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愤怒和攻击性是孩子表达自我主张的一体两面,体验和掌控愤怒与攻击性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除了压制愤怒或束手无策外,还有众多方法可以让它们得到合适的表达与纾解。
1.原著作者布雷泽尔顿教授,是美国闻名遐迩的儿科医生,名气上甚至超过西尔斯。乔舒亚 D. 斯帕罗教授是哈佛大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2.本书是将心理学与儿童养育深度融合之作。
3.内容可操作性很强,日常养育中的挑战和问题都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3.作品风格专业而充满温情,支持父母育儿的自信,符合高知妈妈群的心理需求。
内容简介:
我们的文化崇尚温良恭俭朴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去直面孩子内心的愤怒与攻击性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就像打着手电筒探寻人性中的“黑暗面”,实在不忍,也不愿。
布雷泽尔顿教授与斯帕罗教授带给您不一样的视角:教给孩子学会理解并适当表达愤怒与攻击性是高情商培养的必经之路。
第一部分作者从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双重视角描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充满愤怒与攻击性的表达时,这会令他们自己和父母及其他照料者有怎样的体验,以及处理这些状况的大原则;
第二部分作者以婴幼儿的年龄为轴,依次谈论了不同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愤怒与攻击性的;
第三部分围绕孩子的愤怒与攻击性话题,作者逐一讨论了最为常见的养育挑战及其具体应对方案。
作者简介:
T.贝里·布雷泽尔顿 (1918-2018)
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
哈佛大学儿科学荣誉教授
布朗大学儿科学与发展人类学教授
布雷泽尔顿教授是世界儿科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重量级学者,曾担任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会长。他制订的贝里量表——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NBAS)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13年,为表彰他在儿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奥巴马授予布雷泽尔顿教授“美国总统公民勋章”。
媒体推荐:
布教授活跃的时期刚好是美国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十分相似。他不仅给父母专业细致的育儿指导,他对孩子身心全方位的关注以及养育的关系视角让父母们对养育更胜任。“他陪伴了几代美国父母,让他们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中国父母需要的吗?
崔玉涛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院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父母缺的不是足够多的知识,而是足够好的支持,布教授的书给你答疑解惑、解压鼓劲,让养育多自信,少焦虑。
严艺家
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
《布教授有办法》系列书译者
作为斯波克之后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医生陪伴了几代美国父母,让他们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艾米莉· 兰格
《华盛顿邮报》评论员
序言:
我做儿科医生32年,在门诊经常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们交流孩子健康问题。我做育儿的科普工作也有二十多年,现在仍每天通过微博回复一些家长的问题。与过去相比,如今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家长不论是“养”孩子,还是“育”孩子,都已经出现了很多与过去相比完全不同的新问题。
前些天我在门诊中看了这样一个小朋友:
小男孩12个月大,就快学会走路了,在诊室里爬来爬去,不停地尝试站起来,然后倒下,然后继续尝试。我问孩子妈妈:“这次孩子来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妈妈很焦虑,气色显得也不那么好,说:“孩子最近一个月醒后就不停地动,即使睡觉时,也不踏实。孩子是否患上了多动症?看孩子特别累。”我继续问:“孩子白天吃辅食怎么样?”“吃饭也不老实,就像这样不停地爬、扶站。”我开始给孩子检查身体,没发现什么异常,孩子的精神头也挺好的。我告诉孩子的妈妈:“回家耐心等待吧,等他学会走路就好了。”
这种情况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其实很常见,孩子为了取得某方面的发展,会在另一些方面出现一些倒退。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小男孩,他因为即将要学会走路,白天不停地尝试站立,心思全在学走路上,对吃饭的兴趣自然下降,同时“会走路”意味着他可以跟妈妈“分离”了,孩子对此是会焦虑的,分离的焦虑加上白天的劳累,出现频繁的夜醒、哭闹就自然了。
我一般会在给孩子检查身体的时候,跟父母聊聊孩子最近的状态,告诉他们孩子很快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只是在积蓄力量,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这些聊天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父母的焦虑感。
说到焦虑,如今它似乎成了“时代标签”。特别是在育儿方面,我们有更好的经济条件,空前关注孩子的养育与教育,但我们的焦虑似乎更严重了。
我给一个5岁多的孩子查体,查体完之后我让孩子从检查床上下来,这时妈妈蹲下来了,我问妈妈“你要干嘛”,她说要给孩子穿鞋,我问孩子“你能自己穿吗?”孩子说“能”,但是最后妈妈还是自己“帮”孩子穿上了。
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走上独立,可孩子如何走向独立?小到从会捏东西时,就让他自己尝试吃饭;会爬时,就让他自己去拿想要的东西;会穿鞋时,就让他自己去穿鞋……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阻挠。
去年我接诊的一个小女孩,至今印象特别深刻:
小女孩10岁,一直成绩优异,但最近出现气短、胸闷、出大汗、肚子痛的情况,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找到病因,家长十分焦急。经过仔细了解,发现其实这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导致的——女孩的妈妈可以说是一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每天都要跟孩子的老师谈话,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永远保持第一。但是夫妻俩的感情不太好,经常为了小事争吵,每次爸爸出差回来,这个10岁的女孩子就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在孩子小小的心里,她觉得这是一种防止爸爸妈妈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但其实孩子觉得很委屈。
当我们帮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后,家长才恍然大悟。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什么呢?我们经常提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也是很多父母惯常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养与育的着眼点落在孩子个人身上。受这个思维的影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习惯从孩子身上寻找解决办法,但很快就发现无能为力。当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尝试把着眼点放在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会发现很多养育问题自然得解。
我们所处的时代飞速变化着,我们父母对养育的认识也须跟进。布雷泽尔顿教授的《布教授有办法》系列这时候被引进到国内,可以说正是时候。
作为“影响了几代美国父母”的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是不分家的。从他开始,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孩子的生理状况和他的心理状态有非常大的关系。比如在《读懂二孩心理》中,他谈到,家里有二宝的家庭,大宝可能会出现便秘、尿床或者厌食挑食等现象,这时他会给予父母合适的回应来降低他们的焦虑,帮助大宝更好地度过情感焦虑期。反过来说,某些看似心理层面的问题,也可能与生理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在《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中,他谈到,孩子的“起床气”有时候是和清晨低血糖有关,在那一刻给予更多情感支持还不如一杯橙汁有效。
布教授反复强调:“我的工作对象既不是孩子,也不是父母,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布教授有办法》系列几乎涵盖了每个家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愤怒与攻击、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二胎时代出现的各种变化等难题,布教授带领我们另辟蹊径,从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化解难题。养育的关系视角是布雷泽尔顿教授作为儿科医生兼发展心理学专家的独特贡献。
布教授活跃的时期刚好是美国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十分相似,他不仅给父母专业细致的育儿指导,他对孩子身心全方位的关注以及养育的关系视角让父母们对养育更胜任。“他陪伴了几代美国父母,让他们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中国父母需要的吗?
《布教授有办法》推荐给大家,祝愿大家都能享受养育的乐趣。
崔玉涛
2018.5于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