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本書反映出現今幼兒教育、發展心理學以及兒童藝術發展的趨勢。作者闡明新的兒童視覺再現的發展模式對教育的重要性,他檢視孩童在視覺表現的發展,並對如何支持此發展提出其建言。作者對流傳已久的兒童視覺再現發展的看法提出質疑。傳統的取向在所謂的缺陷概念下,將兒童發展視為是有缺陷的;亦即孩童從較早的「原始」階段,進展到「較高層次」的階段,直到他們達到「視覺寫實」的終點為止。作者解釋了不同的視覺表現發展的模式。新模式將兒童所運用的再現方式,界定為是他們本身的意圖、動機和優先考量的後果,而非以成人的標準來評量兒童所做的努力。本書並非僅為心理學理論、藝術及其歷史或詮釋的專家所撰寫。這是一本幼兒教育者、接觸幼兒的其他專業人員、父母親,以及幼教學生和教師必備的書籍。 |
作/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賴昭文 畢業於文化大學社工系。曾在勵馨基金會擔任社工員。從倫敦諾漢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取得舞蹈動作治療(Dance Movement Therapy)的傑出碩士,並曾在倫敦南部的家暴中心(The ASHA Projects)擔任個別和團體舞蹈動作心理治療師多年。她也曾在著名的私人醫院(The Priory Hospital)的飲食失調部門、劍橋的公立醫院(Fulboum Hosiptial)的急性精神病房及其附屬的青年日間社區心理治療中心(The Young People旧 Service)、成人自閉症學校(The LEAP Education Service)等不同機構各實習數月至一年半。之後她在英國TIR協會(Traumatic Incident Reduction減創傷治療)接受完整的培訓並將此技術融入其心理治療工作中。目前往返英國與台灣兩地從事相關工作。 |
本書目錄 :Chapter 1 在行動中繪畫 問題 視覺再現和表達 線畫和語言 塗鴉和牙牙學語 他人的重要性 繪畫動作:變化速度或頻率以及方向 行動的動力模式 重新呈現形狀和動作 繪畫像是一支在時空中有模式的舞蹈 遊戲 飛濺的顏料 摘要Chapter 2 行動、技巧和意義 動作和物件的再現是從何而來? 與新生兒的對話 照顧者與嬰幼兒之間的情感空間 分析和討論 嬰幼兒與動作 垂直弧線動作 水平弧線動作 推拉動作 伸出手和抓握 在繪畫中運用水平弧線和推拉動作 摘要Chapter 3 繪畫和線畫的開端 三度空間:物件與人 二度空間 第一張圖畫 動作產生符號痕跡的領悟 Joel開始畫線畫和繪畫 理由而非結果取向 摘要Chapter 4 動作轉成形狀 區分和結合動作和形狀 形狀的族群 線畫幫助我們觀看和瞭解 色彩的運用:對比和連結 符號痕跡與它們之間的空間之重要性 空間上的點 傳統線畫的媒材和電子繪畫 覆蓋和掩藏 完整或封閉的形狀 將形狀擺在一起,再分開,然後再擺在一起 形成連結:將事物結合在一起 結合動作與符號痕跡:游移的鋸齒狀或Z形線條、波浪線和游移圈圈 不同的動作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結合不同線畫行動 兒童需要反複練習他們所知道的事 繞過、往上、往下以及通過 繞圈圈、往上、往下以及通過 摘要Chapter 5 看見和知道 穿著工作服的Linda 不同種類的訊息 手拿沾有大豆的吐司時,打翻了牛奶:事物是什麼、在哪裡、如何消失,以及到哪裡去了? 視圖、剖面圖和表面 摘要Chapter 6 空間和時間 三度空間的結構:和二度空間作品的關係 創造力的生態環境 在時間和空間中呈現較複雜的事件 動作和時間:狀態的改變和位置的變化 事件順序:視覺故事 兒童從他人的圖畫中獲得學習 和兒童談論圖畫是如何產生意義和作用 為數不多的線畫規則產生多種的圖畫 教育和幼兒照顧:我們可以做什麼? 摘要Chapter 7 讀寫能力的起源:幼童學會閱讀 B就是Ben 開始閱讀和書寫 摘要Chapter 8 兒童開始在自己的圖畫中表現出深度空間 從一個特定的視角或從不同的視角來觀看 畫出一輛驛站馬車駛離我們 瞭解兒童思維的重要性 協助兒童持續作畫 掩蔽和隱藏線去除法 前縮面或透視縮小的平面圖 平面、曲線和球體 視覺玩笑:幽默和智力的關係 Ben發展的影響 要如何將研究Ben和其他一般線畫發展的研究相比較? 自閉的兒童藝術家 其他有天賦的兒童藝術家 摘要Chapter 9 為何許多兒童會放棄畫畫呢?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協助他們呢? 過去我的小孩有看過我畫圖嗎? 我們應該示範給兒童看嗎? 