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124.80
运费: ¥ 0.00-18.00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图0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图1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图2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图3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缩略图0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缩略图1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缩略图2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定价:158.0
ISBN:9787030507617
作者:蒋天颖,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4

内容提要:
第*部分是理论篇,在理论篇中讲述了区域创新空间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主要理论,具体包括区域创新空间差异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区域创新与中小企业耦合发展机制、知识转移理论和中小企业网络位置理论。第二部分是实证与应用篇,主要对浙江省及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中小企业网络位置、知识转移、技术学习及创新绩效等关系进行了实证探讨和应用研究第三部分是对策篇,主要讲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区域创新空间协同能力的提升对策、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对策、大宗商品交易企业的创新对策、大宗商品物流企业的创新对策等。

目录:
目录
第*篇 创新网络空间差异的理论与方法
第1章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3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
1.2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特征 5
1.3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 7
1.4 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因素解析 11
1.5 结论 14
第2章 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16
2.1 文献评述 16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17
2.3 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特征 19
2.4 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驱动机制 22
2.5 结论与建议 23
第3章 浙江省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制及其空间分异 26
3.1 理论评述 26
3.2 互动机理 27
3.3 研究方法 30
3.4 总体耦合协调演化特征 33
3.5 结论与建议 37
第4章 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 39
4.1 理论回顾 39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0
4.3 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 44
4.4 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成因分析 50
4.5 结论与建议 52
第5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 54
5.1 理论回顾 54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5
5.3 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强度及变化 56
5.4 区域创新产出联系中心城市及其辐射范围确定 60
5.5 结论与展望 62
第6章 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 64
6.1 理论框架 65
6.2 变量测度与信效度 67
6.3 实证分析 70
6.4 研究结论 74
第7章 基于网络嵌入的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知识创新 76
7.1 理论基础 76
7.2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度 79
7.3 创新网络密度与结构 81
7.4 研究结论和展望 84
第8章 网络位置、技术学习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 88
8.1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89
8.2 信效度与网络结构属性分析 92
8.3 回归分析与比较分析 95
8.4 结论与建议 98
第9章 基于资源整合观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决策研究 101
9.1 资源整合的框架分析 101
9.2 资源整合路径分析 104
9.3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决策三维模型构建 107
9.4 结论与讨论 109
第二篇 产业集聚及其创新特征的若干理论
第10章 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特征 113
10.1 导论 113
10.2 文献回顾 114
1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5
10.4 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 116
10.5 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成因探究 122
10.6 结论与建议 124
第11章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集聚研究 127
11.1 理论依据 127
11.2 制造业、物流业共同集聚机理 129
11.3 研究设计 130
11.4 单一产业集聚水平及演变 132
11.5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集聚特征 136
11.6 启示与建议 139
第12章 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142
12.1 引言 142
1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3
12.3 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 145
12.4 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147
12.5 动因分析 150
12.6 研究结论与建议 151
第13章 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时空格局演化格局分析 154
13.1 引言 154
13.2 空间分析方法 155
13.3 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156
13.4 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8
13.5 驱动机理分析 163
13.6 结论与建议 165
第1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组织创新影响机制研究 167
14.1 问题的提出 167
14.2 组织创新影响机制贝叶斯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69
14.3 研究案例 173
14.4 主要结论 176
第15章 知识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178
15.1 引言 178
15.2 理论模型设计 179
15.3 效应与验证 182
15.4 研究结论与展望 184
第16章 智力资本、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186
16.1 引言 186
16.2 理论假设与研究框架 187
16.3 研究设计 189
16.4 实证分析 191
16.5 结论与启示 194
第17章 关系嵌入强度、知识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扩散 196
17.1 导论 196
17.2 文献回顾 197
17.3 变量测度与样本描述 200
17.4 研究结果 204
17.5 结论与讨论 206
第三篇 知识转移及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第18章 企业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 211
18.1 企业知识的生态学特征 211
18.2 企业知识转移的生态机制 214
18.3 企业知识转移的超生态学特征 217
18.4 案例分析与讨论 218
18.5 基于生态学的企业知识转移效率提升策略 220
第19章 网络位置、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222
19.1 理论基础 222
19.2 研究模型构建 225
19.3 实证分析 228
19.4 结论与建议 233
第20章 员工个人知识组织化模型构建与分析 235
20.1 引言 235
20.2 模型构建 236
20.3 数值验证 240
20.4 结论与启示 242
第21章 员工知识学习绩效模型研究 243
21.1 研究方法 243
21.2 研究结果 245
21.3 主要结论 250
第22章 基于偏好DEA模型的企业知识管理效率评价 251
22.1 偏好DEA评价方法 252
22.2 数据收集及处理 254
22.3 企业知识管理效率评价 255
22.4 DEA无效企业的分析及调整 258
22.5 结论 260
第23章 网络强度、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62
23.1 理论基础 263
23.2 模型构建 265
23.3 模型验证 268
23.4 结论与展望 271
第24章 基于市场导向的中小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以知识整合和组织创新为中介 273
24.1 引言 273
24.2 研究综述 274
24.3 信效度分析 277
24.4 理论模型估计 279
24.5 结论与讨论 281
第25章 企业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284
25.1 样本与模型 285
25.2 分析与检验 287
25.3 讨论与结论 291
25.4 管理启示 293
第26章 学习导向、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 295
26.1 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 296
26.2 变量测度与调查样本 298
26.3 分析与检验 300
26.4 中介效应 303
26.5 结论 304
第四篇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实践启示
第27章 发展“闪购”电子商务模式,推动创新网络平台构建 309
27.1 引言 309
27.2 电子商务创新网络平台的发展趋势 310
27.3 “闪购”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功能 312
27.4 浙江实施“闪购”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潜在优势 314
27.5 对策与建议 315
第28章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知识创新与成长发展对策 317
28.1 引言 317
28.2 知识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成长的关系 318
28.3 知识创新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成长原因 320
28.4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成长的若干对策 322
第29章 依托创新网络,加快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327
29.1 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 327
29.2 浙江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 328
29.3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9
29.4 创新网络促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330
29.5 加快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31
第30章 宁波市家电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与发展 333
30.1 宁波家电企业发展现状 333
30.2 宁波家电企业知识创新动力和机遇 336
30.3 宁波家电企业知识创新发展趋势 337
30.4 宁波家电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339
第31章 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的优化创新对策 342
31.1 引言 342
31.2 宁波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343
31.3 宁波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348
31.4 研究结论与建议 353
第32章 宁波市信息经济人才开发与知识创新平台构建 355
32.1 引言 355
32.2 宁波信息经济人才开发现状 356
32.3 宁波信息经济人才扎根的实际困难调查分析 357
32.4 加快构建信息经济人才知识创新平台的对策 360
参考文献 363

