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全球销量超过1千万册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新书。
教你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新情商》帮助你人格,保持好的生命状态。
书名:新情商
定价:69.00元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页码:36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21700404
1.全球销量超过1千万册的《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的新书
2.《情商》教你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新情商》帮助你人格,保持好的生命状态。
如果说“”是一套人类的生存之道与关系法则,那么“新”则是关系到人类心智深刻变化的现实“神话”。
如果“”能让你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敏锐的业务能力,那么“新”将会从内在改变你的人格,让你更接近美好的本性,而这才是通往幸福的根本。
3.一套了古老东方智慧和现代神经科学的心智提升法则
这本书将在如下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焦虑,提升专注力;增强同理心,建立良性社交关系;应对执念,摆脱坏情绪控制;锻炼大脑,性格,掌控人生。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专注内心的声音,不被恐惧、愤怒等情绪掌控?
如何用科学方法压力,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持续改变自我?
在《新》中,丹尼尔·戈尔曼和理查德·戴维森两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公布了他们的多年研究成果:的思法可以改变大脑,性格,它对于人类的意义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这本书中,他们指出了常见的错误观念和一些伪神经科学,用实例和研究证明,科学的精神训练除了令人感到愉悦之外,更大的益处在于给大脑和思维带来的改变,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焦虑、提升专注力、增强同理心和洞察力、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减少坏情绪的影响等。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思维训练方法,帮助读者实现大程度的自我。
这是一部能够在次上改变我们的著作。大脑值得探索,心智可以提升。利用这本书中提供的方法,我们将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与人连接,拥有更多面对世界的。
第一章 冥想:提升心智的古老“神话”
深入的冥想方式 /007
拓展的冥想方式 /010
一记警钟 /011
冥想研究的加快 /014
涉足冥想领域 /016
第二章 东方式修行的奥秘
突破藩篱 /025
离经叛道者 /030
转变状态 /034
内在的旅程 /036
冥想者的指导手册 /040
第三章 健康人格的工具
脑科学证据 /054
“先天”与“后天” /057
关于“先天”的实验 /058
人格图谱 /060
生机勃勃的人生 /061
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 /063
第四章 好的研究
没有偏差的科学 /076
冥想体验类型 /078
计算时间 /081
超越霍桑效应 /084
“正念”到底是什么 /086
第五章 掌控压力和情绪
正念减压疗法 /096
正念觉知训练 /100
疼痛存在于脑中 /102
情绪调节 /107
一个魔鬼般的考验 /109
小 结 /113
第六章 同理心,爱的前奏
自我同情 /121
同理心即将心比心 /122
知行合一 /124
准备去爱 /126
孕育同情的种子 /130
爱的兴奋剂 /133
扩大关爱圈 /136
小 结 /137
第七章 注意力
选择性注意力 /146
保持专注 /149
当注意瞬脱发生的时候 /151
多重任务处理的神话 /153
认知控制 /155
元认知 /157
将持续多久 /160
小 结 /162
第八章 轻盈的身心
大脑如何塑造自我 /169
解构自我 /172
数 据 /175
空房子里的小偷 /180
情感不再黏滞 /182
小 结 /183
第九章 大脑、身体和基因组
皮肤发出的信号 /190
高血压?放轻松 /194
基因组 /196
冥想者的大脑 /200
神经神话学 /205
重要的事 /208
小 结 /210
第十章 冥想心理疗法
用正念疗法摆脱忧郁情绪 /219
针对创伤的慈爱冥想法 /223
黑夜现象 /226
基于冥想的元疗法 /228
小 结 /231
第十一章 瑜伽修行者的大脑
关键转折 /237
认知差距 /239
生活的乐趣 /241
错失良机 /245
神经的力量 /247
闭关归来 /248
小 结 /252
第十二章 科学奇观
科学惊喜 /257
人格状态 /262
做好准备 /263
痛苦的存在 /265
轻 松 /268
心脏与大脑 /271
小 结 /275
第十三章 人格
长期冥想的好处 /281
瑜伽修行者 /282
之 后 /284
找寻的改变 /285
知识 /287
大脑匹配 /290
类型学 /292
人格清单 /295
什么消失了 /298
觉 醒 /300
小 结 /301
第十四章 培养健全心智
引导可塑性神经 /310
精神体育馆 /314
神经黑客 /317
我们的旅程 /321
尾 声 /323
推荐阅读 /327
致 谢 /329
注 释 /331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科学会研究员,曾四度获颁美国心理协会高荣誉奖项,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其经典著作《》,畅销逾1000万册,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8个月。畅销著作包括《: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3:影响你一生的工作》《4:决定你人生高度的领导》《5:影响人类未来的商》等书。
