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
定价:34.0
ISBN:9787030499424
作者:李军 编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9
内容提要: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每位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临床诊断时,对四诊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和**,故本教材主要围绕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规范进行论述。期待通过操作训练,使中医医务人员掌握基本的、正确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诊断水平。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1
**章望诊临床技能实训6
**节望诊概述6
第二节望诊的内容11
第三节望诊的技能训练22
第二章舌诊临床技能实训26
**节舌诊概述26
第二节舌诊的内容28
第三节舌诊的技能训练31
第三章问诊临床技能实训35
**节问诊概述35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8
第三节问诊的技能训练49
第四章闻诊临床技能实训52
**节闻诊概述52
第二节闻诊的内容53
第三节闻诊的技能训练57
第五章脉诊临床技能实训60
**节脉诊概述60
第二节脉诊的内容63
第三节脉诊的技能训练66
第六章按诊临床技能实训71
**节按诊概述71
第二节按诊的内容72
第三节按诊的技能训练73
第七章中医诊断学实验实训研究与应用76
**节舌诊的实验实训研究76
第二节脉诊的实验实训研究80
在线试读:
绪论
一、 中医四诊实训的相关记载和提出背景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医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总称“四诊”,古称“诊法”。①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患者面目、口、鼻、齿、舌、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患者的“神”。在诸诊法中,望诊是形成和发展*早的一种,作为采集信息的手段,视觉*为直观方便、快速敏捷,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被扁鹊视为四诊之首。② 所谓“闻诊”,是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患者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③ 所谓“问诊”就是问患者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④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患者的体表部分,察看患者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中医四诊方法的规范训练是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临床资料收集和病证诊断的方法。自古以来,在中医教育中有关四诊和辨证的临床技能实训就备受重视,随着中医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中医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整体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是关系到中医事业发展存亡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中医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中医临床诊断和模拟训练应以人为基础。而诊断是**的前提,没有准确的辨证就谈不上正确的**,正如古人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没有掌握良好的中医诊断基本功,就无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长,因此学习中医四诊实训相关技能对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强化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中医教育中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虽然逐步得到解决,但伴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新医疗观念的普及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在过去这些技能可以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慢慢学习。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中医诊断教学的各位学者不断努力探索中医诊断技能实训及如何更有效地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一系列的研究包括从微观辨证角度、从血流容积技术以及从计算机诊疗操作软件等方面丰富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内容,但这些研究对望、闻、问、切四诊的临床技能训练和操作规范的支持仍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探索更加符合当下局势的新的四诊实训教学模式。
二、 四诊实训客观化的兴起和发展
中医是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对人体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进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整体评测方法。中医学通过运用“四诊检查”,可探测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但中医诊法缺少对采集的各类信息的客观化记录,其诊断结果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状态辨析的精确性和重复性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在中医临床方面,目前尚缺乏科学、独立的针对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中医涉及四诊的客观化仪器在疗效评估方面的作用,使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健康评估方面,有资料显示采用中医客观化检查方法有利于早期筛查,可以有效减少西医体检的漏诊,提高检查的准确率。
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实现与应用有利于促进中医诊察手段的进步,中医人体状态综合评价的客观化、数字化将为中医辨证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促进中医学科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对中医四诊仪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医四诊相关仪器具有简单、无创、廉价等优势,尤其是在健康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近年来,随着健康概念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医体检,这也从侧面预示着中医在健康辨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处理后的由中医四诊设备采集的临床数据亦推动了中医理论的不断进步。但中医四诊客观化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中医医理指导,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制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数量稀少,部分存在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完善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技术,将传统中医四诊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延伸、提高,并把中医临床观察结果以数据形式呈现,促使医生客观地辨识与评价人体健康状况。二是中医四诊客观化仪器多数是小型化、功能简单、性能一般,处于老、旧、破的状态,缺乏先进性,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四诊仪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医四诊仪器,使中医四诊设备在丰富中医科研、临床诊断手段,进而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目前的中医四诊客观化技术的研究、标准化、产业化以及普遍程度还远未满足临床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 四诊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
望、闻、问、切四诊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对病情资料进行全面搜集,获得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可靠依据,才能准确地分析病机、得出正确的诊断进而指导**。
(一) 中医四诊实训的目的与意义
望、闻、问、切四诊各自有着独特的操作技能,能否正确地掌握其基本技能,决定着诊法的正确运用,进而直接影响到对病情资料的搜集、疾病变化的分析和诊断结论的正误。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只有正确的掌握、规范地操作、熟练地运用,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把握各种症状、体征的特点。
