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传染病护理学

31.40
运费: ¥ 0.00-18.00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图0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图1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图2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图3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缩略图0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缩略图1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缩略图2 传染病护理学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传染病护理学
定价:39.8
ISBN:9787030487056
作者:林丽萍,宝音陶克陶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6

内容提要:
本教材阐述了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遵循“三基”、“五性”、必须、够用的教材编写原则。以完整病例导入教学内容、护理问题及思考,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病例分析,引导护生思考:插入较多的图片、图表,使临床特点清晰可见,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节后附要点总结及护士执业考试模拟题,方便学生记忆及检测学习效果,为护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基础。实训指导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注重培养护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为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及护理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目录:
目录
**章 总论1
**节 概述1
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3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5
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6
第五节 传染病的特征8
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11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13
第八节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19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患者的护理24
**节 病毒性肝炎24
第二节 艾滋病38
第三节 麻疹47
第四节 水痘52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57
第六节 流行性感冒61
第七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66
第八节 手足口病71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76
第十节 狂犬病82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88
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患者的护理97
**节 结核病97
第二节 伤寒122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128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134
第五节 霍乱139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47
第七节 百日咳153
第八节 白喉156
第九节 猩红热160
第四章 其他病原体传染病患者的护理167
**节 钩端螺旋体病167
第二节 恙虫病173
第三节 阿米巴病176
第四节 疟疾182
第五节 日本血吸虫病188
第六节 钩虫病194
第七节 蛔虫病198
第八节 蛲虫病201
第九节 肠绦虫病204
第十节 囊虫病206
实训指导211
实训一 传染病院(科)的设置、分区、工作流程211
实训二 穿脱隔离衣、七步洗手、正确使用安全套211
实训三 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意外暴露时的处理212
参考文献215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216
执业考试模拟题参考答案221

在线试读:
**章总论
**节概述
一、传染病的概念及对人类的危害
感染性疾病(infe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朊毒体,常见的寄生虫有原虫、蠕虫、医学昆虫。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而传染病一定有传染性。
在人类历史上,鼠疫(黑死病)、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鼠疫首次流行死亡总数近1亿,第2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鼠疫、霍乱、天花等频发流行,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白喉、百日咳、血吸虫病等在我国城乡广泛流行,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巨大危害。新中国成立后,医务人员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实施了有效的传染病预防及管理措施,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白喉、百日咳、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时至今日,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脊髓灰质炎等已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有传入我国的可能。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传染病的研究及防治决不能松懈。
二、现代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意义
传染病护理学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传染病患者能否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也有重要意义。
当今传染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传染病的范畴、易感人群年龄的变化,以及新的传染病的不断涌现,赋予了传染病护理工作新的内涵。现代传染病护理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1. 传染病护理领域不断扩展根据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共39种,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包括2种;乙类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包括26种;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11种。法定传染病指发生后应依法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的传染病,也是传染病中相对危害比较大的病种。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某些传染病不属于法定传染病。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一个是“新发传染病”,另一个是“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指那些可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感染的新发传染病有40余种。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指那些早就为人所知,发病率已降到极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传染病,两者合称“正在出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当今传染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某些传染病,如SARS的暴发,人禽流感的流行,特别是动物源性传染病,起病急、传播快、病情重、症状多变,常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迅速死亡,而且人群普遍易感,人类往往意识不到某些传染病的存在,一旦传播会对人类造成重大灾难。因此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此外,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化疗及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发展,造成患者机体反应性病变,院内感染增加,这些都使传染病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护士必须以新的理念重新认识和应对各种传染病以及其不断扩展的传染病护理需求。
