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迟子建的散文,大抵属于这一挂——
你不会刻意找来她的作品,但无意撞见后,你会醉入其中,从此不可自拔:
为她苍凉中透出的温暖,为她静候死亡时生出的通透坦然。
她生于祖国最北端——漠河北极村。
就她的话讲,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总也过不完。
边境之地,奇寒无比,瞬息万变,所有生灵在这儿都有种对命运的无力感。
像迟子建自己常说的:“在这儿生长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苍凉感”。
但若看过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你会诧异于她身上的那股开朗与生气。
冰天雪地里,她蹬起红靴子,呲溜地在冰面滑起来,旋转奔跑,笑声划破苍茫。
见到采访记者,疯狂分享东北大米的好,畅快说出小时候玉米地里的趣事。
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野花为什么能姹紫嫣红?物理学者应该什么样子……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已经年过50岁的人。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迟子建
慢慢接触,你会发现,她爱极了这片土地的万物。
像她在散文里自述的一样——
自童年起,我的世界观就是相信万物有灵,一棵草、一朵花,甚至一片云,都是有来历的。
这份热爱与好奇,让她能捕捉到隐秘于严寒土地中的绚丽,从笔尖化开脉脉温情来。
在冰面上拾掇溜走的月色、黄昏炊烟消散前悠长的人情、农人对着星星抽一袋烟的浪漫、飞鸟与野兽、星空的低语……
看过之后,你会理解作家苏童所说的:
“迟子建最不容易的是一直用美好的、温情的眼光看待人、事、物、世界。”
像知乎上的高赞评价所言:
迟子建就是那种,你要么不认识,读过之后,你会一发不可收拾爱上她这种温暖。
难怪,不少读者,从高中试卷上偶遇她的散文后,便沉沦当中,称自己无数次被她治愈。
她的文字,就像是旅人在冰天雪地里,遇见篝火,寒凉殆尽,温暖而有希望。
特别是生活狼狈时,你会更感动于收到这份暖意:极寒之地,仍有生命奋力生长,自己的不如意,也会慢慢过去的。
若只停留在温暖的一面——
那迟子建不可能会成为中国shou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深受莫言、余华、阿来等作家的喜爱。
在她的作品里,残酷比比皆是,关于死亡、关于离别。
20岁那年父亲去世带来的恐惧,2004年爱人不幸车祸离世的悲痛,都让迟子建重新打量对死亡的态度。
爱人离世那会,她也像寻常女人,感觉天都要塌下来:
在那个时候,感觉整个世界的天平都倾斜了。走在街头,街景的色彩与平时感觉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见我的哀伤。
高寒北国的冰雪,冥冥之中给予她坚韧的力量,让她思考残酷之后的东西。
在她此后的文字,你能看到对死亡的书写,更能看到她把笔触延宕出去,写对命运、死亡的坦然与通透。
她比以往更热爱、珍惜身旁的人、事、物——
会珍藏起和爱人生前的点滴回忆:在他们共食的最后一罐咸菜瓶上,涂满色彩,摆置在家中,陈列爱人第一次送她的小花瓶……
图 |《文学的故乡》-迟子建访录
在一轮轮疗愈与思考过后,她将这份对生命、死亡的豁然,写入文字里。
霜花是美丽的,我知道有一种美是脆弱的,它惧怕温暖,当温暖降临,它就抽身离去。我觉得我的生活呈现的就是这种“美”,它出现了,可它存在得好短暂!
我不该为了生活的变故而怨天尤人、顾影自怜,我应该庆幸,曾目睹和体验过“美”,而且我所体验的“美”消失在温暖中,而不是寒冷中,这就足以让我安慰。
她不再回避死亡,正如学者评论的那样:
生命的悲哀这些,那种大的悲痛,人性的龃龉之处,迟子建都没有回避。
因为她相信:生命就是这样,你看哪个冬天会没有尽头,哪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
读她的散文,你会在不经意间为文字里的死亡离别泪目,但随之而来的——
你会想用力抱紧身旁的人,用力回应好每个人的爱,珍惜有时限的美好,然后坦然面对离别。
如果想读迟子建的散文,那我会推荐这套她自己编选的散文集——
《我的世界下雪了》《云烟过客》《光明于低头的一瞬》《锁在深处的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一篇篇散文读下来,你会愈发沉醉于她对世界的热忱,在苦难不顺时那股豁然劲儿。
5册读下来,你会明白,迟子建何以成为迟子建,跟着她的指引,觅得在“苍凉人生中找到温暖,与死亡离别中学会通透“的途径。
装帧精致,封面印着北极村的美景,或黄昏、或野草、或冰川,还未翻开已经进入她的北国。
在喧嚣都市里,她笔下的雪国,能让你回归最简单的状态,让生活褪去娇饰,让你看到——
木刻楞房子上袅袅炊烟的温情,漠河的星星如何迷醉双眼、鄂温克人与驯鹿之间的默契、一碗猪油引起的暖意……
就像很多人那样,看了迟子建的作品后,对漠河北极村生了向往,盼有朝一日能前往当地。
而今,我们还困于城市、囿于办公桌,那不妨就先拿起她的散文,暂时躲进她的北极村,去感受丝丝暖意与豁达。
正如她对我们的祝福一样:
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能在不老的四季里,与你同在。
- 物道生活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中国精致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