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31.50
运费: ¥ 8.00-15.00
库存: 50 件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图0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图1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图2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缩略图0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缩略图1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刻意练习“会读书的大脑”,才是阅读高手的秘籍!

让阅读改变命运的操练指南!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践版!

一本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论!

韩国版“罗胖”用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知识焦虑”!

从此不做“读书奴”

书名:极致阅读手册
定价:42.00元
作者:高荣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27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7767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践版
一本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论
韩国版“罗胖”用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知识焦虑”
从此不做“读书奴”
读我;培养成长型思维
多读:读书如何改变大脑
泛读:培养批判思维
慢读:慢慢来比较快
再读:此刻读书,为安我心
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笔读:作家是如何诞生的
朗读:藏在阅读中的社交乐趣
难读:改变爱上网的大脑
掩读:学会提问的艺术

《阅读手册》是一本运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帮助人们养成阅读习惯的指导书。本书向我们揭示了10种读书方法,可根据需要应用于我们的职场或生活。作者逐一介绍10种读书方法的具体方法,并按照读者的读书能力,差异化地给出了具体可行的阅读方案。不论你是、就业两头忙的大学生、每天都要看论文的研究生,还是需要庞杂知识的上班族,或是想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不论你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年龄几何、阅读能力如何,都能够将这些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起来。

序   言
Part 1读我:阅读自己
 
Chapter 1 • 变化的大脑
003  • 人类共性
006  • 脑的可塑性
Chapter 2 成长型思维
013  • 突破界限:成长型思维和定式型思维
018  • 身份认同的形成
020  • 变化的身份认同
023  • 难以达成的读书目标
025  • 心想事成
 
Part 2多读:多多阅读
 
Chapter 1 • 没有天生会读书的大脑
031  • 一生可供读书的时间只有10个月
032  • “我压根儿就没有读书的大脑”
035  • 读书改变大脑
037  • 读书家的大脑有何不同?
Chapter 2 • 泄露天机:1 年读 300 本书
041  • 拥抱多读焦虑症
046  • 固定在读书环境中
051  • 从“系读”开始
058 • 特辑 1  适合初学者的多读书单
060 • 特辑 2  初学者“系读”实战指南——市场营销新手怎么读?

Part 3泛读:多样阅读
 
Chapter 1 • 通过泛读使自己变苛刻
067  •  谁能在首尔大学拿A+?
069  • 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073  • 名家名作,要苛刻审视
077  • 通过泛读培养批判思维
Chapter 2 • 通过泛读让自己变得更具创造性
081  • 联觉与创造性
083  • 陌生与创造性
084  • 在泛读中寻找创造性
085  • 创造性是陌生之物的联结
088  • 有创意的人的特质
090  • 了不起的泛读家——贾雷德•戴蒙德
Chapter 3 • 通过泛读使自己变得更谦逊
093  • 读书使世界变得更大
095  • 泛读与系读
 
Part 4慢读:缓慢阅读
 
Chapter 1 • 孩子的读书活动
099  • 孩子通过父母阅读
102  • 父母读书,孩子才会跟着读
102  • 孩子阅读的是爱
Chapter 2 • 自学者
105  • 缓慢阅读的秘密
106  • 泰勒老师的教学方法
108  • 能够自我学习的人类
Chapter 3 • 高效的 6 段式慢读法
111  • 第1阶段:确定慢读书籍
112  • 第2阶段:反复阅读
113  • 第3阶段:派生阅读
113  • 第4阶段:按章节概述
113  • 第5阶段:按章节写下自己的思考
114  • 第6阶段:写文章
115 • 特辑  成人“快速”慢读法
 
Part 5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Chapter 1 • 所见之物
119  • 她所见之物
121  • 他们所见之物
122  • 大众所见之物
123  • 大脑所见之物
126  • 书中所见之物
 
Chapter 2 • 观点与书
129  • 新视角产生惊人结果
132  • 观读1:读书过程中吸取观点
134  • 观读2:带着一定的观点读书
136  • 熟练运用观读的方法
140 • 特辑 1  观读运用方法 1:我的观读目录
143 • 特辑 2  观读运用方法 2:用观读法激活点子

