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47.60
运费: ¥ 6.00-20.00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商品图0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商品图1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商品缩略图0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平装: 57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50229112

  • 条形码: 9787550229112

  • 商品尺寸: 24 x 17 x 2 cm

  • 商品重量: 880 g

  • 品牌: 后浪出版公司

  • 定价: 68元

  • 编辑推荐

  • 中文简体版完整呈现 相较于中文繁体版一字未删
    此次再版,更新了数十张图片及部分内容
    在装帧设计上,采用内封、护封的方式,内封印红金色,护封书名烫雅金。

  • 名人推荐

  • 凤凰卫视、《新京报》《第一财经周刊》《文汇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民周刊》《南国都市报》《信息时报》《看历史》《炎黄地理》、凤凰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 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是我读过研究这场战争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日方的数据,几达巨细无遗的程度,甚至连日军炊事班使用什么炊具,都一一罗列出来。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一向是中国学者最缺的。不过,这本书以日方史料为主,能引起争论之处甚多,光是书名,我估计就有不同的意见。
    ——叶曙明,近代史学者

  • 媒体推荐

  • 这本书也许也不可能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但是我想谁都没有办法否定,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的孤诣苦心。
    他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很多具体的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我看在中国的历史学家里面,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至少中国的历史学家好像还没有人能够到日本去做这样的史料搜证。 
    ——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对于维系东亚的稳定来说,那段历史中依旧蕴藏着不可忽视的丰富财产,这也正是这本《清日战争》的价值所在。
    ——《书城》

  • 作者简介

  • 宗泽亚,日本研究学者,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科学院工作。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 目录

  • 简目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战争 
    第二章 清日战争观 
    第三章 清日战争大事记 
    第四章 清日战争图记 
    第五章 清日战争表记 
    清日战争年表 
    表记参考资料 
    结束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细目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战争 
    1.1 战争背景 
    朝鲜之乱 
    清日出兵 
    外交纷争 
    列强仲裁 
    和平破裂 
    战争的民意 
    清日两国宣战 
    1.2 清日军力 
    清军战斗力 
    日军战斗力 
    清日两国军力比较 
    1.3 朝鲜战役 
    清日两军动向 
    朝鲜王宫之战 
    成欢战斗 
    平壤会战 
    1.4 清日大海战 
    丰岛海战前动向 
    丰岛海战 
    黄海战前动向 
    黄海海战 
    黄海战后动向 
    1.5 鸭绿江作战 
    清军防御态势 
    日军侵攻满洲 
    山县有朋的冒进作战 
    1.6 金州旅顺作战 
    花园口登陆 
    金州攻防战 
    旅顺攻防战 
    旅顺海防战 
    1.7 威海卫作战 
    清军在山东半岛防御 
    日军在山东半岛攻势 
    威海卫陆战 
    港湾攻坚战 
    1.8 辽河平原会战 
    缸瓦寨作战 
    盖平战斗 
    海城攻防战 
    辽河会战 
    1.9 清日和谈 
    和谈背景 
    第一轮和谈 
    第二轮和谈 
    三国干涉 
    清日战争总决算 
    1.10 台湾作战 
    日本侵台方略 
    武力夺取台湾 
    台湾民众的抗战 
    占领台湾 
    第二章 清日战争观 
    2.1 近代军备 
    近代清国军队 
    近代日本军队 
    2.2 兵站体系 
    清军后勤体系 
    日军兵站体系 
    2.3 情报战争 
    清国的情报事情 
    日本的情报战争 
    2.4 野战通信 
    清国电报通信 
    日本电报通信 
    2.5 战场医疗 
    清军战场医疗 
    日军战场医疗 
    2.6 战争俘虏 
    清国俘虏观 
    日本俘虏观 
    日军俘虏收容状况 
    2.7 战场军纪 
    清军战场军纪 
    日军战场军纪 
    2.8 战争媒体 
    清国战争媒体 
    日本国战争媒体 
    2.9 战争科技 
    清国战争科技 
    日本战争科技 
    2.10 战地民政 
    2.11 清国观形成 
    日本的清国观 
    清国军队观 
    2.12 战争与民众 
    战争与清国民众 
    战争与日本民众 
    战争与朝鲜民众 
    出征兵家属 
    战争与宗教 
    2.13 军国与天皇 
    日本军国之路 
    武士道军人 
    天皇的士兵 
    战争与天皇 
    军国的崛起 
    2.14 战争的反省 
    清国战争反省 
    日本战争反省 
    第三章 清日战争大事记 
    3.1 长崎事件 
    3.2 高升号事件 
    击沉高升号 
    事件的葛藤 
    丰岛海战第一炮 
    高升号裁判 
    3.3 旅顺虐杀事件 
    旅顺事件舆论战 
    旅顺事件目击者 
    野蛮对决的证言 
    虐杀事件的隐匿 
    野蛮文化的悲剧 
    3.4 北洋水师降服始末 
    3.5 清日战俘交换记 
    3.6 李鸿章马关行 
    清日和谈 
    日本媒体报道 
    3.7 金玉均之死 
    暗杀金玉均 
    李鸿章谈话报告 
    凌迟金玉均之尸 
    金玉均之墓 
    3.8 清国密电破译集 
    第四章 清日战争图记 
    4.1 清国北洋水师战舰 
    4.2 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4.3 黄海海战图记 
    4.4 日清战争随军申请愿 
    4.5 日军作战地图 
    4.6 清国陆军主要炮械 
    4.7 日本陆军主要炮械 
    4.8 清国陆军主要枪械 
    4.9 日本陆军主要枪械 
    4.10 日清战争批准条约 
    4.11 大清国光绪皇帝对日宣战谕旨 
    4.12 日本国明治天皇对清宣战布告 
    4.13 中立国宣言 
    4.14 清日战争历史人物 
    清国历史人物 
    日本国历史人物 
    朝鲜及三国干涉历史人物 
    第五章 清日战争表记 
    5.1 战争机构 
    5.2 两国军力 
    5.3 朝鲜战役 
    5.4 清国本土作战 
    5.5 黄海海战 
    5.6 清日和谈 
    5.7 台湾作战 
    5.8 军事体制 
    5.9 兵站供给 
    5.10 情报战争 
    5.11 战争通信 
    5.12 战争医疗 
    5.13 战争俘虏 
    5.14 战场军纪 
    5.15 战地民政 
    5.16 战中民众 
    5.17 日清战争日本民生要事记 
    清日战争年表 
    表记参考资料 
    结束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 序言

