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预防和应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与无助的问题。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莫源秋教授多年研究幼儿的行为与心理,在本书中通过对80多个案例的分析来告诉读者如何透过幼儿的行为来了解其心理,据此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找到预防和应对其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该书与其姐妹篇《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读者可结合起来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的姐妹篇,系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莫源秋教授为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管理与教育而撰写的著作。
作者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与基本原理,详细地阐述了培养幼儿的4种良好行为习惯、预防与应对幼儿的12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书中的理论方法实用,案例丰富翔实,语言通俗易懂,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读性。读者可结合其姐妹篇《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阅读,全面掌握预防和应对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方法,为幼儿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幼儿行为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对幼儿行为管理的理解
二、幼儿行为发展的特点
三、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路径
四、幼儿应形成的行为习惯
五、幼儿行为管理的原则
六、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
第二章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善良意识和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二、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和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三、培养幼儿独处意识和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四、培养幼儿纪律意识和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第三章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与应对
一、幼儿哭闹任性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二、幼儿破坏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三、幼儿咬人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四、幼儿腼腆害羞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五、幼儿过度寻求关注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六、幼儿打小报告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七、幼儿说谎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八、幼儿黏人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九、幼儿偷拿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十、幼儿自慰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十一、幼儿孤僻行为倾向的预防与应对
十二、幼儿逆反心理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精彩书摘:
三、幼儿咬人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由于幼儿年龄小,人际交往经验和能力欠缺,他们在与同伴互动时,还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咬人行为在幼儿期的孩子中相当普遍。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咬人行为不仅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会给咬人的孩子自己带来不快,因为他经常咬人就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没有人愿意和他玩,没有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因此,教育者应该认真而且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幼儿的咬人行为。
(一)幼儿咬人行为的预防
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幼儿咬人行为的发生。
1.不要以“咬”来玩
许多小班幼儿咬人是出于模仿。比如,父母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时,会情不自禁地亲他,甚至在他白嫩的小手臂上轻轻地咬一口,以此逗趣。这样,幼儿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去咬人,表达喜爱,并觉得有趣。幼儿并不觉得咬人对自己、对他人有什么不好,在他心中咬人是一种爱的表达、亲热的表达。
另外,有的家长很喜欢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扮演老虎、狮子,这些“老虎”“狮子”经常咬孩子,有的家长则喜欢在给宝宝洗澡之后游戏式地轻咬孩子的肚皮或者小屁股。这本来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有咬人的行为,尤其是游戏或者兴奋时有咬人的行为,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很可能把咬人当成了游戏的方式,但是把握不好轻重,或者即使咬得很轻,也会吓到被咬的小朋友,引发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因此,父母要改变自己表达爱的方式,不要以咬来向孩子表达爱,否则,会误导孩子去咬人。
2.教会幼儿交往的技巧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会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比如,当幼儿看上别人正在玩的玩具时,就去抢,抢不到,就会咬—他还没有学会等待、分享、交换等技能;当别人违背他的意志时,他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来拒绝,于是就用咬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咬人是幼儿经常用来防御别人侵犯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他还没有学会利用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遇到同伴索取食物或玩具时,他不等别人动手就先发制人,冷不防地咬别人一口以示抗议。如果第一次咬人就成功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那么,咬人就会成为他经常使用的自我保护手段。
案例3-4 琪琪咬我
元旦前夕,某园为了元旦晚会节目能顺利演出,特地进行了彩排。每个班轮流上台表演,没上台的班级则留在后台等候。就在这等候的几分钟里,肖老师突然听见人群中传来了哭声,立即走过去,看见虹帆边捂着自己的小脸,边哭着说:“琪琪咬我!”肖老师顿时惊呆了:虹帆的脸上有一排齿痕。这时旁边的文嘉着急地说:“是琪琪不要虹帆抱,虹帆硬要抱,琪琪就咬虹帆了!”
