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74.48
运费: ¥ 5.00-20.00
库存: 1 件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图0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图1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图2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图3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缩略图0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缩略图1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缩略图2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png
适读人群 :大众

*鲍威尔是旧中国蕞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他在中国25年的经历见闻(1917_1942),深刻洞悉、全面具体地回顾了,他所亲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

*他在1940年代即认定“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尤其显得不同凡响。

*第三版中文版,新增万余字精彩详实的导读!新增珍贵的历史场景图片!特别是珍藏于密苏里大学的鲍威尔信件、照片等资料。

*近代中国和上海城市史,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png

他是埃德加;斯诺的老板,支持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采访与出版。他是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首位连载《毛泽东访问记》的西方报人。他于1917年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上海,亲历、见证了近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后遭日军迫害,作为交换战俘回到美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这本他眼中的近代中国回忆录(1917_1942)。

鲍威尔西方视角的观察,带我们回到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场,深入了解近代远东国际关系。另外,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描写,也是一份鲜活的上海社会史、城市史资料。书中含有珍贵的历史场景图片,特别是珍藏于密苏里大学的鲍威尔信件、照片等。


作者简介.png

著者:【美】约翰??本杰明??鲍威尔,著名记者、报人,“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

译者: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上海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薛明扬,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理

工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徐跃,八十年代任职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上海九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家、收藏家。


目录简介.png

导读: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上海和近代中国(石源华)


第一部分开始与中国结缘

1. 东方之行

2. 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3. 1917年的上海滩

4. 孙中山和袁世凯

5. 内战的阴影

6. 蓝辛—石井“事件”

7. 流亡上海的白俄

8. 编辑做说客

9. 山东与华盛顿


第二部分扑朔迷离的20年代

10. 前清秀才、基督将军、东北虎

11. 临城劫车亲历记

12. 华南的事务

13. 20年代的党派斗争

14. “四一二”政变中的内幕故事

15. 干涉的外交伎俩

16. 采访“中苏之战”

第三部分“九一八”枪声响起之后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8. 苏联、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19. 海参崴之行

20. 横越西伯利亚

21. 1935年的莫斯科

22. 取道日本回上海

23. 1936年的菲律宾


第四部分从“西安事变”到南京的陷落

24. 西安事变

25. 端纳的斡旋

26. 西安事变的结局

27. 日趋紧张的局势

28. 1937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五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29. 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30. 越来越重的压迫

31. 炸弹与刺刀

32. 纳粹德国的魔影

33. 历史断线了

34. 日本人的“效率”


第六部分战俘生涯及迈向新生之路

35. 恐怖的大桥监狱

36. “危险思想”

37. 美国援华谷物

38. 交换名单

39. 踏上归国航程

40. 中国之未来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与世界上其他人相比,我们这些派驻中国的外国记者更少感到惊异。那时,日本政府发言人和舆论宣传对全世界说,日本之所以进攻中国东北各省,占领36.5万平方英里的中国土地,是因为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遭到身穿中国政府军服装的士兵的攻击。然而,日本国内的老百姓听到的真相是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因此对事态发展早有思想准备。