  • 本书所称的“清日战争”,中国依传统,通常以战争爆发当年的干支纪年称为“甲午战争”或“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则命名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日清战争”;欧美各国命名为“First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源于清日两国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始于 1894 年 7 月 25 日的丰岛海战。清军在各战场连战连败,最终日军在辽东、山东及台湾登陆,并彻底摧毁了清朝海军主力——北洋舰队。清政府被迫向日求和。1895 年 4 月17 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战争宣告结束。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日本迅速崛起。而清朝的惨败,使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积极宣传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兴中会,倡导民主革命。 甲午战争,被视为近代中日矛盾冲突之始。今日之钓鱼岛、东海等问题,上溯其源,皆与此役有一定关系。至今,双方关系始终是人们关注热点之一。出版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所在。
    作者宗泽亚先生历时数年,大量征引、采用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东京都立图书馆、武藏野市图书馆、西东京市图书馆等处所藏的日本政府、军方、民间的史料和文献,其中包括约 500 幅与战争相关的各类照片、绘画、地图以及近百张数据表格。这些源自日本文献的资料翔实介绍了日本政府、军方、民众、媒体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并对日清两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其制度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许多图、表、数据,是此前较为少见或不为人们所关注的,此番系统整理出版,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学者可进一步研究,读者也可从阅读中启发思考。
    通过作者精心整理和分析的日方的文献、统计数据和资料,有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认知战争的时代背景,更细致入微地观察战争的历史细节,了解作为战争一方的日本,是如何谋划、准备、应对、看待这场战争的。同时也可以明白,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武器、兵力、战术,更取决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了战争体系是否完备、组织理念是否先进,以及国家体制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作为一部专题史著作,本书内容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
    本著作依据日本方面保存的档案材料写作而成,故其中有些内容、统计数据、事件因果、人物评价等,与中国学界和读者的认识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观点和主张,也会有分歧,但这些不妨碍其重要的史料和学术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商榷,也希望能引发广大读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研究和探讨的兴趣。
    感谢作者宗泽亚先生,一遇编辑有疑问,即在日本翻查核实文献,保证了本著作数据和资料言必有据。感谢黄东博士,为本着所涉及的中国近代史史料进行审定、校对。 感谢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辑徐昕宇先生为本书所做的努力。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错漏之处,欢烦请读者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是及时更正。

