术垄断》讲的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技术垄断》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经历三个阶段: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现在就处在技术垄断的文化阶段,作者说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如今,技术至上、技术沉迷的思维和态度随处可见,所有行业领域都在适应新的技术条件,而技术的发展则几乎不受限制。政治、经济、教育、医疗领域的技术思维并没有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人们在高端电子产品和信息洪流里备受困扰,备感孤独。社会的进步,不仅依靠科学进步,技术进步,更需要人文精神、文化知识的进步。警惕技术垄断,回归人文传统,是当务之急。
《技术垄断》的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警告:信息技术革命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失控、碎片化,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坚守人文价值,坚决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中译者第二版序 xi
中译者第一版序 xxv
作者自序 xlix
第一章 塔姆斯法老的评判 001
第二章 从工具时代到技术统治时代 021
第三章 从技术统治时代到技术垄断时代 043
第四章 难以把握的世界 063
第五章 崩溃的防线 079
第六章 机器意识形态:医疗技术垄断 101
第七章 机器意识形态:计算机技术垄断 117
第八章 隐形的技术 135
第九章 唯科学主义 159
第十章 符号大流失 183
第十一章 爱心斗士 203
注 释 223
参考文献 229
索 引 233
中译者第一版后记 253
中译者第二版后记 255
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
斯蒂芬·平克
“语言与人性”四部曲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的心智发展远超其它物种。然而,这个大约30万年前就出现的事物,直到最近一个世纪,才开始被研究是如何与人类认知相关联的。
“语言认知学科隐没在黑暗中;上帝说,让平克去吧!遂一片光明。”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
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语言与人性”四部曲的首篇——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随后,他陆续推出三本相关书目,为“语言与人性”四部曲画上圆满句号: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1997)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2002)
《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2007)
平克已然是公认的当代思想大家。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0年—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平克名列第三。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