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微信认证
本店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直营旗舰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语文品质谈 大夏书系 名家谈教育 王尚文

31.50
运费: ¥ 0.00-200.00
语文品质谈 大夏书系 名家谈教育 王尚文 商品图0
语文品质谈 大夏书系 名家谈教育 王尚文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 :大夏书系·语文品质谈 

主编/作者 :王尚文 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7390-1/G.10884 

版次/印次 :2018年2月 

定价 :48.00元

从“人文性”到“语感”,再到“语文品质”

王尚文先生积六十年的思考与实践

守护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

 

八十老翁数十年孜孜矻矻于语文教育的探究,坚定执著地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促成向语文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品质”这一概念,“三年来像情人相思般地念兹在兹,像老农种自留地般地辛勤耕作”,终为语文教育奉献出《语文品质谈》这一部佳作。

先生的文字处处彰显着一种被经史子集浸润的书卷气质,不仅文笔清通,见地渊粹,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谦和从容,涵养大气,一派大家风范,读来神清气爽,颇受教益。

本书是王尚文教授对语文教育、语文学科品质方面的集中思考与发现。因有感于当下国民语文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泛语文”“非语文”“语文+”等现象泛滥成灾,2014年王尚文先生提出“语文品质”这一概念,“从语文品质的对象、范围与本质特征,衡量语文品质的标准,言语形式与语文品质的关系,语文品质论的学术遗产,语文品质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等多个角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极具开创意义,以期望通过改进语文教育提升国民的语文品质。

王尚文,浙江遂昌人。1939年生,1960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中师、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88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曾兼任浙江省中语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语文教学对话论》(主编)、《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与人合作)、《后唐宋体诗话》、《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倪文锦、王荣生编)等;参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浙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新语文读本》、《现代语文中学读本》等。

序(傅惠钧)/1

第一辑 “语文品质”初探

试说“语文品质”/3

语文品质未可小觑/11

讲究语文品质,自古而然 /18

语文品质的基本要求一:清通/29

语文品质的基本要求二:适切/35

语文品质的基本要求三:准确/45

语文品质的基本要求四:得体/51

“得体”的“超语言学”内涵/58

语文品质的审美层次/65

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75

网络语言的语文品质问题/83

 

第二辑 语文教育前辈谈语文品质

胡适•白话文•语文品质/87

叶圣陶论语言表达/96

陈望道论“文章的美质”/108

朱光潜论“语言文字的运用”/114

朱自清有关语文品质的真知灼见/123

王力论“能写出通顺的文章”/129

吕叔湘“语文质量”说浅见/135

张志公“汉语辞章学”研究与语文品质/145

 

第三辑 言语形式与语文品质

从言语形式评价语文品质/155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166

叙事说理的语言表达/177

 

第四辑 语文品质与语文课程

从语感到“语文品质”/187

语文教学任务的历史回顾/193

语文课程的病象与病根/202

重温“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223

回归语文的必由之路/230

语文品质与语言体验/238

从“宰予‘画’寝”说开去/245

 

第五辑 语文品质笔记

理论拾穗/251

经典管窥/279

病例选析/305

跋 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315

语文课程的病象与病根

 

吕叔湘在他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问道: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7页)

