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竞争系列 国家竞争优势上下册+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共4册) 迈克尔波特 著 经济理论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169.25
运费: | ¥ 0.00-15.00 |
库存: | 249 件 |
商品详情
全球印刷机产业、轿车、化工产业为什么集中在德国?世界重要的药厂、巧克力食品与贸易基地,为什么在瑞士、瑞典等小国?……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
书名:国家竞争优势上下册+竞争优势+竞争战略
定价:339.00元
作者:迈克尔波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国家竞争优势(上)》
《国家竞争优势(上)》完全改变了人们原来对财富在现代全球经济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观念。波特对于国际竞争力创始性的研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国家政策,也改变了城市、企业,甚至像中美洲这样的地区的思想和行为。
《国家竞争优势(下)》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上)》
作者:(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译者:李明轩 邱如美
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竞争战略之父”,是商业思想家之一。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三种竞争战略理论。作为国际商学领域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8本书籍。
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竞争战略之父”,是商业思想家之一。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三种竞争战略理论。作为国际商学领域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8本书籍。
《国家竞争优势(下)》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上)》
推荐序 XI
新版序 XVII
前 言 XXVII
第1章 新典范时代 1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3
先问正确的问题 5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论 9
渴求一个新典范 10
转变中的竞争趋势 11
为什么他们能,我们不能 16
跨国探索竞争优势 18
广义的竞争优势 26
第一篇 理论篇
第2章 迈向优势国家之路 31
从竞争战略谈起 31
全球竞争 49
国家环境推波助澜 61
第3章 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 63
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 64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 67
细分资源类别 68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91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 97
机会角色:可遇不可求 111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113
解剖“关键要素” 115
第4章 竞争力的启动 117
钻石体系内的关系线 118
组成动态系统 129
产业的集群现象 132
因地缘而集中 138
竞争型产业的诞生与成长 142
纵观“钻石体系” 154
第二篇 产业篇
第5章 案例分析 159
案例一:德国印刷机 160
案例二:美国的医疗检测仪器 174
案例三:意大利的瓷砖产业 188
案例四:日本的工业机器人 202
第6章 服务业的崛起 215
服务业抬头 216
处处都是服务的好地方 223
服务与制造:唇齿相依 227
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远景 229
服务业大战来势汹汹 241
第7章 战后的赢家 247
美国:战后居主导地位 254
瑞士:稳如泰山的国家 277
瑞典:资源、机会与选择 299
德国:百折不挠,浴火重生 320
第8章 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兴国家 347
日本的崛起 348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积极创造资本 359
不利因素的转换:反应敏捷的日本人 362
异军突起的意大利 384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专业培训 400
不利因素的转换:改善环境而非迁就现况 402
新兴的韩国 416
不利因素的转换:练就一身好本事 430
新版序 XVII
前 言 XXVII
第1章 新典范时代 1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3
先问正确的问题 5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论 9
渴求一个新典范 10
转变中的竞争趋势 11
为什么他们能,我们不能 16
跨国探索竞争优势 18
广义的竞争优势 26
第一篇 理论篇
第2章 迈向优势国家之路 31
从竞争战略谈起 31
全球竞争 49
国家环境推波助澜 61
第3章 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 63
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 64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 67
细分资源类别 68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91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 97
机会角色:可遇不可求 111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113
解剖“关键要素” 115
第4章 竞争力的启动 117
钻石体系内的关系线 118
组成动态系统 129
产业的集群现象 132
因地缘而集中 138
竞争型产业的诞生与成长 142
纵观“钻石体系” 154
第二篇 产业篇
第5章 案例分析 159
案例一:德国印刷机 160
案例二:美国的医疗检测仪器 174
案例三:意大利的瓷砖产业 188
案例四:日本的工业机器人 202
第6章 服务业的崛起 215
服务业抬头 216
处处都是服务的好地方 223
服务与制造:唇齿相依 227
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远景 229
服务业大战来势汹汹 241
第7章 战后的赢家 247
美国:战后居主导地位 254
瑞士:稳如泰山的国家 277
瑞典:资源、机会与选择 299
德国:百折不挠,浴火重生 320
第8章 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兴国家 347
日本的崛起 348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积极创造资本 359
不利因素的转换:反应敏捷的日本人 362
异军突起的意大利 384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专业培训 400
不利因素的转换:改善环境而非迁就现况 402
新兴的韩国 416
不利因素的转换:练就一身好本事 430
《国家竞争优势(下)》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上)》
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迈克尔•波特
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经济话题。“竞争力”更是每个国家从产业界到政府,人人关心的主要议题。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质疑: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长期衰退,而其他国家则在国际贸易中日日超前?日本与韩国1虽然被视为产业发展成功的样板,但在它们国内,各方同样为了“竞争力”的问题而辩论不休。而前苏联与其他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它们的经济体系,开口闭口谈的还是“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竞争力”虽然一再被提起,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问错了问题。