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威廉·詹姆斯和维拉斯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魏斯曼脑成像和行为学实验室主任,魏斯曼健康心智研究创始人。戴维森博士已经发表了320多篇学术论文以及大量专题文章和评论,并参与编辑了14本书,荣获多种奖项。
《新》讲述了两位作者不同寻常的职业生涯的新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正念疗法创始人
《新》揭示了思维训练如何改变大脑和意识,激励我们创造更别的幸福感,发现生命的意义,增强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 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由杰出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联手撰写的这部《新》研究缜密,观点深刻。要想了解人类思维的潜力,这是一本必读书。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 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木工车间,工人阿尔和弗兰克正在愉快地聊天,这时,阿尔把一块巨大的胶合板插入巨型圆锯的锯齿刀片里。突然间,你意识到阿尔在靠近锯片时并没有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当他的拇指伸向一个十分锋利的圆形尖齿钢圈时,你的心跳也立刻加速了。
阿尔和弗兰克只顾着聊天,丝毫没有察觉到阿尔的手指已经快要碰到极速旋转的锯片这一即将到来的危险。你心跳加速,满头大汗,迫切地想要提醒阿尔,可他只是你观看的影片中的一个角色。
这出自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制作的一部影片—《不该发生的悲剧》(It Didn’t Have to Happen),在短短的12分钟内讲述了三起车间事故,以警示木工在工作时务必使用机器的安全防护装置。就像即将伸向锯片的手一样,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未知数,悲剧发生后才知道有多危险:阿尔的拇指断在了圆锯里,另一个木工也划破了手指,一块厚木板还飞进了一名旁观者的上腹部。
这部警示木工的影片颇为生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在其长达10多年的重大研究中,把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故描述视作一种情绪应激源。1他慷慨地把该影片复制给丹尼尔,便于其在哈佛大学做研究使用。
丹尼尔让60名志愿者观看了这部影片,其中一组的志愿者是正在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哈佛大学学生,他们没有任何冥想经验。另一组志愿者是冥想老师,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每一组中都有一半的志愿者需要在观看影片前进行冥想。丹尼尔让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冥想,而那些被分配到对照组(均为随机分配)的人只需坐下放松自己。
丹尼尔坐在隔壁的控制室里进行观察,他发现,随着影片中车间事故的发生,观众先是心率加快,汗水增多,之后又会慢慢恢复正常。相比之前没有做过冥想的新手,有冥想经验的志愿者往往能够更快地从目睹这些悲惨事件的压力中恢复过来。2 至少看似如此。
这项研究足以让丹尼尔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然而,在我们回顾并仔细审查他的研究后,还是能发现很多问题。什么样的研究设计好,或者说,什么样的研究设计得出的结果令人信服,审核科研基金和期刊论文的人员都有严格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丹尼尔的研究,甚至是今天大部分的冥想研究,都是有缺陷的。
例如,丹尼尔亲自志愿者冥想,或者让他们放松自己,而丹尼尔是知道这两种方式的预期结果的—冥想会产生更大的帮助, 而这很有可能会影响他对两组的说话方式,进而促使冥想组取得好的结果,而仅仅放松自己的对照组效果会差一些。
此外,虽然有313 篇期刊论文引用了丹尼尔的实验结果,但其中没有一个作者尝试重做这项实验来检验他们能否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些作者仅仅假设丹尼尔的研究结果足够可靠,可以用作得出自己结论的依据。
丹尼尔的这种研究态度并不是他独有的,在今天依然盛行。可复制性是科学方法的一个,这在业内是众所周知的。对于某个给定的实验,其他任何科学家都应该能够重做该实验,并得出相同的结果或得出自己无法重做的结果,但是几乎没有人尝试这么做。
科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重复实验的精神,尤其是在涉及人类行为研究的时候。3在对心理学中常被引用的100项研究结果重新进行系统实验后发现,仅有39%的原始研究得以证实,而且仅有很小一部分心理学的研究得以重新做过,这个领域倾向于奖励原创研究而非复制品。另外,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心理学存在很严重的业内发表偏倚:只有在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之后,科学家才发表自己的研究。若没发现什么成果,极少有人愿意就此发表论文。然而,那些没有多大成果的发现本身却是很有意义的。
接下来阐释的是“软”“硬”测量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如果要求人们就自己的行为、感受等软测量(比如一个人当时的心情)做出报告,一些心理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回答,他(她)们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很不错,或者想让调查者满意等。然而,这些偏差却不太可能甚至根本不能影响心率、大脑活动等生理过程。由此很难衡量这些偏差。
-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