2. 传染病护理的专科特性日益突出传染病基本特征有:特异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有:发展阶段性、发热、皮疹、中毒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等。传染科护士,不仅要认识和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结合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做好传染病预防护理和传染病患者的管理,还要对新发传染病保持高度警惕,不断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尤其体现传染病护理的专科性。
3.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发传染病大部分属于动物源性传染病,而对动物源性传染病的认识与当今生物学的发展水平相比有相当程度的滞后;新发传染病的发生与微生物进化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而且发现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变异株,其中一部分可以是致病原。传染病与某些慢性病和人类基因有相关性,某些传染病因子可引起和加重慢性病。另外,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卫生多因素制约影响着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特别是传染病原的耐药变异性,使原来有效的药物丧失作用,原来不致病的病原产生了致病性。这些特点带来了传染病防治与护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 传染病护理的复杂性近年来,疫苗、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使许多传染病呈不典型性,或使病情加重,且临床症状的典型与否与病情的轻重并非呈正比。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向大年龄推移,临床表现也与儿童不尽相同,有的患者由于进行了预防接种及应用多种抗病原体药物,发病后症状轻或无,或被其他症状所掩盖,并发症重;伤寒弛张热和不规则热远较稽留热为多,玫瑰疹及相对缓脉少见;某些临床表现与肝病相似;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水痘常使病情加重,出现大而密集的水疱,迁延不愈而致双重感染。另外,机体免疫力的变异,使病情复杂而隐匿。上述现象提示疾病的变异使某些传染病变得更复杂,临床症状的典型与否与病情的轻重并非呈正比,有的患者由于进行了预防接种及应用多种抗病原体药物,发病后症状可能不够典型,或被其他症状所掩盖,机体免疫力的变异,使病情复杂隐匿,这些都给护理评估、护理问题的确立、护理计划的制订带来一定困难。要了解并顺应这一变化,不断研究新动向及结果,并应用于护理中,掌握疾病的变异特点和规律,密切、细致、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并予以正确的护理,使护理措施更加科学。
5. 传染病护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密切的联系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不仅具有明显的专科性,同时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护士除掌握现代专科护理技能、常见临床检验意义及常用药物作用、用法之外,还应掌握与传染病护理学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如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不断扩大知识领域,运用多学科知识、新的理念和技能对患者实施高质量的护理。在治疗、护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患者的影响,关注传染病患者特殊心理反应和健康知识需求,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教育方法增进患者健康知识,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1. 区别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有病原体B. 有传染性
C. 有流行性D. 有免疫性
E. 有季节性
2. 目前已经消灭的传染病是()
A. 天花B. 鼠疫
C. 霍乱D. 埃博拉出血热
E. 艾滋病
3. 现代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特点不包括()
A. 专科特性日益突出
B. 长期性和艰巨性
C. 单一性
D. 复杂性
E. 多学科性
(赵菊芬)
第二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入侵的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只是一种致病条件,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在感染过程中,一方面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等也起重要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
机体免疫反应可分为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和引起组织损伤及生理功能紊乱的变态反应两大类。保护性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变态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获得,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包括:①天然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与附属器等外部屏障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游走性单核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各种粒细胞和肝、脾、骨髓、淋巴结、肺泡及血管内皮中固定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③体液因子:存在于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等体液中的补体、备解素、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均对清除病原体起着重要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指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机体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后而产生的免疫,不能遗传,只对该种特定病原体的抗原起作用。特异性免疫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实现免疫应答。
1. 细胞免疫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当与该抗原再次相遇时,可产生特异的细胞毒作用,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共同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疫在清除寄生于细胞内的病毒、立克次体、真菌、原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2. 体液免疫当被某种病原体抗原致敏的B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该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病原体。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M、IgA、IgD、IgE、IgG 5类。IgM出现*早,持续时间短暂,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A为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局部抗体;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IgG一般在感染后临近恢复期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可为既往感染的标志,在体内含量*高,占免疫球蛋白的80%,能通过胎盘,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的主要来源。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病原体与人体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结果也各异,因而传染过程有以下不同的五种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袭人体后,由于人体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将病原体消灭或清除,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2.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与人体防御能力处于相持状态,在入侵部位或某脏器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其可分为带病毒状态、带菌状态与带寄生虫状态。病原携带者不易被发现和管理,且能排出病原体,是重要传染源。