1. 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改变,突出中医诊断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实践技能尤为重要,而反复的训练就是*有效的手段,主要依靠临床见习和实习来培养。但通过对比发现,模拟训练与临床见习、实习的体会不一样: 一是医院的环境,二是患者换成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如在人体身上进行脉诊训练才是*有效、*可靠的方法。因此,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变,突出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和中医诊断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中医诊断的灵魂在于临床辨证思维,这也是中西医诊断的本质区别。因为西医学主要建立在还原分析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所以诊断强调的是实证,形态学上的诊断证据往往是“金标准”。而中医学是建立在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强调的是功能和关系,平衡的失调是疾病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在训练中多视角把握实践内涵,有利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教学中的大量素材来源于临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大量模拟教学和临床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通过反复常规练习和示范纠错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平时不易发现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准,进而为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利于建立规范的中医四诊诊断方法诊断不规范是中医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一个病证在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如以感冒为例,由于其发病的季节不同,其治法也不完全相同: 暑季感冒,多由感受暑湿邪气所致,故其**多应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除暑湿。春季则风温宜辛凉解表;秋季则外感秋燥宜辛凉润燥;冬季则风寒宜辛温解表。因此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框框,按图索骥。中医诊断辨证的标准是难以规范的。
4. 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中医学的价值观主要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养成,在临床训练和相互操作中,学生能感受到患者在患病这一特殊阶段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中医诊断对**的影响,容易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和同情感。在解决患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则体会到了学科的重要性,增强了专业的自豪感,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同感,有利于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形成,并激发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积极性。
5. 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中医专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具备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确保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通过模拟临床病例,进行探讨式教学,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在临床情景中的思维和操作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原则
中医四诊实训主要是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采用模拟的方法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以中医四诊为基础,发挥模拟训练教学的优势,突出问诊、望诊和脉诊的基本训练,主要包括各种症的表述、表现、采集判断和分析定性,强调四诊的全面、规范和准确,但亦应遵循相关原则。
1. 符合中医的思维特点中医四诊以传统的中医诊断和辨证为基础,以人体为模拟训练对象,体现了中医的思维特点。在医生进行诊断时,如何看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症、证、病的关系;如何看待功能和实质的关系;如何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何看待病症的动静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这也是我们在四诊实训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四诊实训教学不是随便开设的模拟训练,一切从临时实际出发是模拟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模拟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为临床见习、实习以今后从事的临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但目前四诊实训课程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临床资料如何有效地收集;二是这些资料应辨何证,这些不仅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需要,更是临床必需每天面对的实际问题。
3. 符合中医认知规律对于从业的中医,对于一些现象的把握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传统的中医首先跟师门诊学习,然后研习理论;而现代的中医教学首先学理论,然后才是跟师学习,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常常有按图索骥之弊。如患者直接问患者“是否心绞痛”“是否里急后重”“是否尿频尿急”,或者单凭“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去体验滑脉,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问题在于学习的过程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这可能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四诊实训中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完成规范训练,既要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又要在进行中医辨证的过程中锻炼分析思维训练。
1. 规范的操作实训方法在中医实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规范的操作手法进行演示以及训练,因为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诊察结果,进而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通过以往的经验得知,在理论课教学中虽然对实训的规范动作有明确的要求,但学生体验远远不够。因此,在中医诊断实训训练中强化基本诊查动作的训练,做到严谨规范,为准确辨证打下基础。
2. 临床试诊法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依托的科学,要求学生除了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还要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在实训训练的内容上我们应注重尽量模拟临床场景,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的机会,故在临床实训中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试诊。因此,为争取在患者身上得到**手资料,在试诊前一定要在同学身上反复练习,并且要正规操作,严格要求,勤练基本功,才会熟能生巧,切忌浅尝辄止,争取在真正接触患者前,初步掌握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
3. 模拟教学法所谓的模拟教学法就是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参与者在接受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可应用于资讯的获得,动作技能的训练及培养决策的能力。医学模拟教育是利用医学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方法,特别是中医四诊实训这种强调学习技能的课程,更加适合增加实践环节,采用医学模拟教育的形式进行训练。