如果琪琪知道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等“非咬”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喜欢被虹帆抱,那么,他就不会咬虹帆了。
因此,平时教育者要注意教给幼儿理性地、非暴力地拒绝别人的技巧,这样幼儿咬人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案例3-5 我看不到电视
教师在利用一体机给小朋友们讲绘本的故事,小朋友们边听故事,边看一体机上的绘本图片。突然,莫晓萍哭了起来。原来是范小玲咬了她。教师刚想问明原因,范小玲却不满地说:“我看不到电视。”原来是莫晓萍挡住了她的视线。
许多时候幼儿咬人并没有恶意,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会与人交往。
多数咬人事件都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关。因此,丰富幼儿的语言是减少咬人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教育者平时要注意丰富幼儿的交往语言,让他们学习简单的语言交往技巧,如利用“每日一讲”活动,引导幼儿学习短句(如, “请你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好吗?”“不可以,我刚刚来一分钟,等一下我再给你玩。”“那我们就一起玩吧。”“那我们就轮流玩吧。”“你先帮我摇一下木马,等一下你骑的时候我也帮你摇。”“那就让你玩吧,我去玩其他玩具。”“你先去玩其他玩具,等一下你再过来,我就让你玩。”“我不喜欢你这样!”“我还在玩!”……),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学习简单的交往语言技巧(如,求助、等待、轮流、合作等)。
教育者可通过示范、演练,教会幼儿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教育者要拉着幼儿的小手做示范动作;幼儿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教育者要陪着幼儿一起喊出来;幼儿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就找老师或家长帮忙,要尽可能地把每种情境向幼儿演示得足够详细。演示完毕,还要组织幼儿进行演练,直到熟练为止。
3.不断强化积极变化
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有其周期性。如果某个孩子的咬人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交往习惯,那么,教育者就不要期待它能自动消失。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期待合理,教育者在面对幼儿的咬人行为时才不会情绪失控,做出非理性的事、说出非理性的话。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记录幼儿咬人的频次,并且给幼儿即时的反馈。例如,如果幼儿一周都没有咬人,一定要告诉幼儿:“老师特别开心,今天要告诉你妈妈,你现在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会主动和小伙伴说不喜欢或者不要了。你长大了,不再像小婴儿那样用咬人来解决问题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样的正强化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咬人行为,直至该行为消失,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要期待这一问题明天就会被解决。
4.给每个幼儿适度的关注
每个幼儿都希望教师能更多地注意自己、关心自己,希望自己是最受教师关注和喜爱的孩子。当一个幼儿通过各种符合常规的方式来引发教师和小伙伴对他的关注都失败后,他就可能使用违规的方式来引发老师和小伙伴对他的关注,其中有些幼儿无意中发现咬人后反而轻易地得到了老师和小伙伴的关注,随后就很有可能会继续咬人。
案例3-6 我也来玩开火车啦!
付小敏看见小朋友们正在玩开火车游戏(每个孩子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椅子与椅子相连),便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凑热闹,说:“我也来玩开火车!”她连喊了几遍,可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没有人理她。于是她把小椅子往前排一放,转过头来咬了后面的小鹏一口。结果小鹏大哭,高呼:“小敏咬我!小敏咬我!”
