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
—
刘晗 著
出品:得到图书
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ISBN:9787313229854
装帧:精装
定价:69元
介绍法律思维的通识读本
洞悉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
◎介绍法律思维的通识读本
它不讲难懂的法条和专业术语,而是从海量规则和程序中,总结出人人都受用的底层逻辑,比如全世界法律人共享的六种思维模型: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权威思维,预期思维,以法律思维为脉络重新理解世界。
◎掌握顶级法律人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招
如果你不是法律工作者,这本书可以帮你理解各种制度、规则、原则和程序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从法律人的智慧里学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招;它会提醒你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当时当下,还要考虑过去未来;不仅要考虑单个事件的得失,更要考虑全局的长远利益;它会促使你去探寻大社会如何影响自己的发展,而不局限于自我的小宇宙。
◎洞悉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
如果你是法律工作者,这本书可以帮你跳出 具体法规法条所界定的学科边界,看顶级法律人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洞悉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帮你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哲学重新思考法律,站到学科的高点开展工作。
◎按照现代的理解,政治生活当然要靠道德来约束,也要靠法治来规范。但是政治归于政治,不直接借助道德约束。不过不要忘了,在人类政治的最初阶段,人们不能够直接意识到法治和自由,不能够直接建构自由、法治来引导政治。这种情况下,试图为政治生活供给秩序,一方面需要儒家那样的基于道德的设计,将政治隐匿在道德的帷幕后;另一方面就像法家那样通过无须遮掩的权力斗争来保证掌权者利益并强力维护秩序,而不至于陷入战国时期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
◎政治总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政治。我们不能以道德必须优先于政治的单纯和可爱的眼光来观察权力秩序的重建问题。权力秩序的重建可以靠威势、靠身段、靠名位、靠出身,这类出路,大致是不值得赞扬的。但是,在最低限度的权力秩序都得不到保证的时候,也许恢复一种不值得期待却现实可行的秩序,比没有秩序还是要好一些。这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比烂的逻辑,而是保证一个权力秩序的基本起点和基本状态,以此出发,才可以期望去建构更为优良的秩序。
刘晗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得到App课程“法律思维30讲”主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法、比较法、法律理论和网络法,著有《合众为一》。
第一章 基本思维模型
--凡事讲规则:善恶与秩序
--凡事讲权利:对错与边界
--凡事讲程序:正义与过程
--凡事讲终局:正确与确定
--凡事讲预期:个案与长远
--凡事讲权威:权限与尊重
第二章 事实的发现与描述
--发现事实:为什么说法律事实不是客观真相?
--构建事实:为什么说证据是一整套制度?
--加工事实:为什么没有脱离法律的事实?
--嵌套事实:为什么贴法律的标签很重要?
第三章 规则的制定与使用
--法律语言:为什么要刻意制造模糊?
--法律标准:为什么说有下限才有上限?
--规则的稳定性:为什么法律总是保守的?
--规则的普遍性:为什么法条经常“大而化之”?
--规则的例外:为什么说例外并不颠覆规则?
--规则的选择:为什么案件结果难以预测?
第四章 法律的推理与判断
--后果主义:为什么比起结果,法律人更在意后果?
--类比推理:为什么不进入传统就不能添加新物?
第五章 法律的发生
--法律起源1.0:为什么复仇会演变成法律?
--法律演化2.0:为什么国王不能直接审案?
--法律演化3.0:为什么说两大法系殊途同归?
--国内法演化:为什么法律门类如此繁多?
--国际法演化:国际法是法吗?
--律师的演化:为什么更多律师不打官司?
第六章 法律与社会
--司法的“产品”:判决书没写什么?
--时间成本:为什么很多案子总是拖很久?
--资源成本:诉讼费是不是越低越好?
--开放的保守性:为什么会出现互联网法院?
--高贵的消极性:为什么律所很少做广告?
注释
后记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