4. 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方法是目前中医实训中*为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案例就是指一个具体事例或场景的描述。在中医四诊实训中,案例即是指病例而言。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或实际患者的有关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方法。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或具体患者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关键,做出诊断,并探讨其解决办法,拟定**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讲求系统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学科的完整知识;授课教师也非常强调所上课程的重要性,把大量的知识批量灌输给学生。然而学生毕竟精力、时间有限,能够完全吸收的知识有限。关键在于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从中医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临床实用技能训练。通过各种大量的接近于临床的实训训练,使学生面对各种非典型病例时,可以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做出准确判断。通过训练,能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四诊实训中的基本技能,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证候诊断、疾病诊断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在临床中辨病辨证的能力。通过实训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活跃思维,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中医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章望诊临床技能实训
望诊在诊断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即是所谓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因健康人的神、色、形、态等都有其正常的表现,有反常,便是病态。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特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医生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病变,正如《灵枢》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望诊为四诊合参打下了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
【实训的目的与要求】
(1) 熟悉: 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面、望五官、望前后二阴、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部分内容。
(2) 掌握: 望诊的技能。不但要掌握望诊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注意培养和训练敏锐、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具备娴熟的望诊技术。
**节 望诊概述
一、 望诊的原理和目的意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神、色、形、态等全身及局部情况、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有次序地观察,以收集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
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采集信息的手段,视觉*为直观方便、快速敏捷,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部表现,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医生在诊病时应当充分利用视觉观察,以收集各种相关病情资料。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普遍了解不足,注重的往往是自身的感受和不适,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强弱、舌象变化等重要的生命信息主要通过视觉来获取,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医生能否正确运用望诊,对于病症的诊断至关重要,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医门法律》曰:“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讯,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故医者应充分重视望诊,并在临床实践,乃至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一切时间、环境,训练视觉,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望诊的诊断水平。
定价:34.0
ISBN:9787030499424
作者:李军 编
版次:1
出版时间:2016-09
内容提要: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每位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临床诊断时,对四诊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和**,故本教材主要围绕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规范进行论述。期待通过操作训练,使中医医务人员掌握基本的、正确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诊断水平。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1
**章望诊临床技能实训6
**节望诊概述6
第二节望诊的内容11
第三节望诊的技能训练22
第二章舌诊临床技能实训26
**节舌诊概述26
第二节舌诊的内容28
第三节舌诊的技能训练31
第三章问诊临床技能实训35
**节问诊概述35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8
第三节问诊的技能训练49
第四章闻诊临床技能实训52
**节闻诊概述52
第二节闻诊的内容53
第三节闻诊的技能训练57
第五章脉诊临床技能实训60
**节脉诊概述60
第二节脉诊的内容63
第三节脉诊的技能训练66
第六章按诊临床技能实训71
**节按诊概述71
第二节按诊的内容72
第三节按诊的技能训练73
第七章中医诊断学实验实训研究与应用76
**节舌诊的实验实训研究76
第二节脉诊的实验实训研究80
在线试读:
绪论
一、 中医四诊实训的相关记载和提出背景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医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总称“四诊”,古称“诊法”。①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患者面目、口、鼻、齿、舌、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患者的“神”。在诸诊法中,望诊是形成和发展*早的一种,作为采集信息的手段,视觉*为直观方便、快速敏捷,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被扁鹊视为四诊之首。② 所谓“闻诊”,是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患者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③ 所谓“问诊”就是问患者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④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患者的体表部分,察看患者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中医四诊方法的规范训练是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临床资料收集和病证诊断的方法。自古以来,在中医教育中有关四诊和辨证的临床技能实训就备受重视,随着中医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中医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整体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是关系到中医事业发展存亡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中医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中医临床诊断和模拟训练应以人为基础。而诊断是**的前提,没有准确的辨证就谈不上正确的**,正如古人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没有掌握良好的中医诊断基本功,就无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长,因此学习中医四诊实训相关技能对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强化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中医教育中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虽然逐步得到解决,但伴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新医疗观念的普及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在过去这些技能可以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慢慢学习。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中医诊断教学的各位学者不断努力探索中医诊断技能实训及如何更有效地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一系列的研究包括从微观辨证角度、从血流容积技术以及从计算机诊疗操作软件等方面丰富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内容,但这些研究对望、闻、问、切四诊的临床技能训练和操作规范的支持仍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探索更加符合当下局势的新的四诊实训教学模式。
