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向心城市+ 大国大城(陆铭作品套装2册)
定价: 124.0
ISBN: 9787208176669T
作者: 陆铭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大国大城》
1. 比较全球经验,解析本土现状,立足当下中国发展困境,聚焦上海发展道路。
2. 呼吁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门槛,倡导用发展大城市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谏言以人均GDP的均衡取代对区域GDP均衡的追求。让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跨省流转,让农民工同等享受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让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病在拥挤中解决……成见之外,情理之内。
3. 逃回北上广!系统论证发展大城市对个人、群体、国家的好处!
4. 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具影响力青年学者陆铭教授多年研究、力倡观点结晶,基于实证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向心城市 : 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大国大城》作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 从实践出发——深圳“网谷”、武汉“快反工厂”、贵州侗族村寨……
· 用数据说话 ——上班族出行方向、网约车指数、大货车行程追踪……
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 分析“向心城市”的三个趋势:
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外围城区集聚到中心城区。
☆ 解读中国城市的未来:
●城市发展潜力,关键性因素是看什么?
●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还有多少农民会进城,城市化的角度会放慢吗
●如果大城市进一步长大,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衰败,还有出路吗?
●大城市房价—工资比高,这就意味着房价存在泡沫吗?
●小城市和大城市,哪里更容易找到工作?
●城市人多,真的“添堵”吗?
●技术会消解城市的重要性吗?
中国城市化的脚步不会停下,“向心城市”的时代已悄悄来临
《大国大城》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向心城市 : 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陆铭教授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陆铭老师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的蕞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大国大城》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欧洲正经历大考
2.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大国的难题
4.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自由移民的意义
3.空间的力量:3M与3D
4.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城市化“立法”
2.世界不是平的
3.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大城市的生机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歧视的原则
3.户籍制约了消费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致谢
《向心城市 : 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引言
第一章 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
1.1 为什么城市和市中心人口密度高?
1.2 大数据看城市
1.3 向心城市
第二章 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
2.1 “向心城市”的表现
2.2 用脚投票:理解发展与平衡的关系
2.3 活力、宜居与和谐:可否兼得?
壹 活力
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
3.1 创新之城
3.2 消费型城市
3.3 在试衣间里发朋友圈
3.4 受抑制的服务业
3.5 改善“人口的素质结构”?
第四章 城市体系:国家、区域与城市
4.1 城市是个体系
4.2 城市不是孤岛
4.3 齐夫法则与“灯光下的大国大城”
4.4 都市圈:“太阳系”变“八爪鱼”?
第五章 路径依赖:历史、政策与地理
5.1 “城市抢人”,真的有用吗?
5.2 城市体系的路径依赖性
5.3 “远、大”的新城
贰 宜居
第六章 便捷环保:人口、拥堵与污染
6.1 城市人多真的“添堵”吗?
6.2 疏解城市人口的得失
6.3 城市的排污:神奇的 0.85
第七章 蔓延边界:高度、速度与规模
7.1 城市到底能有多大?
7.2 连接与分化:技术会消解城市吗?
7.3 应对人口增长:规划、技术与管理
第八章 何以安居:土地、住房与规划
8.1 “房住不炒”何时到来?
8.2 房市“冰火两重天”
8.3 城市内的区位和房价:为什么宅男宅女亏了?
8.4 郊区突围:面向都市圈的土地规划
叁 和谐
第九章 共同治理:市场、政府与社会
9.1 美好生活:多元价值的最优化
9.2 我们: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
9.3 人民:各类人群的“包容性发展”
第十章 乡愁何处:流动、留守与收缩
10.1 人口流动中的乡愁
10.2 乡村振兴:人出来,钱进去
10.3 农村闲置的宅基地
10.4 农业的“三高”
10.5 城市收缩,规划扩张?
10.6 如何帮助欠发达地区?
后记(一)
后记(二)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的作者。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大国大城》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大国非常重要呢?无论从前现代经济还是从现代经济来说,“大” 都有很多好处。
先从前现代经济讲起。古代的中国分分合合,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为什么呢?古代的皇帝无非想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税。《诗经·小雅》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于这一观念,对皇帝而言,国家当然是越大越好了。第二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就是分散风险。同样一场地震,对于一个小国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生活在都城的皇帝来说,修建连通首都和其他地方的道路和运河,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证皇城里的粮食供给不会受到个别地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三方面是安全。中国的“中原地带”以平原为主, 没有什么特别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因此,中国古代历朝,一旦分成若干小国,就战火不断,而一旦国家统一,则相对长治久安。同时,大国在提供国防、保护整个国家的安全方面也有规模经济效应—国家大了,人均军费支出就可以被摊薄。
这种大国具有的规模经济到了现代仍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为重要。比如说分散风险,在古代,不同地区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 而在现代,技术、金融、政策、国际环境都可能成为经济产生风险的来源。最近有研究发现,大的经济体经济波动相对较小。中国古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还是一样道理。
在现代经济里,经济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时,规模的重要性反而比前现代时期更强了。我这里列举几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大国有可能借助规模经济而发展“战略性产业”。例如民用大飞机产业,初始的投入非常大,国内市场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如果要保证这个产业实现收支相平衡,就要有一个最低的国内市场规模,以此才能够基本弥补制造这些飞机的成本。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满足发展大飞机产业所需要的规模,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还有一个就是中国。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创新。中国由于市场规模大,很多细小的技术创新都能在这个市场上得以生存。市场规模有利于创新,这非常重要。中国的市场销售量足够大,足以弥补产品研发阶段的初始投入, 也有利于某种细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比如说“汽车安全扣”吧— 我猜这是个只有在中国才能买得到的产品。它的作用是将其插入安全带的插口后,一些带有提醒系上安全带功能的汽车就“闭嘴”了。曾经有外国人惊讶于中国居然把这个不安全的东西叫做“汽车安全扣”,同时,他们也惊讶于这样的商品居然有那么多的款式。对此,读者只需要在淘宝网上搜一下“汽车安全扣”就有体会了,其中一个安全扣的图片同时提醒你“为了你和家人的安全,汽车行驶请使用安全带”(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来着?)。这里,我虽然举了一个黑色幽默的例子,但其实,规模有利于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淘宝网本身。要知道,如果离开人口总数,淘宝网不可能活得那么滋润。全世界的网上购物平台,就美国和中国发展得最好,这同说英语和汉语的人多不无关系。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手机软件(比如微信)。甚至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将研发基地往中国搬,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
第三个方面就是公共品提供。在前现代时期,公共品主要是指国防,但到现代,公共品就更多了。比如说卫星导航系统,世界上最早开发并应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是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紧随其后。对于中国来讲,由于有规模经济的好处,我们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事实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开始工作。同时,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全球公共品提供者的行列。比如说亚丁湾的护航和参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疗援助,这就是国际公共品。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大,所以虽然仍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有能力去提供这样一些国际公共品。最近,中国发起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又是一个具有国际公共品性质的例子。
《向心城市 : 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