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极端干旱区多年生荒漠植物微生物生态学
定价:158.0
ISBN:9787030760937
作者:曾凡江,张志浩,薛杰
版次:1
出版时间:2023-08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分子生物学、土壤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多年生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花花柴、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及与它们根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微生物与凋落物分解的内在联系、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海拔分布格局、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种间互作的微生物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物的逆境适应策略,并为区域退化植被的有效保护和稳定修复提供翔实的科学数据。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与荒漠植物的逆境适应策略 1
1.2 荒漠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2
1.3 荒漠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4
1.4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5
第2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7
2.1 根际微生境特征 9
2.1.1 根际生境基本特征 10
2.1.2 根际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2.2 根际微生物数量分布及根际效应 16
2.2.1 根际三大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特征 16
2.2.2 根际效应的垂直分布特征 18
2.2.3 根际微生物数量、根际效应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1
2.3 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22
2.3.1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22
2.3.2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25
2.4 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28
2.4.1 根际微生物代谢强度 28
2.4.2 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 32
2.5 小结 34
第3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的组装 35
3.1 根系微生物的序列数量与物种注释量 36
3.2 根系微生物群落组装的定量表征 38
3.3 根系微生物群落的群落结构 39
3.3.1 优势门类的相对丰度 39
3.3.2 α 多样性 41
3.3.3 β 多样性 44
3.4 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物种 49
3.4.1 不同生长时间的差异物种 50
3.4.2 根系不同分区间的差异物种 56
3.5 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58
3.5.1 不同生长时间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58
3.5.2 根系不同分区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60
3.6 根系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1
3.6.1 根系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重要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1
3.6.2 根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4
3.6.3 根系微生物共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6
3.7 小结 68
第4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 70
4.1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的序列数量与物种注释量 70
4.2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组装模式的定量表征 72
4.3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 74
4.4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76
4.4.1 α 多样性 76
4.4.2 β 多样性 79
4.5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核心菌群和差异物种 82
4.6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86
4.7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丰度 92
4.8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92
4.9 小结 101
第5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沙包凋落物组分与微生物群落结构 103
5.1 3 种植物沙包中凋落物的热解指纹特征 104
5.1.1 凋落物热解产物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04
5.1.2 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09
5.2 3 种植物沙包土壤理化性质和定年分析 115
5.2.1 土壤理化性质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15
5.2.2 定年分析与沉积速度估算 119
5.3 3 种植物沙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19
5.3.1 多枝柽柳沙包 119
5.3.2 骆驼刺沙包 125
5.3.3 花花柴沙包 129
5.3.4 3 种植物沙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对比分析 133
5.4 小结 138
第6章 多年生荒漠豆科植物固氮菌的海拔分布特征 140
6.1 根瘤及内生菌的形态特征 141
6.2 根瘤菌recA 序列基因多样性及生理生化特征 145
6.2.1 根瘤菌recA 基因多样性 145
6.2.2 潜在根瘤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145
6.3 根瘤内生菌的海拔分布特征 149
6.4 小结 153
第7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种间互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55
7.1 种间互作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56
7.2 种间互作对氮素固定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60
7.2.1 种间互作对氮素固定与利用的影响 160
7.2.2 种间互作对营养元素分配的影响 161
7.2.3 种间互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 162
7.3 种间互作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66
7.4 种间互作对根系微生物群落共现模式的影响 168
7.5 小结 16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71
8.1 结论 171
8.2 展望 173
参考文献 175
附录 181
定价:158.0
ISBN:9787030760937
作者:曾凡江,张志浩,薛杰
版次:1
出版时间:2023-08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分子生物学、土壤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多年生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花花柴、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及与它们根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微生物与凋落物分解的内在联系、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海拔分布格局、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种间互作的微生物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物的逆境适应策略,并为区域退化植被的有效保护和稳定修复提供翔实的科学数据。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与荒漠植物的逆境适应策略 1
1.2 荒漠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2
1.3 荒漠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4
1.4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5
第2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7
2.1 根际微生境特征 9
2.1.1 根际生境基本特征 10
2.1.2 根际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2.2 根际微生物数量分布及根际效应 16
2.2.1 根际三大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特征 16
2.2.2 根际效应的垂直分布特征 18
2.2.3 根际微生物数量、根际效应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1
2.3 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22
2.3.1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22
2.3.2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25
2.4 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28
2.4.1 根际微生物代谢强度 28
2.4.2 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 32
2.5 小结 34
第3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的组装 35
3.1 根系微生物的序列数量与物种注释量 36
3.2 根系微生物群落组装的定量表征 38
3.3 根系微生物群落的群落结构 39
3.3.1 优势门类的相对丰度 39
3.3.2 α 多样性 41
3.3.3 β 多样性 44
3.4 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物种 49
3.4.1 不同生长时间的差异物种 50
3.4.2 根系不同分区间的差异物种 56
3.5 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58
3.5.1 不同生长时间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58
3.5.2 根系不同分区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60
3.6 根系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1
3.6.1 根系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重要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1
3.6.2 根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4
3.6.3 根系微生物共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6
3.7 小结 68
第4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 70
4.1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的序列数量与物种注释量 70
4.2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组装模式的定量表征 72
4.3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优势类群的相对丰度 74
4.4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76
4.4.1 α 多样性 76
4.4.2 β 多样性 79
4.5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核心菌群和差异物种 82
4.6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的共现模式 86
4.7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丰度 92
4.8 氮水添加下根系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92
4.9 小结 101
第5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沙包凋落物组分与微生物群落结构 103
5.1 3 种植物沙包中凋落物的热解指纹特征 104
5.1.1 凋落物热解产物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04
5.1.2 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09
5.2 3 种植物沙包土壤理化性质和定年分析 115
5.2.1 土壤理化性质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 115
5.2.2 定年分析与沉积速度估算 119
5.3 3 种植物沙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19
5.3.1 多枝柽柳沙包 119
5.3.2 骆驼刺沙包 125
5.3.3 花花柴沙包 129
5.3.4 3 种植物沙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对比分析 133
5.4 小结 138
第6章 多年生荒漠豆科植物固氮菌的海拔分布特征 140
6.1 根瘤及内生菌的形态特征 141
6.2 根瘤菌recA 序列基因多样性及生理生化特征 145
6.2.1 根瘤菌recA 基因多样性 145
6.2.2 潜在根瘤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145
6.3 根瘤内生菌的海拔分布特征 149
6.4 小结 153
第7章 多年生荒漠植物种间互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55
7.1 种间互作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56
7.2 种间互作对氮素固定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60
7.2.1 种间互作对氮素固定与利用的影响 160
7.2.2 种间互作对营养元素分配的影响 161
7.2.3 种间互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 162
7.3 种间互作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66
7.4 种间互作对根系微生物群落共现模式的影响 168
7.5 小结 16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71
8.1 结论 171
8.2 展望 173
参考文献 175
附录 181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