二、 四诊实训客观化的兴起和发展
中医是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对人体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进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整体评测方法。中医学通过运用“四诊检查”,可探测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但中医诊法缺少对采集的各类信息的客观化记录,其诊断结果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状态辨析的精确性和重复性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在中医临床方面,目前尚缺乏科学、独立的针对中医药疗效的评价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中医涉及四诊的客观化仪器在疗效评估方面的作用,使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健康评估方面,有资料显示采用中医客观化检查方法有利于早期筛查,可以有效减少西医体检的漏诊,提高检查的准确率。
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实现与应用有利于促进中医诊察手段的进步,中医人体状态综合评价的客观化、数字化将为中医辨证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促进中医学科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对中医四诊仪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医四诊相关仪器具有简单、无创、廉价等优势,尤其是在健康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近年来,随着健康概念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医体检,这也从侧面预示着中医在健康辨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处理后的由中医四诊设备采集的临床数据亦推动了中医理论的不断进步。但中医四诊客观化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中医医理指导,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制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数量稀少,部分存在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完善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技术,将传统中医四诊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延伸、提高,并把中医临床观察结果以数据形式呈现,促使医生客观地辨识与评价人体健康状况。二是中医四诊客观化仪器多数是小型化、功能简单、性能一般,处于老、旧、破的状态,缺乏先进性,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四诊仪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医四诊仪器,使中医四诊设备在丰富中医科研、临床诊断手段,进而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目前的中医四诊客观化技术的研究、标准化、产业化以及普遍程度还远未满足临床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 四诊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
望、闻、问、切四诊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对病情资料进行全面搜集,获得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可靠依据,才能准确地分析病机、得出正确的诊断进而指导**。
(一) 中医四诊实训的目的与意义
望、闻、问、切四诊各自有着独特的操作技能,能否正确地掌握其基本技能,决定着诊法的正确运用,进而直接影响到对病情资料的搜集、疾病变化的分析和诊断结论的正误。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只有正确的掌握、规范地操作、熟练地运用,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把握各种症状、体征的特点。
1. 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改变,突出中医诊断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实践技能尤为重要,而反复的训练就是*有效的手段,主要依靠临床见习和实习来培养。但通过对比发现,模拟训练与临床见习、实习的体会不一样: 一是医院的环境,二是患者换成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如在人体身上进行脉诊训练才是*有效、*可靠的方法。因此,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变,突出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和中医诊断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中医诊断的灵魂在于临床辨证思维,这也是中西医诊断的本质区别。因为西医学主要建立在还原分析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所以诊断强调的是实证,形态学上的诊断证据往往是“金标准”。而中医学是建立在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强调的是功能和关系,平衡的失调是疾病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在训练中多视角把握实践内涵,有利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教学中的大量素材来源于临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大量模拟教学和临床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通过反复常规练习和示范纠错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平时不易发现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准,进而为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利于建立规范的中医四诊诊断方法诊断不规范是中医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一个病证在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如以感冒为例,由于其发病的季节不同,其治法也不完全相同: 暑季感冒,多由感受暑湿邪气所致,故其**多应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除暑湿。春季则风温宜辛凉解表;秋季则外感秋燥宜辛凉润燥;冬季则风寒宜辛温解表。因此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框框,按图索骥。中医诊断辨证的标准是难以规范的。
4. 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中医学的价值观主要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养成,在临床训练和相互操作中,学生能感受到患者在患病这一特殊阶段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中医诊断对**的影响,容易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和同情感。在解决患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则体会到了学科的重要性,增强了专业的自豪感,提高了对专业的认同感,有利于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形成,并激发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积极性。
5. 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中医专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具备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确保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通过模拟临床病例,进行探讨式教学,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在临床情景中的思维和操作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原则
中医四诊实训主要是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采用模拟的方法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以中医四诊为基础,发挥模拟训练教学的优势,突出问诊、望诊和脉诊的基本训练,主要包括各种症的表述、表现、采集判断和分析定性,强调四诊的全面、规范和准确,但亦应遵循相关原则。