付小敏咬人的原因在于她连喊了几遍“我也来玩开火车”,却没有人关注她,这让她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通常在发生咬人事件后,教育者会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咬人的幼儿身上,其实,这个时候教育者应该更多地给被咬的幼儿以关心。当咬人者看到“受害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时,就会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咬别人并不能让自己得到想要的关注”,这样可以使其减少“咬人”的欲望。
事实上,如果每次发生咬人事件,教育者都责备甚至惩罚咬人的幼儿,这种教育行为反而会导致幼儿把咬人当作迅速获得教育者及其他小伙伴关注的有效方式。因此,责备、惩罚不能消除反而会助长那些努力寻求关注的幼儿的咬人行为。
5.让幼儿有宣泄内心负能量的机会
案例3-7 忍无可忍
午饭时,诚诚、小辉、小宇、玲玲坐在一桌,说话声不时从他们一桌传来。小辉端起饭碗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诚诚也不时地说上两句,不一会儿,只见诚诚神色严肃地站起来用嘴巴咬了小宇伸出来的两根手指头。
原来小辉、小宇、玲玲都说:“今天我会吃两碗饭,诚诚肯定一碗都吃不完!”小宇还伸出两根手指头比画,诚诚因此气愤地咬了小宇的手指头—诚诚是班里有名的吃饭慢且饭量小的幼儿。
有时候幼儿咬人是因为心里有情绪的负能量要宣泄,因此,教育者要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来帮助幼儿释放心理压力。另外,教育者可给幼儿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幼儿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地释放心理压力,当然,还要教会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
(二)幼儿咬人行为的应对措施
当幼儿出现咬人行为时,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进而减少甚至消除其咬人行为。
1.立即制止并让咬人者一起安慰和照顾被咬者
幼儿咬人后,教育者要坚定地告诉咬人者“不可以咬人,你会伤到别人的。你看秀秀正在哭呢,因为你咬痛她了”,并马上将当事人分开,安抚被咬幼儿的情绪,并且根据情况及时处理,如有伤口要带孩子到保健室或医院处理。如果有可能,要让咬人者向被咬的小伙伴道歉,给被咬的小伙伴擦擦眼泪,或者让他摸一下他咬的牙齿印,要让咬人的幼儿直观地了解咬人的后果—深深的牙齿印、伤口、被咬小伙伴的痛苦和伤心的表情等。教育者可以跟咬人的幼儿说:“你刚刚咬了他,他在哭,他很难过。我们可以怎样让他好受一些?下一次如果你还想玩这个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育者可引导咬人者去安抚被咬的小伙伴,让他去亲一亲被咬的小伙伴,并鼓励咬人者轻拍被咬的小伙伴,如有必要,给被咬的小伙伴缠上绷带或者用其他方式提供帮助。这会为幼儿提供一个表达同情和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的榜样。
2.理性地安抚幼儿
一个幼儿咬人,一个幼儿被咬,两个孩子可能都处于深深的不安之中。因此,咬人者和被咬者都需要情绪上的安抚。
被咬者哭是很正常的,教育者不要说“不要哭”“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疼”之类的话,而应帮助被咬者快速找到平复心情的方法,比如,可以找一个冰袋捂在咬痕处,给他一个拥抱,并且表达你对其情绪的认可,如:“我知道你的手有点疼,我来抱抱你,这样你会好受一些。”“老师知道你现在很疼,老师帮你揉一揉,一会儿就不疼了。”在安抚被咬者时,尽量不要在他面前说咬人者的坏话,可以告诉他:“×××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他很生气(伤心)……他还需要加把劲儿喔!你以后可以帮助他吗?”如此教育,可让被咬者不仅关注自己的痛,还关注别人的不足,关注别人的成长。这样,既可以分散被咬者的注意力,减轻其痛感,也可以培养其大度的品格—被别人伤害了,还能体谅别人的难处,关注别人的成长。这种意识和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就会成为幼儿的内在品质,让其终生受益!
幼儿咬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因为幼儿还不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情绪、应对同伴冲突。一般不建议被咬者的家长直接批评咬人者,更不主张直接批评咬人者的父母,家长应该把咬人事件交给老师和孩子去处理,这样可能更为恰当,更有可能让咬人事件成为孩子成长的一次机会。
幼儿咬人后,教育者没有必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咬人者,因为咬人者多数也正在气头上,他们根本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此时教育者的愤怒、质问只会引发教育者与咬人者之间的冲突。与其质问,不如搂紧咬人者,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我知道你……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不过,不应该用咬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生气的时候咬人是不可以的,你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知道你不是无缘无故咬他的,你只是想拿回自己的球。但你看,他被你咬了感到很疼,现在哭得很伤心。你可以……”
3.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些教师自从发生第一次咬人事件之后,就每天都紧盯着咬人者,一旦发现他有这种行为就马上制止。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这种方法不现实,因为你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时刻总是看着一个人,而且他想咬人,你马上去制止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要找到治本之策,让孩子学会以非暴力方式表达情绪、愿望,培养处理冲突的能力。
案例3-8 乐乐咬我
乐乐在“娃娃家”烧饭,晓勇想要他手里的玩具。乐乐不同意。晓勇便伸手去抢,乐乐张开嘴巴对着晓勇的小手咬了一口,晓勇“哇”的一声大哭并大喊起来:“乐乐咬我!!”