3.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无明显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常见的感染过程。大多数隐性感染后可获得对该病原的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使免疫人群扩大。少数患者因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变为病原携带 状态。
4. 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双方暂时保持平衡状态,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在某一部位,可长期潜伏,不排出体外,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当人体免疫功能一旦降低、平衡遭到破坏时,潜伏的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
5. 显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上述五种表现,隐性感染*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低,但*容易识别。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 病原携带状态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D. 潜伏性感染
E. 轻型感染
2. 潜伏性感染的含义是()
A.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平衡状态
B.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性平衡状态
C.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状态,不出现疾病表现,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人体发病
D.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可引起轻微症状
E.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不引起症状
3. 在感染早期出现,是近期感染标志抗体的是()
A. IgGB. IgEC. IgA
D. IgME. IgD
4. 感染过程*多见的表现形式是()
A. 病原体被清除B. 病原携带状态
C. 隐性感染D. 潜伏性感染
E. 显性感染
5. 患者,男,45岁。因腹泻黏液脓血便2天入院治疗,症状消失后出院,2个月后大便培养痢疾杆菌(+)。此时患者的状况属于()
A. 显性感染B. 病原体被清除
C. 病原携带状态D. 潜伏性感染
E. 隐性感染
6. 隐性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是()
A. 轻型患者增多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7.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 隐性感染B. 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赵菊芬)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发病机制中的阶段性和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数都是吻合的,少数有时也不一致,如伤寒**次菌血症时还未出现临床表现,第四周体温下降时,肠壁溃疡尚未完全愈合。
1. 入侵部位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入侵部位要适当,病原体才能定位、生长、繁殖及病变。如霍乱弧菌必须经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感染,才能引起病变。
2. 机体内定位病原体侵入人体成功后,可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如恙虫病的焦痂;也可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如破伤风、病毒性肝炎。不同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不同,每种传染病都有其各自的特殊规律。
3. 排出途径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有各自的排出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主要因素。有些病原体的排出途径是单一的,如志贺杆菌只能通过粪便排出;有些病原体可有多种排出途径,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既可通过粪便排出又可通过飞沫排出;有些病原体如疟原虫只存在于血液中,只有在蚊虫叮咬或输血时才离开人体。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持续时间不同,不同传染病就有不同的传染期。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的发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直接损伤病原体借助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通过细胞病变使细胞溶解,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2. 毒素作用有些病原体能分泌很强的外毒素,引起功能紊乱,如霍乱肠毒素。革兰阴性杆菌产生内毒素可引起发热、休克等。
3. 免疫机制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有些传染病能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或直接破坏T细胞,如艾滋病;大部分的病原体能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其中以Ⅲ型反应(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和Ⅳ型反应(如结核病)*为常见。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 发热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机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或受到抗原刺激时,病原体及代谢产物、免疫复合物、异性蛋白作用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导致发热。
2. 代谢改变传染病患者的主要代谢改变是进食量下降,能量吸收减少,蛋白质、糖类、脂肪消耗增多,水、电解质紊乱和内分泌改变。疾病早期,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液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后期随着垂体反应刺激甲状腺素分泌而升高。恢复期各种物质代谢又逐渐恢复正常。
1. 传染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
A. 发热B. 能量消耗增多
C. 水电解质紊乱D. 内分泌改变
E. 以上均是
2. 传染病组织损伤的机制有()
A. 直接损伤B. 内毒素作用
C. 外毒素作用D. 免疫损伤
E. 以上均是
(赵菊芬)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全过程称为流行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或阻断他们之间的联系,流行过程就不能发生或导致中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还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 传染病患者(显性感染者)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可以通过咳嗽、排便等症状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不同病期的患者传染性强弱不同,一般在发病期传染性*强。
2. 隐性感染者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 病原携带者因为没有症状难以被发现,有的排出病原体时间很长,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病原携带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4. 受感染的动物人兽共患疾病,受感染的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如狂犬病、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组成,各种传染病有各自的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传染源通过谈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漂浮于空气中,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引起感染,称为飞沫传播。大的飞沫和痰液坠落到地上,干燥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传染病护理学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