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母校台湾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专题讨论”九堂课和在台大的两次公开演讲的结集。在书中,许倬云先生以较为宏观的“中国文化”为主轴,打破儒释道三家壁垒,贯通中西,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面向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
许倬云
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目录
第一讲 困境与转机 / 001
第二讲 知识分子暨民族主义 / 019
第三讲 唐宋之变 / 037
第四讲 考古与上古史研究 / 055
第五讲 荀学暨道教 / 071
第六讲 情理与律法 / 083
第七讲 理学修身;儒医关怀 / 103
第八讲 精英地方化;五四运动 / 131
第九讲 斯文;死谏;同心圆世界观 / 149
演讲一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 / 167
演讲二 多样的现代性 / 199
前言/序言
简体版自序(节选)
本书是我在台湾大学讲演集的大陆版。
本书,各节之间看上去相当散乱,彼此并无关联。可是,文化系统是一个整体,政治、经济、法律和意识形态,种种面向,其实彼此相关。有心的读者大概可以发现,在我的回答中,其实每一段都可以和另一段连在一起看。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研究,不容分割为互不相连的学门,如果各科之间互不相干,我们的努力永远只是盲人摸象,抓到了鼻子、抓到了腿,可是抓不到大象的整体。只有领会到,鼻子也是大象的一部分,大腿也是大象的一部分,象肚和象尾也是大象的一部分,我们个别的努力,才可能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理解。
两次在台大公开讲演,一次是讲知识分子目前和未来的角色,另一次讲多种多样的现代性,其实都是有感而发。中国长久有学者关怀社会的传统,在过去,学者们是士大夫,后来就成为知识分子,或者“知识人”,这些以追寻知识为志业的学者,曾经发踪指使,也曾经针砭批判。无论书呆子的意见是否适当,至少他们的用心是为社会做一个理性的指引和纠正。在近代,知识愈来愈专业化,知识可以转化为权力甚至金钱。知识分子变成专业人士,他们个人的收益可能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往往失去了独立的立场,为政权、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现在科技昌明,知识的作用,影响人生既深又广。如果知识分子不具社会良心,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发挥知识的潜能,他们就成为科技世界内的新“婆罗门”。那篇讲演,正是我为台湾学界已经呈现的这个趋向而忧心忡忡。
另一篇讲演,是有关“现代”的多样性。近百年来,中国努力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可是,“现代”两个字的含义,似乎都是代表西方文明在近几百年的发展方向。走向现代,几乎就是“西方化”的同义词。我在这篇讲演中,也特别指明,西方近几百年来的发展方向有其历史特定性,世界各处承受西方压力及因此发生的响应,也有其历史特定性。天下没有真正所谓“现代”,“现代”时时在改变。甚至也没有特定的“西方”,因为“西方”也一直在改变。如果不认清这个问题的内涵,我们将永远落在人家已经走过的路后面,当人家转方向时,我们还在原路追赶。这一危机,近百年来,中国似乎一直视而不见,近六十年来,海峡两岸的种种做法,也脱不开这个盲点。
以上两个讲演,是历史问题,但也是未来的问题。如果不认识过去和目前,我们将一直在蒙着眼睛走瞎路,知识分子如果不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则这种新“婆罗门”对社会的进步和预防社会发展的错失,都将无所贡献。
我进入台大读书时,只有十九岁,今天我是八十岁了。回顾整整一个甲子,当年一切,师生际遇,许多细节,宛然在目。尤其念及当年的老校长傅孟真先生,他虽然只担任两年校长,但他对台大的贡献,后人无与伦比。他尽心尽力为学术、为社会正义、也为了教育青年学子,呕心沥血,在五十四岁的壮年,劳累气恼,就撒手而去。很少有人在短短的五十四年内,能如他一样,替社会、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
许倬云
- 今日美术馆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