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认证
微信请联系:cuijiamei88手机号请联系:13581926432,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40.00
运费: ¥ 8.00-12.00
库存: 29 件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图0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图1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图2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图3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缩略图0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缩略图1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缩略图2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新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

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资助

郭沫若翻译《卷耳集》的小心思

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宗教情怀

文人废名的佛教观与政治观

沈从文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诗坛的关系

郭沫若的《卷耳集》为何曾引起激烈论争?

徐志摩诗歌深情款款的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意蕴?

废名的文学观与他的佛学兴趣有什么关系?

沈从文怎样以“卑微”的“出身”自如地游走于20 世纪 20 年代至40年代诗坛?

本书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发掘四位诗人及其作品、人生履历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分析中国现代诗人与社会、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重新激发新诗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张桃洲,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

目录

探寻新诗研究的新径(代序) / 1

张桃洲

郭沫若《卷耳集》及其论争研究

林 东

引言 / 6

一、《卷耳集》时期郭沫若的思想、文学观念 / 14

二、《卷耳集》与早期的《诗经》今译 / 31

三、20 世纪20 年代初历史语境中的《卷耳集》论争 / 52

四、《卷耳集》与郭沫若的“胡适情结” / 67

结语 / 86

徐志摩诗歌的宗教文化内蕴

余婷婷

引言 / 94

一、浪漫气质下的宗教文化接受 / 104

二、杂与浮——跳动的思想轨迹 / 118

三、热烈与空寂——趋于两极的诗歌美学 / 140

四、从题材到形式——诗歌实践中的宗教印痕 / 154

结语 / 172

20 世纪40 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

郭建超

引言 / 176

一、《阿赖耶识论》:20 世纪40 年代废名的思想内核 / 186

二、从文人之“心”到士人心态:废名的思想转换及文学呈现 / 200

三、《欢喜的话》:新中国语境下废名的思想与文学 / 222

结语 / 230

沈从文与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诗坛

彭慧芝

引言 / 234

一、初入诗坛的卑微者:在北京(1923—1928) / 248

二、“京海”之间的诗坛:去上海(1928—1933) / 261

三、“京派”诗人的流变:回北平(1933—1937) / 276

四、残缺的生命诗章:南渡昆明(1938—1949) / 289

结语/ 301

探寻新诗研究的新径(代序)

张桃洲

这里收录的四篇论文,分别出自本人指导的四位硕士研究生之手,算是较为集中地展示了近年来本人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研究思路寻求某种新径的尝试:不再仅仅拘泥于诗人、作品自身,即不再对象化地处理诗人、作品,而是将之问题化,并置放到一定历史语境中予以考察和剖解,厘清诗人、作品与其周边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析诗人的思想状态、创作取向、文字风格及文本特征受到其身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之影响的效应。

上述“新径”的探寻,大抵呼应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新诗研究学者所倡行的由“内”向“外”转变的趋向。当然,所谓由“内”向“外”并非简单地回到以往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和主题学路数,而是为了矫正过于“自足”的“内部”研究产生的偏颇—— 议题、方法的重复和观念、视域的狭窄,打破由此累积起来的种种“成见”和思维惯性,通过发掘蕴含于诗人、作品之内的思想文化资源,辨析诗人、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错杂关联,重新激发新诗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本人这几年发表的论文《诗歌与社会:新的张力关系的建立》《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诗歌批评的位置》,编选的论集《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新世纪诗歌批评文选》等,也力图体现这一新的研究趋向。

另一方面,所谓由“内”向“外”也并非研究角度的单向移动,而是要考虑在向“外”的同时如何返回“内”,做到“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借用王国维的说法而另立其意),将“内”“外”进行有机而有效的沟通、融合,甚至将“外”引入“内”,从“外”的眼光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内”。以本书的四篇论文为例:林东的《郭沫若〈卷耳集〉及其论争研究》,围绕郭沫若的古诗今译著作《卷耳集》展开讨论,不仅聚焦于该书本身及其引起的论争,而且将该书与郭沫若20 世纪20 年代初的思想、文学观念及当时的古诗今译格局联系起来,并将论争同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勾连,这样就使得讨论既有繁复的历史层次感,又未脱离《卷耳集》自身的形式、翻译及新诗创制等议题;余婷婷的《徐志摩诗歌的宗教文化内蕴》试图突破已有徐志摩研究从文本到文本、从修辞到修辞、从审美特色到审美特色等自我循环的套路,引入徐志摩与宗教文化相关联的诸多因素,重新阐发其思想轨迹、美学趣味和作品构成,诚如有论者指出“在后人的印象中,徐志摩似乎只是一个浪漫的布尔乔亚诗人,用轻盈、柔美的语言书写爱情和理想…… 但事实上,徐志摩的诗‘泥沙俱下’,还有多种类型,如暴烈、粗伧的社会批判之作,如充满宗教虔诚的人生玄思等”,这应当成为今后徐志摩研究值得开掘的路向,或可呈现徐志摩诗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改变关于徐诗的单一、刻板的评判;郭建超的《20世纪40 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探讨已经受到较多关注的废名与佛学的联系,将20世纪40年代废名思想状态、文学观念与创作实验及其相互关系,落实到对《谈新诗》《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几个文本的分析上;彭慧芝的《沈从文与20 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诗坛》从考察作为编辑家的沈从文(对诗歌的重视)入手,结合沈从文的诗歌创作、诗评文章和大学讲义(关于诗歌的稿),全面梳理了沈从文置身于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诗坛的境遇与举动,该文以翔实可靠的史料和充满细节的叙述见长,为理解沈从文的总体文学成就和了解当时诗坛的某些侧面,提供了富于启示的研究视角。总之,由“内”向“外”首先意味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其意义不只在于方法上的“内”“外”黏合,更在于松动新诗研究中某些观念认知和范畴表述的板滞样态。

这几篇论文在答辩阶段都得到了校内外评审、答辩专家的佳评。现在看来,它们也许仍有较多不尽如人意、亟待完善之处,但经过数年沉淀和检验,它们讨论的话题和探讨问题的方式,依然是具有启发性和一定学术价值的,且这些话题和个案依然值得深入探究。从私心来说,把这几篇论文汇编在一起出版,乃是意在留存本人和几位年轻学子共同为探寻新诗研究“新径”而努力的印迹。几位作者由于毕业后忙于各自的工作,故在编辑过程中未能对论文做大的修改,只由本人对各篇的章节标题、格式和行文进行了少许调整。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本书出版得到了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编号:CIT&TCD20180329)的资助,特此说明并致谢。

2019 年8 月,酷暑

于北京定慧寺恩济里








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认证
微信请联系:cuijiamei88手机号请联系:13581926432,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现代诗人的思想文化阐释(预售)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zghbcbs
中国画报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