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二辑)(明德群学 总主编 冯仕政)
作者:冯仕政 奂平清
书号:333403
定价:¥118 元
字数:285 千字
印次:1-1
开本:异16
出版时间:2024-10-15
ISBN:978-7-300-33340-3
包装:平
内容提要
郑杭生先生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学重建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人民大学社会学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围绕当代中国与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学术前沿问题,邀请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莅临演讲。本书收录了“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十七位社会学、人类学等知名学者的主题演讲,内容涉及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数字化与社会变迁、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社会阶层与流动、经济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有重要创见。
作者简介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
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民族社会学、城乡社会学,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有《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等专著。
目录
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 ……………………………………………………… 田毅鹏
从引进吸收到融合创新 ……………………………………………………………… 张文宏
社会资本的现状和未来 ……………………………………………………………… 林 南
阶层位置,居住安排与家庭暴力 …………………………………………………… 张 翼
多元文化结构与文化认同 …………………………………………………………… 邴 正
从地缘多元主义走向话语多元主义 ………………………………………………… 谢立中
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发展中的“消费悖论”及其超越 …………………… 王 宁
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 …………………………………………………………… 吴忠民
中国社会学者的产权研究 …………………………………………………………… 刘世定
从自我技术看儒家伦理的早期嬗递 ………………………………………………… 成伯清
站在数字社会的十字路口 …………………………………………………………… 邱泽奇
流动时代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全球爆发为例 ……… 文 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与治理 …………………………………………………… 宋林飞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 翟学伟
乡村发展与转型研究的理论传统 …………………………………………………… 叶敬忠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与学科自信 ………………………………………………… 麻国庆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特性 …………………………………………………………… 王处辉
精彩样章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今天演讲的话题,在了解我的人看来,好像是一个老话题,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研究。但实际上这次选择这个题目是比较慎重的,因为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上,还是需要往前推进的,但是这个推进不是说只要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中国社会现象或一个中国社会问题,你做的研究就是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本土化更多地看的是你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本土化思考,而不是零碎的经验研究。我们现在做研究的思路是,许多人会无意或有意地通过他们的经验研究回到理论思考上来,但从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寻求到一种生活现象,然后提炼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多见的,因为这方面的思考基本上是从教材或者译著中得到的,也就是说,这类研究属于用书本理论结合现实问题再回到书本理论的研究。而我说的理论思考则是把一个生活现象变成一个社会学概念,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论的研究。显然,这种研究会遇到学术上的很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要一步步克服它们,否
则建立自己的理论是不可能的。
这样就表明了我的一个立场,即当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框架来看待和解释自己生活中的某种行为时,是不需要再回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时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样的理论框架如何与西方的某种理论进行对话。所以我想通过今天的讲座,让大家感受一下,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是不是有可能会比直接借用或者套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更加贴切、更加说明问题,或者解释得更好、更合理。表面上看,我今天讲的话题是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研究,但是我背后想实现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做到上面说的那一点,这是我今天讲这个话题设定“框架、概念与关联”这个副标题的主要原因。
在讲述人情与面子的具体概念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共同思考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喜欢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我想这里在操作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中国社会学没有自己建立的概念。如果建立了会怎样呢?答案是建立了也不好用,所以研究者一旦号称要建立本土概念,就等于给自己的研究添加一些麻烦,让研究者觉得这条路走不下去或者难度太大,失去信心而决定折返。
那么,中国的本土概念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麻烦呢?就我个人的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但如果直接拿一个西方的概念或者理论来谈中国人的生活,那么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从抽象度和契合性来讲,是有距离的。大多数社会学专业学生在写论文时经常会拿一个非常大的西方理论来套自己所关注的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用一个那么大的理论去分析一个那么小的事,能不能行呢?行是一定的。就好比你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研究张三做的事。难道张三不是人吗?张三当然是人。既然你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张三又是人,当你拿这个大的理论来解释张三时,自然无论张三做了什么,肯定都离不开是人做的。这样来看,解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的解释距离过大了。契合性太弱,就等于没有解释。这时候你就会理解,像默顿那样把结构 功能主义 “下沉”为中层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本土性理论也有这层含义,它不希望在研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时一下子跳到一个大理论上去,而是希望找到一个适合的理论。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时先要把理论往下沉,沉到一个更加适合我们所关注的、要研究的那些人的人格、角色、地位、阶层、流动性及文化和社会情境等的程度。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