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浙江大学出版社直营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35.4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257 件
商品已下架 收藏 / 分享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0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1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2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3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4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图5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0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1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2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3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4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书名: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作者:姬翔,宋姝,武欣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印张:6.75

字数:120千字

开本:800mm*1230mm   1/32

ISBN978-7-308-19226-2

定价:58.00

出版时间:20197

装帧形式:平装双封,全彩印刷

中图分类:. ①物…. ①姬…②宋…③武…. ①良渚文化-研究. K871.134

上架建议:考古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开始了新的繁衍生息。

本书从良渚文化出发,以图说的方式分三部分分别介绍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勾勒出在环境背景下良渚先民的动植物利用图景及良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作者简介:

姬翔,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地球化学。硕士期间,开始参与了良渚遗址的相关研究。2016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地质考古工作。

宋姝,女,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动物考古。曾参与内蒙古魏家窝铺、吉林后套木嘎、云南河泊所等遗址的发掘,2016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和动物遗存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吉林大学动物考古学教材的编写。

武欣,女,山东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植物考古。曾参与河南郏县芦河遗址、荥阳官庄遗址及鹤壁大赉店遗址的发掘及整理。2016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自入职起即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负责相关植物考古及整理工作。

 

目录

 

第一章  良渚的气候与环境

  人与自然

(一)气候与历史

(二)神秘的北纬 30

  良渚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一)良渚文化的 C 形区

(二)那年江南好风景

(三)洪荒之力

  怎样研究古环境

(一)大地之书

(二)神奇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

(三)“看不见”的历史

 

第二章  良渚遗址的动物世界

  动物考古在良渚

(一)动物考古是什么?

(二)野外取样

(三)实验室工作

  那些年,被人们误解的良渚动物

(一)野猪还是家猪?

(二)圣水牛≠现代水牛

(三)黄斑巨鳖、太湖鼋、癞头鼋、斯氏鳖、斑鳖?

(四)鸡还是雉?

(五)绵羊、山羊还是苏门羚?

  良渚人与兽同行

(一)见“微”知著

(二)制骨成器

(三)动物形象(玉器与其他艺术品中的动物形象)

 

第三章  良渚遗址的植物乐园

  植物考古学的产生

  良渚遗址的植物考古

(一)水稻种植业

(二)果蔬栽培业

(三)木材的加工利用

(四)建筑神器——草包泥

 

样章:

 

 人与自然

(一)气候与历史

地球的年龄差不多有46 亿岁,其间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

而人类,现在一般认为,是在几百万年前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现代智人则诞生于十几万年前。而人类文明历史,从文字的出现到现在,仅仅五六千年。与地球历史相比这不过沧海一粟,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大约5000 多年前,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平原,这两条河现流经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主体位于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以楔形文字而为人所知的苏美尔文明。此时,在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也已出现,之后埃及第一王朝建立。稍晚些时候,在印度河的哺育下,哈拉帕文明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发展壮大。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必然不会缺席。在环太湖地区,精于制玉的良渚文化出现了。随着最近十余年来,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不断被考古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5000 年前,地球又是怎样的一种样貌呢?

其实,从动辄上百万年的地质尺度上来说,5000 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让地球发生很大的变化。5000 年前,山还是山,海还是海。但是,一些相对细微的变化还是有的。比如说,海平面的高度、海岸线的位置、气温、降水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从地质学上来说,属于第四纪中的全新世。第四纪起始于距今200 万年前,划分为更新世(200 万年前~1 万年前)和全新世(1 万年前至现在)。在更新世时期,出现了如猛犸象这样的巨型哺乳类,末期则出现了现代人类。而全新世,则是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第四纪是一个大冰期,所谓大冰期,就是气候极度寒冷,南北两极冰盖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时期。著名的科幻电影《后天》,其故事背景就是大冰期的到来。当然,大冰期的到来并不会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迅速。

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气候挺温暖的,怎么会是冰期呢?

