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的20世纪建筑
构成主义时期
一 与什么分离?——“新艺术”(Art Nouveau)和维也纳分离派(The Vienna Secession,1890-1910)
二 要表现什么?——达利、高迪与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910-)
三 艺术要走上大街——俄罗斯构成派(Constructivism,1920-1949)
四 抽象化的尝试——荷兰的风格派(De Stijl,1917-1931)
现代主义时期
五 保护自然——美国F.赖特与芬兰A.阿尔托的“有机性”(Organic)
六 现代主义(一)——格罗皮乌斯:包豪斯(Bauhaus)与“新客观性”(New Objectivity,1919-1933)
七 现代主义(二)——“装饰艺术”(Art Deco)与“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八 现代主义(三)——新纪念性:路易斯·康
九 现代主义(四)——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勒·柯布西耶与CIAM
十 现代主义(五)——场所精神:X组(Team X),成为CIAM的掘墓人(1953-1963)
后现代主义与近现代主义混战时期
十一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一)——美国:文丘里、摩尔、格雷夫斯
十二 后现代主义(二)——欧洲:斯特林、霍莱因、波菲尔
十三 解构——屈米的“疯狂”(1980年代)与艾森曼的“加法”(1990年代-)
十四 近现代主义(Late Modern)——既没有死亡,也不是“晚期”
十五 一段插话
十六 “批判地域主义”对“普世文明”的抵抗
十七 “现代建筑”的反思性实践——地形、形态、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公共形式
十八 新的挑战(一)——B.屈米的“非理性”(Irrationality)与F.盖里的“肖像建筑”(Iconic Building)
十九 新的挑战(二)——Z.哈迪德的流动性
廿 新的挑战(三)——R.库哈斯的“策划”以及“多孔通道理论”
廿一 俄罗斯-苏联-独联体的建筑
廿二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建筑
第二部分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20世纪建筑
廿三 日本、朝鲜、韩国的建筑
廿四 拉美国家的建筑
廿五 非洲国家的建筑
廿六 南亚国家的建筑
廿七 东南亚国家和南太平洋岛国的建筑
廿八 中、近东国家的建筑
廿九 中国的建筑
第三部分 21世纪的当代建筑
卅 21世纪的当代建筑概述
(一)21世纪开端的三位“元老建筑师”——盖里、哈迪德、库哈斯
(二)开路先锋一: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三)开路先锋二:D.里布斯金
(四)开路先锋三:S.卡拉特拉瓦
卅一 当代建筑实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的20世纪建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20世纪建筑,21世纪的当代建筑3部分,通过30多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作者对世界现代建筑创作及发展的理解,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作者在长年学习和研究建筑的过程中,陆续记录下其有关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的学习体会,于90岁后集结成本书。全书统览20世纪世界现代建筑,以历史发展为引线,将典型建筑精品案例串联起来,进行分类与解读,让读者能够看到这些建筑精品在时间上的前因后果。全书论述深入浅出,不仅适合建筑专业读者学习,更是一本由建筑大家写给广大读者的普及书,借由本书,培育建筑欣赏的能力,如同学习诗歌、绘画一样,让生活更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