Part 6再读:再次阅读

Chapter 1 • 自我的时间旅行
147  • 此刻读书,为我心安
149  • 神秘的读书之法——再读的力量
152  • 再读,自我的时间旅行

Part 7笔读 : 边写边读

Chapter 1 • 边画线边读书
159  • 笔记与痕迹
160  • 笔读之争
162  • 我把书读脏的理由
164  • 从读书家到抄写者
166  • 从抄写者到作家
167  • 如何开始写作?
170  • 写好文章的方法
173  • 通过笔读制作备忘录
177  • 写作的力量

Part 8朗读:出声阅读
 
Chapter 1 • 朗读的力量
183  • 朗读的历史
184  • 朗读为何风行?
187  • 读书与听觉
190  • 朗读——“坏文章的终结者”
192  • 朗读——理解高难度文章的魔法
 
Chapter 2 • 卓越的读书之法:读书小组
195  • 书面文化VS口头文化
197  • 人类天生是社会性动物
199  • 盲从者:我们不由自主地效仿他人
203  • 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
205  • 讨论中出革新
207  • 读书小组的力量
206 • 特辑  播客《如何阅读》

Part 9难读:越读越难
Chapter 1 • 读书的大脑 VS 上网的大脑
213  • 数字原住民?
216  • 屏幕破坏大脑
219  • 上网,通往难读之路的捷径
Chapter 2 • 战胜难读
223  • 离书本越来越远?如何解决难读问题
224  • 战胜难读的环境设定
227  • 利用好“行动契机”
228  • 难读的话就换一本书读
229  • 难读的终极解决方法

Part 10掩读:合上书读

Chapter 1 • 智慧之始
235  • 掩读的两种含义
238  • 为何要偶尔合上书本
241  • 合上书本,思考提问
244  • 质疑的力量
Chapter 2 • 闲暇时光
247  • 空手术室带给我的启示
249  • 创造读书时间
251  • 放下书后起身前行
253  • 佳读书法:读书后睡觉
256  • 梦是另一个突破口

高荣成
韩国版“罗胖”、职业读书人、作家
他每天从书海中挑出好书介绍给大家,和读者一起阅读,并将阅读的过程写成文字、做成讲义。阅读和写作对他而言是对生命的学习和挑战。本书在韩国问世后迅速登上畅销排行榜,广受读者好评。
他还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一直撰写有关子女养育、教育相关的专栏,并连续数年在电台,以职业读书人的身份向大家推荐好书,同时给多家媒体供稿,在博客、脸书上获得了大量支持,并通过社交媒体、电台、讲座等多种形式和读者互动。

 

