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C东方出版中心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OPC东方出版中心旗舰店 微信认证
东方出版中心是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隶属中国出版集团。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78年11月18日。1995年更为现名。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清塘荷韵

16.80
运费: ¥ 5.00-15.00
库存: 100 件
清塘荷韵 商品图0
清塘荷韵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季羡林原著毕伟玉、阮凯丰编注的《清塘荷韵/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媒体推荐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但是那里有心血,有智慧,有学问有价值。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

跟随真诚的作家,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乐,采集人生营养,种真善美的心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魏书生

文学是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载体;学校需要通过成立一系列的学生文学社团,来着力营造一种纯净的校园文学氛围。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市北中学校长 陈军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第一单元 山水漫步

登蓬莱阁

登黄山记

富春江上

登庐山

星光的海洋

法门寺

观秦兵马俑

在敦煌

观天池

第二单元 花木草香

清塘荷韵

春满燕园

幽径悲剧

马缨花

二月兰

洛阳牡丹

神奇的丝瓜

枸杞树

夹竹桃

第三单元 人生感悟

做人与处世

成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漫谈撒谎

容忍

三思而行

毁誉

爱情

论压力

论正义

不完美才是人生

第四单元 怀乡忆旧

赋得永久的悔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月是故乡明

怀念西府海棠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梦萦水木清华

访绍兴鲁迅故居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序言

张曼菱在《北大回忆》一书中,提及社会和人们给季羡林瞎起称号的现象。文章写道:

“什么‘一代宗师’,像听着不入耳。”先生这样反应。

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

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

他还说:“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心安理

得。如果不名副其实,他自己也吃睡不安。多事情不是这么

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先得把‘国学’这概念搞清楚。”

对于一个走过近百年的人来说,“纵浪大化中”,早巳不喜不惧,更何况“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这些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呢。

季羡林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平凡朴实的人。放进人群中,他就是邻舍的一普通老头儿,至今还流传着他在校园里被北京大学新生拉住看行李的段子。而质朴这一点,也是公认的。北大教授谢冕说季羡林:“这是一位非常本色的人,一切的虚华对他来说都是多余。尽管他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是当代文学界享有盛誉,受到普遍景仰的大学者,却始终保持北方原野那份质朴和单纯。”

季羡林这一代人还是创造了奇迹的人。他们这代人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浪费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当他们垂垂老矣而有时间去读书写作做学问时,他们如饥似渴、勤勤恳恳。季羡林大量的文章、更多的著作都是在七十岁之后完成的。八十岁时,更是完成了皇皇二十七卷的《季羡林全集》,“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因着时间的宝贵,季羡林对无谓的应酬显得颇为无奈和郁闷。张曼菱写道:“由于校园反复动荡,先生直到七十岁后才有了‘坐冷板凳’的权利。每天他黎明即起,万籁寂静中,在灯下写作迎接早晨。还在朗润园家中时,有时一天不断地来人,这样持续着,到了晚上他就会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因为他没有了‘坐冷板凳’的时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季羡林会在《悼念沈从文先生》一文中写下如下文字:“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优点?),我不喜欢拜访人。有很多可尊敬的师友,比如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董秋芳先生等等,我对他们非常敬佩,但在他们健在时,我很少去拜访。对沈先生也一样。偶尔在什么会上,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相遇,我感到非常亲切,他像也有同样的感情。”他特别羡慕二月兰那种不受干扰的自然状态:“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平凡做事,清静为人,能坐冷板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是季羡林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但季羡林同时又是著名学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他常常从中外文学中汲取营养,但又不卖弄渊博的学问,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而是读其文,见其人,保持着本色写作。平凡质朴的人柑,渊博深厚的学问,使得季羡林在散文写作中形成了平淡、闲适、儒雅、精致的语言文风,并以此传达自己的精神人格。

