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文学或者音乐

24.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8 件
文学或者音乐 商品图0
文学或者音乐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文学或者音乐

广告语:来自余华的文学和音乐清单,解读西方正典与巨匠杰作

ISBN: 978-7-5447-6984-6

作者:余华

定价:48.00元

出版年月:2017年9月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页码:330

内文用纸: 轻型纸

——————————————————————————

 

【编辑推荐】

1、非普通读者的阅读范本:比无限清单更好的阅读,那就是重读。。作家余华以多重视角解读经典,为什么读,以及如何读。

2、引领文学经典的启蒙之旅 本书是小说家余华对文学经典的一次深度个人诠释。他细剖详解博尔赫斯、福克纳、马尔克斯、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契诃夫等众多文学史上的巨匠杰作,精心研读叙事技巧,带读者领略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中的乐趣所在。新的时代来临之际,亦是我们对过去时代大师们重新理解的开始。

3、古典发烧友的音乐笔记:作家余华亦是资深古典发烧友,他带领我们聆听柴可夫斯基、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与心灵,破解文学和音乐的“通感”之美。

4、本书特别收录余华自序《和声与比翼鸟》。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学或者音乐》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内容简介】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目录】

自序  和声与比翼鸟


我能否相信自己

威廉· 福克纳

胡安· 鲁尔福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博尔赫斯的现实

契诃夫的等待

山鲁佐德的故事

内心之死

卡夫卡和K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西· 伦茨的《德语课》  

我的阿尔维德· 法尔克式的生活

一个作家的力量

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伊恩· 麦克尤恩后遗症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文学和文学史

回忆和回忆录

两位学者的肖像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的叙述

高潮

否定

灵感

色彩

字与音

重读柴可夫斯基


【自序】

              和声与比翼鸟


 余 华


作者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书作序?他们在书里说了那么多话之后难道还没有说完,他们是不是想换个角度再说一下?或者这是编辑的愿望,“给读者说几句吧”,编辑会这样说,希望作者的自我解读可以帮助读者,然而对于读者来说,作者的解读经常是画蛇添足。

总之这份古老的工作至今仍在流行,我也随波逐流。可是对于这本有关文学和音乐的书,我还能说些什么?文学和音乐给予我的,或者说我能够接受到的,已经裸露在此书之中,一丝不挂之后还能脱下什么?没有了,既然如此那就穿上外衣吧,也许比喻的外衣是合身的。

我曾经羡慕音乐叙述里的和声,至今仍然羡慕,不同高度的声音在不同乐器演奏里同时发出,如此美妙,如此高不可攀,而且在作曲家那里各不相同,在舒伯特的和声里,不同高度的声音是在互相欣赏,而在梅西安的和声里,这些声音似乎是在互相争论,无论是欣赏还是争论,它们都是抱成一团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雄心勃勃的小说家也想在语言的叙述里追求和声,试图展现同一时刻叙述的缤纷,排比的句式和排比的段落可能是最为接近的,可是它们仅仅只是接近,它们无法成为和声,即使这些句式这些段落多么精彩多么辉煌,它们也不会属于同一个时间,它们是在接踵而至的一个个时间里一个个呈现出来。

不必气馁,语言叙述作品的开放品质决定了阅读的方式是和声,与演奏出来音符的活泼好动不同,阅读中的文字一行行安静排列,安静到了似乎是睡眠中的文字,如同睡眠里梦的千奇百怪,看似安静的阅读实质动荡澎湃,这就是阅读的和声。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阅读,在阅读一个细节、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的同时,读者会唤醒自己经历里的细节、情节和故事,或者召回此前阅读其他叙述作品时留在记忆他乡的点点滴滴。这样的阅读会在作品的原意之上同时叠加出一层层的联想,共鸣也好,反驳也好,都是缤纷时刻的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这部个人阅读之书,也是个人和声之书。

我知道自己在这里做了什么,通俗的说法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多年来我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会倾听别人讲述的故事。在这部看着锅里的书里面,我不是一个批评家,只是一个读者或者一个听众,我写下这些文章是觉得锅里的比碗里的诱人。

我想到了《山海经》里的蛮蛮,这个传说中的鸟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不能独自飞翔,只有与另一只蛮蛮连成一体后才有两只眼睛两个翅膀,然后“相得乃飞”。蛮蛮有一个洋气的名字——比翼鸟。起初这篇序言的题目是“和声与蛮蛮”,可是蛮蛮不能迅速指向只有一翼一目的鸟,像是一个正在屋外玩耍的孩子的小名,因此我选择了词义上一目了然的比翼鸟,在文中我仍然使用蛮蛮,因为这个名字有着让人遐想的亲切。

我想说文本是一只蛮蛮,阅读是另一只蛮蛮,它们没有相得之时,文本是死的,阅读是空的,所以文本的蛮蛮在寻找阅读的蛮蛮,阅读的蛮蛮也在寻找文本的蛮蛮,两只蛮蛮合体之后才能比翼而飞。

这部书可以说是讲述了一只蛮蛮的故事。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里,无数的蛮蛮相得乃飞,这只蛮蛮与另一只蛮蛮合体飞翔几日或者几月后就会分离,跌落下来,不是垂直的跌落,是滑翔的跌落,跌落时总会与另一只刚刚分离的蛮蛮相遇合体比翼而飞,然后再次分离跌落,再次相遇合体,再次比翼而飞,一次次的跌落是为了一次次新的比翼而飞。放心吧,这只蛮蛮不会跌落在地,天空有着足够的高度,相互寻找的蛮蛮已经布满天空。

