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39.00
运费: ¥ 0.00-15.00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图0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图1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图2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缩略图0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缩略图1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天天向上:有办法的父母,会写作业的孩子

定价: 59.00

作者: 田宏杰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8-10

页码: 304

装帧: 1

开本: 32

ISBN: 9787521766561


1.教育心理学实战名师为中国家长量身打造的实战型陪写作业指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磨蹭、坐不住、发呆……方法用得对,孩子写作业不用陪!
2.家长不可不知的4大陪读误区,陪了不能白陪!粗暴教养?佛系育儿?过度崇尚努力?盯太紧,总是催催催?家长都需要避开!
3.3大系统X 28个陪学妙招,做有办法的父母,让孩子自己会写作业。拖拉?用20秒法则,将任务化大为小,快速启动。小动作多?写好清单,排除干扰,清理桌面,孩子小毛病一一化解,培养自主学习力。
4.理解孩子心理,赢得亲子关系。注意力不集中?要知道孩子14岁以前大脑额叶抑郁功能弱;总说“我不会”?可能是失败导致了孩子习得性无助。家长陪学不是要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
5.内文双色易读,“田老师知识卡”清晰讲解,每章有“课后操作手册”,实战场景下手把手带练。
实用陪学方法书,陪孩子写作业不再鸡飞狗跳!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很多家庭反复上演,面对孩子写作业时磨蹭、马虎、退缩、对抗,家长常常濒临崩溃,忍不住要大吼大叫,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写作业,陪还是不陪?应该怎么陪?深耕儿童心理研究与教学工作20 余年、被誉为“老师们的老师”的田宏杰认为,孩子写作业不仅要陪,而且要做到低年级陪好, 高年级陪少。
在《天天向上》中,作者结合儿童心理发展机制及实际场景, 总结了:
四大陪学误区
粗暴教养,打、骂、吼
佛系育儿——“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开心就好”
过度崇尚努力——“你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
盯太紧,总是催催催
三大学习系统
方法系统:如利用清单法,让孩子高效学
动力系统:如学会有效鼓励,让孩子愿意学
支持系统:如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持续学
28 个实用陪学妙招
针对孩子磨蹭、小动作多、学习不主动、没动力等具体问题, 还原实际场景,教你怎么说,练会怎么做。
相信许多家长在翻看这本书时会惊呼“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的”。通过这本书,你将会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练会与孩子沟通、陪孩子学习,顺利从陪好过渡到陪少, 培养出天天向上的孩子!
前 言 利用好每天的作业,积极培养孩子的长远学习能力

开 篇 常见教育误区与应对
一章 陪学误区 → 小心适得其反的陪伴
误区一:粗暴教养,打、骂、吼
误区二:佛系育儿—“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快乐 就好”
误区三:过度崇尚努力—“你很聪明,就是不够 努力”
误区四:盯得太紧,催催催

一篇学习的方法系统:让孩子高效学
第二章 快速启动→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怎么办
心理机制:为什么孩子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
20 秒法则: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清单法:确定作业顺序,一一搞定
打钩法:让大脑及时获得奖励
课后操作手册
第三章 有效自控→写作业时小动作多,怎么办
心理机制: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说好一句话:让孩子从小动作上冷静下来
排除干扰法:把焦点集中在当前任务上
番茄钟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课后操作手册
第四章 刻意训练→刷题有方法,让孩子取得好成绩
心理机制:为什么大量刷题反倒会变“笨”
刻意练习:有目的做题才能又快又好
过程性目标:让孩子考试不“马虎”
转换信念:孩子做错题不用急
课后操作手册