乐乐咬晓勇,是自卫,是想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抢走。
教师可采取如下教育对策:
①询问。问乐乐和晓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②感谢。感谢乐乐和晓勇将事情告诉老师,不进行对错的评判,不批评指责。
③启发与询问:“乐乐,你告诉我,你那样做(咬了晓勇),晓勇的感受是什么?”“晓勇,你去抢乐乐正在玩的玩具,乐乐的感受是什么?”
④启发与询问:“乐乐,你说说,如果不咬晓勇,你怎样做会让晓勇感觉好一些?”“晓勇,你说说,如果你不直接去抢乐乐手上的玩具,你怎样做会让乐乐感觉好一些?”
⑤遵照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法:乐乐和晓勇根据他们的讨论交流结果,去执行他们都认可的做法。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工作的重点不是做谁对谁错的判断,而是让幼儿形成解决冲突的能力,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自己怎样做会让别人感觉好一些,行动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大家相处得开心快乐。
对于类似的咬人事件,都可以采取上述程序来处理。当这种“心中有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和意识,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后,其社会行为就会从自我中心转为合作和对他人尊严的关照。
4.不能教幼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幼儿咬了B幼儿后,有的教育者会让B幼儿咬A幼儿一口,而有的教育者会认真地咬一下A幼儿,然后问:“你看我咬了你,你疼吧?”他们试图让A幼儿知道被咬了是会疼的,理由是:让A幼儿知道咬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他以后就会少咬人—这是极其荒唐的,这样做,A幼儿并不会从中受到教育。而事实上,当A幼儿看到被他咬的小伙伴哭的时候,他会马上明白自己做了一件让小伙伴不高兴甚至痛苦、痛哭的事情,根本不用教育者多此一举他就知道被咬的痛苦。
5.不要给孩子起有误导作用的绰号
某幼儿咬了几次小朋友,有的教育者就给他起了个“小霸王”的绰号。这类绰号真的会误导孩子,使其更加霸道,更加具有攻击性,更加喜欢咬人。
教育者一定要明白,我们不喜欢的是咬人者的咬人行为,而不是不喜欢咬人者这个人,要把人和事分开,因此,不要对咬人者说这样的话:“你以为你是狗呀,狗才会咬人!”“人的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不是用来咬人的!狗才咬人,不许你再咬人!你再咬人,你就会变成狗!!”这种羞辱是对咬人幼儿的最大伤害。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咬人事件这一契机来促进所有幼儿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别人,宽容他人。
作者简介:
莫源秋 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已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独著有《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巧》《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为你的专业成长支招》等,与他人合著有《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个策略》《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教学技能》等。
前言:
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行为”界定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包括言和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给“幼儿行为”下定义:幼儿行为是指幼儿的言和行。
幼儿行为管理就是指对幼儿的言和行进行指导及强制性约束,以达到让幼儿的言和行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活动与过程。它有两个任务:一是指导,二是管束。许多教育者只看到对幼儿行为的管束,没有看到对幼儿行为的指导,他们将幼儿行为管理简单理解为对幼儿不良行为的管束。其实,幼儿行为管理包括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对幼儿不良行为的引导与矫正(管束)。
大家可以从下面这些名言中体会到幼儿行为管理的重要性:
种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个性;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美)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家)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美)杰克·坎菲尔德
(全球畅销书《心灵鸡汤》的作者)
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习惯的培养。
——(英)弗朗西斯·培根(哲学家、作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伟大,得益于好习惯的鼎力相助;对于失败者的失败,坏习惯的罪责不可推卸。
——佚名
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而坏的行为习惯则会使孩子终生受害。孩子养成了受益终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而孩子沾染上了坏的行为习惯,父母难辞其咎。
——佚名
普天下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心,因此,家长必须努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戒除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让其成为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人。
教育者重视幼儿行为管理的合理性在于:
(1) 幼儿园教育旨在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许多幼儿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健康地生活与成长。每个幼儿遵守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常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学习,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大,好的和坏的行为习惯都容易形成,也容易改变。因此,教育者要为幼儿的行为发展把握好方向,让幼儿的良好行为经过不断练习,逐渐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矫正。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乃至长大后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案例1 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最重要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一位记者问其中一位老人:“您认为自己在哪所学校学到的东西最重要?”