因为即便是大冰期也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冰期,其中仍然存在次一级的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变化。系列动画电影《冰河世纪》的第二部《冰河世纪:消融》,其故事背景中冰川开始融化,就是间冰期来到的表现。第四纪末期冰期(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11 ~1 万年前)以后,气候迅速变暖,进入了全新世间冰期。也就是在这1 万年里,人类迅速发展了起来。

然而就像前面说的,大冰期里有冰期—间冰期的循环,气候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是存在的。一年有四季变换,一日有早中晚的温度变化。全新世以来,气候也有几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在距今10000~8000 年,气温迅速上升,接近现代水平并发生小幅度的冷暖波动。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新石器文化,比如浙江的上山文化(最早约1 万年前)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距今8000~4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一个较现代更为温暖的时期,浙江境内出现了跨湖桥文化(8000 年前)、河姆渡文化(7000 年前)等。其中在距今6000 年前后,气候最为温暖,当时中高纬度地区陆地上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的四大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了,而良渚作为当时中华大地上最为璀璨的星星之一,也是在这以后(约5300 年前)于杭嘉湖平原之上慢慢升起的。近4000 年来,全新世气候整体呈现变冷的趋势,气温下降到现代的水平,良渚文化的没落(约4300 年前)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期(因为早期测年数据没有做树轮校正,会与实际存在10% 左右的偏差)。此外,在最近1000 多年里,还出现了较现代略为温暖的“中世纪暖期”(10~13 世纪,气温比现在高约1℃,中国的北宋开始到元朝结束)和比现在更为寒冷的“小冰期”(16 世纪早期至19 世纪中后期,明朝末期到清朝末年)。最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开始有了大量的关于气温观测的系统记录。根据这些记录,总的趋势是,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0 世纪40 年代到60年代,世界气候有轻微的变冷;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气候又变暖,80 年代以来更为突出。这最近一百多年的气候变化,受到人类干扰的程度越来越强,为人熟知的就是“温室效应”。这也是地球自诞生的数百万年来,人类头一次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在这之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程,或多或少,都受到气候环境的制约。

距今约4000 年前,全球气候进入了连续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这也是近5000 年间的第一个小冰川期。这次气候变迁又被称为“4000 年前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放弃了南部的农耕居住地,印度河河谷的人们向东迁徙到季风降雨较多的地区,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有的向南迁徙到草原地带,有的则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在中国,此时的良渚渐渐没落,大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最终建立夏朝。距今3800~3200 年,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得温暖潮湿,夏朝覆灭而商朝建立。距今3200~2600 年,地球进入了第二个小冰川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北方的人开始往南迁移,这段时期,周人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并继续对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叛乱。2700 多年前,气候再度开始变得温暖潮湿起来,“褒姒一笑”,覆灭了西周,周朝迁都洛阳,自此进入了逐渐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约2200 年前,刘邦项羽推翻了短命的秦朝,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2000~1400 年前,地球进入了近5000 年里的第三个寒冷干燥的小冰川期,王莽借着2000 年前的这股寒流,谋朝篡位,建立了持续15 年的新朝,随后又被汉朝宗室后裔刘秀推翻,东汉建立。东汉政权统治了200 年后,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社会名流们热衷于食用“五石散”,此物食后身体发热,这股风潮想必和天气寒冷多少有些关系。约1400~700 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再度降临,隋唐借着公元600 年前后的这股春风统一了中华大地。适宜的气候,使得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唐朝也兴盛了起来。这段温暖湿润的气候持续了差不多700 年。到了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各族势力也都逐渐发展起来,唐朝覆灭。看过《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北宋、南宋时期,大理、辽国、夏国、金国等国都有一定的实力。最后,忽必烈结束了分裂,统一中国,建立元朝。700 年前,第四个小冰期到来了,元朝坚持了不到100 年,被饥寒交迫的农民推翻,蒙古贵族被赶回了北方大草原。公元1860 年,气候再度变得温暖,伴随这次气候变化的开始,人类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两次世界大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气候发生变化的时期,人类社会总要出那么点乱子。气候寒冷时,北方游牧民族会因为水草不足,往南方迁徙。而在古代,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当气候变得恶劣,灾荒连连时,由于农作物收成不足,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必然要起义闹事,把矛头指向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阶级。而当气候条件较好,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人们(主要是统治阶级)则容易饱暖思淫欲,要么开始荒废朝政,要么开始穷兵黩武,必然要去挑些事儿的。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始于5300 年前,终于4300 年前,其间是否发生过起义革命,囿于尚未发现文字系统和相关记录,现在已无从知晓。但是其古城及水利系统的测年时间差不多都指向5000~4900 年前,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良渚,或许可以称其为良渚王国吧,因为气候宜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其统治阶级乃至部分普通民众已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如工程建设、宗教信仰。笔者个人认为,宗教信仰的起源是人类对所处世界的思考和阐释,以及对更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

气候或许不会创造历史,但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早期人类文明的进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浙江大学出版社直营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姬翔/宋姝/武欣/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zupress
浙江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