第二篇学习的动力系统:让孩子愿意学
第五章 成长型思维→孩子畏难,怎么办
心理机制:为什么越“加油”,孩子越退缩
习得性无助:目标不要设得太高
小步子原则法:在能达成的目标中获得自信
成长型思维:帮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课后操作手册
第六章 情绪控制→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怎么做
心理机制:为什么孩子总是输不起
输赢观:树立正确观念,关注输赢过程
心理韧性:成绩不好,怎么反弹
免疫机制:不断挑战压力,才能越战越勇
课后操作手册
第七章 有效鼓励→夸对了,孩子学习更省心
心理机制:为什么越夸奖,孩子越不能坚持好行为
聚焦具体行为:不要空洞地夸孩子“真棒”
强化内在好处:激发孩子内在动机
模仿卓越:如何正确地夸“别人家的孩子”
课后操作手册

第三篇 学习的支持系统:让孩子持续学
第八章 营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安心写作业
心理机制:氛围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家庭环境:做成长型父母,一起“学”
情感环境:让学习与积极情绪建立联结
放下焦虑,让教育走得更远
课后操作手册
第九章 假期管理→好的假期安排,让孩子更进一步
心理机制:认识并利用防御性悲观主义
现实性目标:制订可完成的假期计划
契约法:按照约定完成任务
历练优势:利用好假期,强化优势能力
课后操作手册
第十章 自我管理→写作业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
心理机制:自我决定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划定边界:把学习的管理权还给孩子
搭建阶梯:为孩子的自我管理提供支持
双轨制:“孩子管—家长督”保证目标的实现
课后操作手册
第十一章 沟通密码→和老师保持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心理机制:为什么孩子难以理解老师的好意
成为翻译器:帮孩子读懂老师评语背后的期待
愤怒的孩子:老师批评错了,家长怎么做
细节原则:如何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
课后操作手册
田宏杰,著,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标准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专攻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从事儿童心理科研、教学工作20 余年,所教的学生很多都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心理咨询师,被誉为“老师们的老师”。
陪伴孩子写作业的父母需要明白,陪是为了不陪,陪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而好习惯比高分数更重要。这本书的作者以丰富的学识和扎实的经验,为父母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指点迷津,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孙云晓
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但有科学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转化成可操作的方法,让家长帮助孩子突破一个个学习困境,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罗良
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通过每天的作业,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田宏杰博士的这本书从学习的方法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三个维度,帮助家长掌握科学陪学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校长 钮小桦
陪学就像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父母不是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要帮助孩子一起赢得终身学习能力。田宏杰老师的这本书可以指导父母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智慧,练习有效的陪学方法,帮助孩子会学习、爱学习。
——史家教育集团原党委书记、原总校长 王欢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不断提升的能力。这本书可以指导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需的教育能力,把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转化为实际的陪学行动,帮助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力。
——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倪百明
前言 利用每天的作业 培养孩子长远的学习能力
在青少年教育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在“陪学”问题上常常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不想陪,因为无论自己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还弄得亲子关系十分紧张、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又不敢不陪,怕一旦自己松手,孩子真的就不学了。家长很苦恼地问我:“田老师,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到底该不该陪?”
