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在汉字圈,即使发音发生很大变化,也不影响阅读一两千年前的文章;但是两千年前大家周知的内容,有很多今人已经不明白了。”陈舜臣对于影响亚洲伦理思想的《论语》的古今解读,以独特视角挖掘中日文化差异及背后渊源,可以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推理小说家被人忽视的文化随笔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
陈舜臣的随笔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文风儒雅;独特的视角可让读者在琐碎日常中发现中日文化的诸多差异,感受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
★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具有双重文化的意蕴
陈舜臣对于影响亚洲伦理思想的《论语》的解读,以独特视角挖掘了中日文化差异及背后渊源。对《论语》古新注释的理解跨度如此之大,对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乐趣;设定各种情形来解读,亦是读《论语》的乐趣之一。通过《论语》,可以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全套系开创性出版
本套系是陈舜臣随笔集首次在国内出版,系列书目:《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七福神与曼陀罗山》《论语抄》《作为地球人》《逆旅主人》等。
全套系随笔可以多角度、立体全面地展现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读陈舜臣的随笔,恰似一杯香茶陪伴。听其侃侃而谈,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人生难免与无奈和躁动不期而遇,此书恰似一剂良药。
内容简介:
《论语》不但影响到中日韩,也与整个亚洲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陈舜臣的这部《论语抄》可以算作其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在他看来,在汉字圈,即使发音发生很大变化,也不影响阅读一两千年前的文章;但是两千年前大家周知的内容,有很多今人已经不明白了。对《论语》古新注释的理解跨度如此之大,对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乐趣;设定各种情形来解读,亦是读《论语》的乐趣之一。通过《论语》,可以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001 / 前言
009 / 第一篇 学而篇
023 / 第二篇 为政篇
033 / 第三篇 八佾篇
039 / 第四篇 里仁篇
047 / 第五篇 公冶长篇
055 / 第六篇 雍也篇
065 / 第七篇 述而篇
073 / 第八篇 泰伯篇
081 / 第九篇 子罕篇
091 / 第十篇 乡党篇
099 / 第十一篇 先进篇
109 /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23 / 第十三篇 子路篇
133 / 第十四篇 宪问篇
145 / 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
155 / 第十六篇 季氏篇
161 / 第十七篇 阳货篇
173 / 第十八篇 微子篇
181 / 第十九篇 子张篇
191 / 第二十篇 尧曰篇
194 / 后记
在日本,没有哪本古典著作如《论语》这般被广泛阅读。《论语》是孔子(前551—前479)及其众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主流思想儒教的根本经典。
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儒教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各种思想及学术流派林立,称为诸子百家。儒教与其他流派经历了长期激烈的理论之争,并非一直独尊。
儒士多居于鲁国,谓之鲁儒,世人视其为传授礼仪做法
的流派。
汉初,即公元前200年前后,宫廷之内亦无礼法。当时所谓的军队与土匪并无多大区别。
皇帝刘邦举止与匪首无异。
当时,模仿秦始皇时的制度,亦设文书、史官等儒生之职,但均非要职。儒生们穿着肥大的儒生袍,戴着宽大的儒士帽,人群中一见便知。对他们的这种做派,刘邦很不以为然。
“喂,把你戴的那个帽子拿来。”被叫住的那个儒生奉命献上帽子。然后,刘邦对着帽子恣意小便。
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可想而知。《史记》记载:“群臣饮酒论功,醉后妄呼,拔剑击柱。”
“这些人太不成体统。你们儒家是教化众生知礼守仪的,对他们可有什么办法吗?”将自己的粗野搁置一旁,刘邦这样向儒家的叔孙通征求意见。
“要训练这些人的话,需要三十几个儒生。”——叔孙通趁机推荐了三十个儒生。这次轮到刘邦沉不住气了,说: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必须是我也容易做到的,别搞得太麻烦——这才应当是他的心里话。
于是叔孙通率众反复练习,非常成功。练习时,做错的、窃窃私语的均予严惩。
修复一新的长乐宫里,群臣朝贺之仪。场面庄严肃穆,有条不紊,宴上也无醉酒之人。
