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影会》(简体字版,全3册) 第一册:现场 / 第二册:档案 / 第三册:观点 徐勇主编/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
运费: | ¥ 0.00-15.00 |
库存: | 9 件 |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四月影会(简体字版,全3册)
第一册:现场 / 第二册:档案 / 第三册:观点
主编:徐勇
出版社: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7
尺寸:263 x 185 x 80 mm ,
页数:916页
ISBN : 978-988-237-229-0
工本费:450元
内容简介
在陡变时代爆发的一场摄影观念更新运动
四月影会,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后首个民间自发的青年摄影团体。它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举办的三回艺术摄影展,是改革开放之初发生的一场摄影观念更新运动,掀开了中国摄影史的新篇章,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四月影会1979年4月1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第一回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性事件之一。它的缘起与经过,四十余年来并未得到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意义与价值,也迄今未得到艺术界的充分重视,展开讨论,予以明确。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相关资料难以寻觅。这部文献是对四月影会活动的全面回顾与深入讨论,填补了中国艺术史的一段空白。内容包括首次公布的展览作品文献与档案、当时文化艺术界对展览的报道与评论、对四月影会主要成员及相关者的访谈等。
作者简介
徐勇,艺术家。1954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1984年至1988年担任北京广告公司摄影师。1993年发起北京胡同文化游览活动。2003年发起「再造798」艺术活动,是北京798艺术区主要发起人之一。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艺术代表作有《胡同101像》、《解决方案》、《十八度灰》、《这张脸》、《底片:扫描》等。
目录
第一册「现场」
序言
●四月影会第一回展览文献
展览现场
观众留言和来信
中山公园兰室座谈会
中国摄影学会座谈会
出版物
报道和评论
附:1976-1979年重要事记
●四月影会第二回展览文献
展览现场
北海公园画舫斋座谈会
征稿通知和观众来信
出版物
报道和评论
新会员名单
巡展资料
《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二回目录
●四月影会第三回展览文献
展览现场
出版物
报道和评论
相关资料
部分作品目录
附:三回展览现金收付账
第二册「档案」
目录
●四月影会第一回展览作品档案
●关于四月影会第一回展现场
作品记录材料的说明
●校正图说
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具有版權的資料
第三册「观点」
目录
●四月影会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发言
上午会议记录
下午会议记录
●四月影会访谈(上)
王志平访谈(一)
王志平访谈(二)
李晓斌访谈
王苗访谈
金伯宏访谈
李英杰访谈
许涿访谈
吕小中访谈
李江树访谈
翁乃强访谈
任曙林访谈
●四月影会访谈(下)
叶文福访谈
袁毅平访谈
龙憙祖访谈
尚进访谈
艾未未访谈
黄锐访谈
李永存访谈
马可鲁访谈
徐晓访谈
岛子访谈
●文献主要相关人员简历
●致谢
序言
1
这部文献搁置了十二年终于编辑出版,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然而此时,四月影会第一回展这个中国当代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
1979 年 4 月 1 日,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一回”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开幕,开启了中国当代摄影史的进程,与随后而来的无名画展、星星美展一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性事件。文献所以搁置,是因为在中国内地鲜有愿意接受它的出版社。这固然有市场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四月影会展览,与1978 年至 1989 年之间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一样,起初被官方默许甚至肯定,后来又被边缘化、敏感化,成为官方警惕和回避的议题。
四月影会,是 70 年代北京众多的基于青年聚会的非正式性组织之一。70 年代初林彪事件以后,文革进入下半场,社会意识形态壁垒随着国人对文革、对毛泽东本人的质疑开始松动。北京干部子弟非公开的“地下”家庭聚会兴起,“圈子文化”蔓延到年轻工人和回城知青群体,并于70 年代末形成潮流。读书、诗歌、摄影、绘画等,各类圈子成员因志趣相投形成聚合,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气息,在充满戏剧性变化和张力的国家政治与社会现场形成能量,彼此影响。各圈子的成员间既有交叉关联,又有独立行动。我与四月影会成员是摄影同路人的关系,和其中很多人成了朋友。对他们至深的印象来自中山公园兰室的第一回展。70 年代这类青年圈子频繁而多样的活动,其实是一代人的文化运动。对此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 80 年代文艺高潮的前戏。回味那段历史,这话说得不错。
以“自然·社会·人”命名的第一回展,是当时轰动京城与文化界的事件。参与者们刚从逆境中走出,面对空前的文化荒芜、尚不确定的社会未来。展览主要发起人王志平在前言中写道:“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