那是1931年的7月,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前两个月,日本人的报纸上接连刊登出一系列有关一个日本军官在内蒙古被杀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写得耸人听闻,说那个名叫中村的大尉军官,是在内蒙古某地被杀的史称“中村事件”。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军官中村震太郎等四人,化装成农民,至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军事间谍活动。在返回途中,被驻防当地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俘获,搜出绘制的军用地图及其他间谍工具,遂将他们秘密处决。事后为日本方面查悉。8月,日本政府在隐瞒了中村等人进行军事间谍活动事实的前提下,公布他们被杀死的消息,并乘机扩大事态,煽动对华战争。不久即爆发“九一八”事变。。那儿是一块辽阔的土地,从满洲的西部一直延伸到一度曾被苏俄占领,现在由中国政府控制的外蒙古。这片土地盛产牛羊、肉以及羊毛、皮革等畜产品,一直销往华北各地。多年来,日本人始终垂涎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因此,那位中村大尉跑去干什么,日本人讳莫如深,一直没有正式宣布过。但是,在一份神户出版的,由英国人编印和发行的《日本纪事报》(Japan Chronicle)上,提到中村大尉是由另外一名未公布姓名的日本军官陪同的,随行的还有一名白俄和一名蒙古向导。沈阳的中国政府官员发给中村大尉的旅行证件,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从事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是这位大尉随身携带了很多钱,据说共有10万元,折合当时的美金5万元。然而,在军方的授意下,对于中村大尉的被杀,日本报纸竭尽夸大、渲染之能事,因而在日本国内掀起轩然大波,一致谴责中国政府对这起谋杀案的处理缺乏诚意。根据中国报纸的有关报道说,经过中国官方的调查,以中村大尉为首的这个日本团体,当时在苏俄控制下的外蒙古边境上进行一次神秘的旅行;而大尉本人还携带了大量的海洛因。这种毒品为当时的蒙古人所迫切需要。尽管如此,为了避免局势的复杂化,沈阳的政府当局很快地表示对事件的歉意,并且愿意赔偿日方的所有损失。可是,日本方面却加以拒绝,形势因此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此,当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阳爆发了那种真正的政治风暴时,我们这些一直注视着中村事件的记者们,一点都没有感到惊讶。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团体,对整个事件的变化事先却未曾料想到。这个团体便是“太平洋关系学会”(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该学会由来自各国的团体所组成,他们专门开会研究那些极可能造成国家与国家间的复杂形势,以及可能触发战争的特别事件。他们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向来不对社会大众或新闻界公开,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所作的报告,只有在通过谨慎检查的情况下,才被获准发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中国以及珍珠港事件前的日本,都是学会的成员。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危机,学会有关人士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搜集文件,编撰报告,并已商定于1931年的秋天在上海举行两年一度的会议。为了筹备大会,该学会派了一位理事率领大批工作人员来到上海。在上海,这位理事举行了一次茶话会,招待上海的新闻界,乘机也向大家介绍他的工作班子。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国际问题的专家。这个学会全部由私人捐款加以支持,经费主要来源于纽约的几个大基金会,那些基金会对倡导国际事务的研究始终很感兴趣。

大会预定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华懋饭店举行。旧金山的名报人罗威尔(Chester Rowell)带着一帮助手也到了上海,协助参加筹备工作。罗威尔以撰写社论和时事评论而名闻遐迩,一到上海,他就宴请上海的新闻界同仁,出席的编辑、记者约有50余人。晚餐后,罗威尔起立致词,特别介绍了太平洋关系学会的工作目的。他说,学会的各国成员,不分男女,基本上都是各自国家地位重要的人物,他们专门从事国际特别问题的研究;因此,无论什么国家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纠纷,学会立刻就会指派熟悉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小组,采取行动,对有关各方的政府施加压力,维持和平态势,直到纠纷得以和平解决。罗威尔十分慎重地说,在一般情况下,太平洋关系学会着眼于防止任何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在与太平洋有关的各国之间。

罗威尔讲完后,邀请出席宴会的记者提问。由于我对“九一八”事变相当地注意,并且深深感到危机日趋严重,于是我就提了一个仅仅是逻辑上的问题:“如果中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关系学会的会议期间发生战争,贵会将采取什么行动?”这位在美国西海岸一向被誉为杰出的餐后演说家,一时变得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思考了一阵子,他说:“我想,战争将结束一切。”然后,颓然坐下。

不幸,罗威尔的预言竟然有了应验。太平洋关系学会的会议于9月下旬在上海如期召开,而这时,“九一八”事变早已发生,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沈阳,并且在中国领土内的好几个地方,与抵抗的中国军队展开血战。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代表与日本代表相互叫骂,于是,大会开幕后只好暂时休会。接着,会议改在气氛较为缓和的杭州重新举行。虽然,新闻记者照例被排斥在场外,但这条中日代表争吵的新闻还是被捅了出来,而且引起各方的广泛注意。