                                   2017年6月21日

【内文试读】



契诃夫的等待



安• 巴• 契诃夫在二十世纪初创作了剧本《 三姐妹》,娥尔加 、玛莎和衣丽娜。 她们的父亲是一位死去的将军 , 她们哥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她们活着, 没有理想, 只有梦想, 那就是去莫斯科。莫斯科是她们童年美好时光的证词 ,也是她们成年以后唯一的向往。 她们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地等待着, 岁月流逝, 她们依然坐在各自的椅子里, 莫斯科依然存在于向往之中 ,而“ 去 ” 的行为则始终作为一个象征, 被娥尔加 、 玛莎和衣丽娜不断透支着。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座远离莫斯科的省城, 也在那里结束。这似乎是一切以等待为主题的故事的命运,周而复始,叙述所渴望到达的目标, 最终却落在了开始处。


半个世纪以后, 萨缪尔• 贝克特写下了《等待戈多》,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这两 个 流浪汉进行着重复的等待,等待那个永远不会来到的名叫戈多的人。最后,剧本的结尾还原了它的开始。


这是两个风格相去甚远的剧作,它们风格之间的距离与所处的两个时代一样遥远,或者说它们首先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 其次才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作家。 又是半个世纪以后, 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将《三姐妹》和《等待戈多》变成了《三姐妹• 等待戈多》, 于是另一个时代介入了进去。


有趣的是, 这三个时代在时间距离上有着平衡后的和谐,这似乎是命运的有意选择, 果真如此的话, 这高高在上的命运似乎还具有着审美的嗜好。 促使林兆华将这样两个戏剧合二为一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 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等待”。“ 因为‘等待’,俄罗斯的‘ 三姐妹 ’与巴黎的‘ 流浪汉’在此刻的北京相遇。”


可以这么说, 正是契诃夫与贝克特的某些神合之处,让林兆华抓到了把柄,使他相信了他们自己的话:“ 一部戏剧应该是舞台艺术家以极致的风格去冲刺的结果。” 这段既像宣言又像广告一样的句子, 其实只是为了获取合法化的自我辩护。什么是极致的风格?一九〇一年的 《三姐妹》和一九五一年的《等待戈多》可能是极致的风格, 而在一九九八年, 契诃夫和贝克特已经无须以此为生了 。 或者说, 极致的风格只能借用时代的目光才能看到 , 在历史眼中 , 契诃夫和贝克特的叛逆显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情感的延续和思想的发展。林兆华的《三姐妹• 等待戈多 》 在今天可能是极致的风格,当然也只能在今天。 事实上,真正的意义只存在于舞台之上,台下的辩护或者溢美之词无法烘云托月 。


将契诃夫忧郁的优美与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个舞台和同一个时间里,令人惊讶, 又使人欣喜。林兆华模糊了两个剧本连接时的台词 ,同时仍然突出了它们各自的语言风格。 舞台首先围起了一摊水,然后让水围起了没有墙壁的房屋,上面是夜空般宁静的玻璃,背景时而响起没有歌词的歌唱 。三姐妹被水围困着,她们的等待从一开始就被强化成不可实现的纯粹的等待。 而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有被驱赶到前台时才得以保留自己的身份, 后退意味着衰老五十年, 意味着身份的改变, 成为了中校和男爵。 这两个人在时间 的 长 河 里 游 手 好 闲 , 一会 儿 去 和 玛 莎 和 衣 丽 娜 谈 情 说 爱 ,一会儿又跑回来等待戈多 。


这时候更能体会契诃夫散文般的优美和贝克特诗化的粗俗, 舞台的风格犹如秀才遇到了兵, 古怪的统一因为风格的对抗产生了和谐。 贝克特的台词生机勃勃, 充满了北京街头的气息 , 契诃夫的台词更像是从记忆深处发出 , 遥远的像是命运在朗诵 。


林兆华希望观众能够聆听,“ 听听大师的声音 ”,他认为这样就足够了 。 聆听的结果使我 们 发 现 在 外 表 反 差 的 后 面,更多的是一致。 似乎舞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同性的婚姻, 结合的理由不是相异, 而是相同 。




《 三姐妹》似乎是契诃夫内心深处的叙述, 如同那部超凡脱俗的 《草原》, 沉着冷静, 优美动人,而不是《一个官员的死》这类聪明之作。 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 可是它的方向并不是远方, 而是越来越深的内心。娥尔加在等待中慢慢老起来;衣丽娜的等待使自己失去了现实对她的爱—男爵, 这位单相思的典范最终死于决斗; 玛莎是三姐妹中唯一的已婚者, 她似乎证实了这样的话:有婚姻就有外遇。 玛莎突然爱上了中校,而中校只是她们向往中的莫斯科的一个阴影,被错误地投射到这座沉闷的省城, 阳光移动以后, 中校就被扔到了别处。


跟随将军的父亲来到这座城市的三姐妹和她们的哥哥安德列 , 在父亲死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与其掌握者—父亲 ,一起长眠于这座城市之中 。


安德列说:“ 因为我们们的父亲 , 我和姐妹们才学会了法语、德语和英语,衣丽娜还学会了意大利语。 可是学这些真是不值得啊!”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文学或者音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