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哲学家陈嘉映走进大众的通识作品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日后陈嘉映投身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陈嘉映曾说,“哲学似乎预留了过分广阔的空间,容得很多貌似哲学的论述,其中的语词可以随便意指任何东西,其中的推论天马行空,作者自己读起来,思绪万千,直达宇宙的核心,人心的底层,别人读来,那些概念不知所云,那些推论说它通说它不同都无所谓,总之,只是从一些语词转到另一些语词,不曾让我们对世界和人性增加丝毫洞见。”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哲学家,陈嘉映老师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哲学”二字给人的生疏距离感,他真的是在把哲学揉碎了讲,他笔下的文字如他气质一般,朴实、真诚,却又不失深刻。
《走出唯一真理观》
—
陈嘉映 作品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ISBN:9787532175468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58元
哲学如何在危机中协助我们反思生活
《走出唯一真理观》是陈嘉映老师最新的文集,也是他近年来思考内容的折射。
本书中,陈嘉映老师主张哲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他不仅从说理的层面论证了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书中收录的几个对话本身就在向我们展示,良好恰当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哲学不是捡破烂的,把科学不愿做的不能做的事情捡到废品收购站,哲学仍然是智识的贯通(intellectual consilience),它借助反思来组织我们的经验世界,这包括摆正科学的位置。
◎ 海德格尔总结了现代社会的五个基本特征:科学的兴起、技术的统治、艺术被归结为体验、用文化来理解人类生活、去神圣化 科学的客体化:科学把万物都放置到人的对立面,成为对象或客体。科学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转变为一个对象化的客体世界,而不是深入到人与自然的丰满本质之中。
【辑一】
走出唯一真理观
我们不再那样感受世界
读懂一两个大哲学家
思想增益元气
未来之思臆测
聊聊爱情与死亡
【辑二】
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
漫谈人工智能
说理与对话
“说理”四人谈
反思与过度反思
教育与洗脑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关于痛苦与灾难
《查理周刊》血案余想
起而斗争未必声称“正义战胜邪恶”
关于查尔莫斯“语词之争”的评论
传心术刍议
【辑三】
漫谈书写、书、读书
书是地图,是画,是歌
读《知识分子》
序阿坚
从黎明到衰落
无限与视角
最好的告别
想象的共同体?
《绝·情书》序
朱利安·巴吉尼《无神论》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
海德格尔《林中路》导读
说,所说,不可说
《何为良好生活》
—
陈嘉映 作品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ISBN:9787532156917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59元
写给中国人的伦理学入门课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从事哲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在伦理学领域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呈现的是他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
在陈嘉映先生看来,“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
只有当我们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时,对于个人而言的良好生活,大致就成为了可能。而伦理学的思考,正是为上述目标而服务。
◎ 伦理生活总是从默会或明述的规范开始,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磨打出来,由圣贤提炼出来,是些多多少少由道理的规范,后世乃可得演绎其中的道理,相互质疑,驳斥、辩护、补充,辨名析理,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道理系统,是为伦理学。
◎ 伦理思考是人类思考的重中之重,人人都想过自己怎样处理一件事情比较公平,想过别人的做法是对是错,人人都曾尝试用某种道理来说服别人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都曾用某种理由为自己的某种行为做过辩护。生活中的实际伦理思考、讨论、争论,这些既是伦理学的发祥地 。
《说理》
—
陈嘉映 作品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ISBN:9787532175499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78元
陈嘉映直面“哲学”的系统之作
《说理》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学作品。
全书共分九章,以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述了相关的全部哲学命题,各章包括“哲学之为穷理”,“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哲学语法”,“论理词与论理”,“感知与语言分析”,“亲知与观念”,“看法与论证”,“普遍性:同与通”,“事情本身与事实”等。
现代语言分析哲学源出自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以分析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达至问道穷理的目的。
陈嘉映教授初入以德国理性主义传统下海德格尔研究入手,从而将西方二十世纪现象学潮流与分析哲学的深入研究紧密无间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说体系。该书作者首先以“哲学何为”入手,说“哲学大致就是穷理”:“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而穷理,在陈嘉映教授看来,就是一个在一定的哲学语法下对感知和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分析在其发展中必会涉及亲身感知与观念形成的问题,进而,陈嘉映教授又探讨这一体系在论证等重大哲学命题。
本书论证之深度和论理之严谨使其成为国内近三十年来少见之重要哲学著述,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注意和关注。
◎ 天人合一,消除主客观对立,的确已成了时髦的陈词滥调。...我并不是主张,物我不分是更正确的认识,然而,物我不分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理解的源头。我们需要探索的,是物我分离的过程。这个探索过程也将表明,主客分离的思路为什么终于大行其道。
◎ 说理的人,在一个意义上必定已经默会地知道了这个道理,但仍要付出说出的努力。我们会说汉语,在这个意义上懂得汉语语法,但让我们把汉语语法讲得明明白白,并不容易。 说出道理多多少少也是“发明道理”。这倒正是“发明”这个词的原意:发而使之明显,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
◎ 道理不是自然规律。...哲学总是联系与我们怎样看待世界来关注世界。“自然规律”这话是随着近代科学产生的,这类观念几乎不见于古代。...总是从事物的如何如何那里听取对我们的指引。道理贯通自然和人为,把事物和我们联系在一起,or better,惟当我们和事物尚未分开,才说得上道理。
《哲学·科学·常识》
—
陈嘉映 作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第1版
ISBN:9787532156917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58元
反思人类三千年的认识历程
思考科学的本质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
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验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
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吗?
人们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科学之外,还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回到我们探求真理的本意:我们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 他(陈嘉映)的表述极其清晰明白,决无装神弄鬼,不乏下层百姓的直截了当和机智。这也许与他质朴的性格及长期的底层生活有关。
——邓晓芒 ,著名哲学家
◎ 在这个时代,陈嘉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
——许知远,作家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被誉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日后陈嘉映投身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作家,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关照的哲学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