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本书系统整理了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潘树和教授临床50余年中积累的关于中药应用的宝贵经验。本书分为总论、各论两篇,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神农本草经》的重要价值、中药治病机制、临床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药物配伍和煎服方法等;各论部分参照《药品化义》风、湿、寒、气、血等十三门形式,分类展示了笔者关于临床习用的八十余味中药的心得体会,并选附案例,以为补充。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潘树和,主任中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获振兴承德杰出人才贡献奖、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对疑难杂病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近几年,对《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理论有深刻理解,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身性疾病等,疗效显著。从六经表证、焦膜入手治愈众多疑难性疾病。
上篇 总 论第一章 《神农本草经》用药规律/2第一节 临证用药首辨阴阳/2一、 四气秉受于天/2二、 五味秉受于地/2三、 四气、五味调整阴阳/2第二节 临证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3一、 寒热温凉、五味药性/3二、 用药须究形、色、气、味/4三、 气味厚薄分,升降五类别/5四、 升降沉浮在临床中的应用/6五、 药物配伍/6第二章 三焦证治及用药/8一、 三焦治则/8二、 三焦气化机制及用药/8第三章 方剂的应用/9一、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9二、 方剂分类/9三、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10四、 中药量效关系/ 11第四章 中药炮制与煎服/ 12一、 炮制/ 12二、 中药煎服法/ 13下篇 各 论第一章 风药/ 16一、 麻黄/ 16二、 葛根/ 18三、 柴胡/ 22四、 白芷/ 26五、 独活/ 27六、 蔓荆子/ 29七、 细辛/ 30八、 风药补益/ 31第二章 湿药/32一、 白术(附:苍术)/ 32二、 防己/ 35三、 萆/ 36四、 湿药补益/ 37第三章 寒药/38一、 桂枝/ 38二、 干姜(附:生姜、炮姜)/ 43三、 吴茱萸/ 46四、 附子/ 48五、 寒药补益/ 49第四章 火药/50一、 黄连/ 50二、 黄芩/ 53三、 知母/ 55四、 石膏/ 56五、 连翘/ 58六、 栀子/ 59七、 大黄/ 61八、 火药补益/ 62第五章 痰药/63一、 半夏/ 63二、 瓜蒌/ 67三、 贝母/ 68四、 天花粉/ 69五、 痰药补益/ 70第六章 燥药/ 71一、 火麻仁/ 71二、 秦艽/ 72三、 燥药补益/ 73第七章 气药/74一、 厚朴/ 74二、 枳实(附:枳壳)/ 75三、 香附/ 78四、 橘皮(附:橘络、橘核、化橘红、青皮)/ 79五、 桔梗/ 82六、 木香/ 84七、 川楝子/ 85八、 气药补益/ 86第八章 血药/87一、 丹参/ 87二、 泽兰/ 88三、 赤芍(附:白芍)/ 89四、 桃仁/ 92五、 红花/ 93六、 地榆/ 94七、 蒲黄/ 95八、 水蛭/ 96九、 血药补益/ 97第九章 肝药/98一、 当归/ 98二、 续断/100三、 生地/101四、 山茱萸/103五、 天麻/104六、 何首乌/105七、 肝药补益/106第十章 心药/ 107一、 石菖蒲/107二、 远志/108三、 酸枣仁/109四、 柏子仁/111五、 茯神/112六、 心药补益/112第十一章 脾药/ 113一、 甘草/113二、 黄芪/114三、 人参(附:林下山参)/117四、 芡实/121五、 薏苡仁/122六、 车前子/123七、 泽泻/124八、 猪苓/125九、 脾药补益/126第十二章 肺药/ 127一、 沙参(南沙参)/127二、 石斛/128三、 山药/129四、 桑白皮/130五、 紫菀/131六、 款冬花/132七、 麦冬/133八、 杏仁/134九、 五味子/135十、 射干/136十一、 白前/137十二、 肺药补益/138第十三章 肾药/ 139一、 牛膝/139二、 玄参/140三、 菟丝子/141四、 肉苁蓉/142五、 鳖甲/143六、 地骨皮/144七、 女贞子/145八、 墨旱莲/146九、 龙眼肉/146十、 熟地黄/148十一、 杜仲/149十二、 沙苑子/150十三、 补骨脂/151十四、 肾药补益/152
【前言】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与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经过数千年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想真正理解、掌握中医药学理论并运用于临床,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基础上厚积薄发而成为一代宗师的。中医药的生命在疗效,疗效来自正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因此,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前提下,熟谙药物的功用、性味、归经,灵活地加以配伍应用,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临证五十余载,坚持;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熟读历代经典,勤求古训,融会心机,在临床中将经典原文学深学透,紧密联系临床,提高自己思辨能力及解决疑难病的水平。在悠长的时光里,一代代医家次第闪耀,理论薪火相传。他们的名言著述,深藏瑰宝,令我辈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笔者临床对《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理论潜心钻研,并吸收了《汤液本草》《药品化义》《长沙药解》《本经疏证》等古籍精华,延伸药物功能作用,勤于临床,辨证灵活用药,每每深得奥旨。为了传承中医,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传给中青年一代中医。故此,萌发了撰写用药经验集的想法,乃于诊读余暇,追溯往昔,旁搜近验,归纳整理,编成书稿。本书分为总论、各论两篇,总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神农本草经》的重要价值、中药治病机制、临床治病用药原则与思路、药物配伍和煎服方法等;各论部分参照《药品化义》风、湿、寒、气、血等十三门形式,分类展示了笔者关于临床习用的八十余味中药的心得体会,并选附案例,以为补充。2021 年本人所著的《中医临床辨治实录》,内容主要是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在辨证论治方面获得的心得体会,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次所著内容主要是在临床中反复应用中药的体会。《中医临床辨治实录》谈及用药但详于辨证,本书谈及辨证但详于用药,两书可谓是姊妹篇。献芹之举,倘能于读者有些许帮助,我愿足矣。潘树和2023 年8 月于承德
【书摘与插画】-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