面对“陪不陪”这道选择题,很难给出答案。因为在陪与不陪之间,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须考虑,那就是孩子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陪学过程中,写作业只是明线,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重要的。如果家长陪学,眼睛只盯着作业,又盯得太紧、催得太急,那一定会削弱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果家长不陪,那些天资聪颖、专注的孩子当然没有问题,他们能够做好作业并顺利成长,但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受大脑神经发育水平的限制,难以独自面对学习中的倦怠和挫折,容易对学习产生无助感,无法在中小学这个关键时期形成重要的学习能力。
所以,“陪不陪”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家长一定要陪, 而且要陪好,要会陪!陪的不只是作业,还要利用每天的作业培养孩子长远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理解孩子、用对方法,在陪孩子解决作业难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而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家长陪学的力度应逐步下降,把学习的管理权逐步还给孩子,直到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不用再陪。
2019 年1 月,我的《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正式出版, 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这本书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的70 个问题情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很多家长在评论区留言:“好像田老师在我家装了摄像头, 书里讲的都是我家孩子身上每天发生的事。”甚至我上中学的外甥女看到书后问我姐:“妈,你是不是把我学习的事都跟我老姨讲了,感觉书里写的都是我。”家长和孩子都有“被看到”的感觉,感觉书里写的就是自己。家长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观念有了巨大变化:“以前看到孩子磨蹭、拖拉我就会很生气,觉得都是孩子的错,忍不住要去责骂他,但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需要理解孩子,掌握方法。”
但是,家长仍然有一个困惑,从“理解”到“做到”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无法跨越,看书的时候觉得道理明白了、方法也掌握了,但到真的用起来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常常陷入“我明白,但我还是做不到”的困境。所以我决定写一本训练营模式的训练手册,把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讲清讲透,对每个让家长头疼的作业问题进行手把手带练,在提升家长养育和陪学技能的同时, 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本书的每一章都会使用“认知—方法—训练”的模式对每一个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讲解、训练。在认知部分,对问题情境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认知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困境,让家长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在方法部分,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讲解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家长明白应该如何做;在训练部分,将具体方法串联起来进行流程式的任务练习和话术练习,帮助家长在陪学实践中会说、会做,实现从“理解”到“做到”的跨越。
本书开篇对家长陪学的三大误区进行了分析,帮助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觉察;然后通过三篇内容,帮助孩子构建学习力系统:方法系统、动力系统、支持系统,实现高效学、愿意学、持续学的目标。
一篇是构建“高效学”的方法系统,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解决爱拖拉、没方法的问题。本篇分为三章,分别是:在启动阶段,减少阻力,提高写作业效率;在执行阶段,增强自控力, 把意志力集中在作业任务上;在反思阶段,提高目的性,实现能力的成长和精进。
第二篇是构建“愿意学”的动力系统,帮助孩子改变学习信念,激发内在动机,解决不想学、没信心的问题。本篇分为三章, 分别是:在遇到难题时,通过成长型思维树立达成目标的信心; 在遭遇挫折时,提高心理韧性,激发消极情绪下的积极力量;在取得进步时,进行过程性反馈,激发内在动力。
第三篇是构建“持续学”的支持系统,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不坚持、靠吼叫的问题。本篇分为四章,分别是: 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感环境,让孩子安心学习;规划假期任务,磨炼自身优势,帮孩子实现弯道超车;将学习管理权交还给孩子,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老师良好沟通,形成合力, 为孩子学习积累成长资源。
从“理解”到“做到”的跨越不是看了书、做了练习就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练习的过程。就像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波希娅·纳尔逊的《人生五章》给我们的启示:从看到人生的“深洞”到“绕道而过”、“走上另一条街”,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陪学中要智慧地觉察, 勇敢地坚持,在陪学中培养孩子长远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一个会学习、爱学习、天天向上的孩子。

