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徐贲人文思想启蒙”六书
启蒙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现代人与“前现代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一)对理性的运用程度;(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这两项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社会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不是为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之外的专门知识,而是对公民独立思考能力、公共事务讨论与对话能力、尊严意识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徐贲的这套“人文思想启蒙”系列读本,从“启蒙问题”开始溯源,经过对“批判性思维”“公共说理”的辨析,一直谈到了影响当下的公共生活问题(比如互联网),与此同时,“阅读经典”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徐贲重点讨论的话题。
当下的个体,亟需重拾人文教育,原因有三:
◎启蒙从未过时,而且需要与时俱进
所谓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运用你理性的勇气。启蒙运动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百年历史。很多人都开始认为启蒙已经是个过时的东西了,所以我们看到犬儒主义、虚无主义、反智主义大行其道,而启蒙自身却不断遭受怀疑、唱衰,甚至摈弃。徐贲老师用《与时俱进的启蒙》告诉我们,启蒙非但没有过时,启蒙还需与时俱进。网络上的无聊骂战,对人工智能(工具理性)的极端迷信,这都是需要启蒙,启蒙需要跟上时代的鲜明标志……互联网时代,启蒙没有停止,也不应停止。
◎当下中国,“批判性思维”依然稀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与论证、辨析与评估、探索与综合的能力,其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辨别真相,判断是非,从而增强理性行为的能力。然而,当下中国,批判性思维的“普及度”依然不高。原因在于:(一)模棱两可的思维方式泛滥,中国人喜欢用诸如“存在即合理”、“大道不可言说”、“辩证统一看问题”来消解问题的复杂性。(二)大众对“批判性思维”本身也存在误解,批判性思维常常被误读为“批评一切”、“随心所欲地批判”,实则是严重误读了批判性思维的本义。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一书中,徐贲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不轻信、不自欺,个体只有在不受个人或集体的情绪、欲望以及情感侵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独立思考。
◎经典,要用批判的态度阅读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第一次读,像重读,重读,却又像第一次读的作品。经典包含了人类生命体验中恒常、普遍的部分,因此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阅读经典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阅读经典。面对经典他们常常是用宗教般的虔诚“跪”着读,而徐贲老师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阅读经典》《经典之外的阅读》告诉我们,我们该用理性、批判性的视角“站”着读经典,也就是说,不盲崇经典,也不刻意诋毁经典,而是带着自己的问题, “平等地”对待经典。
徐贲的这套“人文思想启蒙”系列,对批判性思维、理性对话、如何阅读经典等话题做了系统性思考,是每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不能错过的经典。
◎苏格拉底对吕西阿斯的演说辞进行批评,他特别指出,说话要有清楚的概念,概念不清楚往往是因为说话者从一开始就有什么东西想要隐瞒,因此是一种不真的表现。
——《明亮的对话》
◎不自由的人民很容易满足于统治者给予他们的恩惠,尤其是物质享受和提供安全感的稳定。有了这些“好东西”,他们对得不到的其他好东西变得不再那么有兴趣,甚至把有些好东西当成坏东西来加以鄙视或排斥。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由于谈启蒙必言康德,所以人们经常会有一种德国启蒙与欧洲启蒙,尤其是英、法两国启蒙并驾齐驱的错觉。其实,德国启蒙是相对于英国和法国的后发启蒙,也有着后发启蒙的一些显著特征:观念的滞后、选择性的借鉴、对先发启蒙的情绪性反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结的文化自卑和自大。这些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其他后发启蒙,包括中国的后发启蒙的特征。
——《与时俱进的启蒙》
◎学术的理想与人的教育,尤其是人的自由教育,即人文教育,以及与公共事务参与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些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以及尊重人的多元、理性、独立、创制。当学术无法帮助教育或其他公共事务实现这些基本价值目标时,当学术甚至不再能在公共领域中公开表现它的社会关怀和社会问题意识时,学术便不得已变成了它自己的目的。
——《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中最容易受宣传影响的其实是知识分子,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知识分子吸收二手的、无法证实的信息神话比一般人来得多。第二,他们总觉得需要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格外需要借助宣传提供的一些现成看法。第三,他们会把不知不觉中接受的宣传课以为是自己的“独立判断,自以为是,往往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对宣传的说法添油加醋,标新立异。
——《经典之外的阅读》
◎验证从网上得来的信息和知识,并将此用作个人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认知原则。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抵御任何形式的外界操控,根据可靠的信息,自由而独立地对事物做出理性判断。互联网时代的愚蠢不是完全无知,而是把需要验证、求实的知识信息不经思考就当成可靠而确定的知识。
——《人文的互联网》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海内外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作包括《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等。
徐贲教授,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既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他是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既熟悉前沿学术成果,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又拥有对当下问题的现实感和洞察力。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