在美国对日本提出徒劳无益的抗议之后,列强们对事变的最初反应仅仅是派遣军事观察员,前往中国东北的冲突现场察看,以便调查和报告。美国派出四人,二位来自驻日本的大使馆,两位来自驻北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北京改称为北平。的公使馆。英国派了三人,法国两人,意大利一人。当时担任国联大会主席的西班牙共和政府,也派出了一名军事观察员,那就是曾任西班牙非洲殖民地上校军官、当时是驻上海的西班牙总领事法勒(Senˇor Farrar)。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著名报纸和通讯社的记者们,闻讯也从远东各地蜂拥而来,一齐赶往沈阳,去采访那公认的重大新闻。这时的沈阳,除了原有的美国和英国的领事馆人员外,还有200多名外籍侨民,大多数是商人。

当时,东京方面对于在中国东北的皇军中的“关东派”的轻举妄动,十分不安。所以,聚集在满洲采访的记者们普遍认为,如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们提出强硬的抗议,或者只要美国单独提出,就足以使日本从沈阳撤兵。据说,东京有一个强大的派系,反对日本军方的此番举动;尤其是在日军攻占锦州的问题上,更可以明显地看出东京方面犹豫不决的态度。锦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铁路枢纽,是被称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与长城以南的中国关内的分界点。当列强们发现已经无法迫使日本放弃全面攻击满洲的意图时,他们就设法使日本军队不去进攻长城附近的地区,像北平以北的热河省,以及长城东端的山海关、锦州等地。因此,日本军队曾经被迫把他们的攻势不扩展到上述地区。

相信是在获得政府的授权后,驻华盛顿的日本大使声称,保证既不轰炸,也不占领锦州。为了看看日本方面是否食言,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当时德国在远东还是站在法律和秩序的一边),各自派遣他们的武官前往锦州。在锦州,他们住在一所中国学校里。那所学校距火车站只有几百码之遥。

几天以后,一则报道震惊了全世界:“虽然日本政府作出保证,锦州还是被炸。”驻扎在沈阳的本庄繁(Honjo)将军司令部,对此立刻加以否认。但是当一位瑞士籍的记者包斯哈德(Waltor Bosshard)把他在锦州火车站附近捡到的日本炸弹碎片拿出来展示时,日本军方发言人才哑口无言。包斯哈德是当时代表自由派的一家德国通讯社的记者,曾赴锦州采访。于是,那天晚上,日本军方发言人岛本少校,就召来艺妓,在家中举行酒会,招待各国记者。当喝下了大量的威士忌后,岛本就原原本本地讲出轰炸锦州的整个内幕。他说,本庄繁将军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全是些年长的将官,他们曾接到东京方面的指令,不要轻易地在锦州挑起冲突。但是,一批年轻的日本军官不肯服从命令,他们在岛本少校家里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而轰炸锦州的计划也就这样被决定了。

那晚的酒会,我也在被邀之列。当我们在岛本家客厅里的一张小桌子旁坐下时,岛本少校轻轻地敲着那张薄薄的、仅一英尺见方的木质桌面,装腔作势地宣布说:“这是一张有历史意义的桌子,我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旁边,定下了轰炸锦州的计划。”轰炸以后,日军必须派遣部队前去占领。于是,关东军就从沈阳派出一支大军,沿沈阳至北平的铁路南下,向锦州进发。可是,行至中途,又突然撤了回去。撤兵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总统在白宫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称,日本军队“已经疯了”。日本军方一听此话,大感不安,觉得美国人这回可能当真的,于是赶紧缩了回去。不久,当发现美国人不过是虚张声势时,他们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占领了锦州。


