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懂得爱懂得生命系列 懂得生命 在自我探索中成长 全新增订版
定价: 49.80
ISBN: 9787521603675
作者: 麦基卓,黄焕祥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0
用纸: 轻型纸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豆瓣评分8.5自我成长之作,时隔17年全新增订版
你是否也曾有莫名的迷失感,不知身心应安放于何处?
海文学院创始人麦基卓、黄焕祥,奉献四十年理论与实践的精华
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内在自我、重建外在关系
深切体会生命的完整与圆满,找到安身立命的自信
我们是浩瀚宇宙里渺小的存在,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
当你走到光的尽头,然后决定踏入未知的黑暗时,你一定要相信,会发生的状况不外乎两种——不是找到稳固的立足点,就是学会飞翔
旨在帮助那些希望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两位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让你能够探索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并找到和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两位作者是海文学院的共同创办人,他们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疗愈过程中的事例与经验,向读者介绍了一种整合身心,强调自我对健康、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责任深度探索的自我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真诚地与读者分享如何应对焦虑、激发自己的能量、如何富有创意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天赋,特别是在建立于他人关系方面。相信每一位读者阅读本书之后都会激发心灵的共鸣,找到一直纠结的问题的答案,放下执着,享受当下的人生旅程。
一部分 发现力量
1章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 003
第2章 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 017
第3章 再谈外在权力与内在力量导向的区别 / 034
第4章 自我价值感、镜映与自我疼惜 / 052
第5章 理所当然 / 057
第二部分 面对焦虑
第6章 存在焦虑:人生在世的挑战 / 065
第7章 定位:在时空中找到自由 / 073
第8章 从物化到包含:架桥 / 087
第三部分 亲密关系
第9章 亲密 / 101
10章 沟通模式 / 113
11章 愤怒:负责任地分享感受 / 123
第四部分 健康与疗愈
12章 在病症与健康中学习 / 133
13章 过敏症与恐惧症:关于自我界定的问题 / 145
14章 多发性硬化症:我们的方法 / 154
15章 摆脱抑郁 / 176
16章 能量观与健康 / 189
第五部分 问题与机会
17章 改变与转化:做自己的风险 / 201
18章 超越治疗:助人关系中的发现与成长 / 210
19章 从求生到发现:走出受虐阴影 / 220
第20章 受虐记忆:需要一个持平的观点 / 237
第21章 信守无谓的“真理” / 249
第22章 灵性、宗教与意义 / 265
后记 / 271
附录:注释 / 273
麦基卓,英国人,医学博士、文学博士及专业针灸师。曾在英国学习针灸,并获得英国颁发的针灸营业执照。
两人是海文学院的共同创办人,强调自我对健康、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责任的深度的自我发展方式。他们的远见和价值观是获得世界性瞩目的海文课程的基础,在30多年的专业伙伴关系中,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和教学,举办过许多研讨会和工作坊,在工作中融入跨文化的方法。他们也是许多机构、公司和团体的咨询顾问,拥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
黄焕祥, 黄焕祥(Bennet Wong,1930—2013),医学博士、文学博士、加拿大内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在门宁格精神医学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医学训练。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从多年来的助人工作上,我们觉察到一个十分普遍的困境。我们遇到的人多半都隐约觉得自己不大对劲,我们自己也有过这种经验。它不见得会出现在意识的前景,然而每当我们向内探寻时,就会发现这种莫名的迷失感,或者“身心不安顿”的感觉,生命似乎出了什么差错。许多人也表述过类似的经验,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究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人们也常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也许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这跟我们与自己较深的本质失联,以及那伴随而来驱使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有关。
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架构,探究的就是这个现象。它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基石,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基石。这个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看自身处境的视角,以及一个跟他们已经步上的某些道路的不同选择。简言之,我们相信在力图达到理想的自我形象却未能如愿的过程中,人们脱离了他们真实的本质,困在自我憎恨的循环里,为自己带来种种且往往是悲惨的后果。深谙成功之道的人,往往也是备受敬重、被推崇为楷模的人,但这些成功者的内心里,却常因为寂寞、对内在本质的渴望和无孔不入的自我憎恨,而饱受煎熬。
我们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去运用他们自我疼惜的能力,去开创不同的人生。这些是我们根据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西奥多·鲁宾(Theodore Rubin),1和其他人的论述,经过多年探究所建立的想法。我们很欣慰已有许多人因实际应用这些概念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真实我、理想我和现实我
我们称这个思想架构为三“我”:真实我(Authentic Self)、理想我(Ideal Self)和现实我(Actual Self)。不过要声明的是,这些“我”并不是分离、个别的实体,而是一个过程的情意丛(constellations)。你也可把它们想成一个人的不同面向,或是一个历程的不同元素;然而,它们并非静止的“东西”。
我们假设每个个体生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架构里,我们称它为真实我。我们说过,使用这个具体化的标签是权宜之计;它其实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有着双重的本质: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存在状态”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示现。以此而论,我们在根本上不仅彼此相连,也跟宇宙的运行相连。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分离的个体,同时也都彼此相连,或共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因为这样的本质,我们注定会感到既孤独又相属。个体的真实我面向从婴儿的基本本质和人格特质即可见一斑。一如许多母亲可证实的,似乎每个孩子自生命之初即展现出独特、个别的性格,一种个体生命的特有本质。有些人也许会称这个真实我为“灵魂”,但无论我们叫它什么,它都包含了个体生命的有潜质,这些潜质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未来的经验而开花结果。一如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每个人自生命之初便是一二的。然而,纵使每个人都如此特殊,但每一个真实我都会从有其他的我以及整个宇宙显现出来,而且始终与之相连。这就是我们的灵性本质。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幻想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殷切、竭尽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梦想孩子将来能超越自己的成就。他们也许会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与发展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激励孩子和父母去追逐成功与成就的过程(若孩子做“对”了,父母便成功了)于焉展开。这是一个要的过程,但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父母鼓励孩子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热烈地奖赏他们,从而启动了一个诡异的动力机制。在殷殷期盼孩子成功的同时,父母经常也会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示不满。面对这样的处境,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自己还不够好,他们须设法改变这一点。即使得到父母正向的回馈,年幼的孩子也认为那是对他们达到理想我的奖励,而不是对他们本然存在的认同。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目标就是实现那个理想我,成为一个跟本然自我不一样的人。真实我显然是不够的。就这样,孩子将父母和他人的期许内化为对自己的期许,开始建构我们所谓的理想我;那是孩子取悦重要他者应有的形象,毕竟那些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对象。
……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