如《富春江上》一文,“远看桐庐,渔火点点,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自有一番怡然之情。‘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桐君山只是那么一个庞然黑影,有如老僧入定,不乏几许神秘色彩。因此,清末梁启超称之为‘峨眉一角’,而康有为则誉之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回看七里泷中,山高月小。此时,风也止了,只听到‘轰……’的轮船马达声。忽然我体会到这是静美的境界。境与情遇,心随物转,有时物我两忘,这才体会到‘天地之悠悠’,不禁‘怆然而泪下’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熔铸古典诗文梅花间竹,在自然中观照精神境界,正是季羡林散文写作的一贯风格。

季羡林的散文写作贯穿其大半生的时间,数量可观。有人将其散文归入学者散文。余光中说学者散文“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了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美且敬”。读季羡林散文的确可以见出上述学者散文的特征。但终其一生,我们看到季羡林似乎又只是一个文学爱者,一个业余作者。

季羡林的散文没有工匠气,随性而谈,不太讲究章法结构,也不太注意字词句的雕琢,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了,就算完成了任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淡,本色自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这种风格的过度追求,甚至导致他的散文有时像流水账,太平淡,没有波澜起伏,缺乏石破天惊的艺术美感。

纵观季羡林的散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取材广泛但又平实普通。

季羡林写散文取材多样,山水自然,一草一木,为人处世,亲人故旧。皆行诸笔端。然其尤擅长从描写身边琐事着手,加工润饰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将其融会于心中,抒写于笔下。在季羡林笔下,身边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成为他表达情感抒发哲思的载体。尤其很多散文是其晚年所作,颇有袁枚“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之意。

季羡林散文题材多样琐碎,但却能小中见大,于琐碎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

比如写游记。季羡林思路纵横捭阖,更多地让我们徜徉在思想的“美丽”中。每到一处,我们总能看到作者对古典诗文、神话传说、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巧妙有效地穿插在游览中,使得景观在“美丽”的基础上更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进行一次“深游”和“神游”。

比如写自然草木。季羡林于自然草木便有诸多“会心”,诸多遐想。他感慨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同情幽径中紫藤的悲剧,面对二月兰喟叹人生物是人非,看到槐花思考生活中人们的习焉不察。这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一往情深。

比如写为人处世。季羡林先生是学界泰斗,是蔼然长者,其人生阅历、学界智识均超出常人。借鉴他的人生经验,和这样的一位长者谈心,一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和季老的人生漫谈中,他以九十的高龄向我们倾谈他的人生智慧,他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面对时间、爱情、毁誉、压力,他教我们怎样成功,懂得容忍和三思,他告诉我们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要能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比如写故旧亲人。季羡林回忆母亲,怀念王妈,思念故乡,甚至对逝去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他更是在笔下倾注对鲁迅、胡适、老舍、沈从文、梁实秋这些师友最深沉的怀念。忆及往事,我们似乎对这些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从而使得那些人、那些事仿佛成为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促成我们精神的成长。

二是散文中的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季羡林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机锋,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作为一个长期坐冷板凳的人,季羡林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朴素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世说新语》载筒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季羡林观照自然,体验人生,每每生出会心、流露真情。季羡林自己也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故而说真话、抒真情是季羡林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他的散文里,对动物、花草树木、人物、生活充满了感情,季羡林与他们同悲同喜,同苦同尔。

在《幽径悲剧》一文中,季羡林同情一株无端被砍伐的古藤。他写道:“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这种字里行间渗透的不是矫情,而是天地间的大爱真情。

在《回忆梁实秋》一文中,季羡林开篇说:“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平实朴素的话语中情深意切。文章最后写道:“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 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师友的天各一方让季羡林悲伤,这种悲伤痛彻心扉;字里行间包含的悲悯情怀,深入肺腑。

对于季羡林的散文,著名文化学者钟敬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如同野老话家常。”

文摘

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又经常遇到去过黄山的人讲述那里的奇景,还看到画家画的黄山,摄影家摄的黄山,黄山在我的心中就占了一个地位。我也曾根据那些绘画和摄影,再搀上点传闻,给自己描绘了一幅黄山图,挂在我的心头。我带着这样一幅黄山图曾周游国内,颇看了一些名山大川。五岳之尊的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在国外,我也颇游览了一些国家,徜徉于日内瓦的莱蒙湖畔,攀登了雪线以上的阿尔卑斯山,尽管下面烈日炎炎,顶上却永远积雪皑皑。所有这一切都是永世难忘的。但是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尽管随着游览的深广而多少有所修正,但毕竟还是非常美的,非常迷人的。

