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图谱》百年前北京风俗再现,尘封日本近百年的图谱,国内SHOU次引进出版
运费: | ¥ 0.00-25.00 |
库存: | 425 件 |
商品详情
《北京风俗图谱》:流落海外的百年“中国最全风俗图谱”,今终得归国出版
1925年,青木正儿游学北京,这是他继1922年首次访华以来,第二次来到中国。
青木正儿生于1887年,著名汉学家,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其《中国近世戏曲史》为学界高度认可,出版过《中国文艺论述》《中华名物考》等著作。青木正儿曾自述《北京风俗图谱》的缘起:
“本来我是以戏曲小说为中心研究文学的,故而对相关的风俗特别有兴趣。前些年游江南之际,虽走马观花,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在北京逗留了一年,所以能有机会专注实地考察。在那里,只要有机会就去热闹的场所,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或是在庙会的小摊儿上闲逛,或是在僻静的胡同里徜徉。我觉得北京虽然还保留着很多旧的风俗,但也逐渐随着西化而消失。如果现在不将其记录下来,不远的将来就会湮灭。”
于是,他向资助自己游学的东北大学申请了经费,想要完成一本题为《中华风俗图谱》(后根据内容改名为《北京风俗图谱》)的图文结合的书籍。他将此书分为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细目,然后物色画工绘制。译者通过青木正儿藏在东北大学的往来书札考证,这个画工就是刘延年。
刘延年生平已经很难查考。但从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技艺娴巧的画师,而其画风也正显示了清末民初绘画的主要潮流。有别于同时代的风俗画来说,书中所呈现的画面,既有“全景”,又有“特写”,既有“整体,又有“细部”,“如一条街,既有街景,又有铺面全貌,而且更特殊的是画了各种幌子的细部详图”。这种画人物、器物局部图,则是青木正儿的“独创”了。邓云乡老如是评价——
“《北京风俗图谱》中留下了极为形象的历史图样,每一样东西的图形,都足以代表当时的风俗。其历史资料价格和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了。”
1963年,日本平凡社注意到此书,打算将其收录进“东洋文库”,并由中国文学专业出身的东北大学教授内田道夫撰写解说。在解说中,内田道夫旁征博引图文资料,如《燕京岁时记》《中华名物考》《清俗纪闻》《帝京景物略》《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等,使得图谱更显其历史厚度。谈及这本书的价值,内田道夫写道:
“本来,中国的风俗画所剩不多。明代的风俗画稍稍繁荣,但明版的书籍、图录稀少。到了清代,随着文人画的流行,风俗不再受到青睐。因此记录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风俗的这本图谱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由于成本原因,次年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仅是黑白影印本。但即便如此,此书也一版再版。中国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王冶秋和作者老舍看到此图谱后均感慨:
“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1986年,平凡社终于出版了此书的彩印本。
这样一本宝贵的图谱,自然名声在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日本的两个版本都卖到了上千元。冯骥才先生说——
“所有关注民俗的学者都知道这本书。……(青木正儿)对中国文化不仅热爱,还有一种情怀,要把他留下来,这件事情当时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做”。
东方出版社得到了平凡社和日本东北大学的联合授权,耗时近四年首次引进出版了中文简体版的彩色《北京风俗图谱》,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副所长牛贯杰教授担任主编。经过反复思量,出版社与主编共同确定了译者的不二人选——日本金城学院的张小钢教授。他不仅是文学博士,还曾出版过《青木正儿家藏中国近代名人尺牍》,与青木一家颇有渊源。此外,张小钢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生活于北京,对北京的风俗有着颇深的体会。译完此书后,他曾发出如下感慨:
“《北京风俗图谱》从1925 年青木博士策划到今年翻译成为中文,经过了九十三年的沧桑,终于在北京实现出版,颇有一种荣归故里的感觉。”
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老师在看到中译本时,评价中文版不仅以印刷精良的彩色画质还原,甚于日版的是本书收录了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的青木书简等史料,这批史料额的收入对研究《图谱》的形成过程以及青木正儿的治学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也曾说过:
“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
- 涂思美育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涂思美育由中央美术学院学者、艺术家共同创立,汇集国内外顶尖教育专家、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学者的学术力量,致力于为3~12岁儿童、家庭、企业、学校提供具有国际领先品质的多元博物馆美育服务及课程。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