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57.20
运费: ¥ 0.00-15.00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看不见的孩子

定价: 88.00

作者: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3-03-01

页码: 640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32

ISBN: 9787521753783



1.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非虚构图书奖),作者也是迄今一一位既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又获得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2. 共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5项著名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3. 入选《纽约时报》《时代》《大西洋月刊》年度十佳图书、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年度书单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平台的年度书单。
4. 耗时8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325份各类文件,“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5. 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6. 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联合荐。
7. 联合国总部资深译员翻译。
8. 题材类似《乡下人的悲歌》《扫地出门》《下沉年代》等。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 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其他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达萨尼和她的家人 IV
地 图 VI
作者说明 IX
序 言 XI

一部 “房子并不是家”:2012—2013 1
1—8章
第二部 赛克斯一家:1835—2003 83
第9—12章
第三部 根部休克:2003—2013 129
13—21章
第四部 “被火烧到会疼!”:2013—2015 201
第22—27章
第五部 达萨尼的离开:2015 259
第28—36章
第六部 “忍受任何一种生活”:2015—2016 413
第37—39章
第七部 达萨尼的道路:2016—2021 469
第40—45章

后 记 549
致 谢 559
注 释 565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该校教授非虚构写作。埃利奥特于2007年(新闻专题报道类)和2022年(非虚构图书)两获普利策奖,是迄今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埃利奥特和她的作品曾获新闻和出版界的多项重要奖项,除普利策奖外,还包括但不限于哥伦比亚大学杰出奖章、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奖(Scripps Howard Award)、海外媒体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佳杂志报道奖、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奖、美国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奖、大卫·阿伦森奖(David Aronson Award)。
埃利奥特的一部图书作品《看不见的孩子》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共获得包括普利策奖(非虚构图书)在内的5项图书奖,并另获4项提名。除获得多项图书奖外,《看不见的孩子》还入选了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评选的年度图书书单,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书单、《时代》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书单、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佳非虚构图书书单、英国《泰晤士报》2022年度佳图书书单(传记与回忆录类)等。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
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须得到我们的关注。
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
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
《纽约时报》

埃利奥特是一名出色的调查记者,不仅与她笔下的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联系,而且与这家人接触到的许多其他人也经常联系,从老师、朋友到福利工作者,不一而足。在《看不见的孩子》中,她还呈现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让公众注意到贫困者的困苦挣扎是记者的高使命之一,在这一点上,《看不见的孩子》可以比肩《这里没有孩子》(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和《普通家庭》(Random Family)。
《华盛顿邮报》

作者对美国的贫困和种族主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也描绘了一名年轻人的顽强与韧性。
《时代》周刊

对一个家庭的温情描绘,对美国残缺的福利制度和种族主义政治的全面呈现。
《大西洋月刊》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将成为同类作品中的典。
《新闻周刊》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书中自始至终展示出的一种特质使这部作品比新闻报道更上一层楼,这种特质便是街头活动需的关键品质:尊重……这不是一个悲剧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但还是有一些胜利,大的胜利或许是历经起伏、分离、监禁、痛苦、饥饿后依然维持不坠的家庭纽带……当然,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将成为一部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典之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

《看不见的孩子》讲述了达萨尼·科茨8年的生活,故事令人难过,有时让人痛心。科茨一家无家可归,靠福利生活。埃利奥特跟随他们见证了社会住房的不足和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贫困、官僚作风、饥饿和暴力等困境。这部及时的作品既揭露了制度的缺失,也展现了达萨尼一家的绝望处境,有理由令人愤怒,也有理由令人感动。
《卫报》

《看不见的孩子》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阐释了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和美国黑人代代相传的贫困的残酷后果……是对当代美国的精湛描绘,令人难以忘怀。
《金融时报》

