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语言、文字和认知的能力有限,故要远行。远行很美,人生还需继续远行,这便是书名《我想去远行》的来意。
作者以拉家常风格,书写让人流连忘返的慈母情怀与思想火花,字里行间充盈着生活的温度。
叶舒宪先生作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第二本散文随笔集,收录两大部分内容——日记体的散文随笔及杂诗札记。各部分以时间为线,收录作者2020年5月自2021年11月所作的一百余篇小文及二十四首小诗。作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的拉家常风格,其中不乏让人流连忘返的慈母情怀与思想火花。字里行间充盈着生活的温度。
作者简介:
张岚,女,汉族。1960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毕业于宁夏大学政史系,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在职研究生结业,获美国阿肯色州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岁时在宁夏《朔方》发表短篇小说,曾在《海南日报》《中国档案报》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出版有散文随笔集《依旧是寻常》。
序 / 01
六十岁生日 / 001
随想 / 004
修行 / 008
梦回黄河与大漠 / 010
又见太阳又见风 / 012
“神兽”归笼 / 015
微风见细雨 / 018
随想 / 020
错过与坚守 / 021
沉默的真相 / 023
古北水镇 / 025
南海子 / 028
抬头撞上普度寺 / 031
叶舒宪先生 / 033
颐和园·西堤 / 038
有时 / 041
“雷人雷语” / 043
落日的余晖 / 045
艺术与《百年孤独》 / 047
日记 / 050
庚子年的初雪 / 052
看景思书 / 053
太阳照在凉水河上 / 055
日记 / 056
留白与神会 / 057
随想 / 061
冬月初四的中午 / 062
远行 / 065
海边的冬日 / 069
辞旧迎新 / 072
2021 年元旦海上午睡 / 074
21 世纪以来,北京最冷的天 / 078
钱理群先生文章读后感 / 080
过年 / 082
相爱不如相伴 / 084
和平寺 / 088
阳光书桌 / 092
有文化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 094
日记 / 098
日记 / 099
双宁先生 / 100
鱼性与人性一样吗? / 101
日记 / 103
日记 / 104
吃饱饭后干什么? / 105
美的瞬间 / 106
你懂得坚持就好! / 107
平衡就是跷跷板 / 110
深情在山水间 / 112
日记 / 114
母亲节的快乐 / 115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18
走进山西 / 120
“血月”后的天空如何? / 137
家园 / 139
逃离 / 143
情怀 / 146
日记 / 148
又见端午 / 149
情何以堪? / 152
事过境不迁 / 154
阅读与行走 / 158
杜甫与李白 / 161
《枕草子》很有意思 / 163
七月,雨后的一天 / 165
追剧 / 167
乡情 / 170
野荷谷 / 173
隆德有条老巷子 / 177
中卫南岸民宿 / 181
太阳会老吗? / 186
却道天凉好个秋 / 189
散步在秋雨中 / 192
北京的环球影城 / 195
史家胡同 / 198
数字艺术 / 201
有一种爱,叫我没有能力再爱你 / 205
东堂子胡同 / 208
重返“城南旧事” / 211
辛丑年白露 / 215
东交民巷·双宁先生画展·凤凰中心 / 218
琉璃厂 / 221
民国才女苏雪林 / 225
八月十五人圆月圆 / 229
八月十六登妙峰山 / 231
往事知多少 / 234
法海寺 / 238
苏杭怀旧 / 241
姑苏城外寒山寺 / 246
烟雨醉西塘 / 249
乌镇·木心美术馆 / 252
雨中漫步南浔 / 257
莫干山·民国一梦 / 261
碧坞山上访龙潭·西子湖畔会友人 / 264
径山寺·鲁迅故居·沈园之夜 / 267
雨中祭大禹陵·王阳明墓·观兰亭 / 272
天一阁·蒋介石故居·雪窦资圣禅寺 / 275
雪意 / 278
杂诗札记 / 282
后记 / 291
叶舒宪
我在1993年被调离任教十年的古都西安,只身奔赴曾经流放过苏东坡和李德裕的海南岛,去海南大学文学院找到一份新的教职。个人藏书挤满十吨集装箱,陆海联运过琼州海峡的景观,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也不曾想到,在海岛工作六年后,命运竟然会鬼使神差一般又让我离开,在四十五岁那年被调回出生地首都北京,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名远道而来的外省“引进人才”。而在海南大学的两千个日子里,结识新校友多人,张岚女士即是其一。
