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贸易功能和定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本书将以中国旧海关到当代自贸区时空变迁的宏大视角,把上海贸易地位的历史变迁、百年间的港口竞争与互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自贸区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阐述。本书基于翔实的经济史料和理论的相关研究,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注重可读性,注重思想性,对上海城市的贸易进行了充分而富有特色的梳理与阐述。
上海,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上海,一座因商而市的城市;上海,一座因贸而盛的城市。
跨越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从“西风东渐”到国际购物天堂,从“十里洋场”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东南都会”到全球国际贸易中心,百余年来的上海不断演绎着商业神话、贸易传奇、零售业故事。
上海是以商兴市、以商立市的城市,百余年的商业文化一代代传承至今,也促使了海派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故事为载体,讲述上海百年贸易的传奇故事。
王胜桥,浙江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复旦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工商管理***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上海市工商管理高原学科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曾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滨海贤人”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
第一章向海而生(1843—1919年)
引子
一、贸易港口的沧桑变迁
(一)名噪一时的青龙镇
(二)港口贸易日渐崛起
(三)贸易大港地位确立
二、海运贸易的竞争发展
(一)海关管理体系的形成
(二)航运、竞争、商战三足鼎立
(三)上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三、甲午战争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基础性条件持续改善
(二)对外贸易体制的国际化程度加深
(三)民族资本买办商业登上贸易舞台
(四)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格局轮廓显现
四、贸易发展催育形成上海新风尚
(一)洋货引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二)以洋为尚:西方元素逐步渗透
(三)颠覆传统:现代观念逐渐形成
第二章东西汇流(1919—1949年)
引子
一、洋行与买办
(一)洋行的兴起
(二)买办的出现
二、租界与贸易
(一)租界的自由经济
(二)银行业的繁荣
三、贸易线路的开辟
(一)上海铁路老北站
(二)吴淞铁路
(三)沪宁铁路
(四)沪杭铁路
四、国货运动的兴起
(一)鸿生火柴厂
(二)荧昌和中华
(三)美丽牌香烟
五、孤岛时期的贸易
(一)孤岛形成的背景
(二)孤岛时期的国内外贸易
(三)孤岛时期的文娱生活
第三章砥砺前行(1949—1990年)
引子
一、新生总是举步维艰
(一)建立外贸统制
(二)接管和改造贸易机构
(三)转变与开拓贸易对象
二、在探索中砥砺前行
(一)计划管理
(二)调整与发展
(三)统一对外
三、对外贸易的跌宕起伏
(一)国内动荡冲击与外贸停滞
(二)国际形势巨变与外贸发展
四、进出口商品的时代缩影
(一)梅林罐头:出口商品的“佼佼者”
(二)友谊商店:新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
五、拉开对外贸易改革的新幕
(一)对外经贸体制的改革
(二)对外经贸业务的探索
(三)对外经贸的重新起步
(四)海关体制改革:恢复海关关税
第四章勇立潮头(1991—2021年)
引子
一、上海贸易: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
(一)新局甫开:中国改革棋局落子浦东
(二)满盘皆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立
(三)日新月异:不断刷新的城市天际线
(四)放眼未来:打造世界级核心商业地标
二、从保税区到自贸区:渐进创新与突破
(一)先行探索:保税区的建立
(二)递进式开放:综合保税区
(三)种好“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新局势下的使命:临港新片区
三、全球贸易的新名片:国产客机C919
(一)从无到有:梦想“飞”进现实
(二)从弱到强:构建完备的产业体系
(三)合作共赢:全球产业链的硕果
(四)光影重叠:中国制造飞得更远
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
(一)全球列第三:上海进入国际航运中心领先阵营
(二)洋山深水港:打造现代化港口建设全球新典范
(三)提升软实力: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五、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写就新的海上传奇
(一)进博会顺势而生
(二)进博会成为对外贸易窗口
(三)进博会推进了上海贸易环境的改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精彩书摘一、贸易港口的沧桑变迁
(一)名噪一时的青龙镇
青龙镇遗址在古吴淞江的出海口,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地理位置优越。自2010年起,青龙镇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正式启动。历经九年的考古,出土了大量贸易瓷器和建筑遗存,一幅隐匿了千年的画卷也逐渐展开。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现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寻证了上海贸易发展的历史起点:上海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是东南沿海主要的海港城市了。
若问古代上海地区第一个通商港口在哪里,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今为青浦区白鹤镇、旧为青浦镇的青龙镇。公元746年(唐天宝五载),设立了青龙镇(今青浦县城东北的旧青浦),设有镇将和镇副,标志着除华亭镇外,上海第二个贸易港——青龙镇港形成。青龙镇港紧临吴淞江,溯江而上可达苏州(苏州在唐代经济比较繁荣),是苏州的通海门户,通过苏州附近的江南运河,青龙镇港与嘉兴、湖州和常州等地的运输条件也十分便捷。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海是闻名中外的贸易、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世界级贸易码头——洋山港的“祖父”就是唐宋时期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
青龙镇历史比较悠久,是江南市镇的先驱和典型。三国东吴时期,青龙镇为孙权划江自守的军事要塞,水师装备较强,它因青龙战舰在此建造而得名。当时,青龙镇是个天然的避风良港,成为东吴水师操练集训的基地。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人海口逐渐成了完善的喇叭状海湾,俗称为“三角港”,水域广阔,形似海洋。根据方志记载,青龙镇曾建有3亭、7塔和13寺院,并建有供奉妈祖的圣母祠。从考古勘探结果看,宋代青龙镇聚落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千米,是唐代的4倍,新的桥梁不断营建。
青龙镇是上海向海而生和以港兴市的源头。唐宋时期,青龙镇凭借沪渎(今黄浦江下游)之口,背靠发达的苏州和秀州(今浙江嘉兴)地区应运而兴,由原先的军事要塞转型发展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与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地齐名的通商口岸。唐朝诗人皮日休《沪渎》诗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兢骈罗,水怪争渗漉。”这说明当时青龙镇的水产丰富,渔事已相当兴旺。由渔事而形成集镇,由集镇又成为港口,随着吴淞江上游地区(太湖地区)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青龙镇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内外贸易集散地,由此也成了最早的上海海港。