  • 后记

  • 1894年世界史上记录了一件重大事件,位于亚洲东方大陆的大清国和岛国日本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跨越朝鲜国、清国本土和台湾岛的空间展开,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以清国战败日本胜利的结果告终。
    近世纪的东方亚洲地域,诸国诸民族在长期的国家关系中,建立了独自的政治秩序。十六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为实现西下东方大陆的野心,企图打破以明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但在和明朝军队的作战中败北,丰臣窥视大陆的梦想破灭。十七世纪明朝灭亡,满洲人建立的清国诞生,大清国对日本仍然采取外交限定、贸易统制的大国政策。此后在海洋彼岸的大陆和岛国,以大清国皇帝为主流的王朝体制,和江户德川将军为支流的大君体制在东亚形成。两个有着汉唐文化传承的君主国家,创造了各自的近代文化,经历了辉煌和衰落,建立了独自的国际关系秩序。大清国历史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日本江户历史延续了二百六十四年。
    十九世纪中叶,东亚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清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主权遭到侵害。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引发“黑船来航”事件,迫使幕府打开国门。明治新政府深感西方外来侵略的危机,为了维护国家自身利益,意欲联清、联韩组成三国同盟,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威胁。但清、韩两国无视日本的企望,坚持华夷秩序的宗属国体制,使孤立的日本转而向欧美靠拢,实行“脱亚入欧”的外交路线。明治维新脱亚人欧,加快了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的起步,也使日本和清、韩两国的对立日益加深。在西方坚炮利舰轰击两国的国门时,日本选择了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文明。大清国则继续坚持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结果日本比清国提前四十三年,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东亚地域国际关系秩序中,大清国最耿耿于怀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宪法中公开授予明治天皇,相当于皇帝的“天皇”尊号。传统的华夷秩序体制下,清国对“皇帝”的称谓具有唯我独尊的政治解释。明治政府的所为,显然是无视大清国的华夷秩序,这种平起平坐的行为是对大清国皇帝的轻蔑。清国依仗强大经济的支持,加快军事近代化步伐,对抗日本维新国家的崛起。清国组建了强大的北洋水师,建设了配备世界上最新锐大炮的坚固要塞。大清国为了达到维护华夷秩序体制支配朝鲜的目的,全面警戒日本在朝鲜的进出,鼓励朝鲜坚持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排挤日本对朝鲜的渗透。大清国把朝鲜视为阻止日本西进最重要的属国,绝不能容忍丰臣秀吉当年侵略朝鲜的野心再度重演。
    国家间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差距,使日本无法撼动以大清国为主体的东亚华夷秩序体系。明治政府开始了国家的全民动员,军事上直追大清国,伺机挑战清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日清战争的前夜,日本终于完成对抗清国的军力整备,趁朝鲜东学党内乱,决意和清国在军事上较量。日本通过朝鲜内政改革议案,陷清国于非文明野蛮国帮凶的指责,在国际舆论上孤立清国。日清间相互非妥协的态度,加剧了日清韩三国间的紧张关系。开战外交在复杂的背景下展开,清国回避战争的努力失败,被动投入与日本对决的战争之中。
    清日战争是二十世纪东亚的开幕大戏。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国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削弱,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新生强国日本,一种复合型的东西方国际秩序开始形成。清日战争的爆发,加深了欧美列强国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关系的质变。大清国原始制度被撼动,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清日战争,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战败虽然没有推翻国家政权,清国作为王朝国家继续存在,但清日战争失败带来的影响,导致大清王朝气数殆尽。大清国内乱蜂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汉民族作为国家的政治主流登上了历史舞台。数百年被“愚”化的大陆臣民,终于看到自身在“国家观”中的价值,懂得了明治维新赢得战争的理由。
