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八十年代,激情与反叛的年代
如果有一个时代,一方面是理想、信仰、使命、浪漫,另一方面,却是疯狂、反叛、饥渴、无序,那么,这个时代,非八十年代莫属。
八十年代,一切都刚刚解禁。人们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感情、思想、创造力都喷涌而出。
一夜之间,国家由绿色的大军营变成五彩斑斓的世界,喇叭裤、裙子、墨镜、各种行为艺术等纷纷涌入中国,吸引着无数的眼球;邓丽君的情歌、崔健的摇滚也取代了之前一贯昂扬的红歌,飘扬在共和国的上空。
高层摘下了“阶级斗争”的紧箍咒,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商业气息的大幅弥漫并没有塑造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文化界迸发出的巨大光芒,三十多年后回望,依然璀璨绚烂。
诗人北岛曾说:“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谓轰轰烈烈,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
先知书店特别策划“回首八十年代专题”,包括马国川《我与八十年代》、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两和柳红《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三本书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从以下方面出发,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
◎ 一场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八十年代最大的意义就是思想解放,为了补上错过的几十年,人们拼命吸收国外的各种知识,急于创造自己的风格,于是,文学、艺术流派一时如满天星斗,让人目不暇接。
美学热、国学热、新启蒙、伤痕文学、报告文学、人道主义等等,纷纷兴起。像雨后的野草,不顾一切地疯长,元气淋漓。艺术方面,星星画展、各种摇滚也此起彼伏。
本专题中,两位作者所采访的人物,包括阿城、陈丹青、王元化、李泽厚、韩少功、北岛、刘再复、崔健、田壮壮等,涉及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诸多领域,通过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全面展现了当时文化界的风貌。
◎ 历史潮流中的八十年代
在历史上,八十年代是否是独一无二?
本书聚焦于八十年代,但又不局限于八十年代。采访的人物都是各领域的大家,如哲学界的汤一介、文学界的阿城、美术界的栗宪庭等人,他们思维开阔,言谈所至,常将八十年代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将视角不断拉远拉进,让我们更能看清八十年代的意义。
八十年代如此酣畅淋漓,它的辉煌是否能继续?它的历史地位到底怎样?
有人将它与美国的嬉皮士比较,八十年代的反叛精神确实有些相似,奋发向上的精神却决不相同。
也有人往前追溯,将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更早的五四运动放在一起,衡量其对历史的影响。
八十年代,有冲动,也有稚嫩,但终归是生机勃勃。它作为一块文化高地,孕育了很多当下的文化基因,现在文化界的各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那时找到苗头。通过这两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了解现实。
欢迎各位书友收藏先知书店“回首八十年代”专题。
《我与八十年代》
—
马国川 作品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ISBN:9787108037213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58元
《我与八十年代》
《我与八十年代》是马国川自二○○七年底开始进行、持续至二○○八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访谈对象为影响深远的十二位八十年代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李银河、韩少功、麦天枢、梁治平,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小说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新闻记者等。
他们的对话,于八十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优选化时代和商业化大潮逼近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那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年代。回望八十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
马国川,一九七一年出生,河北威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已出版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有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等,其中《大碰撞》是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二○○六年十大好书”之一。
《八十年代访谈录》
—
查建英 作品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ISBN:9787108024121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45元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作者查建英作为“八十年代”的亲历者和那个年代文化复兴的在场者,她邀请了包括北岛、阿城、陈丹青、崔健、刘索拉在内的当年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深入对话,俯瞰今昔,既有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迷恋,也有冷静的自省和反思。
书中对那个充满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年代的追忆与致敬,开启了几代人意识深处的集体反思,照见了今日社会人文精神体征的匮乏与脆弱。八十年代已成绝响,然而,记录和反思依然意义非常。
查建英:笔名扎西多,北京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八七年回国,九十年代返美国。二00三年获美国古根汉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
《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
柳红 著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ISBN:9787220111785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89元
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1980年代是一个经济学家群体作业、团队作业、发挥组合影响的时代。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
第一代,出生于1920年以前,几乎都是忠诚于共产主义的“老布尔什维克”。1949年后,是他们怀着后人难以想象的理想,参与创建了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又是他们最早觉悟到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制度,以极大的勇气批判、改革他们亲手建成的制度,像孙冶方、薛暮桥、蒋一苇,等等。
第二代,出生于1920—1940年。他们中有的在民国时期上大学,接受了西方经济学训练,像刘国光、董辅礽、高尚全;有的1949年以后入大学,以学习《资本论》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主,改革开放后,得以学习现代经济学,像吴敬琏、赵人伟。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参与了体制改革,也觉悟到经过改革的制度有各种弊端。他们将学术理念、国际视野融合,承上启下,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历史局限。
第三代,出生于1940—1960年,主体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入体察。1970年代末,他们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投入改革洪流,风云际会,机缘巧合,以30岁左右的年纪,切入改革核心问题,将发自中国社会基层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政府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参与和影响了中国改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三代经济学人为国人接受今天认为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这本书选择1980年代的经济学家群体,通过一个一个人物和事件来展现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面,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探索和努力。
柳红,独立学者。1960年生,山西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