第三章
有效自控→写作业时小动作多,怎么办
注意力不集中会降低学习效率,让孩子的时间都耗在学习桌前,却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有位妈妈抱怨说她的孩子“写作业时, 小动作多得让人受不了,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尺子,要不就把橡皮切成小碎块。有一天,他坐那里写数学作业,刚写了一道题,就不知从哪儿撕下来一张小纸条,把纸条揉成团、展开,再揉成团、再展开,玩得不亦乐乎。我在旁边看了5 分钟,他都没有发现”。孩子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被这些小动作不断拖后,老师也隔三岔五地提醒她:“孩子上课玩东西,接话茬儿,严重分散了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小动作和走神行为呢?

心理机制: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实际上,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与其大脑神经功能的发展有关。我们的大脑神经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兴奋,二是抑制。这两个功能就像是汽车的加油和刹车系统:兴奋功能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加油,让大脑运转起来;抑制系统就像是刹车,让我们在该停的地方停下来,让我们能够按照预定的路线行动。也就是说,兴奋功能让孩子开启学习状态,抑制功能让孩子把其他干扰刺激引起的兴奋抑制住,把有力量集中到眼前的学习上。心理学研究者麦克维和凯恩提出的“执行控制失败假说”认为,对干扰刺激执行控制的失败是个体走神的原因。如果孩子想很好地写作业,他就要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兴奋起来,同时对其他的事情有效地控制,比如在揉纸条的时候他要对自己说“停下来,把纸条放下”,把揉纸条的兴奋抑制住;想到其他有趣的事,也要告诉自己“别想这些了,回到学习上”,把走神的想法抑制住。这样,孩子才能把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写作业这件事上。这个抑制的力量,就是让孩子专心写作业重要的力量。

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存在的困难是,神经抑制功能要依赖大脑额叶的发育,而额叶要在14 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善,也就是说,14 岁之前孩子的神经抑制功能还没有发育好。这就使得他们容易燃起神经兴奋,不管铅笔、尺子、橡皮,还是其他东西都会让他们兴奋、走神;但抑制功能弱使得他们想要抑制走神的冲动很难,要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任务上很难。

说好一句话:让孩子从小动作上冷静下来
当孩子的注意力从当前的学习任务转移到其他无关的任务时,他们常常是意识不到的,等他们注意到时可能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眼前的走神行为,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手头的小动作拉回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上。
观察陪学行为,揪出无效的唠叨
家长在发现孩子的小动作时,常常会提出让他停止走神的要求,“别玩橡皮”,“别玩笔”,“别走神”。可是孩子往往把这些要求当成唠叨,跟没听见一样,该干啥干啥,甚至玩得更欢。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要求,越不让玩,玩得越欢?其实这是因为家长提要求的方式不对,准确来说,是因为家长提要求的方式不符合大脑的运行规律。
我们看这三句话:“别玩橡皮”,“别玩笔”,“别走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字—“别”。我们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有很多项功能,但是它有个“缺陷”:它听不懂这个“别”字,它听不懂“别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就像我们去餐厅点菜,我们跟服务员说:“给我来道菜,不要牛肉,不要土豆,不要西红柿, 别放洋葱,别放胡萝卜。”服务员听到后会问:“那你要什么?” 我们说了一堆“不”“别”,他听不懂;只有说清楚我们要什么, 他才能行动。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来体会一下“别”这个字在指导我们行为时是怎么失效的。首先,给自己定一个20 秒的倒计时; 然后,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用做,只试着执行一个命令—“别想一只棕色的、长尾巴的、倒挂在树上的猴子”。给自己计时20 秒,试试看能否做到“别想这只猴子”的要求。怎么样,能做到吗?一定做不到!我们越不想去想它,就越会感觉那只猴子在眼前荡来荡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我们读到“一只棕色的、长尾巴的、倒挂在树上的猴子”时,这只猴子的形象就在大脑中兴奋起来,要想做到“别想”,我们需要用抑制的力量把这个神经兴奋抑制下去。但哪怕对我们成人来说,也很难抑制兴奋的想法。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已经是成人,我们也听不懂“别”“不”的指令。所以,我们告诉孩子“别玩橡皮”,他要用抑制的力量拼命地去压制想玩橡皮的冲动,这很难。尤其是对14 岁之前、大脑额叶还没有发育好、抑制能力还不足的孩子来说,执行这个指令更难。

当我们对孩子说“别怎么样”的时候,他听不懂“别”字, 他只听到“别”字后面的字。我们说“别玩橡皮”,他听到的是“玩橡皮”,玩橡皮的想法兴奋起来;我们说“别玩笔”,他听到的是“玩笔”,玩笔的想法兴奋起来;我们说“别走神”,他听到的是“走神”,走神的想法兴奋起来。所以这几句话,我们说出来没用,反倒会提醒孩子去玩橡皮、去玩笔、去走神。
家长要对自己和其他家人陪学中的言语观察一周的时间,看到唠叨性的、否定性的言语,比如“别”“不”,或者负面言语, 比如“磨蹭”“走神”“玩笔”等,就把它记录下来,然后用正面的言语和正面的要求加以替换。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天天向上 有办法的父母 会写作业的孩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