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
作者:[法]扬·布朗
译者:李袆
ISBN:9787568041638
定价:398.00元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尺寸:275mm*325mm
页码:432页
内容介绍
《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撷取了梵高艺术生涯中大量片段,以严肃而生动的论述呈现了梵高的艺术发展进程。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梵高的十载艺术生涯,通过近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叙述和分析了梵高的艺术之路。此外,《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还收录了梵高大量书信片段,这些“梵高的话”,直观透露了梵高对人生、艺术的信念及对健康、死亡的看法,读者可由此一窥梵高的精神世界。
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还从两条主线来论述梵高的信仰和艺术生涯:首先,梵高是如何从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其次,梵高艺术历程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受到了不同画派和画家的影响。对其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与流派包括巴比松派、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伦勃朗、德拉克罗瓦、高更等。《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诠释了在这如此众多的前辈及同辈大师的影响下,梵高如何创造性地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最终呈现给世人一种充满张力的美。
《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还附有完整的年表和作品索引。便于研究梵高的专业人士,或对这位天才画家感兴趣的读者完整和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画家的艺术全貌。
编辑推荐
1.梵高真的是天才、狂徒、病人以及必然的“悲剧主角”吗?
《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作者扬·布朗(日内瓦大学现代美术史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精选300余幅梵高画作,撷取其艺术生涯的数个断面,对这位“疯狂的天才艺术家”的过于浪漫悲情的神话做了深入的再认识。无论是分析梵高对信仰的背弃,还是表现梵高对绘画的探索,都旨在尽可能客观地重塑这位绘画史上最杰出艺术家的人生与创作历程。
2.梵高,是深谙文学、哲学和艺术史的艺术家
他对其偶像伦勃朗、米勒、德拉克罗瓦等画家作品的解读和创造性模仿,表现了他独到、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梵高现存于世的书信手稿,更为真实、透彻地再现了其在艺术与信仰上的诸多挣扎、其绘画理念的逐步进化,以及其对色彩、笔触等绘画技法的自我追求。这也能够让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梵高在人生最后几年必然爆发出的旺盛的、天才般的创造力和无可复制的艺术语言。
3.梵高的最伟大之处,是他将世间痛苦绘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
画家在人世间遭受着痛苦与磨难,但他并不是消极的依赖者:他热切向往组建画家交流团体、颂扬着伟大的健康、推崇着创造的力量......他更不是简单地去表现痛苦与哀鸣的艺术家:他糅合了痛苦与热情,伟大地将自身的彷徨思索、宁静喜悦都耕耘为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
作者介绍
扬·布朗(Jan Blanc)是日内瓦大学现代(16—18世纪)美术史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17—18世纪的弗拉芒、荷兰和英国绘画与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他撰写了多部论文和著作,包括Éditions de la Martinière于2006年出版的《在伦勃朗的画室中:大师和他的弟子们》、Peter Lang于2008年出版的《17世纪的绘画创作和思想:塞缪尔·范·霍格斯塔丁的艺术理论》、Citadelles & Mazenod于2012年出版的《画家语录》、Citadelles & Mazenod于2014年出版的《维米尔:制造光荣》和Brepols于2016年出版的《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节梵高与宗教
第二节无神论的三个角度
第三节梵高的世界
楔子
第一节信仰与绘画
第二节十字路口
第三节皈依艺术
第一卷
从天国到尘世,1880-1888
第一章感召
第一节自己的老师
第二节日常生活的画家
第三节质朴的信仰
第二章介入
第一节主动参与的观察者
第二节向大师学习
第三节个人意义上的变革
第三章反抗
第一节征服
第二节认识
第三节战斗
第二卷
从精神到物质,1888
第一章被荒谬支配
第一节逃离巴黎
第二节用另一种视角观察
第三节作出努力
第二章海洋感觉
第一节没有彼处的世界
第二节母题的诗意
第三节乌托邦的形式
第三章拒绝空想
第一节偶然性的美
第二节对世界的体验
第三节物质的现实
第三卷
从救赎到健康,1889-1890
第一章反英雄
第一节康复者
第二节受苦者
第三节双重性
第二章伟大的病人
第一节“消除宗教的病态畸变”
第二节“有时会极度清醒”
第三节“力求以假乱真”
第三章反基督
第一节信仰的疾病
第二节表达的呐喊
第三节美丽的死亡
结语
附录
年表
原注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梵高作品索引
精彩文摘
生长在加尔文宗牧师家庭的文森特·梵高一度抱有献身传教事业的梦想。他直到27岁才涉足绘画,却为之奋斗终身。梵高的经历和他在书信中为宗教问题赋予的地位让人以为他是一位信仰上帝的画家。但早在1880年,他就以无神论者自居。他在不同环境和朋友(尤其是卡米耶·毕沙罗和保罗·希涅克)的影响下,始终坚守这一立场。这不仅指引了他的生活,也在根本上左右了他的创作。
梵高尽管背弃了信仰,却难以彻底割舍。因此,他在投身艺术事业以后,用了八年时间与信仰诀别。他发现,不仅用艺术实现神意是天方夜谭,用艺术介入世界同样属于一种理应拒绝的神圣使命,而艺术界本身也被名利的逻辑统治,与他青年时代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梵高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继续并深入思考。他在同高更亦敌亦友的切磋中彰显出写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力量。他非但没有面对母题展开幻想,反而接受了母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其最可憎的一面。梵高在精神疾病发作频仍的生命最后两年里,仍然心无旁骛地挖掘着先前开辟的道路。画家在创造的极度狂热中以尼采的方式确立了一个观点,即艺术应当颂扬身体和欲望的力量,而不能沉溺于美或精神的不可见的世界。
精彩插图
- 三联生活周刊图书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