从令人难以忘怀的开篇到意涵丰富、令人吃惊的结尾,《看不见的孩子》让我震惊、振奋、愤怒、醒悟、流泪,难以抑制地沉浸于这本书狄更斯式的深度中。这本书一身多能,是一项惊人的报道壮举,体现了深切的公民之爱,关于家人间强烈的爱的故事感人至深,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一部美国典。
阿亚德·阿赫塔尔(Ayad Akhtar),小说家、剧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埃利奥特的报道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自始至终,她都以无尽的好奇心和深切的共情,关注着许多人或许是无意识地努力无视的社会状况。
霍华德·W. 弗伦奇(Howard W. French),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章
达萨尼是听着呼吸声醒来的。
弟弟妹妹们裹着外套和毛毯,黑暗中看得到他们的胸膛在起伏。他们还没醒。大姐总是一个醒来。
达萨尼环顾房间,只能看到其他人模糊的侧影——借着下面的街灯隐约能看出下巴或额头的线条。老鼠在地板上跑来跑去,蟑螂在天花板上爬。一个小水槽滴滴答答地漏水,生锈的水管里满是霉菌。
几码开外是他们用来当马桶的黄色水桶,还有一个床垫,妈妈和爸爸在上面紧抱着睡在一起。以他们为中心,8个孩子向着各个方向躺得横七竖八:2个男孩和5个女孩的床交错着把小孩子的婴儿床围在中间。一个电吹风架在牛奶箱上权当婴儿的取暖器。
孩子们练出了什么都吵不醒的本事。他们在墙上一个不断掉落锯末的破洞旁边打着鼾,像哮喘病人一样深深地吸气。他们有时咳嗽,有时说梦话。只有他们的姐姐达萨尼是醒着的。
11岁的达萨尼个子很小,胆子也不大。她长着一张精致的鹅蛋脸,明亮的眼睛像猫头鹰一样观察着一切。她的表情会从淘气突然转为惊异。别人常说她的高颧骨和栗色皮肤长得美,但她似乎从不在意那些评论。她知道自己有一口整齐无瑕的好牙是很幸运的事。矫正牙齿对她来说是做梦,因此牙齿整齐等于中了彩票。
达萨尼悄悄掀开被子,走到窗边。在这样的清晨,她的视线能越过房顶、公房区和波光粼粼的东河,穿过布鲁克林区,一直看到曼哈顿。达萨尼能看到帝国大厦的尖顶,那是纽约市一座百层以上的摩天大楼。达萨尼会用炫耀的语气抑扬顿挫地背出这类事实。她凝视着那座遥远的建筑,它顶上的尖塔直入云霄,它闪亮的表面令人遐想。
“它让我觉得那里好像有什么事在发生,”达萨尼说,“我有好多可能性。我真的有。我有好多可说的事。”
达萨尼说的一件事是她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了。她喜欢当一:一个出生,一个上学,一个打赢架,一个上优秀学生榜。她是纽约市的孩子。
就连达萨尼的名字都显示了一种向上的精神。就在她出生前,这个牌子的瓶装水出现在布鲁克林的杂货店里,吸引了她的注意,不过她妈妈没钱买这种奢侈品。谁会买装在瓶子里的水呢?光是这种瓶装水品牌的声音——达萨尼——听起来就让人想到另一种生活。它标志着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类新人,这些人刚刚开始发现布鲁克林。
2001年5月26日达萨尼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过去的布鲁克林正在逐渐消失。整片整片的街区被改造,原来的居民被迫迁走,商店纷纷关门,当地历史被绅士化大潮冲刷殆尽。大潮之迅猛,完全不是区区一个瓶装水品牌能够预示得了的。随着一群人财富的增加,另一群人的贫困也在进一步加深,达萨尼也进入了一个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新颖的成长环境。
达萨尼抬头望去,天际线满是豪华高楼,它们是新镀金时代的灯塔。城市的财富向外流淌,把手冲咖啡和手制甜甜圈带到了原来被认为粗陋的地方。达萨尼的出生地——布鲁克林的格林堡(Fort Greene)——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连栋房屋装修一新,屋外花园经过专业打理,屋内大理石铺地,装了地暖。仅仅几步开外是两个公共住房区,两个公房区中间夹着一处市立无家可归者收容所,里面没有暖气,食物经常是馊坏的。
现在,达萨尼就坐在这座收容所4楼一扇朝北的窗户边向外眺望。她的童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奥本家庭收容所(Auburn Family Residence)度过的,一家10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达萨尼属于一个看不见的群体——无家可归的儿童。2012年秋,在奥本收容所所在的纽约市这个不平等现象严重的美国大都市里,无家可归儿童的人数超过了2.2万,达到了有纪录以来的高数字。纽约市830万居民中,将近一半人的生活接近贫困线或在贫困线以下。
达萨尼看向窗外能忘记一切,直到奥本收容所的声音让她回过神来。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意义,达萨尼像整理洗过的衣服一样把各种声音分门别类。一般的声音没有问题——楼道另一头一个婴儿的哭闹,那位波多黎各女士养的几只吉娃娃饿了的吠叫,吸了毒飘飘欲仙的瘾君子在公房区游荡的动静。这些声音有时尖厉刺耳,像是野猫的叫声,但没有人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类声音。这些声音又响又急,节奏短促。那是枪声。是拳头打人的声音。是保安敲门的声音。每当听到这类声音,达萨尼就开始点数。