如果问问题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企业发展或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更应该问:国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础?或是换别的说法: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为什么某项产业里的许多领先者,通常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德国为什么是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的集中地?瑞士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制药公司、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美国为什么能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产业中独占鳌头?意大利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方面表现强势?而日本企业又为什么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产业?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于必须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企业必须了解,它的发展限度与所处国家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国家也是企业在国际上创造或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家经济若要繁荣,企业是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为它的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形成企业改善效益与提高效率的能力。然而,对于有意在特定产业领域内追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生产力的优劣似乎又与国家环境有关。
不过,我们却缺乏国家会影响企业的有力解释。多少年来,学术典范对为什么某些国家的产业能够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原因着墨不多。早期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与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等,虽然早在18世纪已开始讨论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形态,但是一般都认为,这些理论并不足以解释现况。今天,跨国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出口的同时又利用海外子公司角逐国际市场,完全改变传统的国际竞争形态,也使过去解释国家出口的传统理论遭到质疑。对于这些现象的新解释虽然不断出现,但没有一个能够充分说明: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发展特定产业出口贸易,同时又以海外投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长时间保持其竞争地位?
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本书的第一篇是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归纳出“钻石体系”(Diamond,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advantage),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第二篇则是以这个理论解释国家如何在一些产业中发挥它的竞争优势;第三篇也是应用这个理论,对比产业成功与失败的形态,分析产业形态的变迁,进而建立起一个能解释国家整体经济优势的完整架构;最后,在第四篇,这个理论将进一步应用到企业战略与国家政策上。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讨论所研究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此之前,我必须先解释为什么过去有关“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缺乏说服力,以及探究“国家”竞争力的努力如何走错了方向。企业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它的生存战略,更是企业促成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当前论述产业竞争的主流观点中有哪些地方还不够完整,而且有关的修正理论也没有抓住要害。最后,本书将以根据事实所作的研究,为读者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国家竞争力的盛衰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各家的说法之间却经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2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问题在于各家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模糊不清。这一点,从很多国家不停争辩本身是否拥有竞争优势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有些人把国家竞争优势看成是由汇率、利率、政府赤字等变量所驱动的总体经济现象。但是有赤字问题的意大利、日本与韩国,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德国、瑞士,以及实施高利率政策的意大利和韩国,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快速提升。
有些人则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源自廉价与充沛的劳动力。然而如德国、瑞士或瑞典等国家,不但薪水高,而且劳动力还长期不足,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经济过去由廉价充沛的劳动力起家,现在同样面临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它的企业却能借着自动化取代人工,延续了国际竞争优势。高薪下的竞争力似乎代表一个更合理的国家目标。
还有一派的观点把竞争力与国家资源丰富与否画上等号。不过,近来贸易表现突出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都是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家。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不足的韩国、英国和德国反而较为繁荣。
也有很多人将竞争力的源头指向政府政策。评论者将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视为国际竞争力之钥。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对日、韩等国家,以及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不过这样的观察并没有扎实的调查资料佐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增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政府干预通常只在次级产业中才比较有效,而且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是很好。在日本,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和高新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通常被认为是政府主导成功的日本缝纫机、钢铁、造船等产业则已过时老去;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航空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一直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化工、机械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不佳。环视各国,政府强力介
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绝非主角。
——迈克尔•波特
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经济话题。“竞争力”更是每个国家从产业界到政府,人人关心的主要议题。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质疑: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长期衰退,而其他国家则在国际贸易中日日超前?日本与韩国1虽然被视为产业发展成功的样板,但在它们国内,各方同样为了“竞争力”的问题而辩论不休。而前苏联与其他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它们的经济体系,开口闭口谈的还是“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竞争力”虽然一再被提起,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问错了问题。