历史有巧的是,北京中山公园正是中国摄影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摄影团体“北京光社”1924年首次作品展览的举办地。这仿佛构成历史遥远的呼应。然而四月影会的三回展览当时均未做专项的文本影像记录,之后也缺乏系统性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以致对它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及更广泛的读者找寻资料十分困难。这是它迄今没有得到艺术界的充分重视、并将四月影会明确地纳入中国当代艺术脉络展开讨论的原因之一。希望这部文献的出版,能够弥补历史、消除遗憾。
文献的基本资料,源于我和艺术批评家舒阳先生在 2009 年 3 月组织“四月影会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时的收集。编辑过程中又通过网络和社会查找尽可能地做了补充。我们以尊重史实的客观态度对资料进行事实核查及录取编辑。相信它是到目前为止资料搜集、议题讨论最充分完整的一部。
2
《四月影会》文献分为三册:第一册:现场;第二册:档案;第三册:观点。
“现场”,主要为展览现场图片与当时资料的影印件。以三回展览的先后排序。第一、第二回展辑入资料较多。第一回展的时间点和作品呈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具有版權的資料现,不仅在创作意识上对文革宣传图像形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更是回过头,跨越数十年对民国摄影艺术的伸手接续,显示了策划者和参与者对艺术现代性的自觉诉求。这与之前其中部分成员的“四五”摄影,及之后举办的两届展览意义明显不同。尽管策划组织者一再宣称展览内容回避“政治”,但是无法回避展览本身就是一群年轻摄影人思维觉醒的政治表达。由于是文革后的首个纯民间、自发组织的摄影艺术展,它成为历史的标识。在文本图片结构中,第三回展的资料因所能收集的原因,数量相对较少。
“档案”很特别,是一份基本完整的第一回展作品现场摄影记录,用 35 毫米底片直接影印贴在稿纸上,共 283 页。唯一缺失编号第 119页。档案照片是作为官方的中国摄影学会,派人在展览举办者不知情的状况下拍摄的。四十余年的稿纸颜色呈黄。这份文件对四月影会的研究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弥补当事人的记忆损失,纠正以往有关第一回展作者与作品数量统计的误差,也说明当时的官方摄影体制与民间四月影会之间的关系。文件由李英杰先生提供。彩印方式还原了时间与物质的痕迹。
“观点”的内容,全部根据四月影会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的现场发言,以及会前会后对当年相关人员采访的录音录像文件整理。研讨会主要围绕四个议题展开学术讨论:1. 四月影会展览是中国当代摄影的开端;2. 四月影会第一回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事件之一;3. 四月影会及其展览的策展理念和学术方向;4. 四月影会内部对摄影本体价值的争论。讨论过程中与会者又增加“四月影会精神”这一议题。研讨会参加者除四月影会主要成员外,还邀请到当时官方摄影体制内的有关成员 ,《今天》诗刊、无名画会、星星画会成员 , 当代艺术学者、摄影学者等共聚一堂。幸运的是还邀请到为第一回展照片题诗、与四月影会失联的著名诗人叶文福先生。研讨会缺席在此之前去世的星期五摄影沙龙代表人物池小宁先生,是个遗憾。会前会后采访对象共二十人,希望提供多元、多层面相互交叉印证的史实与观点。
四月影会活动仅存续三年。依据现有资料能查证到作品的原则统计,四月影会 1979 年第一回展参展作者 53 位,作品 300 余幅;1980 年第二回展参展作者 151 位,作品 537 幅(组)。1981 年第三回展参展人数及作品数迄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组织及参与者均无法提供准确记忆。对三回展览的作品,文献除在第三册“观点”中随访谈文章插入一些第一回展及其相关的图片,以对应谈及的内容,我们避免做主观判断,选择性地呈现。
为何一个如此充满能量,在陡变时代爆发出光焰,事实上制造了一场文革之后摄影观念更新运动,掀开中国摄影新篇章的民间摄影团体,在三年之后即复消失,至今没有重生的能力?是成功抑或失败?读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结合个人的社会历史经验,也许能得到多视角又大体明晰的问题答案。
作为这部文献的执行编辑,艺术家葛磊先生对资料的补充做出了贡献。
徐勇
2020 年11月24 日
书籍展示
最新出版的《四月影会》(三册套),内容包括首次公布的展览作品文献与文档、当时文化艺术界对展览的报导与评论、四月影会主要成员及相关人士的访谈,是有关四月影会最齐备的资料汇集。
第一册「现场」,主要为展览现场图片与当时资料的影印件,以三回展览的先后排序。第一、第二回展辑入资料较多。第一回展的时间点和作品呈现,不仅在创作意识上对宣传图像形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更是回过头,跨越数十年对民国摄影艺术的伸手接续,显示了策划者和参与者对艺术现代性的自觉诉求。
第二册「档案」很特别,是一份基本完整的第一回展作品现场摄影记录,用35毫米底片直接影印贴在稿纸上,共283页。唯一缺失编号第119页。档案照片是作为官方的中国摄影学会派人拍摄的,四十馀年的稿纸颜色呈黄。这份档对四月影会的研究十分重要,可以弥补当事人的记忆损失,纠正以往有关第一回展作者与作品数量统计的误差,也说明当时的官方摄影体制与民间四月影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册「观点」的内容,全部根据四月影会三十周年纪念研讨会的现场发言,以及会前会后对当年相关人员採访的录音录影档整理。研讨会参加者除四月影会主要成员外,还邀请到当时官方摄影体制内的有关成员,《今天》诗刊、无名画会、星星画会成员,当代艺术学者、摄影学者等共聚一堂。会前会后採访物件共二十人,希望提供多元、多层面相互交叉印证的史实与观点。
免责声明:文字信息和部分图片资料均来自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及主编徐勇先生提供。
- 映画廊
-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画册看得少……”爱好摄影的人们,想在北京寻觅一处充电学习的好去处,像素书店必是你的选择之一。 位于798艺术区七星中街的像素书店是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的附属空间。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