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幼儿园。”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老人回答说:“我在幼儿园里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竞争;永远不要打人;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伤害别人时要道歉;吃饭之前要洗手;要知道害羞,要有廉耻之心;热牛奶有利于身体健康;要让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仅每天都要有所学、有所思,还要在工作的同时作作画、唱唱歌、跳跳舞;每天下午要小睡一会儿;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互相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善于发现惊喜、好奇的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讲到的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正是幼儿行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幼儿行为管理旨在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就他们幸福的人生。
案例2 细节决定成败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先来的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但是他们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看到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打开您捡起的纸团看看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这道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行为细节的试题,使一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纷纷铩羽而归。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细节就决定了面试的成败。
案例3 中国外交官的奇遇
我国的一位外交官在瑞士访问。一天他上厕所出来时,一位妈妈着急地对他说:“我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请您帮忙看一下。”中国外交官再次进厕所之后,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满头大汗地修冲水马桶。
原来,冲水马桶坏了,这孩子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违反规则的,所以他要把冲水马桶修好。这个男孩能这么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反映了瑞士国民的普遍文明素养。
小男孩负责任的精神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4 “可怕的”日本人
A
一位北京学者在日本遇到一次严重的堵车,成千上万辆车首尾相连排了上百公里。然而令他感到震撼的是,所有的车辆都很有秩序地排在道路的一边,而另一边的逆向车道空空荡荡的,无人占用。
B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一家信用社向很多灾民提供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无息贷款。这些贷款无须担保,只要借贷人把姓名和联系方式留下即可。三年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所有贷款全部还清,没有一例拖欠。
C
2018年的“世界杯”赛中,日本球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外媒报道:在日本对阵哥伦比亚的比赛结束后,日本球迷并没有离场,而是准备了蓝色的大塑料袋,留在球场上收拾垃圾。这暖心的一幕既得到了对方球迷的称赞,也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称赞。
看完上述材料,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日本人实在是“太可怕了”呢?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反映出他的文明素养水平;一个国家国民的行为习惯,则反映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普遍文明素养水平。我国有些有钱人周游世界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我们看到过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的报道,这激发我们要给予幼儿行为问题更多的关注。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了“教育者”一词,其内涵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包括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管理,单靠幼儿教师不行,单靠幼儿家长也不行,在这方面需要双方齐心协力、相互支持。
本书是《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的姐妹篇。我曾几度想放弃本书的写作,其中主要原因是:关于幼儿行为管理方面的内容,我在拙著《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等书中已经有较全面的阐述,自己十分担心本书的相关内容无法超越上述著作,进而无法给予读者更多的新知识。正是由于这种担心,我在选择本书的内容时慎之又慎、选了又选。为了避免内容与上述著作的重复,在写作过程中我并未过度地追求本书内容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如果某些条目与之前有重复,那一定是因为我有一些新的研究结果要呈现。因此,敬请读者多多谅解本书在内容和体系上的不完整性。如果您想更全面地了解本人关于幼儿行为管理的主张,那就请您有空去读读我上面提到的三本著作。
本书的写作异常艰辛,其艰难程度并不亚于我去年写《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建议》。章节条目几易其稿,写作体例调整数次,这些变化导致我不得不多次收集资料。虽然本书写得很辛苦,但是如果本书在幼儿行为管理方面能给幼儿教师和家长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那么我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
我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书中引用的小部分资料,我未能标明相关作者及资料的出处,在此对相关作者表达歉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敬请阅读和使用本书的老师及朋友批评指正。
莫源秋
2018年10月10日
插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