沈阳陷落以后,我一直负责采访东北的战地新闻,所以决定趁日军撤退的一段平静时期,到锦州去实地察看,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我抵达锦州的时候,正是1931年圣诞节的前几天,我发现除了美国和英国的武官,其他国家的武官都已离去。在那所中国学校的校园里,看到了好几个炸弹坑。从这些炸弹坑可以得知,日本飞机不仅轰炸了锦州火车站,而且还有意轰炸了当时作为国联调查团总部的那所学校。

新年的一大早,我到火车站的电报室去发一份电报,看到的却是一片撤退的景象,电报员正把他们的设备从工作台上拆下来。一名工作人员对我说:“日本人就要来了!”带着这条新闻,我立即赶到国联调查团总部。一名年轻的美国军事情报官奥尔德里奇(Aldrich)中尉,当天强征了一辆机车,沿着铁路向沈阳方向驶去,以便察看日军情况,结果被日军抓了起来,关了好几个小时后才被释放。听到这些消息,我决定搭乘最后一班火车离开锦州。火车上全是撤退的铁路工作人员和中国政府官员,而大部分中国军队早已撤走。我在山海关停了下来,中国古老的万里长城就是从这儿延伸到海边。在山海关,我看到了张学良元帅的部队,正从满洲穿越长城,到达中国关内,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中国对东北三省主权的结束。我把中国部队从满洲最后撤退的情形写成一则电讯稿,在准备发往美国时,却被山海关的中国部队司令扣住了。

这就是日本军队准备向长城以南的中国领土展开征服战的前五年。在这五年中,西方列强除了作些劳而无功的讨价还价外,一直无所事事。但是,日本却联合了德国,野心勃勃地进行着征服远东、主宰世界的计划。


……前言/序言

1942年在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作为交换战俘,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美国,并写下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回忆录。1994年我们曾合力将此书译成中文,交由知识出版社(上海)出版。此次再版,笔者将此书重新阅读了一遍,深感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当年对中国社会政治情形的了解,有着一般记者难以企及的深刻洞悉,即是以今天的眼光来说仍是如此。这里试举一例,1931年9月前后,鲍威尔到中国的东北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揭露了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阴谋,并将有关细节披露在报纸上。他在书中写道,“我们最好记住1931年9月18日这个日子,因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开始”!在上世纪40年代即认定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尤其显得不同凡响。他亲历、见证了近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于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描写,尤有诸多寻味之处,相信读者在阅读后可以自行体会。

如果说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将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向西方世界作了正面宣传的美国记者,那么作为埃德加;斯诺上司的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则将他于1917年来华后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情形以及发展走向,以较为客观公允的笔调向西方世界作了介绍和预测,并不断发表在他主编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和其他欧美报刊上,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继2010年8月出版后的第二次印刷。为了避免与某当代外国政治人物相混淆,上海书店出版社用了一个更贴切的书名,装帧设计也非常漂亮,但译文内容几乎没有任何改动,这次再版,也仅作了一点技术修整。而在我们三位译者看来,此书的第一版,乃是更早的1994年9月知识出版社(上海)出版的《鲍威尔对华回忆录》,当时我们三人合作翻译了此书。如此算来,这次已经是第三版了。

不同的是,前两版没有任何插图,本书却增加了大量历史图片,这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版本,也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可以增进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而且本次再版,由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撰写了一篇精彩详实的导读——《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上海和近代中国》,对鲍威尔及其回忆录进行了更为开阔的学术性研究,为读者和回忆录之间的阅读互动,提供了一种时代调性和国际视野。石源华教授也是我们在复旦求学时的老师,假此机会谨向石教授和图片提供者王向韬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1994年版的译后记,交待了鲍威尔其人及其在华的经历,以帮助读者了解该书的内容和价值。2010年版保留了该后记,却未写一个新的后记,以致有的读者误以为该书即是1994年版。为了避免类似的误会,我受薛明扬、徐跃两兄的委托,再写了以上一点情况说明,作为此次再版的后记。

谢谢两位老友,尤其感谢读者们的宽宏大量。


邢建榕于2022年2月下旬



……
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xhbookmall
新华一城书集微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