紀錄保存的重要性 繪畫:外顯的事件 分析 不同種類的寫實主義 線畫是力量的交互展現,而非物件的再現 摘要 參考文獻 索引 (正文頁邊數字係原文書頁碼,供索引檢索之用)譯者序 身為舞蹈動作心理治療師(Dance Movement Psychotherapist),我認為畫畫是肢體表達的形式之一;肢體動作則是運用身體在三度空間中作畫。Matthews博士以一位藝術家兼教育家的觀點,認定畫畫與動作發展之間有著無法切割的關係,這使我對他的概念產生親切感與好奇,也讓我萌生翻譯本書的意願。但,決定翻譯本書是個自私的理由:初為人母,我渴望透過Matthews博士的概念,瞭解女兒Maya的畫畫經驗。 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同時也全職照顧Maya(一至三歲)。陪伴她的歷程,使我更能體會本書的內容;而書中幾個重要概念,則協助我拼排Maya內在世界拼圖的許多竅門。 首先,作者認為兒童發展是「全人」的發展。有別於將知識分門別類,作者認為兒童視覺再現(visual representation)的發展,不單僅局限於線畫和繪畫這單門學科範疇內,而是與肢體動作(包括跑、跳、轉圈等等)、語言(包括牙牙學語、發音等等)、邏輯、數理、音樂和美學等各領域的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它也是反應孩童情緒和認知的媒介之一。 他更進一步強調「自發性」畫畫對孩童的創造力、自主性,以及建構自我想法和對世界的認知等發展極具重要性。他反對過早教導幼童畫圖技巧,鼓勵在自由與假想遊戲中,發展視覺再現的能力。由於遊戲囊括了所有的表達方式,且在遊戲中,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彼此豐富、滋養,故創造出孩童多元的聯想和連結的機會。我注意到,僅是讓Maya有自由畫圖和遊戲的機會,她即會邊畫畫,邊說故事、玩玩具、唱歌、演戲或跳舞。她說的故事、唱的歌和演的劇情,會引導她作畫;有時情況則是相反。她思考二度和三度空間的方式,會彼此影響。 除了為人所熟知的「具體形象再現」(即畫出事物的外形)外,作者還提供另一種看待兒童線畫和繪畫的觀點:行動或動態再現(即畫出物體的動作或事件的動態狀況)。當我瞭解「行動再現」後,赫然發現它其實普遍存在幼童的圖畫中。例如,Maya兩歲多,畫電影《歡樂滿人間》的媬姆Mary Poppins時說道:「她在笑(大大、彎彎的曲線),她穿雨鞋(以密集的線條畫出兩個圖塊來表達兩隻鞋),下雨了(畫筆在紙上點觸),下大雨了(速度加快,力道加重,甚至戳破畫紙),喔……她溼溼答答了!(用大量的垂直線條將Mary Poppins完全覆蓋住,語帶惋惜)」接著,她站立起來,將我晒衣用的小夾子由上往下潑灑在圖上,說:「看!下雨了!」然後,將塑膠杯蓋住桿麵棍一端,手持另一端,高舉它,將它當成雨傘,手足舞蹈、哼著下雨歌。 僅是覺察到「行動再現」的存在,足以使我尋獲多片Maya的內在拼圖,讓我有機會更瞭解她,並能欣賞她的語言、邏輯和認知等發展,而非僅以「她只是在塗鴉,發洩自己的精力罷!」的消極態度來看待此事件。而且當Maya以垂直的線條代表大雨,非常快速、有力地將已畫好的Mary Poppins塗抹、覆蓋住時,我不會懷疑她不喜歡自己所畫的人物,或誤認她具有任何毀滅性的性格,而是能清楚感應到:傾盆大雨將Mary Poppins滅頂了!我也更能將她的畫畫活動和後來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接連在一起,並覺察到她已經將「雨水是以垂直方向由上往下落下」的概念,表達在二度空間的畫紙上,以及三度空間的遊戲中(即使她還不知道「垂直」這個字詞呢!)。 除了「行動再現」外,作者也提出許多突破性的兒童藝術觀點,值得讀者再三閱讀,細細品味。然而,當中最令我動容的則是作者貫穿全書對教育的熱忱和人本的執著。他既不贊成「壓抑控制」,也不支持「自由放任」的教養態度。他不斷提醒兒童照顧者,與孩童互動的品質及提供他們一個安全、支持和信任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線畫和繪畫發展之重要性,遠勝過灌輸他們畫畫的技巧或知識。當成人能與孩童同步,尊重他們可以和我們不同,真誠地喜愛他們的作品時,那麼成人和孩童便會進入一種對彼此有著深層同理的狀態。愛與個體的獨特性便會在此萌芽。多次閱讀本書,我深刻體會到,這不單是一本提供父母師長瞭解兒童線畫和繪畫的書籍,它更是一本豐富親子和師生互動的寶典! 最後,我要謝謝新竹教育大學劉淑英副教授引薦我這本好書,也由衷感激東華大學視研所羅美蘭副教授耐心地為我解說許多藝術專有名詞,以及作者Matthews博士撥冗回應我的疑問。更要感謝心理出版社和高碧嶸編輯的協助,使得《線畫和繪畫:兒童與視覺再現》的中譯版得以誕生。希望讀者和我一樣能從本書尋得屬於你/妳的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