如果问问题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企业发展或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更应该问:国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础?或是换别的说法: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为什么某项产业里的许多领先者,通常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德国为什么是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的集中地?瑞士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制药公司、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美国为什么能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产业中独占鳌头?意大利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方面表现强势?而日本企业又为什么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产业?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于必须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企业必须了解,它的发展限度与所处国家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国家也是企业在国际上创造或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家经济若要繁荣,企业是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为它的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形成企业改善效益与提高效率的能力。然而,对于有意在特定产业领域内追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生产力的优劣似乎又与国家环境有关。
不过,我们却缺乏国家会影响企业的有力解释。多少年来,学术典范对为什么某些国家的产业能够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原因着墨不多。早期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与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等,虽然早在18世纪已开始讨论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形态,但是一般都认为,这些理论并不足以解释现况。今天,跨国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出口的同时又利用海外子公司角逐国际市场,完全改变传统的国际竞争形态,也使过去解释国家出口的传统理论遭到质疑。对于这些现象的新解释虽然不断出现,但没有一个能够充分说明: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发展特定产业出口贸易,同时又以海外投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长时间保持其竞争地位?
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本书的第一篇是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归纳出“钻石体系”(Diamond,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advantage),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第二篇则是以这个理论解释国家如何在一些产业中发挥它的竞争优势;第三篇也是应用这个理论,对比产业成功与失败的形态,分析产业形态的变迁,进而建立起一个能解释国家整体经济优势的完整架构;最后,在第四篇,这个理论将进一步应用到企业战略与国家政策上。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讨论所研究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此之前,我必须先解释为什么过去有关“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缺乏说服力,以及探究“国家”竞争力的努力如何走错了方向。企业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它的生存战略,更是企业促成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当前论述产业竞争的主流观点中有哪些地方还不够完整,而且有关的修正理论也没有抓住要害。最后,本书将以根据事实所作的研究,为读者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国家竞争力的盛衰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各家的说法之间却经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2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问题在于各家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模糊不清。这一点,从很多国家不停争辩本身是否拥有竞争优势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有些人把国家竞争优势看成是由汇率、利率、政府赤字等变量所驱动的总体经济现象。但是有赤字问题的意大利、日本与韩国,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德国、瑞士,以及实施高利率政策的意大利和韩国,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快速提升。
有些人则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源自廉价与充沛的劳动力。然而如德国、瑞士或瑞典等国家,不但薪水高,而且劳动力还长期不足,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经济过去由廉价充沛的劳动力起家,现在同样面临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它的企业却能借着自动化取代人工,延续了国际竞争优势。高薪下的竞争力似乎代表一个更合理的国家目标。
还有一派的观点把竞争力与国家资源丰富与否画上等号。不过,近来贸易表现突出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都是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家。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不足的韩国、英国和德国反而较为繁荣。
也有很多人将竞争力的源头指向政府政策。评论者将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视为国际竞争力之钥。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对日、韩等国家,以及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不过这样的观察并没有扎实的调查资料佐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增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政府干预通常只在次级产业中才比较有效,而且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是很好。在日本,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和高新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通常被认为是政府主导成功的日本缝纫机、钢铁、造船等产业则已过时老去;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航空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一直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化工、机械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不佳。环视各国,政府强力介
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绝非主角。
《国家竞争优势(下)》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