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此书为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把握历史思想当代状况的生动、鲜活的文本。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_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极具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此书为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把握历史思想当代状况的生动、鲜活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波兰】埃娃多曼斯卡埃娃多曼斯卡 ,波兰亚当密科维茨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授,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系客座教授。著有Historie niekonwecjonalne(Poznan :Wydawnictwo Poznanskie2006波兰文)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的访谈对象有10位,都是当代史学理论界的著名人物:海登怀特、汉斯凯尔纳、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约尔恩吕森、杰尔泽托波尔斯基、阿瑟丹图、列昂奈尔戈斯曼、彼得伯克、斯蒂芬巴恩。导言由Allan Megill( 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教授,当代美国史学理论界的大牛)担纲;后记则邀请了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Lynn Hunt执笔。译者:彭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等,译有《自然权利与历史》《德国的历史观》等。
目录致谢ⅰ受访者简介ⅲ导言(阿兰梅吉尔)1海登怀特2汉斯凯尔纳3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4格奥尔格伊格尔斯5杰尔泽托波尔斯基6约恩吕森7阿瑟丹托8列昂奈尔戈斯曼9彼得伯克10斯蒂芬巴恩11埃娃多曼斯卡(自我访谈)后记(林恩亨特)参考文献
【前言】前言
本书乃是始于1993年的一场思想探险的结果。如果没有我所访谈的教授们的大力支持,它就不会面世了。他们是:海登怀特(Hayden White)、汉斯凯尔纳(Hans Kellner)、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Franklin R. Ankersmit)、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约恩吕森(Jrn Ruuml;sen)、杰尔泽托波尔斯基(Jerzy Topolski)、阿瑟丹图(Arthur C. Danto)、列昂奈尔戈斯曼(Lionel Gossman)、彼得伯克(Peter Burke)、斯蒂芬巴恩(Stephen Bann)。他们腾出了跟我谈话的时间。我想要感谢他们中的每一位,不仅因为他们的时间,还因为他们的宽容和耐心。这些会面和访谈对我而言,是不同寻常的向他人学习的宝贵源泉,同时也是灵感和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源泉。我还想要向阿兰梅吉尔(Allan Megill)教授和林恩亨特(Lynn Hunt)教授表示谢意,他们分别为我的访谈集撰写了导言和后记。 对我的导师杰尔泽托波尔斯基教授、安克斯密特教授和凯尔纳教授给予我的所有帮助和建议,我深怀感激之情。这些帮助和建议支撑起了我的热忱。 我还想感谢亚当密科维茨大学历史研究所和格罗宁根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的经费支持。 我还要向承担了书稿版式设计的马塔杜布津斯卡(Marta Dubrzynska)和巴托斯法西吉(Bartosz Fasiecki)表示诚挚的谢意。我还要感谢戴维斯拉特利(David Slattery)有益的评论和审订以及帕维尔奥茨多夫斯基(Pawel Ozdowski)的翻译。乔纳森梅吉尔(Jonathan Megill)帮助我审看了清样。
文摘
历史就像生活,生活就是历史。
为什么我选择了历史?257我一直对人类关于世界的经验感兴趣。所有人类活动本质上都是寻求自我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我在阅读。我读的不是政治和事实,我在阅读人。在游历具有历史表征的地方时,我力图触摸;他们那些从画像中凝视着我的人曾经触摸过的东西:我似乎在那些地方感受到了他们精神性的在场。了解其他人和其他文化的热情一直存在于我身上。我致力于理解和体验。我充满热情地找寻那些以同样的隐喻性的方式来观察世界的人们。我充满热情地找寻那些以同样的隐喻性的方式来观察世界的人们。 我想起了我高中时候的历史老师,波兰东部边境一个气质高雅的女子,美丽动人而充满了女性的特质。她让人崇敬的个性中饱含着敏锐的知性和女性的魅力那是我一直祈望达到的理想。她的纤弱和优雅,与她对自己所不断承受的当局压力的不懈抵抗之间形成了张力。我从她那儿继承了她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在那些时候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她推荐我们读历史学经典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于是,我在大学里决定念历史的时候,是透过他们的眼睛透过文化史来看过去。 我上大学时,恰逢波兰历史上一段吸引人却艰难曲折的时期:25819821987年。我们对于;密谋比之对于上课更感兴趣。我们购买;禁书,去上那些老师有时会夹带有关我们过去的真相的课程。于是,我就成了最后一代;战斗的理想主义者中的一员,他们与团结工会一同成长,植根于波兰独立复兴运动之中。;野蛮的资本主义以及而今尤其在年轻人中甚嚣尘上的那种(以任何代价)求职挣钱的念头是在我们之后才出现的。 我们的历史课程大多数都充斥着事实影像(factography)。宏大的综合,国家、帝国和文明的历史提供了事实影像的框架和历史过程的知识。然而,它们丢掉了人。我想要学的可不是这种没有了人味的历史。我对艺术、音乐,对任何;人的、情感的、体验性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书摘与插画】后记