在线试读:
第*篇创新网络空间差异的理论与方法
  第1章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关于区域创新,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王杏芬,2010;朱海就,2004),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石峰,2010;陈伟等,2010),提出了区域创新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Schiuma and Lerro,2008;刘莹莹,2008;徐磊和黄凌云,2009),揭示了区域创新的一般规律(Acs et al.,2002;Johnson and Chuang,2010),剖析了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Howells,2005;徐盈之和金乃丽,2010)。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及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区域创新影响因素、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关联等方面。而我国区域创新的演化情况是怎样的?不同区域之间创新水平是否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不同区域之间创新水平增长是否也有一定空间联系?造成区域创新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现有理论成果还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基于此,本书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创新差异的影响因素。
  选取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专利申请授权量这一指标来反映区域创新水平,试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化。同时,研究拟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对影响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方法
  1.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又称为标准差率或离散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它是衡量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反映地区相对均衡度,其计算方法为
  (1-1)
  式中,CV为变异系数;N为样本数;xi为样本值;为样本平均值。变异系数越小,说明区域发展越均衡。
  2.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研究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反映空间邻近或者空间邻接的区域单元的相似程度,采用测量区域某属性值的空间自相关的全局Moran’s 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2)
  式中,分别为区域i中的观察值;为各区域观察值的平均值;为二进制的空间权重矩阵,用来定义空间单元的相互邻接关系;n为研究区域单元的总数。Moran’s 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当其小于0时,表示负相关;当其大于0时,则表示正相关;而当其等于0时,表示不相关。然后采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计算方法如下:
  (1-3)
  式中,当Z显著且为正值时,表示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当Z显著且为负值时,表示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当Z等于0时,则观察值呈现随机分布。
  3. 局部空间自相关
  由于区域内空间自相关变化未必是稳定的,为了更好地反映局部区域空间聚集程度,还需要引入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即局部Moran’s I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1-4)
  式中,Zi、Zj分别为观察值的标准化形式,其余变量含义与式(1-2)相同。Ii为正值时,表示局部空间单元相似值趋于空间聚集;Ii为负值时,表示局部空间单元相似值趋于分散分布。
  4. NICH指数
  NICH指数即相对发展率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区域在某一时期内相对于整体研究区域的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1-5)
  式中,Y1i、Y2i分别为第i个区域在某一时期末期和初期的专利申请授权数;Y1、Y2则分别为整个研究区域在某一时期末期和初期的专利申请授权数。
  1.1.2 数据来源
  区域创新产出往往能够用来反映区域创新水平,而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及新产品的销售收入等指标都能用来度量创新产出。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对新产品的理解程度和认证标准存在差异,国内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水平时,很少使用新产品产值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来度量区域创新产出。另外,由于专利比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及专利数据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区域发明和创新的信息,许多学者认为用专利反映区域创新水平是合理的(吴玉鸣,2007;王锐淇和张宗益,2010;姜磊等,2011)。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以各地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反映区域创新水平的测量指标。
  由于西藏地区区域创新水平的指标值较小,海南省的空间邻居定义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王红亮等,2010),将这两个区域剔除,选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研究区域。所用的主要数据来自2002~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家科技统计网的相关数据,部分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后得到。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由ArcView3.2软件统计完成。
  1.2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特征
  1.2.1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逐年增大
  我国区域创新水平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水平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省份的区域创新水平较低,存在区域创新差异。变异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变化程度,利用式(1-1),计算出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的变异系数,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2001~2011年我国区域创新变异系数
  由图1-1可知,2001~2011年我国区域创新变异系数整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结合2001~2011年各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变化发现,东部地区诸如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及广东等省份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逐年大幅增加,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省份的专利申请授权数虽然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因此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在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在2001~2005年上升了近0.2,增幅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 2001 年我国出台了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中小企业直接受益,其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该时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因此在这个时期我国区域创新变异系数有较为明显的增幅。变异系数在2005~2008年缓慢上升,其中2006年有下降趋势。在2008~2009年,变异系数又显著上升,到2009年达到1.478。究其原因,我国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这使得中小企业分布较多的东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加大。2010年的变异系数较2009年的略有降低,但2011年的又有所上升,并且达到这十年来*高值1.526,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持续加大。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区域创新与知识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商品二维码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商品二维码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商品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商品二维码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