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四版)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 |
ISBN号: | 9787302591160 |
本书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社会研究方法(第十四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一些复杂的方法问题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衔接起来,表述清晰明白、生动自然。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
邱泽奇,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先后学习过植物保护、农业古籍整理和农业史、社会学;当过农场技术员,1986年进入社会学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
名家经典著作再版,社会研究方法专门研究人员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
第1篇 研究概论 第1章 人类研究与科学 3 导言 3 1.1 寻求真实 4 1.1.1 共识中的知识 4 1.1.2 探索中的错误,一些解决方案 6 1.2 社会科学的基础 7 1.2.1 理论,而非哲学或信仰 8 1.2.2 社会规律 8 1.2.3 累计,而非个例 10 1.2.4 概念和变量 11 1.3 社会研究的目的 16 1.4 社会研究的一些辩证关系 18 1.4.1 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 19 1.4.2 归纳与演绎理论 20 1.4.3 决定论还是能动论 22 1.4.4 定量与定性数据 23 1.5 研究计划书 25 第2章 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 28 导言 28 2.1 几种社会科学范式 29 2.1.1 宏观与微观理论 29 2.1.2 早期实证主义 30 2.1.3 社会达尔文主义 30 2.1.4 冲突范式 31 2.1.5 符号互动主义 32 2.1.6 常人方法论 32 2.1.7 结构功能主义 33 2.1.8 女性主义范式 34 2.1.9 批判种族理论 35 2.1.10 再论理性的客观性 36 2.2 社会理论的要素 39 2.3 两种逻辑体系 40 2.3.1 科学的传统模式 40 2.3.2 演绎与归纳:举例说明 44 2.3.3 图解对照 45 2.4 演绎式理论建构 47 2.4.1 开始 48 2.4.2 建构理论 48 2.4.3 演绎式理论举例:分配正义 48 2.5 归纳式理论建构 50 2.6 理论和研究的关联性 52 2.7 研究伦理与理论 52 第3章 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55 导言 55 3.1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 56 3.1.1 自愿参与 56 3.1.2 对参与者无害 57 3.1.3 匿名与保密 59 3.1.4 欺骗 61 3.1.5 分析与报告 62 3.1.6 伦理审查委员会 64 3.1.7 职业伦理规范 65 3.2 两起有关研究伦理的争议 68 3.2.1 “茶室”风波 68 3.2.2 观察人类的顺从行为 69 3.3 社会研究中的政治 70 3.3.1 客观性与意识形态 71 3.3.2 无孔不入的政治 74 3.3.3 正视政治问题 75 第2篇 研究的建构:定量与定性 第4章 研究设计 81 导言 81 4.1 研究的三个目的 82 4.1.1 探索 82 4.1.2 描述 83 4.1.3 解释 83 4.2 个案式解释 85 4.3 通则式解释 85 4.3.1 通则式因果关系的标准 85 4.3.2 通则式因果分析和假设检验 87 4.3.3 通则式因果分析的错误标准 87 4.4 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88 4.5 分析单位 89 4.5.1 个体 90 4.5.2 群体 91 4.5.3 组织 91 4.5.4 社会互动 91 4.5.5 社会人为事实 93 4.5.6 分析单位的回顾 93 4.5.7 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94 4.6 时间维度 96 4.6.1 截面研究 97 4.6.2 历时研究 97 4.6.3 近似历时研究 101 4.6.4 研究策略举例 102 4.7 混合模式 102 4.8 如何设计研究计划 103 4.8.1 开始着手 105 4.8.2 概念化 105 4.8.3 选择研究方法 105 4.8.4 操作化 106 4.8.5 总体与抽样 106 4.8.6 观察 106 4.8.7 数据处理 106 4.8.8 分析 107 4.8.9 应用 107 4.8.10 回顾研究设计 107 4.9 研究计划书 108 第5章 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 113 导言 113 5.1 测量任何存在的事物 113 5.1.1 观念、概念和现实 114 5.1.2 建构的概念 116 5.2 概念化 117 5.2.1 指标与维度 117 5.2.2 指标互换性 119 5.2.3 真实定义、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 120 5.2.4 概念次序的建立 120 5.2.5 概念化举例:失范 122 5.3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定义 123 5.4 操作化选择 124 5.4.1 变异的范围 124 5.4.2 变异的两极 125 5.4.3 针对维度的提示 126 5.4.4 界定变量和属性 126 5.4.5 测量层次 127 5.4.6 单一或多重指标 130 5.4.7 操作化选择举例 131 5.4.8 操作化永无止境 132 5.5 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133 5.5.1 精确性和准确性 133 5.5.2 信度 133 5.5.3 效度 136 5.5.4 谁决定何者有效 137 5.5.5 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张力 138 5.6 测量的伦理 138 第6章 指标、量表和分类 141 导言 141 6.1 指标还是量表 142 6.2 指标的建构 144 6.2.1 内容选择 144 6.2.2 经验关系的检验 145 6.2.3 指标赋值 149 6.2.4 处理缺损数据 150 6.2.5 指标的鉴定 151 6.2.6 女性地位:建构指标举例 156 6.3 量表的建构 158 6.3.1 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 158 6.3.2 瑟斯东量表 159 6.3.3 李克特量表 160 6.3.4 语意差异 160 6.3.5 哥特曼量表 161 6.4 分类 164 第7章 抽样的逻辑 167 导言 167 7.1 抽样的简要历史 169 7.1.1 阿尔夫·兰登总统 169 7.1.2 托马斯·杜威总统 169 7.1.3 两种抽样方法 171 7.2 非概率抽样 171 7.2.1 就近法 171 7.2.2 目标式或判断式抽样 172 7.2.3 滚雪球抽样 172 7.2.4 配额抽样 173 7.2.5 选择知情人 174 7.3 概率抽样的逻辑和理论 175 7.3.1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抽样误差 175 7.3.2 代表性与选择概率 176 7.3.3 随机选择 177 7.3.4 概率理论、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评估 178 7.4 总体与抽样框 185 7.5 抽样设计的类型 189 7.5.1 简单随机抽样 189 7.5.2 系统抽样 191 7.5.3 分层抽样 192 7.5.4 系统抽样中隐含的分层 194 7.5.5 举例:对大学生进行抽样 194 7.6 多级整群抽样 195 7.6.1 多级整群抽样设计与抽样误差 197 7.6.2 多级整群抽样中的分层 198 7.6.3 概率比例抽样(PPS) 199 7.6.4 非比例抽样和加权 200 7.7 概率抽样回顾 201 7.8 抽样中的伦理 201 第3篇 观察的方式:定量与定性 第8章 实验方法 207 导言 207 8.1 适于实验方法的议题 207 8.2 古典实验 208 8.2.1 自变量与因变量 208 8.2.2 前测与后测 209 8.2.3 实验组与对照组 209 8.2.4 双盲实验 210 8.3 选择被试 211 8.3.1 概率抽样 212 8.3.2 随机化 212 8.3.3 配对 212 8.3.4 配对还是随机? 213 8.4 实验设计的变体 214 8.4.1 前实验研究设计 214 8.4.2 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 215 8.5 实验研究举例 219 8.6 实验方法的替代 221 8.6.1 因素设计 222 8.6.2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 223 8.6.3 “自然”实验方法 223 8.7 实验方法的优缺点 224 8.8 实验方法的伦理 224 …… |
- 清华大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