达萨尼按照妈妈教的,一对一对地数弟弟妹妹的数目。先数小的:6岁的哈达(Hada)和7岁的玛雅(Maya),她俩一起睡在一个小床垫上。然后是两个10岁的妹妹:鼾声大的阿维亚娜(Avianna)和快要失明的娜娜(Nana)。后是两个弟弟:5岁的帕帕(Papa)和11岁的哈利克(Khaliq),他俩把他们的铁架床变成了只准男孩进入的堡垒。
他们都在,6个熟睡的孩子呼吸着同样沉滞的空气。如果有危险,达萨尼知道该怎么做。她会把他们踢醒,告诉他们别出声。他们会安静地趴在地上。
但这不包括哭起来惊天动地的莉莉宝宝(Baby Lee-Lee)。达萨尼总是忘记数这个小的孩子。莉莉是4月出生的,她的哭声简直震耳欲聋。在那之前,达萨尼认为自己是照顾婴儿的专家。她会换尿布,会拍奶嗝,也会查看婴儿是否发烧。她甚至知道什么样的哭声表示饿了,什么样的哭声表示困了。
莉莉的哭声完全是另一种存在,只有做母亲的才能哄好。但母亲不在。
近一年前,34岁的香奈儿·赛克斯(Chanel Sykes)查出阿片类药物成瘾,于是纽约市儿童保护机构把她和孩子们分开。香奈儿的丈夫也有吸毒史。不过在法院的监督下,他留在了孩子们身边,没有再碰毒品。他妻子则参加了一个戒毒治疗项目。
现在香奈儿回来了,恢复了对孩子们的监护权。可是小婴儿号哭依旧。达萨尼一般都是从神游中被莉莉的哭声惊醒,然后起身离开窗户去拿莉莉的奶瓶。
达萨尼摸索着走过这个她称为“房子”的房间——520平方英尺的面积装着她全家人和他们有的财产。牙刷、情书、一本字典、几辆自行车、一个Xbox游戏机、出生证、四季宝(Skippy)花生酱、内衣裤。达萨尼养的一只宠物乌龟藏在一个盒子里,平常喂它吃熏肠渣,偶尔也喂点多力多滋(Doritos)脆玉米片。墙上贴着孩子们自豪的艺术作品:用彩笔画的一个明亮的太阳、一片花海、一条蜿蜒的小路。房间的每一寸都有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地方。”达萨尼说。
每块地方都经常打扫,喷洒漂白剂,安放捕鼠器。达萨尼过去非常害怕老鼠,它们到处留下粪便和啮痕。现在,449室成了战场。战斗的一边是孩子们,另一边是老鼠。一周能打死十来只老鼠。打死一只老鼠就是一场胜利。
“我们用火烧它们!”达萨尼的语气里完全没有说到她的小乌龟时的温柔,“我们拿棍子把它们的眼珠打出来!我们打断它们的脖子。我们用盐闷死它们!”
在光线幽暗、乱七八糟的449室,达萨尼好不容易才找到莉莉喝的婴儿配方奶粉,那是收容所捐赠的,不过经常已经过期。她眯着眼睛细看罐上标的过期日。奶瓶里的奶需要加热。达萨尼为此需要到房间外面去,可离开房间是危险的。接下来的一年里,911紧急呼救接线员接到了从奥本收容所打来的约350通呼救电话,记录下24份袭击报告、4份虐待儿童报告和1份强奸报告。
达萨尼打开沉重的金属门,跨入黑黢黢的走廊。她敢肯定,这个地方有鬼魂出没。奥本收容所过去是医院,那时候护士在开放的病房里照顾将死的病人。达萨尼说,她住的房间是“他们关疯子的地方”,墙上坏了的对讲装置就是证据。出了房间门就是一个公共浴室,里面有个巨大的工业用浴缸。一个给婴儿换尿布用的桌板合页脱落了,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妈妈们洗淋浴时会速战速决,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把风,以防楼里的流氓闯进来。
达萨尼跑下三段楼梯,经过一个防火梯,那是偷运毒品和武器的通道。她小跑着来到食堂。很快就会有100多个家庭来排队加热预制包装的早餐。食堂里只有两个微波炉,所以排队时间可能长达一小时。人们等得火冒三丈。有时甚至会发生持刀互殴事件。
幸运的是,在黎明前的这个时候,食堂还空无一人。达萨尼把奶瓶放进微波炉,按下按钮。莉莉宝宝还不懂什么是饥饿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只要她一哭,别人就来照顾她。她那小小的身体用一个吹风机就能暖和起来。达萨尼不用为她操心。
达萨尼喜欢说“我盘子里有许多东西”。她把她的麻烦比作一顿饭的内容,将其分门别类。“我有一把叉子和一把勺子。我有米饭、鸡肉、意大利通心粉。”叉子和勺子是她的父母,通心粉是她的弟弟妹妹——莉莉宝宝除外,她是一块胖胖的鸡胸肉。
“所以我盘子里有许多东西——外加一些玉米面包。我盘子里真的有很多东西。”
达萨尼赶快跑回楼上,把奶瓶交给妈妈。然后她开始做家务:倒马桶、整理衣柜、擦拭小冰箱。弟弟妹妹们很快就会忙着穿衣服、整理床铺,然后赶在排起长龙之前冲去食堂。
然后他们会走出奥本收容所,踏入清晨的灿烂阳光。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看不见的孩子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商品二维码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商品二维码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商品二维码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