今天我就带着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到真正的黄山来了。

汽车从泾县驶出,直奔黄山。一路上,汽车蜿蜒绕行于万山丛中,我的幻想也跟着蜿蜒起来,眼前是千山万岭,绵延不绝;但是山峰的形象从远处看上去都差不多,远处出现了一座耸人晴空的高峰,“那就是黄山了吧!”我心里想。但是一转眼,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只打消了刚才的想法。如此周而复始,不知循环了多少遍。还有一个问题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在这千山万岭中,是谁首先发现黄山这个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呢?是否还有另一座更美的什么山没有被发现呢?我的幻想一下子又扯到徐霞客身上。今天我们乘坐汽车来到这里,还感到有些疲惫不堪。当年徐霞客是怎样来的呢?他只能自己背着行李,至多雇上个农民替他背着,自己手执藤杖,风餐露宿,踽踽独行于崇山峻岭中,夜里靠松明引路,在虎狼的嗥叫声中,慢慢地爬上去。对比起来。我们今天确实是幸福多了……

就这样,汽车一边飞快地行驶,我一边飞快地幻想。我心里思潮腾涌,绵绵不断,就像那车窗外的绵延的万山一样。

汽车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外。

一走进黄山大门,天都峰就像一团无限巨大的黑色云层,黑呼呼地像泰山压顶一般对着我的头顶压了下来,像就要倒在我的头上。我一愣:这哪里是我心中的那个黄山呢?然而这毕竟是真实的黄山。我几十年蕴藏在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我心中怅然若有所失。但是我并不惋惜,应该消逝的让它消逝吧!我现在已经来到了真实的黄山。

从此以后,真实的黄山就像古代的画卷一样,一幅一幅地、慢慢地层现在我的眼前。

出宾馆右行,经疗养院右转进山。山势一下子就陡了起来。我曾经听别人说过,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多少多少华里;在导游书上,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我原以为几华里、几华里都是在平面上的,因此我对黄山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现在,接触了实际,才知道这基本上是按立体计算的。在这里走上一华里,同乎地上不大一样,费的劲儿要大得多。就是向上走上一尺,也要费上一点力气。没有别的办法,只喘气流汗了。我低头看着脚下的台阶,右手使劲地拄着竹杖,一步一步向上爬行。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台阶,台阶,台阶。有时候,我心里还数着台阶的数目。爬呀,数呀,数呀,爬呀,以为已经很高了。但是抬眼一看,更高、更陡、更多的台阶还在前面哩。想当年登泰山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快活三里”。这里却连一个快活三步都没有。但是,既来之,则安之,爬就是一切。

我到黄山来,当然并不是专为来走路的。我还是要看一看的。但是,在黄山,想看也并不容易。有经验的人说:“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这确实是至理名言。这有点像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而兼之。谁要想“兼之”,那就有失足坠下万丈深涧的危险。我只在爬到了一定的阶段时,才停下脚步,小心地抬头向身后和左右看上一看,但见峭壁千仞,高岭入云,幽篁参天,苍松夹道,鸟鸣相和,蝉声四起。而且每看一次,眼前的情景都不一样,扑朔迷离,变幻万端。就连同一个地方,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看出不同的形象。从慈光阁看朱砂峰,看到天都峰上的金鸡叫天门。但是登上龙蟠坡,再抬头一看,金鸡叫天门就变成了五老上天都,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黄山真面目呢?我想,在什么地方也是看不到的。我很想改一改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黄山真面目,即使身在此山中。”

P8-10


OPC东方出版中心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OPC东方出版中心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东方出版中心是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隶属中国出版集团。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78年11月18日。1995年更为现名。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清塘荷韵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dfcbzx
东方出版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