    维新的日本接受了西方“国民”的概念,国家的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理念。“民”的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日本“国民”思想的诞生,凝聚了国力,赢得了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也唤醒了近代大陆民众渴望解放的动力。
    清日战争经过百年时光,给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隐隐伤痛与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一直成为缠绕这块东方大陆的梦魇。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化中,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华革命的历史纪元。
    清日战争的失败是从外来势力的清国观形成开始的,而清国观的形成源于一个懦弱的国家军队,懦弱国家军队的存在,导致中华民族反复遭到列强的伤害和蹂躏。清日战争半个世纪后,当中国军队在朝鲜与强敌美国联军较量中,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时,“大中国观”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需要一支有能力捍卫国家尊严和民众的强大军队。
    纵观中国近代史,清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悲哀的,但也是幸运的。清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引导中华民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一个新概念的国度,确立国家版图的格局,创设国家间关系的新秩序,衍生新兴中华的历史文明,让世界注视到睡狮的醒来。清日战争给中华民族的再生留下了巨大的政治价值,对中华革命的成功和大清王朝的覆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4年清日两国的战争,清国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国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国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清国和日本国的命名均不能准确表达战争当事国的主宾关系。近代以来日本人改称“日清战争”,中国人继续延用“甲午战争”或衍生“中日甲午战争”的称呼。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著题名《清日战争》,而在日本国角度叙述战争时,使用“日清战争”的表达方式。
    本著少量使用“中国”、“支那”的用语,早期“中国”一词偶见于清国洋务派李鸿章的外交用语中,日本报刊媒体中亦有少量应用。但是大清朝廷并不完全认同中华或中国的称谓,因为中华带有以汉人文化为背景的浓厚色彩。
    日本的近代史不把清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中华是以汉唐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承,清国的华夏子孙只是附庸于大清蛮夷统治下,生存在自己土地上的一个大民族。日本在区别满洲人和汉族人共同存在的国家时,引入了西方词汇中的外来语“china”一词。日本语“china”的西文字表述为“支那”,发音为“西那”。“支那”一词,中性地表述了近代日本对华夏汉民族的认同,对她拥有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满洲族的区分。“支那”一词的汉文描述和应用,在近代史书里可以看到中国人并不忌讳的痕迹。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战争的长期扩大,原本中性的“支那”一词从侵略者嘴里吐出,就逐渐形成了带有贬义的概念。中国的崛起和对“支那”称谓的非认同,是现代中国反对战争,不忘日本曾经伤害过中华民族的政治取向。
    本著的构成以日本国内收藏的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源,书中对战争的叙述和图表的解说,是历史上日本人对日清战争的一般认识。由于清国官方缺少对战争的准确记录和统计,本著使用日本文献研究清日战争,会与中国的历史通说存在矛盾或片面性,作者期待中外研究者逐渐澄明正确的历史史实。书中收录的照片、绘画、统计表等文献,仅反映当时日本人及欧美人对战争描绘的记录,非作者对战争当事国褒贬的立场。
    本著使用的统计资料及表格数据,主要采用了日军参谋本部1904年编纂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戟史》8卷;2005年旧陆军省编纂的《日清战争统计集》4卷;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公开的馆藏文献资料。各文献记载的个别数据存在差异,误差理由和产生的原因不明。基于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思考,本文和表记如实转载,特此说明。
    本著完成之际,诚意向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东京都立图书馆、武藏野市图书馆、西东京市图书馆等提供资料协助的图书馆,致以谢意。对致力于研究和整理清日战争史料的中日学者表示敬意。向长年给予本著协力的张黎明博士致谢。书中的参考资料及引用文献列记《参考及引用文献》,特此鸣谢。