历史哲学很少会带上个人的印记;269自从黑格尔的时代以来,它的践履者们就以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式来写作,很少留下那些贡献这类文字的人所曾经有过的担忧、疑虑、期待或激情的痕迹。尽管他们之间很不一样,分析的历史哲学和更时新的后现代主义谱系这两者都保持了甚至是培育了这一传统。因此,在我打开埃娃多曼斯卡所编排的这部文集时,冀望甚高之余,甚至还有某种程度上的如释重负之感。在这里,终于出现了对于我们智识生活中某些最急迫而又最困难的问题的第一手的、非正式的、日常化的表述。 这些期望没有落空,尤其是事情进行当中所发生的特殊的转折和扭曲,即便是参与者自身也无法逆料。读者在这儿找不到对于有关真理、后现代主义、语言学转向或者叙事主义取径的争论的系统性指南,然而他们却会发现某些更加撩拨人心的东西:对所有这些问题以及更多问题的引人入胜、视野开阔而且时而相互冲突的对话。关于一些历史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对于他们自身的实践是如何思考的,这本书蕴涵颇丰,显然有时候超出了原先的打算;那涉及,透过他们自身的兴趣、过往的经验、自我的涉足、审美的关注和将来的抱负,他们是如何来看待这一实践的。 因此,这就是一本高度个性化的书。然而,这是谁的书呢?它所代表的是什么呢?它反映了埃娃多曼斯卡的观点吗?既然是她挑选了对话者,提出了问题,270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引导了对话。她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助产士的角色;她所做的不止是帮助别人让他们羽翼未丰的思想出世。她像是一位电影导演,每天审视未完成的剧本,然而却表现出对于她想将作品做成什么样子的清晰意识,即便她对于故事的最终结局并无把握。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就像人们会合情合理地推想的那样,体现了那些受访人他们大度地让自己受到追问、引诱和刺激,然而他们事先就以自己的论著设定了议程的见解吗?这些人(他们全都是男人,这一点值得考虑)并不像演别人电影的演员那样来做出回应;他们有如一部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那样,积极地介入为了他们和他们的著作而建构起来的记述之中。在这里我们是否也窥探到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时代精神(zeitgeist),一种对于历史写作的意味的集体思索?那是一个人耐心十足地从有关我们时代的问题和答案的单个对话中建造起来的。当然,多曼斯卡自身对于这一努力的反思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而且即便读者并非总是能够同意她对于问题的建构,也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访谈人、受访人和预想中的读者,都共同具有关于过去的意义的诸多忧虑、期待和梦想。某种集体的心理史学的分析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展开了。 除了在提问者、回答者和旁观的读者这一修辞的三角中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意义之外,这本书以其结构本身,还迫使我们提出更具一般意义的有关学术交流性质的问题。对话体的格式排除了所有将线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强加于人的企图;而那恰恰就是历史哲学作为一种文体最为典型的模式。换言之,这本关于历史哲学的集子削弱了往往与那种反思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进程。或者,它是不是在友善地对它们进行补充,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让我们的理解更加完满?即便对话的结果被写了下来,它们依然带上了某些它们在口头开始时所具有的犹疑不定和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性。正如在所有对话中那样,互动的结果是无法被一劳永逸就限定了的;访谈者和作者之间的来回往返,很快就引出了其他没有说过的或者甚至是不想说出来的问题。作者就是他们自己作品最好的阐释者吗?多曼斯卡对他们的追问似乎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读者也可以带着这样的念头把书拿起,然而作者的答案并非总是证实了这个预设;文字一经发表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文字的作者并非总是能够看到它们的全部蕴涵,271就像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那样。那么,作者换个方式的谈话对于他们已发表的白纸黑字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否应该将这些记录稿因为它们无法系统组织视作表述思想的更低一级的版本呢,还是将它们当作在其他方面大相径庭而又包含了丰富信息的东西?记录稿是否捕捉住了原汁原味的口头表达方式,或者,我们的解读无可避免地因为姿态和举止的阙如而遭到了扭曲?这些问题触及了学术交流常规的核心之处,并且提出了正规书籍所往往抹煞而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的问题。 就其还是一本书而论,这本书以不只一种方式,将出之以更加接近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形式的学术交流呈现出来:话题快速转换,走向没有预见到的方向;回答来得犹疑不决,不够完备;问题持续一贯的时候,回答却变了。这本书以其个性化、互动式甚而是面对面的模式,令我们记起来,思想并非是从才智之士的头脑中一股脑儿地涌出的。它们是从与老师、学生、同事和爱人的对话中产生的;它们漂浮在某个时期的乌烟瘴气之中;它们常常沉在表层之下,只在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时候脱颖而出;它们在被表述出来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采取了奇特的经常还有些怪异的形式。这里的一些对话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尽管多曼斯卡没有就此做出评论。人们只能揣想,这样的交流形式那当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口头交流,然而也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书面交流如何使得思想推进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受访者明确的哲学和理论立场之外,他们与多曼斯卡进行交流的形式本身,就对历史作为一种经验和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意义暗中做出了评论。近年来,历史哲学很关注叙事的性质,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立场,得到了很多对于元叙事心存疑虑或者并不相信的人们的认同。历史写作的叙事模式时常被人攻击为顽固的神话癖,总想越俎代庖,与科学和真正的批判迥不相侔。可是,这里是否也出现了某种或者更多的元叙事呢(许多人指出,后现代主义对于元叙事的批判本身就奠基于某种暗含着的元叙事之上)?至少,人们不得不说,叙事在这些对话中到处崭露头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归功于多曼斯卡的导引式的声音。她显然想要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历史框架之中,欣赏它所具有的价值,宣布它的终结,并且勾勒出历史思想正在显现的新方向;也就是说,在人们纷纷宣称上帝和人的死亡之后,建构她自己关于生活和思想的新的元叙事。她旨在探明历史思想的水流,甚至或许给它开辟通道。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