Chapter 1 • 变化的大脑

明晰起源是知晓事物之理的佳方法。
——泰伦斯•狄肯(Terrence   Deaco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命起源研究学者
人类共性 “灵感汹涌溢出。”a
法国数学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如 上记录下了他在喝下一杯黑咖啡后的激动心情。突涌的思绪使他 证明了富克斯函数确实存在。
虽然我无法和这位伟大的学者相提并论,但我在喝咖啡的时 候,也会进行很多思考。正是在咖啡馆中,我阅读了书房里三成 以上的书籍,并写就了 5 部作品当中的两部。
我在咖啡厅阅读或写作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对对一起消磨时光的情侣,并透过他们感受世界的变化。有时候,情侣们不仅仅在品尝咖啡,还时不时地触碰对方。每当这时,我都会假装 没看见,摆出一副更加努力工作的样子。不过这又如何呢?咖啡 史学家海因里希•雅各布(Heinrich Jacob)曾经说过:“一杯咖 啡是绝妙惊人的情感凝结剂。”正如书中所说,咖啡的香气能使 恋人们爱得更加深沉。在其他国家的咖啡馆中,又会是哪般情 景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行走世界各地,以各个城 市的情侣为研究对象,观察情侣们在喝咖啡时的身体接触频次。 各地的观察结果截然不同:也许是因为伦敦的情侣们更追求柏拉 图式的爱情,他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几乎没有身体接触;而巴黎的 恋人们在喝咖啡的这段时间里,相互触碰了 110 余次;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情侣们在咖啡时间里的身体接触多达 180 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每种文化之间都存在
不小的差异。德国影视剧以悲剧收尾的概率比美国大三倍;在印 度和巴基斯坦,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没有爱情也可以结婚”; 而 98% 的日本人坚定地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另外,65%的日本人会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下说错话,而只有 25% 的美国 人会有这种担忧。
“二战”期间,主张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制造了 人类历史上大的伤亡,此后,文化人类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都 争相投入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在文学领域,对文化多样性的赞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一个有基本教养的人都应该承认文化差异,如果有人在波多黎各的情侣们喝咖啡时横加 责难,那么他周围的人肯定也会对他在其他方面加以指责。
身处于尊重文化差异和个性的环境中,我们时常会忽略“我 们同属于一个人种”的事实。1945 年,美国人类学家乔治•彼 得•默多克公布了在全球数百个社会中都存在的 67 个行为和制 度,具体如下:
禁止乱伦、长幼有序、身体装饰、日历、清洁沐浴、集 体组织、烹饪、劳动协作、宇宙观、求爱、舞蹈、装饰艺 术、占卜、分工、解梦、教育、末日论、伦理学、民族植 物学、礼节、信仰治疗、家庭宴会、点火、民间传承、禁 食、葬礼仪式、游戏、身体语言、馈赠礼物、政治体制、打 招呼、发型、款待、住房、卫生、继承规则、玩笑、血缘关 系、语言、法律、幸运迷信、咒术、婚礼、吃饭时间、医 药、助产术、处罚、个体姓名、人口政策、养育、怀孕、妊 娠、惯例、财产权、驱散超自然存在、青春期风俗、宗教仪 式、居住规则、评判标准、灵魂概念、地位分化、外科手 术、制作工具、交易、访问、适应气候变化、织布。

著名人类学家唐纳德•布朗(Donald Brown)也在《人类共 性》(Human Universals)一书当中罗列了世界不同文化圈中人 们的共同特征。他罗列的条目更多,涉及更多细节,比如,在所有社会之中,小孩子见到陌生人都会感到害怕,他们都更喜欢喝甜水而非白开水;相对女性而言,男性会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旅 行;等等。每个文化圈都有特定的故事、神话和谚语,都会将世 界划分为集团内部和外部。可见人类有着诸多共性。
那么,人们拥有这么多共同特性,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这 足以说明,在共通的遗传物质的基础之上,我们拥有相似的“大 脑”,拥有相似的思想和行动之源。事实表明,遗传物质的 80% 都和脑相关。
我之所以对人类共性感兴趣,是因为我要解开序言中所讲 的与读书相关的疑惑:“读书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 义”,“读书对我们有何影响”,以及“我的阅读方法是否具有普 遍适用性”。我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 我们必须在读书之前先读懂身为人类的自己(读我),然后才可 以说:“对我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对你也好。”
接下来,我将围绕着每个人都具备的“脑”来谈读书。我写 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用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理论,打开“读书”这个潘多拉魔盒,为它插上故事和人文科学 的翅膀,让它飞入读者的怀中。

脑的可塑性

世界著名脑科学家拉马钱德兰教授(Ramachandran)接诊了一位名叫维克托的患者,该患者曾因手术截去了左臂,但他的感知能力正常,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 当刺激他脸部时,他开始胡言乱语:“老师,我感觉您正在触碰 我的拇指。”骇人的是,他从被截掉的拇指那里感受到了触觉! 往他脸上滴水时,他也说他感觉到了已经被截掉的左臂下部有水 流淌而过!调查结果显示,他的左侧脸颊上具有被截断的左臂感 觉神经。该症状被诊断为“幻肢”(Phantom limbs)。那么,在维 克托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脑皮层各部分与身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20 世 纪 30 年 代, 一 名 叫 怀 尔 德• 潘 菲 尔 德(Wilder Pentield)的神经外科医生在为患者做脑部手术以治疗癫痫的过 程中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反 映。经研究后,他发表了显示大脑皮层的各部分与身体部位一一 对应关系的“潘菲尔德脑地图”。该发现对科学界冲击巨大,普 通大众也对此十分关注。
当我们观察这幅脑部地图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脑 皮层上对应身体不同部位的区域的面积相差很大。我们由此就可 以看出大脑认为哪些部位重要。在脑地图上,手和面部所占的 比重很大,而与后背相关的部分非常小。维克托的左臂虽然截肢 了,但他的大脑中依然存有他手臂的地图。手臂的感觉神经一直 存在,并等待着刺激;而截断的手臂一直不给大脑传递信息,于 是大脑陷入了混乱。
 