在中国地图上画出我近七十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需要在北京、西安、安塞、海南、北京、成都、兰州、台湾、恩施、上海这十个点之间,画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曲线图。其中的成都、兰州、恩施和台湾这四个站点都属于临时的,那都是因为求学或讲学的临时停泊。自西安到海南,再到北京这三个站点间,才是持续六年以上的主要人生站点。三地之间画出的地理旅程的曲线,犹如一个大V字,纵贯整个中国的南方北方:从大西北黄土地到最南端的亚热带海岛,再到濒临北方渤海湾的京津冀。从时间上看,在此三地的生活属于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年至壮年时期。认识张岚,便是初入海南大学的客居之时。刚来时,学校没有房子分给新调入者,我就和武汉调来的张三夕教授临时住在校门口内的椰林招待所二楼。因为都有来自西北黄土地的地缘性经历,对于来自宁夏的张岚,就自然产生出他乡遇故知一般的感受。她谦虚好学,对所有外来的教授都敬若上宾。她也是时常给椰林招待所客居的新人送上温暖的东道主。作为文学女青年,她坚持写日记和随笔,常有佳作拿来让大家共欣赏。后来因为都离开了海岛,我调回北方工作,她赴美国留学,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直到有一年,北工大的王国华教授转告我,张岚作为海归人才,也来北京工作了,于是乎大家暗自称奇,能够在西北黄土地、海岛琼州和京华皇城根这三个地方达到人生轨迹重叠的,确实是极低的小概率之事。因为工作性质不同,在京的这些年里,也只是偶尔有些校友小聚的机会,牵线人不是当年最早从海南大学调来北京工作的王国华教授,就是从台湾到北大任教的龚鹏程教授。在我们这个特别讲究人情味的国度,“校友”这个称呼常常会产生出十分厚重的缘分。我是1994 年第一次从海南岛去台湾的。这是从祖国第二大宝岛到祖国第一大宝岛。当时也没有想到,会在知天命以后的年纪,到台湾台中的中兴大学任教半年,还和该校陈器文教授合编了一部体现台湾历史文化特色的专书——《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
在2010年接近耳顺之际,我又来上海打工了。直接的契机是,上海交大领导到北京来诚恳相邀,表明发展跨学科方向的大思路。去上海后,听说张岚也从中央国家机关调到北京市政府部门工作,从此也就没有再谋面。直到2020年夏,张岚从领导岗位退休,有了闲暇时间,才有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的一次欣赏古玉的聚会。她还是那么谦虚好学,还是那么温文尔雅。这次手捧她的散文随笔集《依旧是寻常》,许多早已淡忘的往事,又会浮现在眼前。遥望曾经度过六个春秋的琼岛,其心境,似可借用张岚这部新完成的《我想去远行》随笔集的文章来形容,那就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词语言的“双无”表态,充满道家鼻祖正言若反的观念蕴意。好像作者依旧要效法陶渊明的采菊情调,仍然发挥她那种娓娓道来的拉家常风格,其中还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慈母情怀与思想火花。
比如,谁说国人没有信仰,《随想》中的两句话,就道出我们这代人的执念和信仰:“我们的家,我们世代生存的中国文化,养育着我们。中国文化才是我们的原生态。”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吧。当年越洋赴美求学,学成之际为何不留在当地发展,要加入以“归去”为梦想的“海归”?读过《修行》这一篇后,容易体会作者所向往的“归去”是怎样的一种内在体验。张岚说:修行的目标是找回自己。修行是后天返先天,后天是咱们来到这个世界后,各种因缘使我们形成的所在,让人迷失自我,距离“道”愈来愈远。而后天返先天是通过修行,把后天形成的不良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戒除,回到生命本源的模式。这也是找回本我的过程。这些朴实无华的表述,自然让我想起自己在《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一书中重点引用的华夏修行之祖老子的四字金言:“归根曰静。”
让人好奇的是,常年从事大国之都的纪检监察工作,为什么从来不在自己的创作中涉及那些刀光剑影的现实题材,那些影视剧写手所热衷的大案要案,却一味地感慨“天凉好个秋”呢?莫非从政大业与个人修行,能够完全将一个人物分为两个,让今日的随笔写作,如同当年宋代知识人写词那样,承担起某种精神人格的协调整合作用?
是为小序,并与作者共勉。
- 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微信请联系:cuijiamei88手机号请联系:13581926432,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