  • 文摘

  • 2.1 近代军备
    近代清国军队
    清朝建国以来,皇帝作为最高统帅君临国家的武装力量。清国早期的军队体系是八旗制,八旗军的兵力总数20万,最初,士兵成分主要由满族旗人构成,后来不断扩充,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三支。清军入关后,组建了以汉人为中心的绿营军,总兵力达50万人。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军队编制及教育一直沿用旧有体制,没有改革和创新,到了清朝末期,军队已经退化严重,腐弱不堪,失去了抗敌御侮的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国注意到战争工具的落后,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到了清日战争时,由绿营军演化而来的勇军和练军,在近代武器装备下成为朝廷对外作战的主力。而八旗军作为朝廷传统的御林军,只负责皇室和京畿地区的安全。
    勇军始于嘉庆年间(1796—1820),由地方武装发展而来。勇军不属于国家正规军,有乡勇、楚勇、湘勇、淮勇,在平叛白莲教反乱中有功于朝廷。乱匪剿灭后,大部分勇军被解散,部分壮兵转编为湘淮军,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赫赫战功。练军始于同治年间(1862—1874),是从退化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中选拔出的健壮士卒组成,改称“练军”。北洋大臣旗下的练军,按照湘淮军的“营哨”“饷章”整编军制,招聘西方国家的军事顾问训练部队,武器装备较多采用西洋枪炮,成为近代清国军队的精锐。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设立第一所海军军事学校“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北洋水师学堂”在天津开校。至清日战争前,“江南操炮学堂”、“天津武备学堂”、“黄埔水师学堂”等十五所军事院校先后成立。1875—1895年间,清国派往英、美、法等国的军事留学生达百余人。清国还组织翻译了英、美、法、德、俄等军事强国的兵制、军队训练、海防配置、军费开支、临阵用兵、兵器制造、战斗操法等七十余种军事著作。北洋水师二十余艘舰船皆任用有留洋经历的人才担任管带,形成有西方海军特征的清国海军。留学英国的“定远”旗舰管带刘步蟾,参考西洋军制撰写的《北洋水师章程》,成为清国舰队的建军宗旨,受到欧美海军界的关注和赞赏。清政府还从欧洲聘用军事人才,帮助训练指导清国海军。
    清国军队有史以来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大多数士卒兵勇是来自没有特权的贫困家庭,从军成为穷人躲避饥饿、解决温饱的一种特殊“职业”。佣兵制度下的军队没有明确的服役年限,军中老年、壮年、青年人混杂,士兵的年龄和经验参差不齐,难以承担相同的军事任务。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下,军队中滋生各种不良风气,将士逐渐失去了实际作战的能力。清日战争的实践证明,清国军队已经完全没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战斗能力。光绪三十年(1905),清国吸取清日战争失败的教训,仿照外国兵制进行军制改革,制定出以“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三种兵役为代表的清国式兵役制度,但是仍然沿袭饷银佣兵的制度。
    1880年,李鸿章奉旨筹办北洋海军,大力采购欧洲近代舰船,兴建海防要塞。李鸿章对建设海防体系颇有见地,主张“水陆相依”,他强调:“水师以船为用,以炮台为体,若有兵船而无炮台庇护,则兵船弹药、煤、水耗尽,必为敌所夺。有池、坞、厂、栈而无后炮台,亦必为敌所夺,故炮台与水师极宜并举。”在德国和英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洋海军修建了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永久炮台群,以及为舰队服务的船坞修理所、鱼雷制造局、栈桥等专用设施。炮台装备德国炮为主的远、近程海岸炮,大炮多为口径35厘米、28厘米、24厘米、21厘米、15厘米、12厘米不等的克鲁伯后膛填弹钢炮,重型炮配置升降机械辅助填弹装置。炮台位置设计互成犄角阵势,能发射穿甲弹、榴霰弹等轻重型弹种,交叉攻击敌舰。清国海防永固型防御体系的建设,大大强化了清国海岸的防御能力,舰队在港湾内的停泊安全得到保障。
    清国近代军事变革的潮流中,缺少战略和战术意义上的远见,使清国在和日本的军备竞赛中逐渐落后。清国在引进西式武器过程中,没有章法、各自为政,进口装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营中新旧兵器混杂情况严重。通过日本在平壤、九连城、缸瓦寨、辽阳、海城、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处的战斗中缴获的清军武器弹药统计可见,清军装备混乱状况十分严重。安徽廪生朱照在给张之洞的《上张香涛制府条陈平倭事宜书》中写道:“炮则有格林、阿姆斯脱郎、克虏伯、田鸡炮、开花炮等种,枪则有新旧毛瑟、林明敦并中国自制之快利枪,名色繁多,殆难指屈。夫枪炮一种有一种之弹药,即一种有一种之施放之法。弹药或误,则与枪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松或紧,皆不适于用,则有器与无器等。中国海军兵轮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虏伯等,一艘必有数种,此炮之弹或误入他炮,则必不能开放;重新取易,愈觉劳费,迟误稽延,多由于此。陆营兵士或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枪,临阵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盖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卤之夫,不能一一辨认;间有一二老于兵者,虽有认识,而仓促时或信手误携,贻害匪浅。况种类繁多,即营官、哨弁尚有不能尽识者哉。”亦有报告:“军内配备之马梯尼枪弹丸有四五种规格之多,制造局内尚存二十年前旧弹丸八十万粒,毛瑟枪弹丸六十六万粒,不合膛或失效弹丸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
    清国军队不仅枪炮武器装备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后勤、医疗、食品、输送等领域内的战争储备同样存在致命伤,很难应对一场近代战争。清国虽然兴建了亚洲最强大的要塞炮群,但海岸炮台只强调正面攻击力,而忽略后路防御。战争中,日军屡屡从后路迂回夺取炮台,轻易摧毁了李鸿章舰船和炮台相互庇护的作战构想。清国军队的军事改革只学到西方军事的皮毛,没有真正掌握近代西方军队的建军思想和原则,并因此在清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清王朝的统治经过二百五十年的兴衰起伏,清初的尚武精神已经所剩无几。朝廷唯恐将领拥兵自重,在军队中设立了文官和武官两重管理制度。武官的权力和地位被不断削弱,在朝廷中的地位明显低于文官。地方战略决策权掌握在属于文职系统的总督、巡抚手中;武官只是战术上的指挥官。战事发生时,各省总督临时任命调动将军参战,文武官员间经常出现作战思维和战法构想相悖的状况。李鸿章身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政务官员;又是主理北洋外交事务的外交官,同时还担任对日作战的总司令官,国家政军体制混乱,这样的体制构造对一场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战争来说,无疑是有违近代战争规律的致命错误。