研读吕叔湘的全文,体会此问似乎是质问、反问,他真正要问的应该是:中小学语文课用了最多的课时,为什么效果却那么差?这“为什么”,才是他真正要问的问题。文中他甚至建议要建立专门机构来研究诸如此类的教育问题,因为事关重大。此文发表于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距今已39年了。39年过去,当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从错别字、语病泛滥的惨状看,当前比之“当前”,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分吧?“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的判断,似乎也依然如故,假若不是“更加”的话。《语文月刊》2017年第1期有文章指出:“悬殊”是个常用词,但权威词典用错了,有句曰“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悬殊’之前加了‘相差’”;著名作家也用错了,有句曰“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悬殊’之后加了‘甚远’”。《人民日报》2017年1月10日头版一新闻标题是《全国政协邀请已故知名人士和党外全国政协委员夫人茶话迎春》,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吕叔湘所问的“为什么”,至今好像没有大家都基本认同的结论。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借口任由问题日趋严重而继续拖延下去,置之不理;否则,语文教学效果差、整个社会语文水平滑坡的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出轨:语文教学的病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肯定相当复杂。我探究的初步结论是:语文课未能专注于语文,目标被淡化甚至被分化,时间被挪用,精力被分散,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在异化的路上,语文课已经不是完整的名副其实的语文课,成了准语文课或者“语文+政治+思想+人文+……”的课,而且目前似乎还没有停下脚步的迹象。或问:你这一结论根据何在?在“文革”前政治常常要挂语文的帅,在“文革”中语文课成了“政文课”“政治课”等事实,人所共知,自不待言。至于在“文革”后,特别是在课改后,我得承认,我手头没有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而得到的数据,除了诉诸读者在工作、教学中对客观事实之认知,只能根据语文课标的相关论述和部分学者考察所得以及一线老师的反映进行分析、透视。

“出轨”变得名正言顺始于2001年课标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本来语文就是语文,现在语文变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部分,从目标、内容到教法都不一样,如果说“工具性”这一部分倒腾的还是课文的字词句的话,“人文性”就由语文出轨到人文了。可以肯定,这决非课标制定者的原意与初衷,而是指其在事实上所造成的后果。且看几位学者的见解: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个特点的确定,改变了此前语文教学大纲中单一的工具性的局限,扩大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还要塑造和培养使用工具者的人文素养。(杨泉良:《语文教学的当下视野》,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页)

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当指语言文字学习,所谓“人文性”当指文化吸收。二者兼顾,不可偏废。(王鹏伟:《和名师一起读语文新课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谭轶斌:《语文教学的现实与图景》,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4页)

的确,语文课程由此“改变”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扩大”了,由“一方”变成“二者”了,扩大到了“文化吸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以上几位都是从正面立论的。一线老师则着重直面它“出轨”的弊端: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又走了极端,他们将教学重点定位且止步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人文的感悟”,淡化“语文的感悟”,忽略语言的学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张扬人文性,语文教学越来越“人文”,语文学科的特有目标却越来越难以达成,语文课不再姓“语”,语文教育效率很低。其实,语文课既应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应构建、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胡海舟:《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语——例谈阅读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统一》,《新语文学习•教师》2010年第3期,第49—50页)

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特殊的葬礼》的:

1.朗读课文,思考:赛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的感受。

2.保护环境有什么重要性?请你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3.请你设计几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然后进行“环保广告”的交流和评比。(王其华:《“盐”要溶入“汤”》,《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34期,第24—25页)

不管从正面或反面看,似乎都在指向一个事实:出轨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语文课应致力于语文,即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2011年以前的语文课标基本上都是这样规定的(尽管文字表述可能会有出入,但其内容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现代语文教育前辈们也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而且,客观地说,我国公民应当具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是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会正确运用将会影响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读错字音、写错字形、用错词语、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句有歧义等等,不是小事,有的时候就是大事,甚至是天大的事,因此在中小学专门设置一门语文课程是完全必要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十分应该的,给予最多的课时也是极其合理的,因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绝对需要长期努力、下足苦功才能奏效。但是,自从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来,语文教学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或“偏重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或力求两者兼顾,认为“不仅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应该通过教学……促进精神成长”。“不仅……也……”描述了一门语文被分成两个部分的现况,即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各自的要求,完成各自的任务,显然是两举两得,而非一举两得,两者并未真正统一,实际上也不可能统一,尽管他们的态度是诚恳的,对“统一”的理论也是深信不疑的——这种认识与实践最为普遍、常见。

语文未能专注于语文,语文确实出轨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本店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直营旗舰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语文品质谈 大夏书系 名家谈教育 王尚文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ecnupress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