皇帝刘邦非常满意,“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时为高祖七年十月。于是,百家之中,朝廷尤厚遇儒家。不过这也只是朝堂之上,后宫信奉的依然是“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泛指道家思想,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源头,在朝廷内部,尤其是后宫女子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宫女子,即皇帝的母亲与祖母,当然不容小觑。
武帝之父汉景帝时期,皇太后曾向儒士辕固生问询老子之事,答曰:“此家人言耳。”“家人”,当时指的是下人、奴仆。侍女出身的太后大怒,派人把他扔到野猪圈里刺斗野猪。景帝同情辕固生,赐他一把刀,他刺中了野猪才得以无罪脱身。
汉初宫廷的粗野局面由此可见一斑。
似乎儒学只属于男子,而宫廷之中女人们更好老子。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后弟子们开始收集他的语录。在还没有纸的时代,弟子们将铭记的话语记在竹简、木简及绢帛上,这就是最初的《论语》,据说成形于孔子殁后百年左右。
《论语》基本是对话体,没有固定题目,可以从任何地方读起。
儒学,一般称为儒教,那么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呢?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中国没有神职意义的王的统治,属于非宗教国家,因此儒教并非宗教。这是因为在他生前甲骨刚被发现不久,还没得到充分研究。甲骨文的研究,使殷的历史骤然明了,殷王无疑也是神职的王。
儒教对鬼神基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不代表其是无神论者。敬,而远之,很接近现代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儒学不过多参与宗教事务,而是注重道德上、伦理上的
修养。
孔子是集儒家大成之人,他尽可能地削减了儒的宗教气息。我们来看一看孔子确立的儒教的原始形式。
“儒”字,白川静认为代表的是祈雨的巫师。“儒”字里有“雨”字,“雨”的下面是“而”,“而”表示的是打扮奇特的人,金文里表现得尤其形象。“而”的上面是“一”,表示头上什么都没有。当时普通的人都要佩冠束发,头上什么都没有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特殊形象,古代的巫师似乎就是这种形象。殷墟出土的几十万片甲骨,记载的几乎都是殷王向神灵祷告问吉凶的事情。由此可见,殷王是神职的王。
如果儒源于向祖先神灵问卜的巫师,对神灵自然恭敬有加,儒于是成了祭祀的专家集团。祭祀中最重要的当属丧葬,但葬礼不是常有,因此他们要去各地招揽生意。他们各处行走,比一般人见多识广,因此很多人向他们讨教。他们帮人排忧解难,指引处世之道,到孔子的时候,已经发展成时代思想中的一个派别。
汉朝时,儒家确立了掌管礼仪典范的地位,其学派经典《论语》被不断完善。
幼时,我随祖父诵读《论语》,不明其意,只是跟着祖父的闽南方言鹦鹉学舌。中学时,汉文课本里有《论语》节选,我稍微明白了一点儿意思。
战后,我在故乡台湾做了三年中学教员。当时,日本从台湾退出,国语也从日语变为汉语(北京话)。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新国语都还不适应,都要努力学习,《论语》曾经是学习汉语的教科书。
其后我也一直缘系《论语》。20世纪80年代,儒学得到重新评价,时值中国的台湾、香港和韩国、新加坡经济腾飞,此“四小龙”同属儒教圈这一现象也备受瞩目。1988年,在新加坡召开了“儒教国际研讨会”,对儒学的关注成为世界现象。同年1月,日本的NHK教育频道连续五日播放了以《陈舜臣论儒教与现代》为题的节目。记得节目的收录是在前一年的11月。朝日新闻社希望我能以此为基础写一本书,于是另起炉灶,写下了《儒教三千年》,1992年1月出版。这一时期,《论语》也是形影不离。
写了儒教,自然也要写《论语》,我慢慢地写下来,如同在完成一项作业。要通卷读完《论语》,对普通的人来说比较困难,也没有必要。我从五百多篇中精选了一部分,与其说是对其注释,不如说是以之为题写一些随笔。因为耗时较长,文中有许多重复之处,校对时尽可能地删减了。
本书不能算作学术著作,因此没有一一列举参考文献。当时手头一直放着刘宝楠(1791—1855)的《论语正义》。我在写小说《鸦片战争》(1967)时,为了了解当时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读了很多那个时期的作品。刘宝楠是道光二十年的进士,同年鸦片战争爆发。作为清代考证学的名著,这本书屡次再版发行,如今可以轻易入手。现在我手头的《论语正义》是中华书局1990年的线装本。在中国,读《论语》的人几乎都以它为参考。
日本出版了大量与《论语》相关的书籍,每本书的读法有细微差别,需要统一。宫崎市定的《现代语译论语》(岩波现代文库,2000年)很有权威性。我中学时的恩师原山锐一先生读京都大学时是宫崎市定先生的学生,因此我斗胆自称徒孙,并以此身份参与执笔了《宫崎市定全集》的月报。
关于本书题目,犹豫再三,最终定为《论语抄》,与荻生徂徕的《论语征》的日语发音相同。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想到肯定不会有人将我的书与三百年前大儒的书混淆,也就不以为意了。执笔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论语》不但影响到中日韩,也与整个亚洲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
《论语》这样的古典著作,值得用一生去读。通过《论语》,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 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微信请联系:cuijiamei88手机号请联系:13581926432,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