    近代日本军队
    兵役制
    庆应四年(1868)日本国改元“明治”,开始了“明治维新”。维新政府下的各藩阀兵权奉还天皇,军队合编成明治新军,施行天皇赦令下的“国军”军政体制。明治维新废除了旧的士、农、工、商(四民)差别的封建制度,允许平民名前冠姓,允许平民居住、职业、结婚自由。军内长老山县有朋,倡导在“四民平等”原则下“全民皆兵”的建军方针。明治六年(1873)一月十日天皇颁布“征兵令”,将“四民平等原则”贯彻到兵役制度中,规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都有为国服兵役的义务。日清战争中,日本皇室与国民履行相同的兵役义务,多名适合兵役条件的皇室成员入伍,参加了战争。
    明治国家早期兵役制度,常备军三年(在营);第一后备军两年(每年召集一次训练);第二后备军两年(专务家业)。17岁至40岁男子中未服兵役者,皆为国民军(战争爆发时本地域内守备)。明治二十二年一月,为适应扩军的需要,发布了明治新“征兵令”。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性国民,有义务承担国家的兵役。兵役义务分四个阶段,第一“现役”,年满20岁者服现役三年。第二“预备役”,现役期满者服预备役四年四个月。第三“后备役”,预备役期满者服后备役五年。第四“国民兵役”,年满17岁至年满20岁以及预备役期满至40岁者为国民兵役。日本国民的兵役义务,现役、预备役、后备役、国民兵役,满期合计23年。1893年,日本修订战时兵役编制,现役、预备役、后备役,构成国军的野战部队、守备部队、补充部队的兵源。
    明治维新的兵役制度,彻底改造了旧藩阀的军队体制,成为“国家军队”最重要的法律支柱。政府设置兵部省(国防省),采用法国式军制改编军队,大力扶植军校教育体制,严格接受西方军事思想的训练。兴建陆军屯兵营地、海陆军士官和将校培养军校、兵器弹药制作所、军队专属医院。在“国家军队”意识统合下,把江户时代续存的尚武精神与近代国军意识融合起来,建设成有极高战斗素养的近代国家军事集团。明治维新导入“国家”和“国民”的概念,把国民和国家捆绑在共同生存的精神支柱上,形成军、民、国一体化的“天皇的国家军队”。