1. 符合中医的思维特点中医四诊以传统的中医诊断和辨证为基础,以人体为模拟训练对象,体现了中医的思维特点。在医生进行诊断时,如何看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症、证、病的关系;如何看待功能和实质的关系;如何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何看待病症的动静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这也是我们在四诊实训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四诊实训教学不是随便开设的模拟训练,一切从临时实际出发是模拟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模拟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为临床见习、实习以今后从事的临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但目前四诊实训课程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临床资料如何有效地收集;二是这些资料应辨何证,这些不仅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需要,更是临床必需每天面对的实际问题。
3. 符合中医认知规律对于从业的中医,对于一些现象的把握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传统的中医首先跟师门诊学习,然后研习理论;而现代的中医教学首先学理论,然后才是跟师学习,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常常有按图索骥之弊。如患者直接问患者“是否心绞痛”“是否里急后重”“是否尿频尿急”,或者单凭“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去体验滑脉,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问题在于学习的过程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这可能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四诊实训中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完成规范训练,既要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又要在进行中医辨证的过程中锻炼分析思维训练。
1. 规范的操作实训方法在中医实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规范的操作手法进行演示以及训练,因为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诊察结果,进而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通过以往的经验得知,在理论课教学中虽然对实训的规范动作有明确的要求,但学生体验远远不够。因此,在中医诊断实训训练中强化基本诊查动作的训练,做到严谨规范,为准确辨证打下基础。
2. 临床试诊法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依托的科学,要求学生除了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还要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在实训训练的内容上我们应注重尽量模拟临床场景,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的机会,故在临床实训中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试诊。因此,为争取在患者身上得到**手资料,在试诊前一定要在同学身上反复练习,并且要正规操作,严格要求,勤练基本功,才会熟能生巧,切忌浅尝辄止,争取在真正接触患者前,初步掌握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
3. 模拟教学法所谓的模拟教学法就是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参与者在接受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可应用于资讯的获得,动作技能的训练及培养决策的能力。医学模拟教育是利用医学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方法,特别是中医四诊实训这种强调学习技能的课程,更加适合增加实践环节,采用医学模拟教育的形式进行训练。
4. 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方法是目前中医实训中*为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案例就是指一个具体事例或场景的描述。在中医四诊实训中,案例即是指病例而言。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或实际患者的有关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方法。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或具体患者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关键,做出诊断,并探讨其解决办法,拟定**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 中医四诊实训的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讲求系统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学科的完整知识;授课教师也非常强调所上课程的重要性,把大量的知识批量灌输给学生。然而学生毕竟精力、时间有限,能够完全吸收的知识有限。关键在于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从中医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临床实用技能训练。通过各种大量的接近于临床的实训训练,使学生面对各种非典型病例时,可以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做出准确判断。通过训练,能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四诊实训中的基本技能,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证候诊断、疾病诊断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在临床中辨病辨证的能力。通过实训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活跃思维,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中医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章望诊临床技能实训
望诊在诊断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即是所谓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因健康人的神、色、形、态等都有其正常的表现,有反常,便是病态。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特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医生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病变,正如《灵枢》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望诊为四诊合参打下了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
【实训的目的与要求】
(1) 熟悉: 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面、望五官、望前后二阴、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部分内容。
(2) 掌握: 望诊的技能。不但要掌握望诊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注意培养和训练敏锐、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具备娴熟的望诊技术。
**节 望诊概述
一、 望诊的原理和目的意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神、色、形、态等全身及局部情况、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有次序地观察,以收集病情资料的一种方法。
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采集信息的手段,视觉*为直观方便、快速敏捷,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部表现,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医生在诊病时应当充分利用视觉观察,以收集各种相关病情资料。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普遍了解不足,注重的往往是自身的感受和不适,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强弱、舌象变化等重要的生命信息主要通过视觉来获取,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医生能否正确运用望诊,对于病症的诊断至关重要,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医门法律》曰:“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讯,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故医者应充分重视望诊,并在临床实践,乃至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一切时间、环境,训练视觉,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望诊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