青龙镇曾一度改名为通惠镇,寓意与海内外“通商互惠”,货物和服务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现代自由贸易的雏形。由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青龙镇发展较快,领先于其他江南市镇群体。同时,青龙镇本身具有早期新兴城市萌芽的色彩,并形成发达的经济文化成果。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市镇港口和江南经济枢纽之一,从青龙镇出发的航线远达东北亚和东南亚海域。南洋、日本和新罗(朝鲜古国)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来此交易。苏州和秀州等地的内外贸易均在此集散,苏州一带的贡物也都在此经吴淞江从沪渎转口北运。每月有苏州、杭州、湖州和常州等地的商船来此,福建漳州、泉州和浙江明、越、温及台诸州的商船每年要来两三回,真是“人乐斯土,地无空闲”。
特别是到了宋代,青龙镇进入最风光的时段。宋朝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广州、杭州和明州(今宁波)3个港口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合称“三司”,作为宋朝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宋朝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又在青龙镇设置了单独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成为青龙镇海外贸易走向兴旺的标志。
青龙镇是当时华亭县最早的贸易集散地,不仅当地经济发达,税收担当不断提升,青龙镇向城市发展的趋向也已经非常突出,都市文化形态的萌芽也随之出现。古代上海地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青龙镇港衰落和上海港兴起为标志,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上海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活动以市镇港口为中心,后期则以港城为中心;前者以青龙镇和宋朝后期的新市镇为支点,后者以上海县及其港口为主要支点。
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崧泽文化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它发端于海上贸易,兴盛于文化交流活跃的唐宋时期,在上海镇兴起以前,青龙镇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晚唐以来上海乃至长江流域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和贸易集散中心,这一时期,繁华的青龙镇上甚至有外国侨商居住。
P3_5……前言/序言上海,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一座因商而市的城市,一座因贸而盛的城市。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曾经的小渔村成为了世界的明珠。历史的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商场、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所教会大学、第一份报纸杂志、第一个商业街、第一个电话亭、第一只股票……今天的上海,拥有了全球排名首位的集装箱港口、世界首条商运磁悬浮列车、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中国**大型客机C919、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西风东渐”到国际购物天堂,从“十里洋场”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东南都会”到全球国际贸易中心,从水乡古镇到老城厢,再到外滩、南京路,百余年来上海不断演绎着道不尽的商业神话。奢华、摩登、古典、优雅,是世界眼中的上海印象;创新、公平、服务、高效,正成为上海城市的世界投影。上海零售业的发展是上海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为代表的传统百货业的繁荣是上海零售的1.0时代。20世纪90年代,随着“超级市场”新业态进入中国,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并存,家乐福、沃尔玛、***、联华超市、百联集团等企业同业竞争,这是上海零售的2.0时代。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新技术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子商务与移动智能支付的出现,上海零售业进入了新零售的3.0时代。其实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就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33年在书中描绘了当年上海的繁华景象:“……,这个地方拥有极大的对外贸易的优势,更难得的是,它还没有被人发现。”这是作为商业与贸易中心的上海第一次进入国际视野。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崛起,成为远东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现今面临“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海正着力构筑全球贸易枢纽,打造亚太投资门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成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形成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百年穿越,开放意识、契约精神、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上海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一直伴随并促进着上海城市的成长。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这里发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走向全世界,逐步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对上海商业的百年历史进行梳理,提炼上海商业特色,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对纪念建党百年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我们编著和出版上海百年系列丛书的意义即在于此。上海百年系列丛书分为三册,分别为《上海商业百年》《上海贸易百年》《上海零售百年》。三册独自成书,各具特色;又整合一体,相得益彰。《上海商业百年》由刘红主编、殷延海副主编,分为四章,作者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抢滩登陆(刘欣),第二章筑梦繁华(狄蓉),第三章负重前行(成争荣),第四章再铸辉煌(符栋良、殷延海、刘红)。《上海贸易百年》由王胜桥主编,刘红副主编,分为四章,作者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向海而生(刘欣、江江),第二章东西汇流(狄蓉、袁君霞),第三章砥砺前行(成争荣、邵伟),第四章勇立潮头(赵黎黎、亢秀秋、符栋良)。《上海零售百年》由焦玥主编,冯睿副主编,分为五章,作者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开埠之光(刘欣),第二章十里洋场(狄蓉),第三章破旧立新(冯睿),第四章蓄力腾飞(亢秀秋),第五章日新月异(符栋良、焦玥)。上海百年系列丛书由上海商学院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基于多年的上海商业研究与实践编著完成,同时参阅了大量前期出版的教材、论著、音像及研究资料。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高校工商管理高原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资助,并得到了海派商业文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丛书从酝酿到启动到成稿,历时两年有余,每本著作均几易其稿。由于时间及能力所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且有些文章或资料因时间久远无法溯源乃至原作者信息无法查询,故未能一一注出,敬请谅解并指正。王胜桥教授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2021年9月15日……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