    陆军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炮兵作为未来战争的“战斗骨干”开始在军事思想中定位,推动了炮兵兵种空前发展的势头。陆军野战教范采用欧洲炮兵炮术战法,炮兵学校讲义导入“弹道学”课程,聘请意大利武官布拉加尼讲习弹道学,开创了日本弹道学理论基础。弹道学科理论不但在陆军广泛采用,也是当时海军舰炮唯一的弹道理论教程。此后,日本武田大佐又提出了本国的弹道学理论,在陆海军炮兵中推广。炮兵弹道学的应用,使日军炮兵发展迅速,一举跨入炮兵先进国家行列。
    日本陆军的炮兵制式,采用野炮还是山炮,在军中出现过严重意见分歧。野炮论者小川又次中将强调“炮火威力优先论”,山炮论者德国教官梅克鲁主张“炮械机动性优先论”。两人在东京炮兵将校研究会上力陈己见、互不相让,最终陆军大臣大山严折中了双方的观点,采用了野炮和山炮混用方案。日清战争中,师团炮兵联队混用野炮、山炮,获得良好的战果,证明野炮和山炮混合使用具有火力和机动性兼备的战术功能。虽然9厘米臼炮、15厘米臼炮、8厘米加农炮、9厘米加农炮、12厘米加农炮等中大口径炮械,也有少数参加日清战争的记录,但这些炮类没有留下值得赞誉的功绩。反倒是小口径7.5厘米马驮可分解山炮、7.5厘米马拉野炮在战争中战果显著。
    近代早期炮械受火药技术的限制,炮弹射出后硝烟弥漫,极易暴露炮队位置,为此炮兵不惜采用暴露自身,先发制人的手段,先于对手进行炮击,颇有成效。日军炮弹多采用榴霰弹,以杀伤敌军地表目标为目的,弹内携带新式起爆引信,弹头在到达敌阵地上空时爆炸,能有效杀伤地表敌军,成为炮兵制敌的一大优势。榴霰弹的威力震撼,被清军谓之“天弹”,日军大炮一响,清军阵地的士兵就会立即出现恐慌和动摇。
    战前,日本陆军已经发展到六个师团和一个近卫师团的规模,总人数123,047名,马38,009匹。上等兵以下战斗人员总数63,360人、骑兵2,121人,野炮168门、山炮72门。配置有多兵种编制,多方位后方支援建制,全天候军夫机动队,组成集兵站、通信、卫生、情报为一体的近代作战体系。

    海军
    日本系岛国,四面环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建设强大的海防要塞成为明治政府政治、军事发展的既定方针。面对清国强大的北洋舰队,日本感到窒息和压抑,决心发展近代海军,加快海防建设的步伐。可是日本同时并举海防建设和扩张海军舰队,庞大军费预算远远超出日本政府的财政能力。面临这一大难题,明治天皇率先从宫内经费中下赐御内帑金,支援国家海防建设。全国有志者在天皇恩惠感召下纷纷响应追随,总计捐献海防金230万日圆。明治二十年(1887)至明治二十五年(1892),全国各要塞装备的海防火炮总数达212门,除两门大炮从外国购入外,其余全部是大阪炮兵工厂用献纳金制造的。国家用献金款制造的大炮,尾部刻有“献纳”文字标识,以向捐纳者表示敬意,并向献金者授予“黄绶褒奖章”,表彰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联合舰队主力战舰“吉野”号,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制造,使用新型蒸汽机驱动,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装甲巡洋舰。舰上火力配备15.2厘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厘米速射炮8门、4.7厘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2门、36厘米鱼雷发射管5具。“吉野”舰原是清国北洋水师预购,后因海军经费不足被迫放弃。日本一直关注清国订购该款新型军舰的动向,政府动员全国官民的一切力量募捐,明治天皇也省吃俭用捐赠皇室用度。日本终于购得这艘命名为“吉野”号的新锐战舰,大幅提升了舰队的作战实力。
    日本为对抗清国战舰“定远”、“镇远”的巨炮威胁,采用法国造船技术建造了三艘松岛级巡洋舰,并用日本国内绝色佳景“陆奥松岛”、“安芸严岛”、“丹后天桥立”,命名为“松岛”“严岛”“桥立”,海军美其名曰“三景舰”。“三景舰”上装备巨炮,超过“定远”、“镇远”30.5厘米巨炮的口径。但是三景舰的32厘米巨炮在海战中没有发挥预想的作战性能,打败清国舰队实际上是倚仗速射炮强大的速射火力和舰队机敏的运动战法。战后,日本海军通过分析得出清国“定远”、“镇远”舰的30.5厘米主炮优于日舰32厘米主炮的结论,在以后的新造舰上,均采用30.5厘米炮作为主炮标准。
    日清开战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军舰已经达到可以与清国舰队匹敌的数量:炮舰数28艘,吨位57,631吨;水雷艇24艘,吨位1,475吨,合计舰艇52艘,总吨位59,106吨。联合舰队人才济济,大多数舰长是毕业于西洋军事院校的优秀人才,他们成为日本海军的最重要力量。

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清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hinabook2006
后浪的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