潘菲尔德脑地图

从潘菲尔德脑地图可以看出,手臂区域旁边就是脸部。面部在脑地图中的面积大,活动也为丰富。面部的神经侵入了截 断手臂对应的皮层,使得维克托每次触摸自己脸时都会从自己假 想的手传来触感。
我们普遍认为人长大之后脑部就不会再变化,甚至会退化。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看见的一切身体器官都在缓慢老化:我们的皮 肤变得松弛,头发变得斑白,肌肉力量逐年下降,我们的记忆力 也会衰退。有些人才过 30 岁,就经常说“现在脑子不中用了, 学不进去了”之类的话。但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 除“幻肢”这种特殊症状之外的其他脑解剖学变化。古希腊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要才过了 30 岁 就说些“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的话。脑科学已经证 实:“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变化。”
人类脑的质量为 1.4 千克,仅占身体总重的 2%,却使用了维持人类生命必需能量的 20%,新生儿的脑耗能占比甚至达到了 65%。此外,80% 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都和脑相关。可见 对人类来说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类的大脑中有约 1 000 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各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通过突触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神 经元中,十分纤细的轴突自细胞体伸出,伸向其他神经元的中心, 即树突处。 各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通过突触相互接触,并传 树突递信息。神经元以快达每秒几 百米的速度向我们的身体各处传轴突递电信号,神经元接收电信号后,通过突触释放如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化学形态的神经传递物 质来传递信息。
神经元构造
轴突末 端纤维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在 1641 年出版的《形 而上学的沉思》(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中将大脑描 述为一个与钟表和水泵相似的机械工具。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 发展,公众更加倾向于将大脑看作是机械。人们认为,脑神经组 织如蒸汽机械一般,是由几部分构成,每部分具有特定的功能。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班牙神经解剖学者圣地亚哥•拉蒙  –  卡 哈尔曾在 1913 年声称:“成人脑中的神经网络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改变。”
20 世纪中期,被称为是“思考机器”的计算机诞生,许 多科学研究人员和哲学家将人类的智能比喻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将人类的记忆比喻为存储 芯片或硬盘,并开始将脑的神经回路和机能与进化的机械(计算 式)相提并论。他们认为:“脑与钟表、蒸汽机或计算机相似, 不会变化。”
1968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个叫迈克尔•莫泽尼奇的人 通过猴子实验,证明了“灵长类的脑在变化”。他将猴子的手部 弄伤,截断感觉神经,观察此后猴子的大脑如何反应。起初在触 碰其手指末端关节时,猴子的大脑会陷入混乱,即便感觉神经已 被切断,大脑依然会认为触觉是从手指末端传出来的。然而几 个月后,猴子的脑部混乱就会消失,因为它们大脑进行了自我 修复。但该实验不能以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复制。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技术诞生,人们才在脑研究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人类脑部变化的 卓越研究成果。16 名伦敦出租车司机接受了 MRI 脑部成像,研 究人员发现其大脑海马后部,即负责储存和调节环境中的空间 形象的部分显著比普通人大,也就是说他们的这部位的神经细 胞明显更多。通过后续研究和发现,人们逐渐接受了人类的大 脑在持续变化的事实。描述大脑变化的用语“大脑可塑性”(plasticity)也随之诞生。脑的变化主要体现于神经元间的联结变多变强。那么怎样才能让大脑变化呢?大脑可塑性受视觉、听觉、行 为、思考、学习、认知、记忆等与脑相关的几乎所有脑活动的影 响,脑神经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 究中可以看出,大脑在进行特定的训练时变化会得到强化。
大脑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虽然不 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但我们个人的 选择和行为,会导致自身不可思议的成长与飞跃。我们不是静止 不变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比 人生中的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极致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